當今世界存在兩個失衡和一個機遇,一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失衡,國與國之間的紛爭;二是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失衡。但是,現在有一個機遇,就是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其速度之快,對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來了很大變化,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機遇。面對這樣一個既有失衡又有機遇的狀況,教育該何去何從?
我們要由人口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強國,時代驅動、兩個一百年目標驅動和教育問題的驅動,是我們深化教育改革的動因。那麼,未來較長一段時間,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走向應該是什麼樣子?
一是促進公平提高質量。我們過去強調效率第一,而教育公平的主要問題存在於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從促進教育公平的角度看,我們要下大力氣加大教育投入,要向老少邊窮島等地區傾斜,要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儘快幫助薄弱學校改變狀況。另外,我們還要考慮均衡與優質的關係。均衡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通過一部分優質學校引領其他學校提高水平,從而不斷促進學校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在這期間,我們需要注意均衡與優質的辯證關係,最後實現更優質的均衡發展。
二是明確目標。教育要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教育要「立德樹人」,關鍵要養成好的品德。我們必須準確把握核心素養的共同性、基礎性、關鍵性和生發性特點。共同性是指儘管學生受先天潛能和後天開發影響,素養和水平有所差異,但所有學生應該獲得一些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基礎性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與社會需要的基礎品格和能力。關鍵性是指經過選擇,相對來說認為是最為必要的關鍵性品格和能力。生發性是指核心素養有助於生發其他優良的品格與能力。
三是跨界綜合。包括學科跨界,從過去單學科到綜合性學科的跨界;教學環境的跨界,如學校、社會和家庭的跨界;教育目標和任務的跨界,過去我們喜歡把教育目標和工作摻合在一起,如原本德、智、體、美都是教育目標,後來被分成了不同的學科。所以,我們要讓所有的學科承擔起核心素養培養的任務。隨著社會發展,面對要解決的問題時,僅僅單純地用單科思維方式已經解決不了,必須要有綜合性、系統性思維辦法。今後的教育,既要有單科課程作為基礎,同時也要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從而更好地提升我們的系統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
四是自主學習。現在我們已經有了許多好的嘗試,如學生自主選課、考試制度改革等。問題是,我們強調了個性化發展,但個性與共性的關係到底怎麼處理?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我們應該創造適合不同孩子發展的教育,發展他們的優勢智能。但是,我們也應該重視的是,學生也要適應學校的共性教育,如道德和法治、社會的共同價值觀、社會的共同責任和國家法律規定的必須承擔的責任等。我們需要在學生個性發展基礎上設置一些他們必須達到的共性、底線要求,這才是正確的。否則,我擔心我們會培養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五是合作探究。這是學習過程中的新特點,我們今後不僅要以「雙基」為基礎,而且要具備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強孩子發現、研究的能力,在合作中進一步學習。其中,我們要處理好發現與發明的關係,應該把孩子提出問題、善於解決問題的能力置於重要地位。
六是利用信息技術。包括利用教育管理信息以及實現教學過程的信息化。包括慕課、翻轉課堂、大數據,還有我們現在重視的人工智慧課程。今後,中小學要推廣編程教育,支持開展人工智慧競賽,鼓勵進行多種形式的人工智慧科普創作。這些既為基礎教育改革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也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將從「網際網路+」轉變為「人工智慧+」的新階段。當然,當教育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我們要處理好技術與教育的內涵關係。
七是教育評價中要處理好「考改」與「教改」的關係。國外試圖用標準化考試影響教育教學,但現在效果仍不容樂觀。我國也在實踐中進行積極嘗試和檢驗,包括如何通過中高考改革,基礎教育日常評價體系改革,來導向教育教學改革。
八是提升教師修養。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整體水平不斷提高,教師修養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非常贊同一位學者的觀點,我們當前的教育圖景需要教育者對教育中湧現的需求具有敏感度,教育者要樂於參與發現的過程、意義建構的過程。如果想要成為高效的教育者,就必須同時成為一個永不停息的學習者。如果想要使學習成為可能,沒有比成為一個倡導者更快、更簡單的方式。由此,在教師修養中,我們要擺正教師教學與助學的關係,要將傳統教育的優勢融入到助學中,幫助學生主動成長。
面對新時代新要求,我們需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同時又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和策略,擁有整體思維、漸進式思維與辯證思維。
(作者系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總督學顧問。本文根據作者在中美校長高峰論壇上的演講編輯整理)
《中國教師報》2018年01月10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