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改革的八大走向

2020-11-22 中國教育新聞網

當今世界存在兩個失衡和一個機遇,一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失衡,國與國之間的紛爭;二是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失衡。但是,現在有一個機遇,就是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其速度之快,對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來了很大變化,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機遇。面對這樣一個既有失衡又有機遇的狀況,教育該何去何從?

我們要由人口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強國,時代驅動、兩個一百年目標驅動和教育問題的驅動,是我們深化教育改革的動因。那麼,未來較長一段時間,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走向應該是什麼樣子?

一是促進公平提高質量。我們過去強調效率第一,而教育公平的主要問題存在於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從促進教育公平的角度看,我們要下大力氣加大教育投入,要向老少邊窮島等地區傾斜,要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儘快幫助薄弱學校改變狀況。另外,我們還要考慮均衡與優質的關係。均衡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通過一部分優質學校引領其他學校提高水平,從而不斷促進學校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在這期間,我們需要注意均衡與優質的辯證關係,最後實現更優質的均衡發展。

二是明確目標。教育要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教育要「立德樹人」,關鍵要養成好的品德。我們必須準確把握核心素養的共同性、基礎性、關鍵性和生發性特點。共同性是指儘管學生受先天潛能和後天開發影響,素養和水平有所差異,但所有學生應該獲得一些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基礎性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與社會需要的基礎品格和能力。關鍵性是指經過選擇,相對來說認為是最為必要的關鍵性品格和能力。生發性是指核心素養有助於生發其他優良的品格與能力。

三是跨界綜合。包括學科跨界,從過去單學科到綜合性學科的跨界;教學環境的跨界,如學校、社會和家庭的跨界;教育目標和任務的跨界,過去我們喜歡把教育目標和工作摻合在一起,如原本德、智、體、美都是教育目標,後來被分成了不同的學科。所以,我們要讓所有的學科承擔起核心素養培養的任務。隨著社會發展,面對要解決的問題時,僅僅單純地用單科思維方式已經解決不了,必須要有綜合性、系統性思維辦法。今後的教育,既要有單科課程作為基礎,同時也要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從而更好地提升我們的系統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

四是自主學習。現在我們已經有了許多好的嘗試,如學生自主選課、考試制度改革等。問題是,我們強調了個性化發展,但個性與共性的關係到底怎麼處理?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我們應該創造適合不同孩子發展的教育,發展他們的優勢智能。但是,我們也應該重視的是,學生也要適應學校的共性教育,如道德和法治、社會的共同價值觀、社會的共同責任和國家法律規定的必須承擔的責任等。我們需要在學生個性發展基礎上設置一些他們必須達到的共性、底線要求,這才是正確的。否則,我擔心我們會培養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五是合作探究。這是學習過程中的新特點,我們今後不僅要以「雙基」為基礎,而且要具備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強孩子發現、研究的能力,在合作中進一步學習。其中,我們要處理好發現與發明的關係,應該把孩子提出問題、善於解決問題的能力置於重要地位。

六是利用信息技術。包括利用教育管理信息以及實現教學過程的信息化。包括慕課、翻轉課堂、大數據,還有我們現在重視的人工智慧課程。今後,中小學要推廣編程教育,支持開展人工智慧競賽,鼓勵進行多種形式的人工智慧科普創作。這些既為基礎教育改革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也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將從「網際網路+」轉變為「人工智慧+」的新階段。當然,當教育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我們要處理好技術與教育的內涵關係。

七是教育評價中要處理好「考改」與「教改」的關係。國外試圖用標準化考試影響教育教學,但現在效果仍不容樂觀。我國也在實踐中進行積極嘗試和檢驗,包括如何通過中高考改革,基礎教育日常評價體系改革,來導向教育教學改革。

八是提升教師修養。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整體水平不斷提高,教師修養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非常贊同一位學者的觀點,我們當前的教育圖景需要教育者對教育中湧現的需求具有敏感度,教育者要樂於參與發現的過程、意義建構的過程。如果想要成為高效的教育者,就必須同時成為一個永不停息的學習者。如果想要使學習成為可能,沒有比成為一個倡導者更快、更簡單的方式。由此,在教師修養中,我們要擺正教師教學與助學的關係,要將傳統教育的優勢融入到助學中,幫助學生主動成長。

面對新時代新要求,我們需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同時又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和策略,擁有整體思維、漸進式思維與辯證思維。

(作者系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總督學顧問。本文根據作者在中美校長高峰論壇上的演講編輯整理)

《中國教師報》2018年01月10日第12版 

相關焦點

  •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穿新鞋、走老路」尷尬
    :00:29 新華網 劉紫凌 田建軍   記者最近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研評估組專家一道,對湖北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發現這個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三年來,  湖北省自2001年首批開始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到2003年,全省課程改革實驗區已發展到62個。從今年秋季開始,全省所有一年級和七年級學生全面進入課程改革,學生總數270萬人,佔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34%。當前,與全國大多數實驗區一樣,這個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處於從點到面過渡的攻堅階段。
  • 聚焦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教育部發布三個重要文件
    》《教育部關於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介紹山西長治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十大行動」成效。,對充分發揮教研重要支撐作用、深化考試命題改革、加強實驗教學等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必須採取有效措施貫徹落實。
  • 港北區港寧小學:「至美課堂」助推基礎教育改革
    港北區港寧小學:「至美課堂」助推基礎教育改革 【時間:2021年01月05日】【來源:貴港日報】【作者:藍心雨】【編輯:鄧達】貴港日報訊 (見習記者藍心雨) 「我們先來進行課前三部曲,移一移桌子,撿一撿垃圾,看一看衛生死角。」
  • 廣西壯族自治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示範區桂林市秀峰區奠基課程現場...
    為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推進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示範區建設,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較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成果,自治區教育廳組織開展「自治區教育教學改革示範區研修活動」。12月22日至23日,廣西基礎教育研究院負責組織的專家團隊來到自治區教育教學改革10個示範區之一的秀峰區開展調研和指導工作。
  • 2020北京大學基礎教育論壇舉行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柯進)由中國教育學會指導、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北京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大學于越教育基金會贊助的以「2020北京大學基礎教育論壇」,11日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共400餘人參會。
  • 「1+11」基礎教育互助成長行動計劃啟動
    在教育部統籌和領導下,未來三年上海將利用現有對口合作交流機制,整合全市16個區優秀教育改革成果,向中西部7省(自治區、直轄市)11市(地、州、區)進行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上海獲獎成果、上海中小學數學教改經驗和優質均衡發展新舉措新經驗等改革成果的推廣與輻射。
  • 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基礎教育新格局
    」,對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基礎教育新格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是「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形成基礎教育新格局的重要指針    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主要面向3歲至將滿18歲的未成年人,是提高全體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創新力的關鍵階段。
  •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管理發展70年的回顧與反思
    自1985年到1992年提出「基礎教育管理權屬於地方」到各地區可以設置地方課程以來,課程管理的權限逐漸從國家下放到地方。此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對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結構以及內容進行調整,同時試行國家、地方以及學校課程,又逐步將中央的管理權力下放到學校層面,明確了我國課程管理中的三級管理機構,豐富了課程的類型,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
  • 教育時評:教育改革何時走出「悖論」?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顧明遠也指出,中國教育存在八大悖論,包括一方面規定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小學低年級不留作業,另一方面教師又布置了許多家庭活動;一方面學校減少了學生的家庭作業,另一方面家長又送孩子上各種補習班,學生負擔日益加重等。 中國教育的悖論,主要體現為教育口號和教育實質之間的矛盾。
  • 完善科學教育評價體系 助推農村基礎教育提質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時強調,勝利完成「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必須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依靠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推動改革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 青島推進海洋教育覆蓋基礎教育全學段
    新華社青島11月20日電(記者蕭海川、李紫恆)記者從青島市教育局獲悉,青島將推廣普及海洋基礎教育,形成覆蓋幼兒園到高中的基礎教育全學段海洋教育課程體系。同時探索海洋拔尖人才貫通培養機制,推動普通高中與高校聯合育人、貫通培養。
  • 把牢教育「五大屬性」譜寫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基礎教育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提升國民素養、傳承文化文明、驅動創新發展的基礎。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準確認識「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宏觀形勢,準確把握基礎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特徵,準確理解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目標任務,把牢教育屬性,遵循教育規律,深化教育改革,以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推動整體教育事業發展。
  • 八大關鍵詞帶你讀懂《水利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
    新華網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 姚潤萍)「十三五」時期水利改革發展將圍繞一條主線、四大領域和八項重點任務展開。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和住房城鄉建設部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對日前三部門聯合印發的《水利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進行解讀。記者梳理出八大關鍵詞,帶你看看這張指導今後五年我國水利改革發展的藍圖。
  • 提升基礎教育領域教師評價素養
    日前出臺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提出,要加強教師教育評價能力建設。教師,一方面將是《總體方案》所提的「改革教師評價」的受益者,另一方面也是被《總體方案》賦予較高期待的實踐者。就基礎教育領域而言,在深化課程改革與推進評價改革的雙重需求下,教師評價素養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 ...組織申報廊坊市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 基礎教育重點專項課題的...
    各縣(市、區)教育和體育局,廊坊開發區文教衛生局,市屬中小學幼兒園,駐廊高校:為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落實全省、全市教育大會精神,全面推進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發揮高校對基礎教育教育科研的引領作用,提高高校教師的基礎教育研究水平,提升中小學教師的基礎教育科研能力,科學推進我市基礎教育工作,廊坊市教育局與廊坊師範學院聯合開展廊坊市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基礎教育重點專項課題研究工作
  • 蕭功秦:走向新的改革
    一.從中道立場上重建改革共識當然,以上有關轉型危機狀態下出現極左翼、極右翼以及國家主義的三種前景的預測,只是對特定危機條件下可能出現的趨勢的一種理論邏輯推衍。這種推衍的主要目的,是讓世人警惕極端思潮的危害性,中國當下發展的實際情況並沒有發展到那麼嚴重的地步。
  • 基礎教育九大研究前沿與熱點來了!全是精華,不容錯過
    基礎教育課程,2019,(10)上. [15] 吳俊. 愛國何以是一種公民美德[J]. 哲學研究,2019,(10). [16] 檀傳寶,愛國主義教育的時空之維[J]. 人民教育,2019,(17). [17] 張智. 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愛國主義教育[N]. 光明日報,2019-10-22. [18] 陳來.
  • 2020年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校長論壇在渝舉行
    2020年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校長論壇現場。新華網發  新華網重慶12月4日電(李海嵐)12月4日,2020年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校長論壇在華東師範大學附屬中旭(重慶)學校召開。來自全國的教育專家、學者、名校長齊聚重慶,聚焦五育融合、教育評價改革等熱點問題展開了討論。
  • 權威發布 | 關於加快學位建設推進基礎教育優質發展情況如何?請看...
    我們是剛剛從市委市政府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大會上趕過來,根據今天發布會的安排,我來給各位介紹一下,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學位建設推動基礎教育優質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的背景、主要內容、落實機制的相關情況。一、出臺《實施意見》的背景和考慮,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出臺這個《實施意見》先行示範,以最高標準促進基礎教育優質發展。
  • 基礎教育需要好老師
    「我國當前基礎教育領域存在一些問題,包括中小學超綱超前、學生課外培訓負擔過重、評價唯分數導向等。」日前,在2020北京大學基礎教育論壇上,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遊森拋出了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