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34;合成聚氯乙烯發明者,研發出抗愛滋病手性藥物綠色合成工藝;他用4年時間將虧損1000多萬元的企業扭虧為盈,並在A股上市;他是中國第一位兩次獲得求是&34;的學者……他就是中國科學院曼谷創新合作中心主任、蘭州大學化學系1983屆校友姜標。
1979年,17歲的姜標從福建福安考入蘭州大學化學系。就這樣,原本有志於學醫學救死扶傷的姜標與化學結了緣,沒能穿上醫生的白大褂,但卻穿上了與醫學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的實驗服。
講授《有機化學》的陳立民老師,講授《雜環化學》的張自義老師,&34;,是這對夫妻老師共同的授課特點;講授《高等數學》的張國熙老師,&34;……在蘭大,老師們&34;的學識水平和講課水準給姜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在學業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是同系、同級的很多學生都知道&34;這個名字。
宿舍、系裡、圖書館,每天三點一線的生活是當時蘭大學生普遍的學習生活節奏,姜標也不例外,&34;永不滿足的學習勁頭,加上當時蘭大化學系對學生在實驗技能方面的高標準嚴要求,姜標的實驗技能得到了充分的訓練。
1983年本科畢業,姜標開始了研究生階段的學習,1988年,他獲得了蘭州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有機所)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學位。
博士研究生期間,姜標的導師是周維善院士和潘鑫復教授。在兩位老師的指導下,他在油菜甾醇內脂的合成研究和穩定的金屬含氟試劑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博士畢業後,姜標到上海有機所開始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於1991年被特批晉升為副研究員。
1992年,姜標赴當時全球最大的化學公司——美國杜邦公司(以下簡稱杜邦公司)繼續做博士後工作。那是杜邦公司第一次向中國學者開放,姜標和北京大學的一名副教授一起成為了這&34;的兩位中國學者,&34;
一流的設備,一流的技術,一流的人才,杜邦公司在科技上的優勢著實令姜標嘆服,他如魚得水,一頭扎進了科研的海洋。勤奮刻苦,充滿天賦,很快姜標在杜邦公司開始嶄露頭角。當他用半年時間完成了杜邦公司2個研究課題組2年未完成的項目——海洋抗腫瘤藥物時,輪到杜邦公司嘆服了!
兩年的時間裡,姜標全方位地學習和掌握了製藥與藥物化學研究的每個環節。在開展降血脂新藥的研究中他發現了一種新方法,可以排除劇毒氧化和低溫的合成步驟,使原來無法工業化生產的藥物順利地進入了中試生產。同時他還發明了骨質疏鬆症新藥和高效溶血栓新藥合成方法。一舉拿下的兩項美國專利使美國人不得不對姜標刮目相看。
在杜邦公司的博士後工作結束之前,姜標原本計劃去哈佛大學繼續深造,但是上海有機所時任所長林國強院士的一句&34;,使姜標在1994年的最後一天提前返回故土。
&34;。姜標回國後,這個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的&34;就交到了他手上,1995年,33歲的姜標出任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實驗廠總經理。這個&34;當時的狀況是虧損一千多萬,貸款解決了部分資金問題,姜標帶去的20位博士解決了人才問題。為了做到基礎研究和科技開發&34;,他白天在公司的中試生產現場,晚上則回到實驗室指導研究生開展科研工作,討論實驗、評估數據、分析問題、改進方案、甚至親自查資料做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年半的時間裡,實驗廠相繼完成了25項科研產品的開發,其中15項進入中試階段,並先後打入歐美化工醫藥市場。經過四年的努力,實驗廠發生了從負債一千多萬到產值五億多的巨變,2000年成為高新技術企業並獲得社會融資,改制為中科合臣股份公司,2003年成為上市公司(600490)。
自1994年回國後,姜標在藥物研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回國前他在杜邦公司就開展著有關治療愛滋病的藥物依菲韋侖的研製工作,當時國際上還沒有治療藥物,回國時杜邦公司的人就說&34;,這時杜邦公司預期的完成時間為3年,而事實上姜標僅用了半年就實現了工業化。
這時柯林頓基金會&34;,希望能將1公斤3000美金的原料價格降低至1公斤600美金。經過姜標團隊的努力,原料價格先是降低至1公斤1200美金,進而600美金、120美金……不僅如此,由於姜標團隊的貢獻,杜邦公司至少提前三年獲得了美國FDA的批准,該藥物進入了美國的醫療保險體系,縮短了愛滋病的整個治療過程,使愛滋病患者從無藥可治到獲得新生。研製工作的難點在化合物的手性合成方法上,姜標團隊的研究找到了一種全新的方法,用鋅鹽和廉價氯氨黴衍生物為替代麻黃鹼,一步合成高光學活性依菲韋侖。這一方法發表後,被製藥廠商廣泛應用,&34;。
2010年,工信部發文,要求PVC全行業推廣低汞化、積極研發無汞催化劑。2016年我國加入聯合國禁汞《水俁條約》,到2020年禁止使用汞催化劑。PVC行業生死攸關。
姜標得知了PVC行業的這一困境,馬上冒出了做PVC的無汞催化劑的念頭。很快,姜標找來了從事化學化工工藝綠色改造的企業——中科易工來一起參與,申請國家973項目支持。經過一年多的研究,科學家終於找到了以鋇鹽為主要組分的催化劑,提出了第四條乙炔二氯乙烷重整工藝,既解決了生產氯乙烯的環境汙染,又降低生產成本,還能滿足高端聚氯乙烯的合成。&34;中科易工總經理鍾勁光說。該方法被命名為&34;。
姜標先後參與和主持國家及地方科研項目50多項,發表論文250餘篇,獲得國家專利200多項,成為推動相關企業發展的有力支撐。曾獲第二屆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業獎等,還是全國第一位兩次獲得求是基金&34;的學者。
時而企業家,時而科學家,時而教書匠,時而實驗員……在這樣的身份角色轉換之間,姜標本著&34;的原則,為科研成果轉化做出了貢獻,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34;&34;&34;建設A類高校——蘭州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源:蘭州大學新聞網、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