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蘇網訊 「江蘇工匠」、江蘇油田井下作業處試油測試隊班田明10月1日受邀觀看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盛典。接通記者的電話時,他還掩飾不住激動的心情:「9月28日接到通知時,我正在工地上做技術勘測,當時就非常激動。」
事實上,這是田明第二次登上天安門觀禮臺觀禮。「第一次是『九三閱兵』(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雖然已不是第一次,但田明依然「心潮澎湃、更激動更幸福」。
田明紮根油田、一路鑽研,30多年來,他先後完成了創新革新成果92項,獲獎44項,獲得34項國家專利,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過億元,他也從一名普通的試油工成長為中石化行業的技能大師。
記者在國慶前來到江蘇油田,再次記錄和見證了這位油田「創新發明大師」的工作和生活。
在江蘇揚州的中石化江蘇油田工程技術服務中心,田明和他同事們正在調試這套價值2000多萬的進口連續油管設備。完成相關調試後,他們將奔赴千裡之外的四川實施修井作業。
「在氣體、頁巖氣,煤層氣,帶井口有壓力的井中幹活有獨特的優勢,因為它這個幾千米的管子沒有結鈷,它可以動態密封,帶著壓下井裡幹活。」田明現場告訴記者。
田明所從事的工作就像是油田裡的「手術醫生」。在油氣井出現了卡結、不生產等各種故障時,他就利用一些專業的設備和工具,在完全看不到井下情況下,操作這些設備和工具下到幾千米的高溫、高壓的井下,實施「介入式手術」來排除各種疑難故障。
記者了解到,油管的內徑只有62毫米,還不及拳頭大小,在這麼小一個孔裡面,遇到特殊情況,田明和他的團隊就要及時解決。
別看現在的田明操作著行業內最先進的裝備,參與我國難度最大的頁巖氣和煤氣層的開發。可早在1985年,他從技校畢業分配到油田時,他還是一個不懂專業的「門外漢」。為彌補專業上的不足,他先後自學了十多門石油相關專業等課程,並完成了大專、本科學歷教育,很快從「門外漢」變成行業的「大師」。
江蘇油田工程技術服務中心測試隊李彬紅回憶說:「當年,田明比較喜歡鑽研,經常『悶』著鑽研,經常給作業隊搗鼓壞的東西,別人就叫他大師,大師這個稱號這樣叫起來了。」
憑著這股鑽勁和韌勁,田明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2006年底,新疆戈壁灘大漠上有一口4000多米的重點探井,在試油施工中突然出現「卡鑽」的故障。田明和他的同事把專門用來解卡的設備——震擊器下到井下,可一連試了幾天都沒效果。當時大家懷疑是不是這套震擊器有問題,作業隊又連忙從塔裡木油田空運了一套嶄新的震擊器,可新的震擊器下井後也不能工作。
田明找震擊器的廠家,廠家負責人告訴他,「國產的震擊器一般就用在3000多米就不錯了,你這個井那麼深,溫度高、壓力大,國產的震擊器沒法滿足施工要求。只有國外的,高溫高壓的震擊器才管用。」田明聽出來了,要解決問題就是用國外的產品和技術。
他很清楚,從國外去租賃震擊器,一次就要花費10多萬元,時間上更是耗不起。擔任作業現場設備大班的田明,決定自己動手解決難題。他頂著冬天的大漠風雪,經過6晝夜的連續改進和反覆調試,改進後的震擊器終於下井成功解卡,為國家挽回了上億元的損失。目前,這項改進技術已在全國推廣,部分產品還出口國外市場,在2014年,這項革新成果獲得第八屆國際發明大賽銀獎。
沒有金剛鑽,攬不了瓷器活。正是靠著這樣一個個在實踐中磨練出來技術成果,田明和他的團隊走出了江蘇油田,為我國吉林、冀東、渤海鑽探、遼河等多個重大油氣田提供技術保障服務。
為了鼓勵和帶動更多一線工人創新革新,2010年江蘇油田專門成立了田明勞模工作室。田明先後與32人籤訂師徒或導師協定。9年來,他帶領團隊累計完成創新成果80多項,申請專利20多項。其中連續油管修井、測井、切割等系列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在吉林、渤海鑽探運用推廣;獨創的《試油測試技術》獲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創效600多萬元。
每每提及革新與田大師,江蘇油田工程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陳向軍都會這樣評價:「像田明這樣的技能大師,應該來說,是我們的『寶貝』,因為這種創新創效是時代的需求,我們必須要自力更生,要有自己獨特的技術,才能不受制於人。」
(江蘇廣電揚州中心站/王澤坤 通訊員/胡紅記 編輯/秦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