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項創新成果,34項國家專利……「田大師」再次受邀觀看國慶大閱兵

2020-12-04 荔枝新聞

我蘇網訊 「江蘇工匠」、江蘇油田井下作業處試油測試隊班田明10月1日受邀觀看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盛典。接通記者的電話時,他還掩飾不住激動的心情:「9月28日接到通知時,我正在工地上做技術勘測,當時就非常激動。」

事實上,這是田明第二次登上天安門觀禮臺觀禮。「第一次是『九三閱兵』(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雖然已不是第一次,但田明依然「心潮澎湃、更激動更幸福」。

田明紮根油田、一路鑽研,30多年來,他先後完成了創新革新成果92項,獲獎44項,獲得34項國家專利,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過億元,他也從一名普通的試油工成長為中石化行業的技能大師。

記者在國慶前來到江蘇油田,再次記錄和見證了這位油田「創新發明大師」的工作和生活。

在江蘇揚州的中石化江蘇油田工程技術服務中心,田明和他同事們正在調試這套價值2000多萬的進口連續油管設備。完成相關調試後,他們將奔赴千裡之外的四川實施修井作業。

「在氣體、頁巖氣,煤層氣,帶井口有壓力的井中幹活有獨特的優勢,因為它這個幾千米的管子沒有結鈷,它可以動態密封,帶著壓下井裡幹活。」田明現場告訴記者。

田明所從事的工作就像是油田裡的「手術醫生」。在油氣井出現了卡結、不生產等各種故障時,他就利用一些專業的設備和工具,在完全看不到井下情況下,操作這些設備和工具下到幾千米的高溫、高壓的井下,實施「介入式手術」來排除各種疑難故障。

記者了解到,油管的內徑只有62毫米,還不及拳頭大小,在這麼小一個孔裡面,遇到特殊情況,田明和他的團隊就要及時解決。

別看現在的田明操作著行業內最先進的裝備,參與我國難度最大的頁巖氣和煤氣層的開發。可早在1985年,他從技校畢業分配到油田時,他還是一個不懂專業的「門外漢」。為彌補專業上的不足,他先後自學了十多門石油相關專業等課程,並完成了大專、本科學歷教育,很快從「門外漢」變成行業的「大師」。

江蘇油田工程技術服務中心測試隊李彬紅回憶說:「當年,田明比較喜歡鑽研,經常『悶』著鑽研,經常給作業隊搗鼓壞的東西,別人就叫他大師,大師這個稱號這樣叫起來了。」

憑著這股鑽勁和韌勁,田明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2006年底,新疆戈壁灘大漠上有一口4000多米的重點探井,在試油施工中突然出現「卡鑽」的故障。田明和他的同事把專門用來解卡的設備——震擊器下到井下,可一連試了幾天都沒效果。當時大家懷疑是不是這套震擊器有問題,作業隊又連忙從塔裡木油田空運了一套嶄新的震擊器,可新的震擊器下井後也不能工作。

田明找震擊器的廠家,廠家負責人告訴他,「國產的震擊器一般就用在3000多米就不錯了,你這個井那麼深,溫度高、壓力大,國產的震擊器沒法滿足施工要求。只有國外的,高溫高壓的震擊器才管用。」田明聽出來了,要解決問題就是用國外的產品和技術。

他很清楚,從國外去租賃震擊器,一次就要花費10多萬元,時間上更是耗不起。擔任作業現場設備大班的田明,決定自己動手解決難題。他頂著冬天的大漠風雪,經過6晝夜的連續改進和反覆調試,改進後的震擊器終於下井成功解卡,為國家挽回了上億元的損失。目前,這項改進技術已在全國推廣,部分產品還出口國外市場,在2014年,這項革新成果獲得第八屆國際發明大賽銀獎。

沒有金剛鑽,攬不了瓷器活。正是靠著這樣一個個在實踐中磨練出來技術成果,田明和他的團隊走出了江蘇油田,為我國吉林、冀東、渤海鑽探、遼河等多個重大油氣田提供技術保障服務。

為了鼓勵和帶動更多一線工人創新革新,2010年江蘇油田專門成立了田明勞模工作室。田明先後與32人籤訂師徒或導師協定。9年來,他帶領團隊累計完成創新成果80多項,申請專利20多項。其中連續油管修井、測井、切割等系列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在吉林、渤海鑽探運用推廣;獨創的《試油測試技術》獲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創效600多萬元。

每每提及革新與田大師,江蘇油田工程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陳向軍都會這樣評價:「像田明這樣的技能大師,應該來說,是我們的『寶貝』,因為這種創新創效是時代的需求,我們必須要自力更生,要有自己獨特的技術,才能不受制於人。」

(江蘇廣電揚州中心站/王澤坤 通訊員/胡紅記 編輯/秦玉婷)

相關焦點

  • 2019國慶70周年大閱兵電影院直播全國名單一覽
    、三次閱兵演練視頻觀看入口,還可以查看閱兵期間公交地鐵停運安排,外地車進京限行規定、普通人能去現場看閱兵嗎、哪些人可以去現場看閱兵等相關疑問解答。  國慶閱兵相關文章推薦:  》》2019國慶70周年大閱兵最新消息(不斷更新中)  》》2019國慶閱兵直播幾點開始(直播時間+直播入口)  》》2019
  • 三十項創新成果獲中國專利金獎
    本報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谷業凱)記者日前從國家知識產權局獲悉: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金獎、第二十一屆中國外觀設計金獎近日揭曉。經中國專利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社會公示,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決定授予「含有銀杏內酯的製劑及其製備工藝」等30項發明、實用新型專利中國專利金獎,「軌道車輛車頭(2014—3)」等10項外觀設計專利中國外觀設計金獎。
  • 交大七項成果獲北京市委、市政府表彰!
    為構建節能高效、結構簡化、性能提升、功能先進的新型城軌交通牽引供電系統,實現升級換代,在國家科技部、財政部、北京市相關科技計劃支持下,項目組歷經12年攻關,提出能饋式牽引供電理論,攻克能饋式供電關鍵技術,取得多項原創性發明成果,發明多功能複合型牽引供電技術,發明混合式牽引供電核心技術,發明大容量、模塊化變流器關鍵技術。
  • 田明:做有知識、創新型石油工人
    他的創新成果《試油測試技術的創新與運用》獲得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為企業創效6000餘萬元。他擁有92項技術創新革新成果、28篇國家核心期刊獨立發表的論文、30餘項國家專利……記者在江蘇油田見到田明的時候,他穿著標誌性的橘紅色工作服,皮膚黝黑,神情溫和,嘴邊常掛著的一句話是:「我們要做有知識、創新型石油工人。」
  • 百項專利獲批昭示PROTEAN ELECTRIC創新恆心
    上海和英國法納姆2017年5月26日電 /美通社/ -- 全球輪轂電機技術公司Protean Electric於近日獲頒其第100項專利,顯示了其在汽車行業輪轂電機解決方案上的創新先鋒地位。 除了已經被授予的專利,公司另遞交了超過150項專利申請,目前正在被審批中。
  • 武漢這位教授:連續6年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坐擁10餘項美國專利
    5月7日,世界著名出版公司愛思唯爾(Elservier)發布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單,武漢紡織大學電子電氣學院劉侃教授再次入選該榜單&34;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劉侃教授自2014年以來已連續6年入選該榜單。
  • 醫生成了「愛迪生」 我省徵集衛生健康專利成果4500餘項
    1月3日,在中國(浙江)衛生健康科技創新成果對接會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專場上,浙大邵逸夫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梁嶽龍成了走在醫學前沿的「發明家」。臨床實踐中原本難以突破的「堵點」,經過醫學團隊攻堅,催生了投入研發、生產的新項目。醫生為什麼要搞發明?長期以來,衛生健康領域科研成果的轉化缺乏政策與平臺支撐,臨床成果面臨發展快但成果少的短板。
  • 從「一五」156項到「十三五」165項 重大工程鑄造中國經濟頂梁柱
    這是「十三五」期間我國航天領域重大工程取得的又一成果。  時間倒回到50年前,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衛星運行繞地球一周114分鐘,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著《東方紅》樂曲,響徹萬裡長空茫茫宇宙。  中國衛星的「上天史」,是「一五」到「十三五」,一項項「頂天立地」重大工程實現創新飛躍的縮影。
  • 山東發布「十三五」百項農業科技成果
    今天上午,山東省農科院在濟南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包括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河南高遠3項專利技術再次推進橡膠瀝青生產技術進步
    近日從國家知識產權局(SIPO)中文專利和高遠路業集團企劃部獲悉,河南高遠在橡膠瀝青方面再次取得兩項專利技術——連續生產的橡膠瀝青生產設備(專利號200820028856.X)橡膠瀝青生產設備的三相螺旋攪拌器(專利號200820028854)和橡膠瀝青生產設備的混合攪拌器(專利號200820028855),這是河南高遠
  • 寧夏計質院「化學需氧量測定儀檢定裝置」 喜獲2項國家專利
    近日寧夏計量質量檢驗檢測研究院科研項目「化學需氧量測定儀檢定裝置」喜獲2項國家專利:外觀設計專利權和實用新型專利。化學需氧量測定儀是一種用於監測環境和水質領域水體受還原性物質汙染程度的儀器。該外觀設計專利統一了市場上各生產廠家生產的化學需氧量測定儀的不同比色方式,達到了「多機通用」的目的,滿足了客戶的需求;實用新型專利解決了儀器校準中存在的以上提到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快速、低成本、對人和環境友好型的檢/校方法。
  • 69個項目結題申請專利7項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校級大創項目成果...
    7項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校級大創項目成果喜人 http://www.huaue.com  2017年3月13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2016年度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學生研究計劃)【以下簡稱「校級大創項目(SRP)」】結題驗收工作於近日結束,項目成果喜人。
  • 四川"超牛"教授:放棄美國優厚待遇,毅然歸國,成果獲國際認可!
    "中國僑界貢獻獎"由中國僑聯於2003年設立,是面向中國僑界創新創業的重大獎項。2019年,作為國內3000萬歸僑僑眷的46位代表之一,王志明教授曾受中央統戰部邀請,參加新中國七十周年國慶慶典。全程參與了新中國70周年大型成就展、70周年成就報告會、大型文藝歌舞晚會《奮鬥吧!
  • 東北大學數十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過程裝備與環境工程研究所朱彤教授團隊在厭氧氨氧化技術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novel coupling process with partial nitritation-anammox and shortcut sulfur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in a single reactor
  • 經開區企業21項科研成果及1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獲省級表彰
    會議共表彰2019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260項,其中省自然科學獎30項,省技術發明獎21項,省科技進步獎208項,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項。過去一年,經開區科技事業取得顯著進展,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斷湧現,科學技術對經開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顯現。如今,經開區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依然步履不停、成果顯著,除了本次獲得省科學技術獎勵的項目和成果,還有哪些&34;的成就呢?引領經開區科學技術不斷突破的&34;有哪些?
  • 165項重大工程鑄造中國經濟頂梁柱
    這是「十三五」期間我國航天領域重大工程取得的又一成果。時間倒回到50年前,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衛星運行繞地球一周114分鐘,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著《東方紅》樂曲,響徹萬裡長空茫茫宇宙。中國衛星的「上天史」,是「一五」到「十三五」,一項項「頂天立地」重大工程實現創新飛躍的縮影。
  • 四川新生命再獲3項國家發明專利 自主智慧財產權提升核心競爭力
    記者從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新生命)了解到,該公司自主研發的「一種人源間充質幹細胞因子及其製備方法和用途」、「一種人單個核細胞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的方法」和「齊墩果酸提高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中生殖細胞標誌基因的表達水平的用途」等3項發明專利正式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
  • 道明光學:子公司獲6項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和1項發明專利證書 有利於...
    原標題:道明光學:子公司獲6項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和1項發明專利證書 有利於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
  • 青島這家公司拿下104項國際專利,被稱為農業生物科技領域裡...
    其中環吡氟草酮通過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驗收。四大高水平的化合物,定位水稻、小麥、玉米等世界級主糧作物,解決最難、最基礎的問題,讓傳統巨頭先正達的科學家驚呼清原「已經進入世界農化創新第一梯隊」。清原創新中心生物活性測試基地農化界「闖」出的黑馬 清原的創新成果也贏得了同行的致敬,先正達、德國拜耳、美國科迪華、德國巴斯夫、日本石原等行業巨頭先後來清原拜訪交流,探討合作機會。
  • 武漢先進院2項發明專利再獲授權!今年新增授權發明專利11個
    近日,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獲得2項碳材料技術相關的中國發明專利授權!截至目前,今年武漢先進院新增授權發明專利已達11個。發明專利「一種用於電磁屏蔽的空心層狀氮雜碳微米管/納米金屬線複合材料及其製備方法」採用直接熱解碳化的含雜原子的碳微米管材料作為基底,以預先製備的納米金屬線的分散液作為晶種液,滴加在碳材料上烘乾後再次投入到金屬線製備的前驅液中經過二次溶劑熱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