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空軍裝備的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

2021-01-08 騰訊網

國產殲-11B型戰鬥機,座艙前圓形物即為機載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IRST

俄羅斯烏拉爾光學儀器廠-UOMZ向我國出口機載前視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IRST的情況,根據UOMZ主頁的介紹,該公司向我國出口的IRST有兩種;用於蘇-27SK的OEPS-27,用於蘇-30MKK的OEPS-30I。不過從這個介紹中並沒有殲-10,而正在試飛的殲-10B已經配備了IRST,這表明我國自行研製的IRST已經進入裝機試飛階段,如果試驗順利的話,實現國產IRST替代進口已經指日可待。

殲-10B已經配備國產IRST

我們知道現代作戰飛機的主要探測系統是機載火控雷達,現代機載火控雷達具備可以全天候工作、探測距離遠、可以多目標跟蹤與攻擊等優點,但其缺點就是需要主動發射電波,在電子戰日益激烈的現代空戰中容易暴露自己,同時系統體積和重量都偏大,特別是隱身飛機的出現,也讓雷達的實際探測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作戰飛機需要新的探測手段,以作為雷達的補充,所以IRST就出現了,從該系統的名稱就可以看出其是採用紅外探測原理,利用目標與背影的溫差來探測目標,與機載雷達相比,機載IRST最大的優點就是不發射電波,隱蔽性強,抗電磁幹擾能力好,特別是對抗隱身飛機時有巨大的優勢,因為當隱身飛機飛行時其機身蒙皮會與空氣摩擦生熱,速成越快,溫度越高,因此IRST的探測距離就越遠,另外其工作波長短,系統功耗、體積和重量較小,可靠性較高,成本低,是各國重點發展的一項探測技術,機載紅外探測系統除了IRST還有機載前視紅外搜索系統(FLIR),兩者的區別主要是IRST主要用於對空中目標的探測,其器件工作在中波,而FLIR主要用於對地面目標的探測,器件工作在長波,當然紅外探測系統也不是完美無缺,其缺點就是探測距離較近,尤其是目標處於迎頭探測時,目前性能較好的IRST的這個指標也不過在100公裡左右,而普通機載雷達就超過了這個指標,另外就是其不能直接測量目標的距離,仍舊需要雷達或者雷射測距儀來輔助,因此用於火控或者制導的時候仍舊會暴露平臺的位置,另外就是受自然環境幹擾較大,特別是太陽直視時、不良氣候條件下的作用距離仍舊偏低。

現代火控雷達雖然性能較好,但是也需要IRST的支援,圖為F-14的雷達及機頭下面的IRST(紅色圓形物)

可能是蘇-27的關係,許多人以為前蘇聯在機載IRST系統應用方面優於美國,實際上在這方面美國比前蘇聯起步要早,而且水平也要好的多,世界第一個機載IRST系統是美國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為F-104研製的單元IRST探測系統,由於該系統採用硫化鉛器件,探測距離低,抗幹擾能力差,所以很快被淘汰,60年代美國海軍的F-4B型戰鬥機配備了改進後的AN/AAS-4系統,其採用了性能更好的銻化銦器件,尾追情況下對於目標的探測距離提高到30公裡,由於受信號/數據處理系統的限制,該系統器件不具備獨立的搜索與跟蹤能力,因此其採用了兩個器件,一個用於搜索,一個用於跟蹤。隨著中距空空飛彈乃至遠程空空飛彈出現,要求IRST具備更遠的探測距離以適應這些飛彈的發射包線,增加其探測距離,特別是目標迎頭探測距離成為關鍵,由於紅外幹擾多來源於自然幹擾,包括太陽、大氣輻射等,因此IRST只有採用增加通光孔徑、儘可能多的匯聚目標信號的辦法來提高系統的工作距離,由於技術上的限制,第二代IRST採用多元線列陣、斯特林循環製冷的辦法來提高器件的靈敏度,提高了數據處理速度,可以通過利用機載計算機儲存跟蹤的目標位置,系統實現了多目標跟蹤功能並可利用判斷邏輯判斷出被搜索空域中來襲目標的優先順序。其代表就是F-14A配備的AN/AWG-9紅外分系統,該系統採用8元線列銻化銦器件陣列,由於其目標主要是低空突防的前蘇聯轟炸機和反艦飛彈,因此其呈圓筒狀安裝在機頭下面,為了支持機載AIM-54不死鳥遠程空空飛彈的使用,AWG-9的設計指標較高,其對於高空迎頭探測目標距離為190公裡,尾追超過300公裡,低空為25公裡,搜索範圍為;方位+/-65度,俯仰:-80-+59度,但是在實用中美國海軍發現其並不能達到如此遠的探測距離,同時由於需要光機掃描器,因此需要複雜的機電光學伺服機構,因而造成系統整體的體積和重量較大,可靠性較低。

F-8裝備的早期AAR-15型IRST

F-4E裝備的 TISEO 型IRST

為此美國發展了第三代IRST,也就是F-14D配備的AN/AAS-42,該系統採用128*128雙波段銻化銦器件陣列,採用凝視探測方式,即把紅外器件和電荷耦合器件等信號處理電路集成在同個晶片上,一次完成成像探測、積分、濾波和多路轉換等功能,由於取消了機械掃描,因而系統的體積和重量都得到大幅度降低,光學孔徑和信號處理能力的增加提高了系統的探測距離,減少了反應時間,AAS-42對於高空迎頭目標的探測距離達到了180公裡,可以在較為嚴重的背景幹擾或者對方投放幹擾下仍舊能較為穩定的探測和跟蹤目標,由於性能的提高,擴展了IRST的用途範圍,比如用於探測戰術彈道飛彈的發展,從而為戰區飛彈防禦系統提供一種新的探測系統,另外與有源相控陣-AESA結合形成所謂靜默攻擊的能力,即先用IRST探測、跟蹤目標,然後再利用AESA的猝發模式獲得目標的距離,從而為飛彈提供精確的火控解算,由於AESA的猝發模式工作時間短,不容易被對方探測,因而可以較了避開對方的探測,由於技術的發展,紅外器件成本的降低,所以進入新世紀,第三代IRST開始進入普及運用階段,具備包括;由歐洲紅外探測集團研製的PIRATE系統,其對於迎頭探測距離達到80公裡左右,可以同時在跟蹤12個目標,並且具備空空/空地兩種功能,在對地模式時可以提供戰機導航及地形迴避功能。此外還有法國的OFS,該系統採用雙波段紅外器件,在6000米高度,對於目標的迎頭探測距離為130公裡,該系統還結合了雷射測距儀和CCD攝像機,兩者的工作距離分別在30和50公裡左右,另外瑞典也為其JAS-39戰鬥機研製了IR-OTIS系統。目前最先進的IRST莫過於F-35使用的分布式紅外傳感器-DAS,該系統分為兩個部分;用於完成成導航、告警、搜索與跟蹤以及態勢感知的光電系統和對地瞄準用的前視紅外探測系統,系統採用6個凝視型大面積紅外焦平面陣列來提高飛行員以全方位的戰場態勢感知,特別是執行夜晚及不良氣候條件下的作戰任務時,F-35最大的特點莫過於採用了所謂的縫合技術,即利用軟體來調整各傳感器的測量的視差,輔以頭盔瞄準具的自動跟蹤系統,飛行員可以任何一個方向得到良好的戰場圖像,就好像從一個傳感器獲得一樣,甚至當飛行員向下俯視的時候,他仍舊能夠「穿透」地板,看到戰機下面的圖像,從而大大提高飛行員近距戰場態勢的掌握能力。

F-14裝備的AAS-42型IRST/右側,左側是電視攝像機

EF-2000的PIRATE

RAFALE戰鬥機用的OSF

JAS-39的IR-OTIS

我國空軍蘇-27SK裝備的OEPS-27系統從技術上來講相當於西方第二代IRST系統,其採用了36SH紅外方位儀,採用了64元線列銻化銦器件,一般資料認為其對於高空目標的迎頭探測距離為50公裡左右,低空大約為15公裡,目標圖像可以在座艙內的ILS-31平顯或者SEI-31垂直情況顯示器中顯示,與西方IRST不同的是,OEPS-27將紅外方位儀、雷射測距儀、頭盔瞄準器綜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成的系統,其中紅外和雷射共用一個光學通道,這樣保證了雷射測距儀可以精確的照射目標,同時又降低了系統的體積和重量,通過結合雷達、IRST這些不同的傳感器提供蘇-27不同的作戰模式;雷達和IRST同時搜索目標;通過IRST雷射器通道實現靜默目標指示和交戰;機動作戰中擴展搜索、跟蹤和目標指示,包括指示AAM飛彈對付選中的目標。OEPS-27的掃描範圍為;方位+/-60度,高低+60/-15度,具備三種搜索模式:60X10;20X5;3X3度,跟蹤速度為25度/秒,系統重量為175公斤。而用於蘇-30MKK的OEPS-30I型屬於OEPS-27的改進型,其最大的變化在於用靈敏度更高的52SH器件替代了原來的36SH器件,並且採用了新的算法和軟體來提高系統的探測距離,OEPS-30I對於戰鬥機的尾追探測距離提高到100公裡,在搜索模式中為了提高載機的近距格鬥能力,增加了一個3X75度的垂直搜索模式,OEPS-30I的重量增加到200公斤,進入新世紀俄羅斯為了蘇-27改進型及第五代戰鬥機的需要,UOMZ發展了OLS-35型IRST系統,該系統相當於美國的AN/AAS-42系統,共採用了大面積的紅外焦平面陣列技術,對於目標的探測距離得到有力的提高,有資料指其對戰鬥機迎頭探測距離達到了90公裡,其測範圍為方位+/-90度,高低60/-15度,重量大約為80公斤左右,在2008年珠海航展上,UOMZ把OLS-35系統對我國進行了展示,並表示已經向我國空軍提出建議,將現有的OEPS-27/-30I系統升級到OLS-35系統中去,並且已經改進了大約80架飛機,這似乎表明我國空軍主要用於引進OLS-35用於改進現有作戰飛機,而不是裝備新的飛機。新型作戰飛機可能要等殲-10B配備的國產IRST測試結果後再做定奪。

蘇-27SK使用的OEPS-29紅外與搜索系統

蘇-30MKK使用的OEPS-30I型紅外與跟蹤系統

蘇-35BM使用的OLS-35系統

我國研製IRST時間應該很早,早在60年代為了打擊夜間諜低空入侵飛機,我國航空工業開始研製為殲-6甲型夜航殲擊機配套的航2甲型IRST(我國稱之為光電雷達),並且在70年代定型,該系統屬於第一代IRST,採用單無硫化鉛器件,屬於光點式探測系統,探測距離、可靠性均較低,因此並沒有得到實用,進入80年代隨著我國電子、光學器件領域的進步,特別是突破了銻化銦器件、信號處理技術等難關了,我國開始研製第二代IRST,並且在1998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展出,根據介紹該系統採用了多元線列陣,可以在夜晚和不良氣候條件下提供較好的目標和背影對比度、探測和跟蹤目標,並且可以提供目標的角位置和距離,目標圖像可以顯示在平顯或者座艙顯示器上面,系統採用半埋或者外掛,探測距離為戰鬥機大小的目標尾追35公裡,追頭大約15公裡,搜索範圍+/-30度,重量只有30公斤,從性能來看其不但比AWG-9有較大的差距,也比不上OEPS-27系列,特別是可能還沒有做到像後者那樣能夠整合雷達、雷射測距儀、頭盔瞄準具成為綜合的近距空戰系統,所以該系統只用做技術儲備,也沒有裝備部隊,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在大面積紅外焦平面陣列器件、高速信號處理晶片等領域的突破,我國研製了第三代IRST系統,並且在珠海航展進行了展出,根據航展的資料;該系統整合了紅外、雷射測距等系統,並可以頭盔瞄準具相交聯,該系統具備遠距目標探測與跟蹤能力,可以同時跟蹤多個空中目標, 並且提供飛彈逼近告警能力和為雷射制導武器提供制導的能力,此外還具備一定的對地探測能力,可以提供輔助的前視紅外導航,該系統的試飛由我國英雄試飛員李中華同志完成,已經配備在殲-10B的進行航電、武器系統的兼容性試飛,也就是說我國新型作戰飛機將採用國產IRST,而考慮到部隊現有的後勤保障及訓練操縱體系,現役作戰飛機仍將採用俄羅斯的IRST進行升級。

我國在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光電雷達

航展關於光電雷達的介紹

隨著我國第四代戰鬥機進入研製階段,與之配套的航電系統也已經開始研製,因此可以預見我國新一代IRST將更加先進和完善,為國產作戰飛機提供一雙銳利的夜空鷹眼。

F-35的分布式光學系統

F-35使用的分布式光學系統,注意機頭下的光學器件窗口

DAS的光學器件

相關焦點

  • ...小眼睛——空軍殲10B裝備的最新紅外搜索與跟蹤傳感器有什麼作用?
    su27上的紅外搜索與跟蹤傳感器歐洲多國研發的「颱風」 戰鬥機在座艙左前方就安裝了一部被動前視紅外探測與瞄準裝置,法國的「陣風」 戰鬥機在座艙前設置了OSF光電/紅外傳感器,美國的F-16E/F除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外,還增設了
  • 紅外搜索跟蹤能「脫掉」戰機隱身衣嗎?需多系統聯合
    人們想到了早已存在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軍事科普作家張亦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紅外搜索跟蹤系統是一種被動探測裝置,不發出任何信號,不受電磁幹擾的影響,而是通過目標的紅外輻射來確定目標的方位。紅外傳感器不能確定目標的距離和速度,但可以通過綜合到一起的雷射測距儀來測量。」  全球第一種安裝現代化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的戰鬥機一般公認是蘇聯的米格-29戰機。
  • 盤點搜索MH370海空裝備:衛星對海底無能為力
    此外,新加坡、越南等國在邊界地區也都部署有先進的雷達,為什麼這些防空系統的「千裡眼」都沒有發現並跟蹤到MH370航班呢?  其中,不排除各國出於自身安全防範考慮,並不願意外界了解自己雷達的覆蓋範圍和精密程度,或者其戰備值班人員因為倦怠而有所疏忽,甚至是其地面雷達本身存在技術缺陷。
  • 紅外探測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1.1.1 個人攜帶式武器裝備在地面武器系統中,紅外成像克服了主動近紅外成像和微光夜視的困難,配有紅外熱瞄準具的反坦克飛彈 和步槍等武器能在夜間對目標進行精確定位、跟蹤和射擊。在發達國家,紅外熱像儀已經廣泛配置於陸軍、空軍、海軍等各個軍種,在海灣戰爭中平均每個美國士兵 配備 1.7 具紅外熱像儀。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軍隊中紅外熱像儀應用覆蓋面不足。
  • 敢在敘利亞伊德利卜「抖威風」,土耳其空軍裝備大公開!
    紅外製導空對空飛彈的研發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藉助硫化鉛暴露在紅外熱輻射下產生的一些反應現象,科學家最終產生了通過硫化鉛電阻抗值的變化計量當前紅外線輻射的強度、同時根據強度強弱控制飛彈飛行進而設計一種導引頭的想法,這就是最早的紅外製導空對空飛彈原理設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這個原理的基礎上紅外製導理論又取得新的發展。
  • 我國正研製光電預警系統 可助預警機發現隱身目標
    19日出版的《中國航空報》文章報導了我國中航工業光電所(位於洛陽)某型預警系統研製團隊的事跡。文章中透露,這一系統在2014年進行了競標,中航工業光電所成功中標,目前仍在方案完善階段,預計很快將開始實施樣機研製。從文章中透露的其他信息分析,該系統應為安裝在預警機上的前視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IRST),可能將用於我國新一代預警機上。
  • 中國紅外格鬥彈雙子星!霹靂8B和霹靂10E,高低搭配所向披靡!
    據報導,我國在1982年從以色列引進了1500枚怪蛇3近距格鬥彈,989年獲得生產許可證,洛陽光電在90年代初完成國產化型號研製,命名為霹靂-8,並批量裝備部隊。空軍在使用霹靂-8時發現,由於其紅外製導技術水平的限制,目標通過改變紅外幹擾彈投放規律即可有效幹擾,只能落地後通過更換彈上邏輯固態電路板才可有效抗衡,為此霹靂-8B上增加了DMP晶片,可將各種投放規律算法建立模型輸入其中,進而增加抗幹擾能力。
  • 集搜索、跟蹤、打擊為一體的「炮中貴族」—自行高炮!
    蘇聯的野戰防空武器系統多是以西伯利亞一帶的河流湖泊來命名的,石勒喀河就是我國黑龍江的源頭,流經俄羅斯西伯利亞赤塔州一帶。ZUS23-4「石勒喀」是蘇聯裝備的第一種全天候、全自動多管聯裝的自行高射炮,全系統由改進的 AЗП 式 23 毫米 4 管自動炮、封閉式炮塔、ГM575 底盤和雷達火控系統組成。
  • 美加速天基預警系統建設,部署下一代極地軌道過頂紅外天基預警衛星
    目前,美軍飛彈預警衛星體系包括地球靜止軌道(7顆)、大橢圓軌道(3顆)與低地球軌道(3顆),共13顆預警衛星在用,涵蓋可見光、短波紅外、中波紅外和長波紅外等譜段,採用掃描與凝視結合手段,已具備戰略和戰術彈道飛彈發射早期預警實戰能力,驗證了中段跟蹤與識別技術,可對全球重點海區和地區發射的彈道飛彈和洲際飛彈分別提供15min和30min的預警時間。
  • 戰時公路起飛,堪稱海上跟蹤奇才
    考慮到目前我國偵察衛星數量較少,無法長時間跟蹤軍艦且夜晚跟蹤效果較差等問題,我軍迫切需要一款先進的偵察設備來長時間跟蹤對手軍艦。特別是今年,美軍驅逐艦經常竄入我國領海,需要一種飛機進行跟蹤和監視。
  • 關於機載光電系統的幾個問題 能看完的是真·軍迷
    因為沒有精確測距能力的系統,如果連目標遠近都分不清,當然也就無法做威脅排序。比如,《中國航空報》文章報導了我國中航工業洛陽光電所,2014年競標某型預警系統研製,團隊進行了競標。網上分析認為,這是安裝在預警機上的前視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IRST),其技術特徵可能與美國E-2D預警機上使用的SIRST系統相似。
  • 久之洋:我公司四大專業方向:紅外、雷射、光學、星體跟蹤,中國的第...
    投資者問:貴公司是否會受益武器裝備更新換代 久之洋(300516):目前,我公司四大專業方向:紅外、雷射、光學、星體跟蹤。中國的第一臺軍用非製冷紅外熱像儀在2001年由我公司生產,先後得到上級領導嘉獎批示。星體跟蹤器,中國第一臺星敏裝備也出自我們的大股東。中國第一臺艦船光電系統同樣也出自我們大股東。雷射和光學均作為艦載光電系統的單機、部件。我公司與生俱來的使命是創新再創新,我們儘量避免市場上同質化競爭,我們的員工隊伍碩士研究生以上研發人員佔比過半,人才優質高效,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 英飛睿正式發布XSENTRY系列紅外成像全景雷達系統
    打開APP 英飛睿正式發布XSENTRY系列紅外成像全景雷達系統 發表於 2020-06-01 14:27:07 英飛睿(睿創微納全資子公司)正式發布XSENTRY系列紅外成像全景雷達系統,該系統核芯採用紅外熱成像晶片,基於大數據、光電、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科技研發,並融合先進的光學穩像和圖像處理技術,完美實現快速360°廣域實時監控,同時具備智能目標探測、識別和跟蹤功能,實現廣域監測。
  • 我國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對數百公裡外小目標跟蹤探測
    從中國電科十四所某試驗外場傳來消息,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了對低空大氣層中數百公裡外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展現了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的強大應用潛力。 由於光子是光的最小能量單元,具備單光子靈敏度的雷達系統可將雷射雷達系統的性能發揮到極致。在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的研究上,團隊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攜手合作多年。
  • 美軍研製新型紅外雷達,百公裡發現隱身戰機,無需發射電磁波
    美國海軍正在研發IRST21升級版紅外搜索與跟蹤遠程熱感應裝置。原版IRST21的數據在紙面上看起來很好,但由於在研製過程中測試不足,導致飛行員在實戰條件下使用時發現IRST的作用遠不如宣傳的那麼大。
  • 殲-20的綜合航電系統可改變戰場態勢 趕超F-35寶石臺和F-22寶石柱
    F-35聯合打擊戰鬥機機載電子設備由火控雷達、EOTS(電一光瞄準系統)、分布式孔徑系統(EODAS)三大樣組成。EOTS結合了過去IRST(紅外搜索一跟蹤)和FLIR(前視紅外)系統的功能,產品的特點是高性能、輕量化和多功能,在戰鬥中提供精確的空一空、空一地的目標跟蹤能力。
  • 英飛睿紅外光電雷達系統無死角晝夜監控,機場油田港口周界安防!
    英飛睿(睿創微納(科創板:688002)全資子公司)正式發布XSENTRY系列紅外光電雷達系統,搭載自主研發的非製冷型紅外熱成像機芯組件(解析度640×512或1280×1024)或製冷型紅外熱成像機芯組件,融合先進的光學穩像和圖像處理技術,基於人工智慧、雲端數據、光電技術等完美實現快速360°廣域實時監控,同時具備智能目標探測、識別和跟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