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阿富汗戰記
1979年,蘇聯特種部隊突襲阿富汗達魯阿曼宮處決阿明,隨後舉兵入侵阿富汗,掀起了長達十年的第一次阿富汗戰爭。
蘇軍特種部隊突襲阿明作為主攻部隊的是格魯烏(蘇軍總參偵察總局)的特種部隊,曾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瓦西裡·瓦西裡耶維奇·科列斯尼克少將就是這次行動的總指揮官。
當時保衛阿明所在的達魯阿曼宮的阿富汗兵力除了阿明的私人警衛連和警衛旅外,外圍還部署了一個防空團,裝備有12門100毫米高射炮、16部防空飛彈發射架以及許多14.5毫米口徑高射機槍。
達魯阿曼宮後面還隱藏了3輛坦克。此外,還有兩個坦克旅就部署在喀布爾城外,一旦戰鬥打響,他們將很快趕來支援。從人數上比較,除兩個坦克旅外,敵人就有約3000人。
面對阿富汗軍隊嚴密的防守,僅靠一些小規模的特種部隊無法完成突襲任務,必須組建一支擁有重型武器的特種作戰部隊,利用強大的自動火力壓制阿富汗政府軍的火力。
於是,蘇聯總參謀特種部隊決定抽調瓦西裡.科列斯尼克少將前往塔什幹。1979年5月,蘇軍為突襲阿明組建了第154特種兵分隊。
第154特種兵分隊基本上是一個營的建制,兵員總額在500多人,其中組成人員主要是塔吉克族、哈薩克族、土庫曼族人,下設4個連和4個獨立排,分別是1個步兵戰車連、2個裝甲運輸車連、1個混成連(包括火箭筒排、火焰噴射器排和工兵排)、通信排、自行火炮排、汽車連和後勤保障排。
有資料稱154特種兵分隊主要配備的就是BMP—1步戰車、BTR—60PB輕型裝甲車;火力加強連則配備ZSU—23—4自行高炮,利用ZSU—23—4自行高炮小口徑火炮的速射優勢,攜帶大量炮彈,對守衛部隊進行火力壓制。
在突襲行動中蘇軍裝備的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全面壓制了阿富汗軍隊的機槍火力,蘇軍特種兵乘坐步兵戰車向王宮發起衝擊,雙方展開激烈的逐屋作戰,最終佔領了達魯阿曼宮,擊斃了阿富汗領導人阿明,阿富汗軍隊死亡高達兩千人,蘇軍特戰分隊也付出了不小的損失。
從對空到地面火力壓制,因地制宜改裝與使用的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成了阿富汗遊擊隊的噩夢
在隨後蘇軍大舉進入阿富汗之後,發現主戰坦克仰角有限,無法射擊在高處伏擊他們的阿富汗遊擊隊。於是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有了大顯身手的戰場。石勒喀河」剛一出現在戰場上,立刻成為阿富汗遊擊隊最頭疼的生命收割機。
皮糙肉厚的蘇軍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也對阿富汗遊擊隊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石勒喀河」炮車的存在,讓處於高處、山地的遊擊隊員再也不能愉快的打伏擊了
由於阿富汗遊擊隊缺乏有效的空中武器,在阿富汗服役的的「石勒喀河」又經過戰場改裝,去掉了用不到的對空雷達系統,騰出空間安放備用彈藥,彈藥基數從2000發猛增到3000發。
蘇聯第40集團軍防空連丘爾金眼中的「石勒喀河」
進入阿富汗前3個月,原先在蘇聯第40集團軍防空連裡操作ZSU—57—2自行高炮的丘爾金突然被送到烏茲別克斯坦蘇維埃共和國首都塔什幹的潘菲洛夫炮兵學校,緊急接受更先進的ZSU—23—4自行高炮使用培訓。
剛看到「石勒喀河」,丘爾金就興奮不已,因為坐在厚厚的裝甲裡操縱大炮,要比趴在地面射擊或在山坡匍匐前進舒服多了。當時給他們用的「石勒喀河」已經從最早期的ZSU—23—4(約在1966年服役)升格到ZSU—23—4VI的水平,老版「石勒喀河」深受火控問題困擾,根子出在真空管及相關電子組件過於陳舊,難以散熱,導致乘員不得不限制火控雷達的使用時間,而他們接收的「石勒喀河」炮塔已進行了重新設計,改善炮塔內部通風系統,同時一部分真空管被半導體器件取代了,因此「石勒喀河」炮組乘員的操作舒適性提高了不少。
「逮蝗蟲」遊戲
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機場
1986年2月,丘爾金一行人被空運到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機場,歸駐守當地的蘇軍第70獨立摩步旅指揮。這裡是切斷阿富汗「聖戰者」與巴基斯坦訓練營地聯繫的前沿基地,機場雷達兵們不止一次在監控屏幕上發現身份不明的目標,有的是阿富汗政府軍的飛機,有的則是故意越境的巴基斯坦甚至美國中情局的偵察機,但它們都不敢貿然行動,因為第70摩步旅的防空火箭連可不是個善茬。
箭—10機動防空飛彈系統
作為防空火箭連的一部分,丘爾金所在的「石勒喀河」戰鬥排(含4輛炮車)與幾套箭—10機動防空飛彈系統混編在一起,形成嚴密的低空彈炮結合火網。
與那些來來往往的戰機相比,「石勒喀河」炮車從外表看非常土氣,全身被漆成標準的墨綠色,從上到下沒有任何標誌,甚至連編號都沒有,丘爾金常常自嘲「綠皮箱」。可是「綠皮箱」的日子可不輕閒,由於「聖戰者」經常用迫擊炮和火箭筒從外圍襲擊機場,「石勒喀河」戰鬥排每天要分解成2個雙車分隊,各自沿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展開環繞機場巡邏,在正常情況下,分隊裡的2輛炮車相隔大約200米的距離,以便形成更大範圍的火力覆蓋。
在巡邏過程中,丘爾金對車載火控雷達(北約綽號「炮盤」)非常受用,該雷達的大型拋物面反射天線裝在炮塔後部,活像一面大鼓。
雷達工作在J波段(14.6~15.6GHz),所有數據反映在1臺模擬式彈道計算機上,最大監視距離達到20公裡,它能夠搜索和識別目標,在跟蹤的同時也能提供目標的距離和方位角坐標,一旦目標離開掃描區域,火炮的伺服傳動裝置還可以自動調整天線重新捕捉目標。丘爾金回憶,在守衛機場的無聊日子裡,他們經常用炮車玩一種危險的「逮蝗蟲」遊戲:用車載雷達跟蹤和鎖定阿富汗政府軍的飛機(阿軍飛機均採用土黃色塗裝,色彩與蝗蟲相似),然後火炮自動予以瞄準,誰要是無意觸碰射擊鍵,那可要出大事的,因為這些炮車裡裝的都是實彈。
被糟蹋的生日
由於阿南部戰事緊急,「石勒喀河」的使用也就沒有一定之規了,只要哪裡吃緊,它們就得在哪裡出現。1986年4月,丘爾金車組被派到距坎大哈市區20公裡外一個叫「孤島」的關卡。在路上,丘爾金親眼看見沿途留有眾多蘇軍報廢車輛,其中包括各種型號的坦克、汽車和裝甲車。直到這一刻,他才明白自己真的坐在火藥桶上。
位於一座土坡頂上的「孤島」非常小,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時,阿富汗抵抗運動曾在這裡部署有一個連,結果被從天而降的蘇聯空降兵瞬間解除武裝,在丘爾金來到這裡時,被蘇軍炸毀的阿軍坦克還扔在崗樓旁邊,它反覆地提醒著人們:一旦失去了警惕,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
「孤島」能監視周圍許多重要地段,其中就包括喀布爾通往坎大哈的公路,蘇軍向南部戰區運送燃料和彈藥的車隊就從這裡經過。一般情況下,像「孤島」這樣的關卡駐紮有一個加強排,其中包括T—54坦克、「石勒喀河」炮車和追擊炮等重武器。
侵阿戰爭期間,蘇軍從烏茲別克斯坦邊境「友誼橋」直到坎大哈設置了數以千計的「孤島」關卡,它們大多沿公路部署,每2公裡就有1個。每隔兩三天,滿載補給物資的車隊就會從這裡經過,丘爾金和戰友們必須保證車隊萬無一失。
雖然這裡的日子非常單調,但並不寂寞,夜裡會經常有炮聲響起,白天還會有阿富汗狙擊手打冷槍。起初,「石勒喀河」車組因這些襲擊還不致命而愛理不理,然而在一次戰友生日聚會時,「聖戰者」的火箭彈居然把生日禮物炸成焦炭,這下可激起公憤:「石勒喀河」車組迅速進入戰位,儘管車內沒有專門的夜視瞄準具,但大家將就著普通的光學瞄準具朝「聖戰者」射擊的方向一下子打出400多發炮彈,旁邊的T—54坦克也拼命向「聖戰者」射擊。很快,對方就啞了火。
由於前線兵力吃緊,丘爾金車組經常被臨時調去執行其他任務,從而遭遇更多的危險。1986年7月17日,他們奉命支援「海鷗」關卡,當時無線電通報該關卡遭到數百名阿富汗「聖戰者」圍攻,關卡指揮員已經中彈陣亡。時間緊迫,「石勒喀河」開到最大時速在山路上狂奔,總算在千鈞一髮之時趕到,「海鷗」關卡只剩下4名傷員,他們的彈藥也快打完了。
接下來就看「石勒喀河」的了!已當上雷達操作員的丘爾金和測距員迅速把雷達旋至扇形掃描模式來捕捉目標。當發現最大的「聖戰者」集群目標後,丘爾金把雷達固定在自動跟蹤模式,然後關於目標距離和高度的數據被輸入計算機,計算機很快解算出一個射擊提前量。
在此過程中,AZP—23機關炮管自動瞄準目標,並不斷進行校正。當一系列校正完成後,丘爾金向乘員發出信號,「數據無誤!」4根炮管頓時抖動起來,它們以每秒60發的速度向「聖戰者」集群發射每發重11.4公斤的高爆炸彈。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蘇聯兵工廠生產的發射藥質量不佳,「石勒喀河」開火時就會產生巨大煙霧,丘爾金感到自己連同炮車好像「騰雲駕霧」一般。
不過,阿富汗「聖戰者」也死鬥不退。當他們即將被徹底擊潰時,1發重磅炮彈落入為「石勒喀河」助戰的蘇軍BTR—152裝甲車內,敞開式的乘員艙頓時被炸飛,飛起的彈片擊中許多人,其中堅持不下火線的4名原「海鷗」關卡守衛者無一倖免。在戰後報告中,指揮員遺憾地寫到:「『海鷗』被吞沒了。」
這種讓阿富汗遊擊隊流淚的生命收割機就是前蘇聯研製的ZUS23-4「石勒喀」自行高射炮。蘇聯的野戰防空武器系統多是以西伯利亞一帶的河流湖泊來命名的,石勒喀河就是我國黑龍江的源頭,流經俄羅斯西伯利亞赤塔州一帶。
ZUS23-4「石勒喀」是蘇聯裝備的第一種全天候、全自動多管聯裝的自行高射炮,全系統由改進的 AЗП 式 23 毫米 4 管自動炮、封閉式炮塔、ГM575 底盤和雷達火控系統組成。主要武器為4管AZP-23型23mm高射機關炮,初速930米/秒,有效射程2000~3000米,最大射高5100米,方向射界360度,高低射界-4~85度,單管最大射速達850~1000發/分,彈藥基數2000發。很適合對付在阿富汗山區高處設伏的阿富汗遊擊隊。
昂貴到讓主戰坦克黯然失色的自行高炮
這種技術複雜,配備了先進雷達火控系統等昂貴的電子設備和儀器,採用中小口徑高射機關炮,火力猛烈,集搜索、跟蹤、打擊「三位一體」,既可以對空又可以進行火力支援壓制的自行高炮,堪稱是自行火炮中的貴族。
自行火炮技術複雜、整合難度高,1輛自行高炮的價格,往往相當於2輛主戰坦克的價格。20世紀80年代中期,1輛「獵豹」的價格為870萬馬克。20世紀90年代中期,1輛日本87式自行高炮的價格高達1460萬美元!令號稱「世界上最貴的主戰坦克」——日本90式主戰坦克也望塵莫及。
昂貴但醜陋的日本87式自行高炮
前蘇聯研製的「石勒喀」自行高炮選用成熟技術,經過前蘇聯出色的系統工程的集成優化,注重總體綜合性能,是七八十年代發展比較成功的自行高射炮之一,而且經過了實戰的考驗,是世界上比較有代表性的自行高射炮。
除此之外,在當代自行高炮中,首屈一指的當屬德國的「獵豹」自行高炮。它的生產數量和裝備數量最大,而且也開創了「三位一體」自行高炮的新時代。二戰後期及戰後的一段時間內,防空系統的主流還是高炮、指揮車、電源車三大塊的防空作戰系統。增加了指揮作戰的複雜性。而到了「獵豹」時代,將高炮的火力、火力指揮控制、電源供給這三大塊綜合到一起,這就是「三位一體」的高炮。
奠定了現代雙35高炮的設計基礎的德國獵豹自行高炮
德國獵豹35mm雙管自行高炮(德文:Flakpanzer Gepard)是豹1型坦克的基礎上發展的自行高炮,「獵豹」自行高炮採用「豹」1坦克底盤,便於實現底盤零部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其戰鬥全重由「豹」1的41.5噸提高到46.3噸,炮塔上配備2門由瑞士奧立崗生產的35毫米口徑KDA機炮,這種機關炮射速高、威力大、可靠性高,是一款極為成熟的產品。
「獵豹」自行高炮裝備的2門瑞士厄利孔公司製造的KDA型35毫米機關炮,身管長為3150毫米(90倍口徑),每門炮的理論射速為550發/分。彈藥基數為對空320發,對地20發。它既可攻擊中低空飛行的飛機,也可攻擊輕型裝甲車輛等地面目標。火炮的方向射界為360°,高低射界為-5°~+85°,身管壽命為2500~3000發。配用的彈種有燃燒榴彈、曳光燃燒榴彈、穿甲燃燒爆破彈、曳光脫殼穿甲彈等。發射燃燒榴彈時最大射程12800米,有效射程4000米。通常的單發命中概率為15%。
火控系統包括:搜索雷達、跟蹤雷達、火控計算機、光學瞄準具、紅外跟蹤裝置、雷射測距儀等。搜索雷達為全相干脈衝都卜勒雷達,能在車輛停止間或行進間進行對空搜索,最大搜索距離15km,該雷達配有敵我識別裝置,能將敵機信號自動傳輸給跟蹤雷達。跟蹤雷達為單脈衝都卜勒雷達,作用距離15km,可同時跟蹤多個目標,只要調整距離指示標,就可從跟蹤一個目標轉到跟蹤另一個目標。該雷達的拋物面形天線裝在炮塔前部。在炮塔不轉動時,方位掃描範圍達200°,從而縮短了火炮的反應時間。
計算機有主計算機和輔助計算機,主計算機為微型全電晶體的機電模擬計算機,在1秒鐘內可算出飛速在1.5馬赫以下目標的射擊提前量和最佳射擊位置;輔助計算機為簡易機電模擬計算機機,可以手工輸入數據的方式計算對空、對地的射擊諸元。在主計算機發生故障時,它可進行簡單的提前量計算。車、炮長的瞄準鏡為獨立穩定式潛望鏡,用於捕捉和跟蹤空中目標、地面目標及監視戰場。對空時,放大倍率為1.5倍,視場50°;對地時,放大倍率為6倍,視場12.5°。潛望鏡上配有陀螺穩定裝置,可在行進間進行瞄準。
防空作戰時由車長操作對空和追蹤雷達,再由炮手瞄準開火
「獵豹」自行高炮於1973年設計定型,首批產品於1976年底正式裝備聯邦德國陸軍。到20世紀80年代初,德軍共裝備400多輛。此外,還出口到荷蘭、比利時、捷克等國家。
「獵豹」的自動化程度相當高,乘員人數只有3人:車長、炮長和駕駛員
德國獵豹35mm雙管自行高炮奠定了現代雙35高炮的設計基礎,其火炮口徑、光電雷達系統設計原理後來被各國的自行防空高炮所借鑑,我國的09式35mm自行高炮就借鑑了該型火炮的許多技術。
國產09式35mm自行高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