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年前的殲10B首次曝光,我們就可以看見機頭有了明顯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殲10B在座艙擋風玻璃前安裝了一部紅外搜索與跟蹤傳感器。這大概是受蘇-27、蘇-30使用經驗與其他三代半戰鬥機的影響,目的在於進一步改善信息獲取和空中作戰能力。
歐洲多國研發的「颱風」 戰鬥機在座艙左前方就安裝了一部被動前視紅外探測與瞄準裝置,法國的「陣風」 戰鬥機在座艙前設置了OSF光電/紅外傳感器,美國的F-16E/F除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外,還增設了AN/AAQ-32前視紅外與瞄準系統,類似裝備還出現在美國F/A-18E/F、瑞典的JAS39 E/F 「鷹獅」等戰鬥機上面。殲10B配備的前視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IRST) 由紅外成像探測系統、雷射測距儀等組成。IRST系統傳感器垂直安裝在座艙正前方偏右的機體中,採用輕質高強度材料製成的掃描鏡突出機身,被一個可透射紅外線的鎖銅玻璃罩所覆蓋,最前端還有一個可以旋轉的圓頂整流罩。這樣做的目的是,系統不工作時整流罩可以蓋住玻璃罩,減少自然侵蝕。
對於作戰飛機來說,傳感器間的融合特別重要,特別是雷達和IRST的融合能夠為隱身目標的探測提供新的手段。與其他紅外成像系統最大的區別是,IRST系統輸出的是目標數據,而不是目標圖像。作為無源系統,IRST本身不能提供目標的距離信息,在機載雷達不開機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雷射測距儀精確測出本機與目標間的距離。假如IRST系統首先探測到了目標,就可以向機載雷達發出精確指引信號。武器系統也可以利用IRST提供的信息對目標進行持續跟蹤; 減少射頻信號的發生,從而減少被幹擾的概率。
殲10B的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傳感器的技戰術水平可以與殲11上的俄制OLS-27系統相娥美, 但殲10B的IRST系統可能更先進。
殲10B的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的視野都很寬闊,大概可達到瞄準軸任意一側的80° 以上,可以同時執行搜索和跟蹤任務,包括跟蹤單個目標或持續跟蹤兩個臨近的分離目標。戰時,如果雷達關閉(有利於隱形)或者出現故障,殲10B可以依靠IRST系統保持對目標的探測和跟蹤,如此,就可在電子對抗激烈的現代空戰中保持較大的主動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