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搜索跟蹤能「脫掉」戰機隱身衣嗎?需多系統聯合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F-35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

  紅外搜索跟蹤能「脫掉」戰機隱身衣嗎

  近日,美媒報導稱,俄中正在研製能夠擊落美國五代機F-35和F-22隱身戰機的技術。這種技術就是系統(IRST)。

  那麼實際情況到底如何?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真的可以破解五代機隱身能力使其走下神壇嗎?

  本報記者 張 強

  無需擔心無線電頻率反制

  現代戰機的主要探測系統是機載火控雷達,這是一種主動探測設備,但其主動發射的電磁波,則會暴露自己的行蹤,甚至因此成為敵人的目標,危及戰機本身。特別是隨著具備高雷達隱身性的五代機的出現,機載火控雷達的探測效果大打折扣。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改變這一現狀呢?人們想到了早已存在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軍事科普作家張亦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紅外搜索跟蹤系統是一種被動探測裝置,不發出任何信號,不受電磁幹擾的影響,而是通過目標的紅外輻射來確定目標的方位。紅外傳感器不能確定目標的距離和速度,但可以通過綜合到一起的雷射測距儀來測量。」

  全球第一種安裝現代化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的戰鬥機一般公認是蘇聯的米格-29戰機。現在,美國在這方面的技術水平已經超越了俄羅斯。美軍「超級大黃蜂」戰機安裝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可以在各飛行階段以被動方式探測多種目標,無需擔心電子探測及無線電頻率的反制。

  而在F-35隱身戰機上,也安裝了被稱為光電指示系統(EOTS)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同時還安裝了開創性的被動式探測系統——機載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EODAS),在機身6處不同的位置上各安置一個紅外傳感器,可對全機360度範圍內來襲的飛彈或逼近的飛機進行紅外探測及跟蹤,並與雷達、電子戰設備、數據鏈傳來的信息融合,整體輸出在飛行員的頭盔顯示器上,使得飛行員能具備全空域態勢感知能力,從而最快最好地做出判斷和決定。

  通過紅外輻射探測隱身戰機

  近年軍演中,五代機依靠出色的隱身能力,一直讓四代機無法有效發現和鎖定自己,並牢牢佔據上風。單從國外報導來看,五代機均以大比分擊敗了四代機。那麼,紅外搜索跟蹤系統能否有效扭轉這一狀況呢?

  自然界中一切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在不停地向周圍空間發出紅外輻射能量。戰機在高速飛行時與空氣摩擦以及其尾噴口處更會發出強烈的紅外輻射,這使得其紅外特徵更加明顯。因此,從原理上說這並沒有問題。

  圖中上半部分為:主/被動探測與數據鏈工作模式。藍線代表雷達主動掃描;黃線代表數據鏈路;橙線代表紅外搜索跟蹤系統被動掃描。

下半部分為:米格-35上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

  「目前紅外搜索跟蹤系統主要工作在兩個波段,分別是3—5微米的中波紅外和8—14微米的長波紅外。中波紅外探測系統主要針對的是溫度較高的目標,例如發動機尾噴口等,而長波紅外探測可以探測到飛機外掛物、機體、蒙皮以及尾流的熱量。」張亦馳指出,俄羅斯四代機,例如米格-29、蘇-27,使用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主要工作在中波紅外,用於探測飛機發動機尾噴管。而美國的「超級大黃蜂」戰機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則工作在長波波段或者中波、長波雙波段,具有更高的靈敏度、解析度。

  張亦馳還指出,五代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隱身性能。隱身戰鬥機主要進行了雷達隱身處理,同時也有一定紅外隱身措施,但主要還是致力於降低發動機的紅外輻射。例如,F-22採用二元尾噴管,噴管使用冷卻隔熱技術降低外露部分溫度,如噴管的氣膜冷卻和隔熱技術就大大降低了噴管的溫度和排氣溫度,S型進氣道也對發動機的熱部件有遮蔽效果。

  「但是總體來說,F-22的紅外隱身能力稍微遜色。」張亦馳說,「特別是新一代的長波紅外搜索跟蹤系統,能夠探測飛機蒙皮與空氣摩擦的熱量和發動機尾流。像F-22這類五代機,進行超音速巡航的時候蒙皮溫度也較高,其發動機排氣系統雖然進行了降溫處理,但是氣柱反而會更大,更容易被長波紅外系統在較遠距離探測到。重要的是,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的數據可以與雷達的數據進行數據融合,以更為連續、準確的探測目標,為實施飛彈攻擊創造條件。」

  實際應用還需多系統聯合

  外媒指出,只要俄中能用高速數據傳輸頻道聯繫兩架或多架裝備了長波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的戰機,他們就會用以建造對付隱身技術的系統。既然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可以發現隱身戰機,為什麼還需要兩架或多架裝備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的戰機聯網工作?

  張亦馳指出,「比起火控雷達,紅外搜索跟蹤系統有著突出的優點,但是對目標實施飛彈攻擊和計算射擊參數則需要連續的測速、測距。雷射測距儀當然能夠進行測距,但是雷射在大氣中衰減很厲害,其工作距離往往小於紅外跟蹤系統,有時候就很難實現遠距離測距。例如,『陣風』戰鬥機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其紅外探測能力達到130公裡,但是雷射測距儀大概只有30—40公裡的探測距離」。

  「這樣,如果目標位於雷射測距儀工作範圍外,就必須通過多架戰鬥機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對目標進行測角,然後再通過數據鏈系統共享數據,根據戰鬥機之間的位置和速度關係,計算出目標的距離和速度,這樣才可以為飛彈攻擊提供充足、精確的數據。」張亦馳說。

相關焦點

  • 我國空軍裝備的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
    國產殲-11B型戰鬥機,座艙前圓形物即為機載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IRST 俄羅斯烏拉爾光學儀器廠-UOMZ向我國出口機載前視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
  • 為什麼隱身戰機打開雷達就無法隱身?答案沒這麼簡單
    在軍迷圈,有一種觀點非常流行,那就是隱身戰鬥機一旦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主動開啟了機載雷達,那就等於說放棄了隱身能力,因為敵方的雷達預警系統同樣可以通過機載雷達知曉隱身戰機的位置。這是真的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隱身戰機的戰鬥力會不會大打折扣?今天我們就來主要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 李天:為中國戰機披上「隱身衣」
    從風華正茂到耄耋之年,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開拓創新,他點燃了智慧的「火花」,用執著的追求和奮鬥照亮了戰機騰飛的航程。隱身威龍,艦載飛鯊,新戰機每次亮相高飛,都會讓人激動和振奮,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國對這些先進技術的跟蹤和研究,早在三十多年前就開始了,當時的牽頭人之一,就是李天。
  • 航空專家李天:他為戰機披上「隱身衣」
    小時候,很多人都曾幻想過,假如自己有一件「隱身衣   顧名思義,「隱身衣」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在你身邊,可你卻發現不了」。   從《西遊記》到《哈利·波特》,從文學作品到科幻大片,關於「隱身術」「隱身衣」「隱身人」的故事層出不窮,在打開人們想像空間的同時,也在激發技術創新的活力。
  • 美軍研製新型紅外雷達,百公裡發現隱身戰機,無需發射電磁波
    美國海軍正在研發IRST21升級版紅外搜索與跟蹤遠程熱感應裝置。原版IRST21的數據在紙面上看起來很好,但由於在研製過程中測試不足,導致飛行員在實戰條件下使用時發現IRST的作用遠不如宣傳的那麼大。
  • 淺析F-35隱身戰機的內置彈艙
    幹擾彈彈艙F-35隱身戰機在右側獨立主彈艙後面設置了一個幹擾彈彈艙。幹擾彈彈艙幹擾彈彈艙資料顯示,F-35隱身戰機配備了多種型號的紅外幹擾彈,其中最先進的當屬MJU-66B型紅外幹擾彈,不過它價格非常昂貴,單價高達3000美元。而且紅外幹擾彈打起來都是「天女散花」般的,這種開銷連財大氣粗的美空軍都無法承受。
  • ...小眼睛——空軍殲10B裝備的最新紅外搜索與跟蹤傳感器有什麼作用?
    su27上的紅外搜索與跟蹤傳感器歐洲多國研發的「颱風」 戰鬥機在座艙左前方就安裝了一部被動前視紅外探測與瞄準裝置,法國的「陣風」 戰鬥機在座艙前設置了OSF光電/紅外傳感器,美國的F-16E/F除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外,還增設了
  • 為戰機披上隱身衣(人物)
    李天是我國著名飛機氣動力專家、戰機隱身專業領域開創者、氣動隱身一體化設計奠基人、殲—8系列飛機和殲—11飛機氣動力專業總師、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是航空設計領域的大國巨匠。「李天院士為我國航空事業發展做出了系統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以下簡稱瀋陽所)所長劉志敏說。
  • 視頻:記者帶你體驗神奇紅外隱身衣
    新華社珠海11月5日電 在珠海航展的展覽現場,一件紅外隱身衣吸引了很多好奇的參觀者所謂的「隱身」並非不是說我們用肉眼看不見,而是當人穿上這件隱身衣後,人體的紅外特徵基本消失。在紅外監控,熱感攝像頭下,人體就會呈現出一種的突然消失的假象。  據介紹,紅外隱身衣直觀地展示了超材料技術的隱身功能。超材料是一種特種複合材料或結構,通過設計可使其獲得超常物理性質,在隱身裝備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
  • 真- 黑科技:紅外隱身衣亮相中國航展
    中國航展參展商介紹,戰爭中,一般會用紅外熱像儀尋找狙擊手,穿上這種隱身衣,狙擊手就很難被發現了。從視頻中可以看到,紅外隱身衣直觀地展示了超材料技術的隱身功能。該技術可用於關鍵目標的紅外偽裝,在不影響超材料雷達吸波性能的前提下,實現紅外偽裝與寬頻雷達隱身的兼容,控制目標的紅外輻射特性與背景一致,從而使其在紅外熱像儀上無法辨識。
  • 殲20告訴國人的真相:隱身戰機打開雷達後不是像手電筒,而是黑洞
    對於一款合格的隱身戰機來說,優異的氣動布局可以使雷達反射面積(RCS)降低近兩個數量級(縮小100倍),性能好的吸波塗料可以使RCS減低近一個數量級,再配合複合材料、吸波結構,多方面合力,可以使一款戰機的RCS降低3個數量級左右。比如F-22通過優異的氣動設計和其他輔助手段,其前向左右45度範圍內的RCS降低到了0.001平方米左右。
  • 深圳光啟超材料紅外「隱身衣」珠海航展上首秀
    深圳光啟超材料紅外「隱身衣」珠海航展上首秀 2016-11-01珠海航展上這令人叫絕的一幕,是深圳光啟集團的紅外隱身衣演示,引來觀眾爭相試穿體驗。  11月1日,備受矚目的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在珠海開幕。首次參展的光啟集團攜超材料和未來技術兩大產品線的部分產品亮相,展示了顛覆式科技創新的成果,其中,超材料隱身系列產品、動力外骨骼和新型系留無人機H1都是首度向公眾展出。
  • 隱身鬥篷研製成功?這種毯子能讓士兵和坦克「憑空消失」
    隱身戰機通過一系列低可偵測性技術使得飛機難以被雷達偵測到。為了實現這一目的,隱身戰機的機身通常塗抹雷達吸波塗層吸收雷達信號,採用特殊的外形設計降低雷達反射面積,抑制自身發出的電子信號、紅外輻射和噪音等。可即便先進如F-22戰鬥機,它也擁有一定的紅外特徵!
  • 微信大爺穿隱身衣隱身,量子隱身衣,究竟是謠言還是確有其事?
    導讀:微信大爺穿隱身衣隱身,量子隱身衣,究竟是謠言還是確有其事?前不久,微信上傳出一段視頻,一位老人拿著一塊自稱有隱身功能的布,當布擋住老人身體時,老人確實消失了。雖然從圖片上來看,這種面料的效果十分驚人,但也不能說明量子隱身衣就真實存在了。其實如果隱身衣能夠發明出來,那它的用處是非常大的。在以前,我們利用環境來為我們打掩護,其實也就用到了這樣的原理。但那就比較簡陋,而現在,我們的技術發展起來,說不定真的有一天有能夠讓自己隱身的衣服。這樣,在軍事方面的應用肯定極為廣泛。
  • 關於機載光電系統的幾個問題 能看完的是真·軍迷
    紅外探測既有主動紅外探測,也有被動紅外探測,我們今天主要談被動紅外探測。被動紅外探測的隱身性也非常好,其核心應用是利用目標與背景的溫差所產生的紅外輻射信號,進行成像探測和熱點探測。機載紅外探測設備一般分為兩類:即機載前視紅外FLIR,和最近熱議的紅外搜索跟蹤IRST。也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其實,機載光電系統的類別多,名詞也多,而且混用非常嚴重,內涵不清。
  • 量子雷達:撕開戰場「隱身衣」
    相比傳統雷達,量子雷達具有探測距離遠、可識別和分辨隱身平臺及武器系統等突出特點,未來可進一步應用於飛彈防禦和空間探測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突破技術瓶頸    傳統雷達主要通過發射電磁脈衝並接收回波實現目標探測,然而,隨著隱身技術和電子幹擾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一探測手段面臨挑戰。
  • 普通戰機也能隱身?外媒:中國或用它打造龐大隱身機隊
    隱身技術也被稱為低可觀測技術,是軍事戰術的一部分,目的是使戰鬥機、艦船、潛艇、飛彈、衛星、地面車輛甚至是人員在敵方的雷達、紅外、聲納和其他探測手段下無法被發現或難以被發現。它能在0.3到40千兆赫茲的頻率範圍內,將雷達反射信號大幅降低。  超材料是一種人工製造的先進材料,它是由與集成電路類似的微觀結構組成,它能夠改變無線電波從其表面「撞擊」時反彈的方式,並產生一個幻像或使雷達回波最小化。這有助於戰鬥機高效地躲避其他飛機及防空系統,因為戰機不會在敵方的雷達上顯示。  據報導,這種超材料是由位於南京的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小組設計和開發的。
  • 帶「刀」亮相,殲-20隱身戰機彈艙有何奧秘
    相比之下,機體尺寸比殲-20小得多的美國F-22A隱身戰鬥機機腹主彈艙就可以掛載6枚AIM-120中遠距攔射空空飛彈。因此,很多軍迷認為殲-20隱身戰鬥機的服役型號也應該能夠在機腹主彈艙掛載6枚中遠距攔射空空飛彈。總之,因為少掛載了2枚中遠距攔射空空飛彈,外界擔心殲-20隱身戰鬥機空戰能力不足。
  • 美媒稱升級型F18E可以擊敗中國隱形戰機,殲20總師:想的美
    報導稱,隨著對手的第五代隱身戰機——殲20、蘇57的相繼服役,美國海軍正在尋求能夠擊敗上述戰機的新能力,而其中的"殺手鐧"武器(這種說法怎麼聽著這麼熟悉)便是F/A-18E/F的Block3改型。報導引用波音公司項目副總裁的話稱,Block3型在機體上的主要變化是新增的保形油箱、更好的隱身處理以及更長的壽命,而其三大核心改進是換裝計算能力更加強大的DTP-N任務計算機、AN/ASG-34Block2型紅外搜索與跟蹤吊艙、TTNT高速寬度數據鏈。
  • 隱身衣問世
    「隱身衣」真的被造出來了? 近日,網上熱傳一段「隱身衣」視頻,一位老大爺拿著一塊有隱形功能的布,當布擋住身體時,人就真的消失了,只能看到背後的花花草草。有傳言說這是浙大老師發明的「國產量子隱身衣」,也有網友說這是來自中國的「神秘力量」,還有人說「魔術」而已……真的有隱身衣嗎?人怎麼就能憑空消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