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研製新型紅外雷達,百公裡發現隱身戰機,無需發射電磁波

2020-11-30 騰訊網

美國海軍正在研發IRST21升級版紅外搜索與跟蹤遠程熱感應裝置。原版IRST21的數據在紙面上看起來很好,但由於在研製過程中測試不足,導致飛行員在實戰條件下使用時發現IRST的作用遠不如宣傳的那麼大。

IRST21還是90年代為F-14開發的IRST的升級版,升級後的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而歐洲(包括俄羅斯)空軍一直在使用一種更好用的QWIP IRST技術。美國飛行員認為IRST21 Block 1不夠好用,在空戰中拖了後腿。IRST21 Block 2型必須解決這些問題,目前飛行員們還沒能對Block 2進行實際測試。同時歐洲飛行員描述他們的QWIP IRST系統相當令人滿意,可提供可靠的被動感知(無電子信號),射程可達80公裡。

IRST21 Block 1型於2014年初上市,美國海軍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與老式的IRST系統一樣,IRST21使用高解析度的紅外傳感器,像雷達一樣,可以發現和識別潛在的空中目標,這是通過將IRST看到的東西與存儲在吊艙計算機中的已知飛機的3-D模型進行比較來實現的。大多數IRST21安裝在ATFLIR(先進目標前視紅外)吊艙中,用於偵查發現地面目標。

IRST21的主要進步是它在遠距離上也足夠精確,不僅可以識別飛機型號,而且可以為美國戰鬥機上攜帶的遠程雷達自飛彈(如AMRAAM)提供目標信息。這些飛彈都內置了自己的短程雷達,但在ITST21出現之前,需要發射飛機在發射遠程飛彈之前打開火控雷達,獲取目標的位置。雖然發射飛彈會洩露你的位置,但你能夠先敵發射,這是獲勝的第一步。

FLIR(前視紅外雷達)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出現,隨著技術的發展,它可以發現和識別更遠距離的目標。IRST從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出現,但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才發展出能與雷達相媲美的IRST技術。目前美國海軍的目標吊艙ATFLIR就包括IRST21,在IRST21之前,使用的IRST可以識別20-30公裡外的目標,最新版的IRST系統(IRST21)的射程更遠。

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因為前視紅外雷達/IRST是被動的。它不像普通雷達那樣進行大範圍廣播電磁信號,目標無法覺察到這些傳感器,也就無法提醒自己被敵方截獲行蹤。當在第五代隱身飛機上使用時(如F-22和F-35),大大增強的態勢感知能力不可小覷。

美國海軍正在迎頭趕上,為F-18E戰鬥機配備新一代IRST。俄羅斯和歐洲的戰鬥機(米格-29、蘇-30、歐洲戰鬥機、陣風)早就有了IRST,並且正在換代性能更強的QWIP IRST技術。對於俄羅斯人來說,被認為是對付美國隱身飛機的一種方法。

美國的隱身戰機雖然可以讓雷達截獲距離大大縮短,但這些隱身飛機仍然會發出熱量,而IRST的工作原理是尋找熱量。美國海軍已經有一些飛機裝備了基於老式F-14D IRST技術的IRST吊艙,而比較新的IRST21技術被宣傳的更強,在遠距離(幾百公裡)上就能發出警告(有東西在那裡),在50公裡左右就能提供準確的目標數據,新一代IRST21還能發現地面或海上的目標。

20世紀60年代的IRST技術只能做到警告飛行員有東西在那裡,只能在很短的範圍內(20公裡以下)做到這一點,現在距離已經推到了一百多公裡。但現在飛行員希望用IRST為遠程飛彈準確定位目標,但對於IRST21 Block 1來說尚待改進。

相關焦點

  • 紅外搜索跟蹤能「脫掉」戰機隱身衣嗎?需多系統聯合
    近日,美媒報導稱,俄中正在研製能夠擊落美國五代機F-35和F-22隱身戰機的技術。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真的可以破解五代機隱身能力使其走下神壇嗎?  本報記者 張 強  無需擔心無線電頻率反制  現代戰機的主要探測系統是機載火控雷達,這是一種主動探測設備,但其主動發射的電磁波,則會暴露自己的行蹤,甚至因此成為敵人的目標,危及戰機本身。特別是隨著具備高雷達隱身性的五代機的出現,機載火控雷達的探測效果大打折扣。
  • 什麼是米波雷達,中國如何發現隱身戰機?工作原理原來是這樣的
    例如美軍的F-22雷達反射面積僅有0.01平方米,地面傳統雷達很難發現其影蹤。由於隱身能力強大,在例行訓練中地面雷達常常無法發現殲-20的影蹤。為了讓地面指揮知曉殲-20的方位,人們在其腹部安裝了龍勃透鏡。這個小物件可以將入射的電磁波匯聚到球面上的某一點,然後再將電磁波原方向反射回去,令地面雷達可以接收到這些信號。通過安裝龍勃透鏡不僅方便訓練,也有利於混淆視聽,防止洩露自身的隱身參數。除了安裝龍勃透鏡,隱身戰機還有什麼方法能被地面雷達探測到呢?
  • 雷達——電子戰中的現代隱身技術
    據報導,F-117A隱身戰機大量使用了多面體外形設計和雷達吸波材料等隱身手段,其RCS 比常規戰機減少了23 dB,使常規雷達作用距離縮減73% 3、 電子幹擾和欺騙技術 電子幹擾技術實質是產生與目標或敵方雷達相似的特徵信號,使其無法做出正確判斷而實現目標隱身。
  • 米波雷達能發現隱身戰機,不止優秀一點
    我們知道,目前的五代機最重要的技術就是低可探測性,而低可探測性最主要的是針對雷達的探測,為了規避雷達的探測五代機在縮小雷達反射截面的措施上有兩個,一個是注重對外形的設計,利用各種反射和散射原理讓發射過來的雷達波向各個方向偏轉不被雷達接收機接收到。
  • 美軍自曝:隱形戰機不隱身 低波段雷達成"剋星" - CCTV.com
    蘭金上校表示,雖說這兩種新型戰機可以滲透敵嚴密設防的空域,並將被對方雷達和其他傳感器探測到的機率降到最低,但並不是說完全隱身了,「仍存被對方發現的可能,而且這種可能性不小。」     事實上,美軍第一代隱形戰機在南聯盟上空的遭遇,就說明了這一點。
  • 美國正在研製超材料,未來戰機不僅對雷達隱身,連肉眼也將看不見
    能夠在雷達上探測到飛機是一回事,能夠聽到飛機的聲音是另一回事,但能從視覺上看到飛機仍是目前軍事航空的一大缺陷。即使現有被譽為「空中幽靈」的隱身機,其所謂的來無影去無蹤也只是體現在雷達上,就純視覺而言,並沒有「隱身」。近日有美國媒體透露,美軍從二戰起,已著手研究真正的「視覺隱身」技術達75年,據推測,已在秘密研製可短距離近身襲擊的戰機。
  • 殲20告訴國人的真相:隱身戰機打開雷達後不是像手電筒,而是黑洞
    太多人聽慣了這種說法,並信以為真,然而事實卻是相反的,真相是令人震驚的:隱身戰機的雷達波依然是隱身的,它根本不像什麼手電筒,簡直像一個黑洞,因為一般戰機對其所輻射雷達波的探測距離只剩幾公裡!對於一款合格的隱身戰機來說,優異的氣動布局可以使雷達反射面積(RCS)降低近兩個數量級(縮小100倍),性能好的吸波塗料可以使RCS減低近一個數量級,再配合複合材料、吸波結構,多方面合力,可以使一款戰機的RCS降低3個數量級左右。比如F-22通過優異的氣動設計和其他輔助手段,其前向左右45度範圍內的RCS降低到了0.001平方米左右。
  • 隱形飛機的隱身技術是什麼原理?雷達真的探測不到嗎
    雷達真的探測不到嗎  飛機的隱身主要是針對雷達隱身,目的是降低雷達主要是預警雷達的發現概率,技術方面的主要方式有氣動外型設計,如F22的直角平面機身設計,原理是減少將電磁波反射到來波方向,降低雷達接收回波的概率。另一種是塗抹吸波材料,戰術上的主要方式是超低空飛行,將自身回波隱藏在地面或海面雜波中,讓雷達無法發現。
  • 神奇的墨水:為裝備噴塗雷達和「隱身衣」
    近日,雷神公司麻薩諸塞大學洛厄爾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研製出一種可應用於各種物體表面的噴墨列印墨水。可在坦克、裝甲以及戰機表面上噴塗一層「可調電磁過濾層」,既可以代替傳統的雷達天線,也可以用做武器裝備的「隱身外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 殲20尾噴隱身終實現?「雙層超材料」成功突破,雷達波只能繞路
    儘管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宣布將研發自己的「第五代隱身戰機」,但無一例外都沒有了下文。畢竟,當今世界除了中美俄三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拿出實用的戰鬥機隱身技術,並配以符合可大大降低自身雷達反射截面積的外形設計,從而提出自己的五代機方案。 而在五代隱身戰機的設計中,外形的隱身設計是首先要攻克的一道技術難題。
  • 電科14所量子雷達或有進展,數百公裡外反隱身,曾亮相珠海航展
    在2018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中電科14所就展示了一型在研製中的量子雷達,而最近這種雷達似乎有了新的進展。而傳統雷達一般都是微波波段雷達,而光子雷達屬於光學波段,因此其衍生出的雷達技術可以達到傳統雷達所無法達到的高精度,而由吸波材料和反電磁波結構組成的隱身戰機,則在這種雷達面前無所遁形。
  • 伊朗探測隱身戰機和彈道飛彈又有新招,新雷達入役,美軍如鯁在喉
    在美國與伊朗關係緊張的背景之下,伊朗在軍備領域自然不可能放鬆過兒,一直在加強自己的能力,在最近人們又發現,伊朗又境內豎起新型雷達,為伊朗設計和開發的兩部Ghadir雷達,為一款遠程預警雷達,中文可譯為:加迪爾,從2013年起開始出現,目前在伊朗已建8個同類雷達站。
  • 美軍戰機曾試圖攻擊UFO!空空飛彈鎖定目標,雷達緊要關頭失靈
    美軍戰機追蹤UFO5月16日,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海軍安全中心最近公布了8份美軍艦載機與不明飛行物(UFO)遭遇的內部報告,這8起報告都發生在美國東海岸,美軍飛行員曾試圖駕駛戰機追擊目標,甚至曾經使用空空飛彈鎖定了目標,不過美軍的追擊行動全部以失敗告終
  • 來自外星的隱身怪物:F-117「夜鷹」轟炸機,海灣戰爭中大放異彩
    所謂「隱身",當然並不是像空氣一樣被人「視而不見」,而是讓各種遙感儀器難以捕捉到飛機的存在,包括雷達探測、紅外探測、光學探測、聲波探測等多種方式。為此,隱身飛機需要針對各種探測方式一招一招地拆解。  雷達是發現高空飛機的主要儀器,也是隱身飛機的「頭號敵人」。它將電磁波輻射出去,再根據接收物體的反射電磁波情況判斷對方具體情況。
  • 神話已被終結,我軍這款雷達發現了世界最先進的隱身戰機
    近日筆者在瀏覽中國軍網時偶然發現一條不起眼的消息,該消息是在2016年珠海航展期間,關於我軍一款新型反隱身雷達的報導,該報導明確記載了2016年春節期間,美軍一架F22竄到我國東海的防空識別區,被我軍雷達發現並派軍機伴飛取證的消息,那麼F22是如何被我軍發現的呢?
  • 中國科研再獲重大突破,西方直呼不可能,隱身戰機將面臨巨大壓力
    中科院之前對外發布了一個好消息,中科院金屬研究中心已經成功研製出了一種新型的石墨烯材料,被稱為「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新型石墨烯材料在軍事上有什麼應用?實際上,石墨烯本身就是一種最有希望的超導材料,而「矽-石墨烯-鍺電晶體」這種最新材料很可能在未來促成中國的太赫茲領域發展。太赫茲是一種電磁波,使用範圍廣泛,不僅可以用於安保設備,更為關鍵的是,還能被用來製造太赫茲武器、尤其是太赫茲雷達。
  • 隱身鬥篷研製成功?這種毯子能讓士兵和坦克「憑空消失」
    隱身戰機通過一系列低可偵測性技術使得飛機難以被雷達偵測到。為了實現這一目的,隱身戰機的機身通常塗抹雷達吸波塗層吸收雷達信號,採用特殊的外形設計降低雷達反射面積,抑制自身發出的電子信號、紅外輻射和噪音等。可即便先進如F-22戰鬥機,它也擁有一定的紅外特徵!
  • 明槍暗箭齊上陣 4招可重創美軍隱身戰機
    首先,沒必要將F-35的性能過分神化——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2019年6月12日披露,美軍的F-35B/C型戰機一旦超音速巡航(速度超過1.2馬赫)時間稍長,隱身塗層就會起泡並造成結構性損壞,從而導致機體隱身性能下降。不僅如此,美媒還曝出大約20%的F-35戰機存在「俯仰動作超過20度就可能失控」的致命風險。
  • 美軍F22全程無所遁形,飛行軌跡一目了然
    文/白夜 大家都知道,美軍的F22是世界首款隱形戰機,同時也是最為先進的隱形戰機,且不說戰鬥能力,其利用的多項隱形技術至今還沒有國家能夠媲美,我國的殲20和俄羅斯的蘇57相較其都略遜一籌。不過有「矛」就有「盾」,人們總是會將先進的武器剋星研製出來,這也是武器裝備發展的規律。
  • 隱身戰機的剋星,為什麼是早已淘汰的長波雷達?
    以F-35戰機為代表的隱身戰鬥機,已經成為人類航空工業的標杆之作。由隱身戰機所引發的一系列革命,已經讓空戰模式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然而隱身戰機或許萬萬沒有想到,它的剋星竟然是早已淘汰的長波雷達。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