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F-35戰機為代表的隱身戰鬥機,已經成為人類航空工業的標杆之作。由隱身戰機所引發的一系列革命,已經讓空戰模式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然而隱身戰機或許萬萬沒有想到,它的剋星竟然是早已淘汰的長波雷達。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長波雷達,可以說是人類雷達發展史上的第一款主流雷達,它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就已經成為美蘇兩國的主力雷達,之所以叫長波雷達,是因為它的波長在1米到10米之間,因而工作頻率較低,探測的精度和解析度也十分有限。到了七八十年代,長波雷達甚至成為了「落後」的代名詞。後來,以分米波和釐米波為代表的短波雷達,成為了雷達領域新的研發熱點。但是隨著隱身戰機的崛起,長波雷達竟然又煥發了青春和活力。
我們先來看隱身戰機的原理。
在世界範圍內,想要實現隱身無非兩種辦法,一種是特殊的吸波隱身材料,另一種就是先進的氣動布局,當然,主要還是隱身塗料。兩者綜合就能夠減少戰鬥機在雷達上的反射面積,讓雷達無法識別自己。當然,這針對的主要是短波雷達,長波雷達之所以能夠發現隱身戰機,是因為吸波材料無法吸收長波。
短波雷達的波長在1米以下,這種短波發射頻率很快,在發現目標後就會被反射回來,因而精度很高。然而短波雷達的探測範圍比較窄,而且波長越短,雷達波的傳播距離就越短,當然能量就越少,更容易被吸收。吸波材料恰恰就是針對短波雷達研發的,它可以對雷達波進行吸收,或讓其直接穿透戰機表面,無法反射回去。
而長波雷達則不一樣,因為波長很長,它無法被吸波材料所吸收。
這麼簡單的道理,難道美國在研發隱身戰機的時候不知道嗎?
實際上,長波雷達雖然可以探測隱身戰機,但是它本身就有輻射源,而且因為精度低,需要多次開機探測,這就讓長波雷達本身很容易被探測到,進而被對方進行斬首攻擊。
一旦我們解決了長波雷達輻射源的問題,隱身戰機估計就束手無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