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各國陸軍的裝甲部隊中,自行高炮是裝甲縱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裝備,是陸軍裝甲部隊主戰坦克的貼身護衛。現代防空戰車除了能夠執行防空任務外,也可以在緊急情況下壓低炮口執行反步兵任務。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並不是現代自行高炮,而是二戰時盟軍裝備的一款自行高炮——「石龍子」自行高射炮。
「石龍子」自行高炮使用了一個鑄造炮塔,炮塔上搭載有4門20毫米航空機炮,每秒能夠發射30發炮彈,每分鐘能夠投送1800發的20毫米炮彈,這種火力密度和殺傷能力在二戰中可以說是十分出色了。
很多讀者第一眼看到「石龍子」自行高射炮時,從其外形馬上就能夠聯想到冷戰時期蘇聯的四聯裝20毫米自行高炮。不過「石龍子」自行高炮本身和蘇聯並沒有什麼關係,倒是和美國在二戰中最成功的的中型坦克——「謝爾曼」中型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雖然美國陸軍並沒有馬上參戰,但是仍然對當時的歐洲戰場保持著密切的關注。當時德國空軍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在戰場上肆虐的場景給美國陸軍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為了能夠在未來的戰場上與德國空軍的俯衝轟炸機進行對抗,美國決定研製一款全新的防空戰車,來保護裝甲編隊的安全。
不過美軍並沒有選擇20毫米機炮作為自己的主要武器,而是選擇了40毫米博福斯高炮的美國版本——M1型40毫米高射炮作為防空戰車的主要防空武器。同時,作為40毫米高炮射速較慢的補充,美國軍械局還給這輛防空戰車加裝了2挺12.7毫米重機槍作為火力補充,這也就是T52自行高炮。
不過美國陸軍對於T52自行高炮的性能並不滿意,因為40毫米高射炮彈的體積較大,所以T52自行高炮只能夠攜帶64發炮彈和1000發12.7毫米子彈,火力持續性差,實戰能力較弱。
此時,作為盟友的加拿大方面則傳來了好消息。當時加拿大作為盟軍中重要的軍備生產國,正在大量生產美制裝備,這其中就包括了以美國M4A1中型坦克加長車體改裝而來的「灰熊」中型坦克,加拿大人直接以「灰熊」中型坦克為基礎,通過加裝一個搭載4門20毫米機炮的鑄造炮塔,研製成了「石龍子」自行高炮。
「石龍子」自行高炮擁有5名車組成員,車長、炮手和裝填手全都坐在炮塔吊籃內,能夠隨著炮塔的旋轉而旋轉。因為當時加拿大陸軍要求裝備制式要統一,因此「石龍子」自行高炮並沒有使用原定的西斯帕諾機炮,而是使用了「皮爾森」20毫米機炮。
1944年年初,「石龍子」自行高炮開始進行測試,不過此時盟軍已經掌握了制空權,所以「石龍子」自行高炮並沒有大規模量產,只有少部分在1945年參加了著名的「萊茵河進軍」行動。
在這次行動中,「石龍子」自行高炮被安排和一個坦克排共同行動。因為已經沒有防空任務,這輛「石龍子」自行高炮在戰鬥中選擇將火炮壓平對德軍步兵進行平射。
根據加拿大軍隊的評估,「石龍子」自行高炮的平射效果極佳,其20毫米高射炮對德軍步兵隱藏的建築物具有很好的毀傷效果。特別是在對付德軍狙擊手時,能夠以大量彈幕迅速覆蓋德軍狙擊手潛藏的可疑區域。
雖然性能相當不錯,但是隨著二戰的結束,「石龍子」自行高炮很快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因此其後續發展計劃也就不了了之了。如果讓「石龍子」自行高炮繼續發展的話,說不定真的能發展成世界上第一款反步兵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