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昨(23)日凌晨,一場小雨滋潤了成都大地。這場雨,讓成都市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望眼欲穿」地等了兩個晚上:提前三天開始監測雲層情況,提前一天把炮彈送達各個炮點,提前幾分鐘給空管部門打報告……300多人都在待命。前晚到昨日凌晨,總計3分鐘的時間,彭州等地的9個炮點將81發炮彈送上了天。但這增雨的高炮,想打一發出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21日晚-22日凌晨】
白等了一晚雷達反饋「雲不給面子」
「冷空氣要來了,降雨雲可能出現!」市人影辦上周末就開始了對雲層的監測。21日晚上,人影辦燈火通明。工作人員都在注視著雷達反饋回來的降雨雲信息。分布在全市的33門高炮和14部火箭車全部待命,300多名工作人員也在當天下午接到值守通知。
「天氣預報是預測,提供指導性意見。」市人影辦主任徐燦說,「雷達實況才能決定最終的時間。」擁有「決策」地位的這部雷達,覆蓋範圍是一個直徑120公裡的圓。它發射的電磁波,碰到降雨雲就會反射回指揮中心。「雲來了,但如果水汽不足,雷達就不會反射。」降雨雲的路徑、強度、高度、移速,電磁波全部都能「偵破」。
然而,苦等一晚,3月21日晚到22日凌晨,雷達反饋圖上始終沒有出現強度「合適」的降雨雲。凌晨5點40分,市人影辦向各作業點下達指令:進入值班狀態。「幹這個,就是要學會等待。」徐燦說,有的時候,雲非常「不給面子」,讓他們「把月亮都等出來了」。
人工降雨所使用的炮彈
【22日晚-23日凌晨】
分分鐘時間9個炮點81發炮彈打上天
22日晚9點多,成都出現了降雨雲,局部落下雨滴。「來了!」當晚值守的市人影辦副主任韋巍精神一振。他立即向空管部門致電,申請空域作業時間。然而,得到的信息是,暫時不行,半小時以後聯繫。
「習慣了。」韋巍說,「有時飛機多,甚至要等上兩個小時。」會不會錯過合適時間呢?「一般不會,雲雨系統幾十公裡大,飄出成都還需要一段時間。」
接下來的2個小時之內,韋巍除了命令各作業點待命外,一直在給空管部門打電話。「不知道打了多少通電話。」最後,在
11點多,他得到了好消息:11點35分到11點36分,允許作業。人影辦立即根據云層移動情況算出合適的作業點,並一一通知。
11:35,隨著一聲令下,彭州作業點打出第一炮。隨後,昨日凌晨0:16到0:17,0:34到0:35,又進行了兩次作業。分分鐘時間裡,彭州、蒲江、雙流、新津4個縣的9個炮點,共發射了81發炮彈。
人工降雨所使用的火箭彈
計劃趕不上變化想打一炮不容易
即使做好所有準備,要把一發炮彈送上天,還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郫縣清河鎮的高炮點,從事人工增雨作業6年的鐘光彬和其他4名同事都是退伍軍人。炮點是一個200多平方米的小院子。打開宿舍的窗戶,5米外就是一門軍綠色的65年產雙筒高炮。21日晚上,5名退伍軍人苦等了一晚上。「沒戲了,睡覺!」
22日下午,郫縣氣象局又送來20發炮彈。幾個小時後,他們接到了市人影辦的指令:進入作業狀態。等待,再次開始。23日凌晨零點多,炮點再次接到信息:進入值班狀態。「又沒搞了。」鍾光彬說:「習慣了,計劃趕不上變化。」
■增雨炮這樣打上天
昨日,鍾文彬等5位炮手現場演示起了工作流程。一炮手鍾文彬在炮臺右邊,管方向。二炮手馮志強在炮臺左邊,管炮筒高低和擊發炮彈。炮筒後方,三四炮手文兵和鍾光明負責裝彈壓彈。
只要接到「開始作業」的指令,4個作業人員就會「全神貫注」,將領取的炮彈送上天。找方位、填裝、壓彈、擊發……有時候,作業時間只有半分鐘。「動作要快,一分鐘連發40枚炮彈是沒問題的。」
來源:華西都市報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