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雨終於下透了,地裡的莊稼可好了,收成有保障了。」「可該下場透雨了,這回終於能耩上地了。」5日下午開始,我市下起了久違的大雨。全市平均降雨56.5毫米,其中最大降雨量出現在黃驊市官莊鄉,達128.0毫米。
為了這場大雨,我市氣象局工作人員奮戰了一天兩夜,發射增雨炮彈和火箭彈747枚,進行人工增雨。
66個作業點、168人等待「那些雨做的雲」
4日,市氣象臺預報,5日夜間至6日,我市有雷陣雨轉中雨。今年太旱了,收了麥子以後,獅城幾乎就沒有有效降雨。對於這次「雨神」來我市做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要求氣象部門一定要把「雨神」留在我市的時間儘可能長一些,而且還得儘可能下雨多一些。
為了讓甘霖多降獅城,168名氣象作業人員枕戈待旦。南至吳橋縣,北到任丘縣;東起黃驊市,西至肅寧縣,全市34個人工增雨固定作業點都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另外,氣象部門還派出32部增雨作業車,它們將追著雲彩打炮彈,一定要把「雨神」留下了。
據市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常志坤介紹,人工增雨就是利用火箭、高炮等工具,把裝有催化劑的火箭彈或炮彈送入雲中,增加雲中凝結核含量,讓水汽和冰晶附著在凝結核上,使水汽變成大水滴,下落成雨。
為了讓雨儘可能多下,還要避免人工增雨作業對飛機造成影響,市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值班員既要指揮著現場作業人員,將增雨彈藥打到雲團的「穴道」上,最大程度增加降雨量;又要關注空域情況,保證作業安全。
人工增雨80餘點次 747枚炮彈打上天
5日18時,「雨神」終於進入我市境內。
「降雨回波過來了,河間市作業點、肅寧縣作業點可以準備作業。」5日18時53分,隨著市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一聲令下,兩個作業點的工作人員立即行動起來,裝彈、瞄準方向……伴隨著一聲聲巨響,火光劃破長空,一顆顆炮彈相繼飛上天空。不多時,雨越下越大。
5日19時24分,河間市二十里舖作業點作業;19時33分,獻縣梅莊窪作業點作業;19時50分,河間市故仙作業點作業;19時53分,南皮縣潞灌作業點作業;19時55分,滄縣杜林作業點作業;20時35分,獻縣作業點作業……
一輪激烈的「戰鬥」過後,市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工作人員終於有了歇口氣的時間,買了兩碗米線,狼吞虎咽地吃起來。飯還沒吃完,又一波降雨雲團臨近,新的一輪「戰鬥」再次打響。獻縣、南皮縣、黃驊市各作業點又進行人工增雨。
6日零時,伴隨著雨聲,市民已進入沉睡中。南皮縣城區、南皮縣寨子、泊頭市郝村、吳橋縣城區、泊頭市四營等作業點陸續進行了作業。
6日3時30分許,市氣象臺又發現一個雷達降雨回波圖,這很適合作業。市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又指揮孟村回族自治縣、鹽山縣等地作業點進行作業。
隨著人工增雨炮彈飛上天空,傾盆大雨降落在獅城大地上。6日一天,雨一直在下,市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和各作業點的工作人員繼續「作戰」。一直到條件不再適宜人工增雨,大家才下班。
在這一天兩夜的「戰鬥」中,我市共開展人工增雨作業80餘點次,發射火箭彈397枚、炮彈350發。
大雨普降,乾旱滄州「解渴」
到7月7日7時,我市降水基本結束。全市平均降雨56.5毫米,其中黃驊市官莊鄉最大,達128.0毫米;最大小時雨強出現在南皮縣寨子鎮,達45.7毫米/小時。全市有82個鄉鎮降大雨,100個鄉鎮降暴雨,8個鄉鎮降大暴雨,其中大暴雨主要出現在黃驊市、鹽山縣、獻縣的部分地區。
另外,市區平均降雨量達67.7毫米,其中北二環降雨量最大,達101.2毫米。
降雨時,我市有10個縣市出現17米/秒以上的短時大風,渤海新區埕海站附近風速最大,達30.9米/秒(11級大風)。
據介紹,此次降雨有效地增加了土壤墒情,明顯緩解了我市旱情,為農業豐產、豐收打下良好基礎。同時,降雨有利於改善空氣品質,平衡地下水採補。
來源:滄州晚報 通訊員 王晶晶 記者 張倩 魏志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