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一拖民兵高炮連女子高炮班訓練場景 (記者翻拍)
近日抗美援朝主題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影片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高射炮引發不少讀者回憶。20世紀70年代,我市各大廠礦均部署有民兵高炮部隊。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更加先進的防空武器已經取代高射炮成為主要防空力量,但部署在各大廠礦的民兵高炮部隊並沒有全部退出歷史舞臺。此外,在人工增雨領域,高射炮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類似用高射炮打落飛機的事兒,洛陽籍抗美援朝老兵也幹過
高射炮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戰爭史上掀開了防空作戰的新篇章。
電影《金剛川》中的高射炮為37毫米口徑的單管半自動高射炮,主要用於對付敵軍戰機,為野戰部隊提供低空掩護,是重要的低空防禦武器之一。
這種高射炮的優點是機動靈活、抗電子幹擾能力強、操作簡單、成本較低,缺點是命中精準度不高。因此,單門高射炮威力有限,兩門或多門高射炮從不同的方向對敵機進行打擊威力才大,影片中提到的「打交叉」戰術就是這個意思。
在影片一開始,由張譯扮演的高炮班班長關磊僅用幾發炮彈就打落敵軍飛機的情節,在現實中不僅有真實案例,還有更誇張的。比如,洛陽籍抗美援朝老兵孫永粉,曾用步槍打落敵機。
孫永粉今年89歲,洛寧人,原部隊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獨立高炮32營。有一次,孫永粉在巡邏完畢後,看到多架敵機在部隊上空盤旋示威,就去找排長匯報,得到「能打」的命令後,他拿起一支蘇式步槍,來到一處高地,瞄準敵機駕駛艙扣動了扳機,一連幾發子彈後,敵機一個跟頭栽在了不遠處的步兵營裡。
當時,孫永粉還不敢確定是他打下來的,軍醫驗了敵機飛行員的傷口後,從子彈射擊的角度判定是孫永粉打中的,他因此獲得二等功。
高射炮曾被廣泛部署在我市各大廠礦,目前仍有3家廠礦有民兵高炮連
如果您是一拖、軸承廠、礦山廠、玻璃廠等國有廠礦的老職工,應該對電影中的高射炮不陌生,因為20世紀70年代,我市各大國有廠礦均部署有民兵高炮部隊。
洛陽軍分區戰備建設處處長姜佔旭告訴記者,20世紀70年代,我市開始組建民兵高炮部隊,因為高炮部隊對士兵素質、訓練場地等有較高要求,所以高炮部隊大多部署在當時人才濟濟、實力雄厚的我市各大國有廠礦內。
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武裝保衛部軍事人防科科長楊軍武介紹,中國一拖的民兵高炮連主要由退伍軍人組成,連隊配有6門37毫米口徑的雙管高射炮。平時,高射炮都停放在一拖民兵訓練基地的炮庫裡,並由專人看管,演練或者訓練時拉出來。
「20世紀末,廠裡的高炮連經常搞演習、訓練、表演,多次受到嘉獎。」楊軍武說,當時,該廠的民兵高炮連包含兩個男民兵班、兩個女民兵班及原礦山廠的兩個男民兵班,1975年至1978年,該連先後3次為22個國家的駐華武官進行過高炮實彈射擊表演,受到稱讚。1988年,該連首發命中轟5飛機拖靶,受到省軍區通令嘉獎,榮立集體三等功。2011年9月,該連在確山進行高炮實彈射擊,炮響靶落,被評為「高炮實彈射擊優勝單位」。
記者從洛陽軍分區了解到,目前,我市依然有民兵高炮連的廠礦有3家,存放有高射炮的廠礦有5家,它們共同構成了一支防空作戰有生力量,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高射炮成為我市人工增雨主力軍,迎來職業生涯「第二春」
高射炮雖然已經不是現代防空作戰的主要力量,但在人工增雨領域,高射炮迎來了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二春」。
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工作人員牛一鳴告訴記者,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市開始使用高射炮進行人工增雨,截至目前,各縣(市)區部署有「雙37」高射炮28門,主要分布在山區,已成為我市人工增雨的主力軍。
牛一鳴介紹,我市人工增雨的主要方式是用高射炮等向雲層發射人工增雨防雹彈,這種炮彈包含碘化銀、乾冰等催化劑,炮彈在雲層中爆炸後,衝擊波會把催化劑播撒到雲層中,促使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形成水滴,從而形成降水。(記者 劉嘉儀 實習生 尚淵椋 文/圖)
來源:洛陽網-洛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