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傍晚6點半左右,在無錫太湖邊上,兩發裝載有碘化銀的人工增雨炮彈,被打上了8000米的高空。隨後,一場噼裡啪啦的大雨從天而降,錫城不少地方降雨量都超過了30毫米。隨著這次成功的人工增雨,人們想知道人工增雨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有趣過程呢?昨日,無錫氣象臺的專家向記者講述了人工增雨背後的故事。
不是「人工降雨」,是增雨
在不少人的概念中,利用人為因素讓老天爺下雨被稱為「人工降雨」,但昨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無錫氣象臺法規處朱主任說,這一說法是不準確的,準確來說應該是「人工增雨」。
據朱主任介紹,所謂「人工增雨」,是指在本來就要下雨的氣候條件下,用火箭炮將含有催化劑的炮彈射入高空,然後在高空釋放催化劑,達到讓本來就要落下的雨水量變多的效果。曾有專家統計過,一般來說,每一炮可以催生十億雨滴。
「並非任何時候,都能進行人工增雨。」朱主任說,一般來說在人工增雨前必須要有適宜的雲系,即「雨做的雲」,也即人工增雨必須要順應自然,只能讓雨量增大,而非「從無到有」。
人工增雨究竟該發射幾枚炮彈,也要由雲系的大小來決定。有時,炮彈發得過多,非但不能達到增雨的過程,甚至可能形成削雨。
過程雖然有趣,但也有風險
以前天的人工增雨為例,氣象局在定了計劃後,就安排了8個技術人員,自帶乾糧提前來到了選定的地點蹲守,並對當地的氣象條件進行實時監控。
「同事們一直蹲守到了前天下午,才發現了一朵『雨做的雲』正在向無錫移動。」朱主任說,技術人員先是將這一情況向航空監管部門進行了申請,在確保降雨時段不會有飛機經過後,發射人員選在計算好的時間,將裝有碘化銀的炮彈通過火箭炮射向了8000米外的高空。
「這時候你就可以聽到一聲比爆竹聲還要響的轟鳴聲。」朱主任說,緊接著碘化銀就像煙花一樣在高空中散開,幸運的話,噼裡啪啦的大雨就會應聲而下,出現氣勢磅礴的雷雨天景象。
人工增雨雖然聽上去很美,但發射過程也存在一定風險。記者了解到,人工增雨需要使用炮彈,所以安全問題很重要,其次炮彈的碎片會分散到大地上,所以人工增雨的地址一般都會選在人煙稀少的空曠地,比如前天他們就將地點選在了太湖邊。「不過市民也不用過於擔心。」朱主任表示,發射後的炮彈碎片重量相當於鞭炮屑那麼重,即使落到人身上也不會造成傷害,且人工增雨區域將會拉起警戒線示警。
費用不低,一次超萬元
在持續高溫的夏天,來一場人工增雨可以迅速降溫,不過這降溫的代價也不小,據氣象臺相關人士透露,人工增雨的裝備比較昂貴,包括2臺運輸的裝備車,外加霸氣十足的火箭炮和裝有碘化銀的火箭炮彈。他們用火箭炮進行人工增雨每次花費都超過萬元,而有些面積更大的省市甚至需要租用飛機,通過在雲中播撒碘化銀等催化劑來進行人工增雨,這樣的成本就更大了。
據了解,今年無錫只進行過2次人工增雨,一次是在今年6月份,是為了緩解乾旱,第二次就是在前天傍晚,是為了應對連日的高溫。根據今年的氣象情況來看,在未來一個月內,無錫如果條件允許,將繼續進行人工增雨。
今明後三日天氣
8月6日 晴到多雲,最低氣溫30℃,最高氣溫39℃。
8月7日 晴到多雲,最低氣溫30℃,最高氣溫39℃。
8月8日 晴到多雲,最低氣溫30℃,最高氣溫39℃。
唐奕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