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增雨不是「無中生有」,必須具備一定的空中雲水條件。一般自然降水的產生,不僅需要一定的宏觀天氣條件,還需要滿足雲中的微物理條件,比如:0℃以上的暖雲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雲中要有冰晶,沒有這個條件,天氣形勢再好,雲層條件再好,也不會下雨。然而,在自然的情況下,這種微物理條件有時不具備;有時雖然具備但又不夠充分。前者根本不會產生降水;後者則降雨很少。此時,如果人工向雲中播撒人工冰核,使雲中產生凝結或凝華的冰水轉化過程,再藉助水滴的自然碰並過程,就能使降雨產生或使雨量加大。但不是所有的雲都可以用來「播雨」的,一般說低雲族中的雨層雲和層積雲,或中雲族中的高層雲較為適宜;晴天或天上的雲很薄就不具備人工增雨作業條件。只有當雲系發展到一定的厚度,這個厚度一般是大於2公裡,而且,雲裡邊要有一定的過冷水(低於0度而不結冰的水)含量,雲中要有上升氣流,這樣我們通過地面的高炮、火箭或飛機將催化劑攜帶到雲中的有效部位,就能夠起到人工增雨的作用。在實施人工增雨作業後,一般在5分鐘到30分鐘後見效,最直觀的效果就是降雨量明顯增大。
怎樣確定進行人工增雨的地點?
作業點的選擇關係到作業的效果,直接影響到受益點。目前浙江境內共有248個人工增雨作業點,都在比較空曠的地方。作業要做到有的放矢,每個作業點都經過GPS進行精確定位,有精確的經緯度。同時,每個作業點都編制了代碼,並報省級主管部門及空域管制部門批准。每次實施人工增雨作業前,人影部門會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雷達回波圖進行分析,判斷雲層的厚度、含水量、速度和運行軌跡等。再根據其運行軌跡選出適合人工增雨作業的地點,一般要遠離人群密集的居民區,且必須在空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