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戰》獵空電球:二戰德軍「球形閃電」自行高射炮簡史

2021-01-19 崎峻戰史

(溫馨提示:本文約5600字,配圖40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在二戰時期,空地支援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作戰形式,諸如Ju 87、伊爾-2等對地攻擊機型的出現在加強地面部隊戰鬥力的同時,也將野戰防空的嚴峻課題擺在各國陸軍面前。作為空地支援作戰的先行者,德國陸軍早在戰前就在作戰部隊中編入防空單位,執行野戰防空任務,它們最初使用牽引式輕型高射炮,後來又將高炮安裝在各種機動載具上,研發了型號繁多的自行高射炮。本文介紹的「球形閃電」就是戰爭後期德軍研製的一型履帶式自行高射炮,雖然僅製造了寥寥數輛,幾乎沒有參與實戰,但其獨具特色的設計影響了戰後各國自行高射炮的研發,是一款饒有趣味的野戰防空戰車。

在1942年以後,二戰的局勢對於德國愈發不利,過度消耗的德國空軍漸漸失去了在各個戰場的制空權,尤其在北非前線,盟軍飛機的低空炸傷讓非洲軍團吃盡苦頭,這一點在影片《刺殺希特勒》中有真實的反映,影片開頭就有英軍飛機洗地的場面,阿湯哥扮演的施陶芬貝格也就此成了殘疾(請點擊下方視頻觀賞)。德國陸軍痛苦地意識到,指望那個胖子提供防空掩護愈發不現實,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儘可能地撐起有效的保護傘,對於防空武器的需求變得十分迫切,同時為了保證機動性和反應速度,自行化成為野戰防空武器的必要指標之一。




德軍早在法國戰役之後就將20毫米或37毫米高射炮安裝在機動底盤上,改裝了多種自行高射炮,用於伴隨野戰部隊作戰。二戰時期的德軍自行高射炮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安裝在Sd.Kfz. 7型牽引車底盤上的半履帶型號,二是採用坦克底盤的全履帶型號,後者被德軍稱之為Flakpanzer,從字面上可以譯為「防空坦克」,此類型最早的型號是利用I號坦克底盤改裝的Flakpanzer I。這些早期型號的自行高射炮多少滿足了德軍機動野戰防空的需要,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為了獲得開闊的射界均採用敞開式炮位,除了火炮防盾外炮組成員缺乏防護,結果在與低空飛機對抗時往往遭遇重大傷亡。


■ 這兩幅由沃斯泰德繪製的模型封繪展現了德軍的兩種自行高射炮,上圖是安裝四聯裝20毫米高射炮的Sd.Kfz. 7/1型自行高射炮,利用Sd.Kfz. 7型半履帶牽引車改裝而成;下圖是Flakpanzer I型自行高射炮,利用I號坦克底盤和20毫米高射炮結合而成。上述兩種自行高射炮都缺乏有效的防護。


鑑於履帶式底盤在越野機動性上的優勢,德軍要求新型自行高射炮最好使用現有的坦克底盤來生產,當時I號和II號坦克的底盤已顯老舊,承載能力也十分有限,III號坦克底盤主要被用於生產突擊炮,供應緊張,因此只能選擇IV號坦克或「黑豹」坦克的底盤,而「黑豹」坦克本身就產量不足,所以IV號坦克底盤就成為唯一可行的載具方案。

基於IV號坦克底盤,德意志鋼鐵公司於1943年開始了Flakpanzer IV型系列自行高射炮的研製,第一種型號就是1944年3月投產的「家具搬運車」(Möbelwagen),該車安裝1門Flak 43型37毫米高射炮,戰鬥射速達150發/分,對空有效射程4200米,在炮位四周安裝4塊裝甲圍擋,可以為成員提供一定的保護,但在射擊時必須將圍擋放平以擴大射界,結果炮組依然處於無防護狀態,而且收放擋板也需要時間,影響了反應速度。「家具搬運車」製造了240輛,其在戰鬥時無防護的設計不為軍方所喜。


■ 今日收藏於博物館內的「家具搬運車」自行高射炮,可見在37毫米高射炮周圍豎起的裝甲圍擋。

■ 在這幅照片中「家具搬運車」火炮後方的圍擋已經放下,在戰鬥狀態下所有圍擋都要放平以擴大射界。


1944年中期,Flakpanzer IV型自行高射炮的改進型「東風」(Ostwind)和「旋風」(Wirbelwind)問世,相比「家具搬運車」的最大變化就是將收放式裝甲圍擋整合為頂部敞開的多邊形旋轉炮塔,即便在戰鬥狀態下也能為炮組成員提供一定的防護。「東風」裝備的是單裝Flak 43型37毫米高射炮,而「旋風」裝備了四聯裝Flakvierling 38型20毫米高射炮,前者具有較大的射程和威力,後者擁有射速和火力密度上的優勢,兩者可以分別負責中空和低空的防空任務,組成多層次的防空圈,堪稱是二戰時期最佳的野戰防空組合。然而,「東風」和「旋風」的戰鬥室頂部是敞開的,在防空戰鬥中依舊存在危險,德軍希望軍工部門開發具有全封閉式戰鬥室的自行高射炮,由此促成了「球形閃電」(Kugelblitz)的誕生。


■ 「東風」自行高射炮的彩繪,該炮裝備1門37毫米高射炮,並配有頂部敞開的半封閉炮塔。

■ 今日保存在加拿大博登軍事基地內的「旋風」自行高射炮,同樣採用頂部敞開的半封閉炮塔。

作為Flakpanzer IV型系列自行高射炮的終極型號,「球形閃電」的命名非常有趣,在德語中Kugel是球,Blitz是閃電,直譯「球形閃電」沒毛病啊,可見德語構詞還真是簡單粗暴,不過這個名字倒是非常貼切,因為該型自行高射炮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球形炮塔設計。

從某種意義上講,對於當時的自行高射炮而言,「全向裝甲防護」和「全向射界」是兩個相互矛盾的設計指標,為了使兩者得到統一,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將火炮和炮塔整合為能夠聯動的整體結構,最終工程師們提出一個可以旋轉和仰俯的球形炮塔方案。為了確保對空射擊的威力,火炮的口徑是無法進行妥協的,因此最終完成的球形炮塔座圈直徑達到1900毫米,與虎式坦克的炮塔座圈直徑相當,而IV號坦克的炮塔座圈直徑為1680毫米,炮塔座圈的擴大要求對車體結構進行相應的修改。


■ 行進中的德軍IV號C型坦克,注意車體頂部裝甲前端有明顯下傾,這是IV號坦克的重要外觀特徵。


從IV號A型開始,IV號坦克車體頂部裝甲的前半段就存在非常明顯的下傾角,這塊下傾的裝甲板會延伸到炮塔座圈前緣,而且IV號坦克有些「歪脖」,炮塔並非位於車體中心軸線上,而是略微向左側偏置。在改裝為「球形閃電」時,由於球形炮塔的座圈尺寸擴大,其前緣遠遠超出之前車體頂部傾斜裝甲與水平裝甲的結合線,所以需要將車體前上部的裝甲改為水平,沒有任何角度變化。此外,「球形閃電」的炮塔位於車體正中,由於炮塔尺寸較大,在旋轉時會與之前安裝在車體前上部的駕駛員及無線電員艙蓋發生幹涉,因此這兩個艙蓋也必須移動位置,相對於中心軸線做一定的偏轉。


■ Flakpanzer IV型「球形閃電」自行高射炮的概念圖,該車是利用IV號坦克底盤改裝的系列自行高射炮中的最後型號。


隨著車體前上部傾角的取消,首上裝甲及戰鬥室側面裝甲的上緣都向上延長,形成一個四方的箱形結構,這是「球形閃電」在車體結構上的獨有特徵,除此以外,其底盤與IV號J型坦克沒有區別,其機動能力也與標準的IV號坦克相當,戰鬥全重23噸,時速約38公裡/小時,作戰行程約200公裡。正如筆者一直認為的那樣,「形式服從功能」在武器設計中的體現非常明顯,「球形閃電」的設計就是非常好的範例。


■ 上兩圖為Flakpanzer IV型「球形閃電」自行高射炮的線圖,注意其車體前部頂部裝甲改為水平,取消了下傾設計。

「球形閃電」的炮塔設計很有創意,它是一個由多塊弧形裝甲構件組成球體結構,當然並不是完全的球狀,炮塔頂部有些凹陷部分,用於設置艙口。炮塔整體半埋在車體內,外露的部分在火炮水平時的高度僅有約60釐米,同時在炮塔周圍還裝有一個截錐體形狀的裝甲圍殼,以保護炮塔基部。球形炮塔通過樞軸懸掛在圍殼內,然後整體吊裝到炮塔座圈上,構成一個封閉結構,相對於之前的敞開式結構無疑是一個明顯的進步,可以為炮組成員提供全方位的保護。


■ 「球形閃電」的炮塔實物照片,該炮塔是英軍在戰爭末期繳獲的,並在運回英國後向公眾展示。

■ 「球形閃電」的炮塔剖視圖,其球形殼體結構通過樞軸安裝在裝甲圍殼上。

■ 上兩圖是「球形閃電」炮塔正面及後面的特寫照片,其球形炮塔半埋於車體內,並有裝甲圍殼遮蔽,外露的部分其實非常少。


火炮安裝在炮塔正中,由炮組成員操縱仰俯,同時輔以炮塔的水平旋轉,從而將炮口指向目標所在的方位。在炮塔內可以容納3名炮手,其座席分別位於火炮左右兩側和後方,其中左側為旋迴手兼裝填手,右側為仰俯手兼裝填手,後方為車長兼射手。值得一提的是,成員座席與火炮是聯動的,隨著火炮的仰俯而仰俯,這一設計非常便於對空觀測和追蹤目標,炮組成員不必像在「東風」和「旋風」中那樣仰起腦袋,坐井觀天似地觀察空情。除了炮塔內的三名成員外,「球形閃電」的車組還包括駕駛員和無線電員,位於車體前部的座席上。


■ 「球形閃電」炮塔內的成員座席是與火炮聯動的,隨著火炮仰俯而仰俯,從而利於追蹤目標,從圖中可見車長座席略高於裝填手座席。


因為設計較為倉促,「球形閃電」的炮塔雖然是封閉結構,但沒有水密和氣密功能,而且裝甲也非常薄弱,球形殼體為10~20毫米,裝甲圍殼為30毫米。為了能夠追蹤快速機動的空中目標,德軍計劃在量產時為「球形閃電」的炮塔配備液壓驅動旋轉裝置,使炮塔旋轉速度最快可達60度/秒,但是現存的炮塔實物顯示仍由人力操縱旋轉,旋迴速度較為緩慢。「球形閃電」的炮塔可以360度旋轉,火炮的仰俯範圍在-7~+80度之間。與其他德國裝甲戰鬥車輛一樣,「球形閃電」的內部安裝了車內通話裝置,鑑於全車沒有氣密設計,所以車內還配有毒氣過濾裝置和呼吸器,以備在毒氣戰條件下作戰。


■ 「球形閃電」各部分裝甲厚度示意圖,其球形炮塔的防禦比較薄弱,但總算做到了全向防禦。

■ 「球形閃電」的木製模型,炮塔呈高仰角射擊狀態。


「球形閃電」的炮塔上設有三個艙口,在左右裝填手前方各有一個艙門,用於進出和補充彈藥,在車長座席上方還有一扇左右開閉的艙門,每個艙門上還開有圓形小門,可能用於直瞄射擊或安裝某種觀測設備。在車長艙門上還裝有潛望鏡,德軍還計劃為「球形閃電」安裝車長指揮塔,以改善車長的觀察條件,但未能付諸實施。「球形閃電」的炮塔艙口設計並不合理,人員出入不便,在大仰角射擊時車長艙門甚至會被炮塔圍殼的後緣阻擋而無法開閉。


■ 「球形閃電」炮塔頂部的特寫照片,注意開啟的車長艙口和數個小型開口。


由於資料缺失,現在已經無從得知「球形閃電」的車長使用何種光學裝置進行瞄準,這一工作很可能通過一個雙鏡頭的瞄準/測距裝置完成,其物鏡為潛望鏡式的,鏡頭從炮塔頂端兩個縱向的矩形開孔伸出。兩門火炮分別由車長腳下的射擊踏板控制開火,既可以齊射,也可以單獨射擊。火炮的仰俯、旋轉和射擊分別由三名炮組成員完成,而不像早期的自行高射炮那樣均由一人操縱,因此對炮手的訓練水平和車長的指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炮塔左側裝填手艙門的特寫,注意上面還有一個可以旋轉開啟的圓形小門。

■ 從炮塔內部拍攝的用於安裝光學設備的固定架。

「球形閃電」的主要武器源自空軍裝備的MK103型30毫米機關炮,該炮是萊茵金屬公司研發的多用途自動航炮,採用導氣式結構和電擊發技術,彈道平直且射速較高,採用彈鏈供彈,配用穿甲彈和高爆彈,在發射穿甲彈時初速達940米/秒,射速達420發/分。MK103型30毫米機關炮最早裝備於亨舍爾Hs 129型對地攻擊機上,並幫助該機贏得了「坦克開罐器」的美譽,由此可見MK 103型機炮的威力。30毫米炮彈的殺傷力遠非20毫米炮彈能比的,在攻擊B-17等重型轟炸機時,只需命中4發30毫米炮彈就能摧毀目標,而20毫米炮彈需要擊中20多發才能擊落,而對於戰鬥機一類的目標,30毫米炮彈基本上一發入魂。


■ 萊茵金屬MK 103型30毫米機關炮的外觀照片,該炮具有射速快、威力大、彈道平直的優點。

■ 德國空軍地勤人員在為Hs 129型攻擊機裝備MK 103型機炮裝填彈藥。


雖然MK 103型機炮的性能非常優良,但存在體積、重量較大的缺陷,很難裝備在單發戰鬥機上作為主要武器使用。在戰爭後期,德國空軍在面臨盟軍轟炸機愈發嚴重的威脅時嘗試在Fw 190戰鬥機上搭載MK 103型機炮,以執行截擊任務,有資料表明曾進行了搭載試驗,但最終未能投入實戰,究其原因在於機炮帶來的增重將嚴重影響飛行性能。在德國空軍的戰鬥機中以Mk 103作為固定武器的型號僅有Do 335,其他飛機只能攜帶航炮吊艙,但也十分罕見,多為試驗用途,該型機炮依然主要作為對地攻擊武器使用。後來,德國空軍在MK 103基礎上進行減重處理,不惜犧牲性能,研發出結構簡單的MK 108型機炮,從而滿足了作為戰鬥機武器的要求,但其彈道性能十分低劣。


■ Do 335是唯一將MK 103型機炮作為固定武器的德軍戰鬥機,在機鼻和兩翼翼根內裝備3門該型機炮。

■ 安裝在Fw 190型戰鬥機上的MK 103型機炮吊艙。


除了德國空軍外,德國海軍和陸軍也對MK 103型機關炮充滿興趣,這種大威力、高射速的武器非常適合作為防空武器,而在艦艇和地面平臺上使用時其體積和重量將不再是問題。海軍計劃將MK 103型機炮安裝在潛艇的防空塔內,而陸軍選擇該型火炮作為「球形閃電」的主要武器。


■ MK 103型30毫米機炮的地面型號Flak 38/103型30毫米高射炮,它是由MK103型機關炮與Flak38型20毫米高射炮的炮架結合而成。


「球形閃電」使用的MK 103型機炮的車載改型,被稱為MK 103Pz,炮管長度由機載型的1.34米延長到2.3米,在對空射擊時有效射高為5700米,在對地射擊時射程可達3700米,其彈道性能介於20毫米高射炮和37毫米高射炮之間,可以有效應對各種中低空目標。「球形閃電」配備2門MK 103型30毫米炮,以雙聯裝形式安裝在球形炮塔內,並在炮口上安裝了外形扁平的炮口制退器,為了防止炮口焰在齊射時交織在一起,影響彈著觀測,左右炮的制退器會各自偏轉一定角度。「球形閃電」內可攜帶1200發30毫米炮彈,分裝於6條200發彈鏈中,如果不加節制的射擊,這些彈藥將在射擊90秒後消耗殆盡,空彈殼會落入火炮下方的收集器中。除了30毫米機關炮外,「球形閃電」在車首無線電員席前方裝有1挺MG 34型7.92毫米機槍作為輔助武器。


■ 「球形閃電」配備2門MK 103型30毫米機關炮的車載型,威力、射程和射速俱佳。


總體來說,「球形閃電」自行高射炮的設計理念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並對後世自行高射炮的研發產生了深遠影響。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其出色的炮塔設計是由老牌軍火商戴姆勒-奔馳公司完成的,但並非出自專業設計師之手。


■ 沃斯泰德的這幅封繪描繪了「球形閃電」進行防空作戰的場面。

隨著「球形閃電」的問世,德國陸軍自認已經得到了理想中完美的防空戰車,於是忙不迭地制定量產計劃,最初預定在1944年9月完成5輛,從1944年12月開始達到月產30輛的水平,用於取代「東風」。然而,對於戰爭末期深陷困境的德國來說,這項計劃完全是脫離現實的野望,後來「球形閃電」的生產計劃削減為「1945年2月和3月每月製造10輛,4月製造40輛」,即便是縮水的生產計劃最終也沒有得到實施。根據資料,可能僅有3輛「球形閃電」在戴姆勒-奔馳公司完成組裝,其最終產量可能不超過6輛。


■ 上面這幅照片攝於1944年10月16日,地點是庫默斯多夫武器試驗場,一群軍人在參觀Flak 38/103型30毫米高射炮,通過放大可以看到背景中一輛「球形閃電」,但不清楚是實車還是等比例模型。


德國計劃在1945年6月停產IV號坦克及其底盤,此後「球形閃電」的炮塔將安裝在38(t)型或38(D)通用底盤上。德國人還計劃在「球形閃電」的炮塔上加裝2門20毫米高射炮,用於幫助MK 103型高射炮進行校射,當然這些發展和改進計劃都未能付諸實施。在「球形閃電」開始量產之前,盟軍就佔領了負責加工該車裝甲構件的德意志鋼鐵公司,這徹底讓「球形閃電」的量產變成了無米之炊。

儘管「球形閃電」的量產計劃無法得到落實,但德軍還是認真考慮了其作戰編制問題,並擬定了一個特種裝甲防空連的編制計劃,該連將混編「球形閃電」、「東風」和「旋風」自行高射炮,下轄3個排,第1排編有6輛「球形閃電」,第2排編有6輛「東風」,第3排編有4輛「旋風」。從理論上說,這個特種防空連的16輛自行高射炮如果同時開火,將組成多層密集彈幕,基本做到射程之內無活物,但是這種火力密度只能持續1~3分鐘,隨後就需要開始補充彈藥,而在實戰條件下這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對於封閉式炮塔的「球形閃電」來說更是困難。


■ 二戰末期德軍擬定的特種裝甲防空連編制,混編了當時德軍性能最好的三種自行高射炮。


顯然,要保證這些高射速防空武器的彈藥供應需要大量的人手,因此在1945年3月關於編成特種防空連的計劃中特別提到了抽調空軍地勤人員的問題,反正在戈林元帥的英明領導下,德國空軍那時已經沒有幾架飛機能飛上天了,很多空軍富餘的地勤人員被編入地面作戰部隊,但戰鬥力差勁的空軍野戰師很多情況下都是炮灰的角色,既然如此不如讓空軍地勤們給「球形閃電」補充彈鏈,也算做回他們的老本行,人盡其才。


■ 關於德軍特種裝甲防空連的戰鬥陣型讀者可以通過這個戰地小場景自行腦補一下。


由於生產數量稀少,加上資料散失,「球形閃電」的服役和作戰情況已經沒有確切的記載,唯一可考的戰鬥發生在1945年4月1日,在奧爾德魯夫附近的斯帕騰山附近,1輛「球形閃電」在與美軍第4裝甲師的交火中被徹底擊毀,炮塔被炸飛,落入路邊的森林中,車體留在原地。後來,車體被當地人拆毀回爐了,炮塔殘骸則在1999年被發現,並被運到德勒斯登的一家軍事博物館內保存,但並不對外公開展示。


■ 1999年在斯帕滕山發現的「球形閃電」的炮塔殘骸,這是證明該型戰車曾經參與實戰的有力證據。


在戰爭結束時,無論盟軍還是蘇軍都沒有得到一輛完整的「球形閃電」,僅有部分球形炮塔被繳獲,至於車體也僅留有一張照片能夠證明其曾被蘇軍繳獲。有種說法聲稱,「東風」曾計劃使用與「球形閃電」相同的大直徑炮塔座圈的車體,但這項計劃很快就被取消了。現在「球形閃電」唯一的遺物收藏在基爾的德國防空軍事歷史展覽館內,這是一個完整的球形炮塔,是英軍在戰爭末期繳獲的,後來運回英國進行研究,於20世紀70年代被交還給西德,其保存狀態相當好,從而讓後人能夠了解這種奇特戰車的細節。


■ 上兩圖是戰爭末期被盟軍繳獲的「球形閃電」的炮塔構件及裝甲圍殼構件。

■ 這幅照片是1945年在柏林拍攝的,幾名蘇軍士兵坐在一輛德軍戰車殘骸上留影,通過其行走裝置的特徵可以判定是IV號坦克底盤,結合車體頂部裝甲前端水平的特點,這正是「球形閃電」的底盤,這也是唯一能夠確定是該車車體的歷史照片。

■ 今日保存在基爾德國防空軍事歷史展覽館內的「球形閃電」炮塔。

■ 模型愛好者製作的「球形閃電」自行高射炮的模型。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本文原文發表於軍事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歡迎關注。

了解更多二戰德國軍事技術的精彩故事,推薦閱讀本公號歷史文章:

《閃電戰》神之侍女:德軍「卡爾」臼炮配屬的IV號彈藥運輸車

《閃電戰》眾神之錘:二戰德軍「卡爾」超重型臼炮(技術篇)

《閃電戰》眾神之錘:二戰德軍「卡爾」超重型臼炮(作戰篇)

《閃電戰》重坦屠夫:二戰德軍「大麥克斯」自行火炮簡史

有序乘車:圖解二戰德國公路車輛鐵路運輸分級制度及標識

擎天重劍:二戰德國Flak 40型128毫米重型高射炮小史

桶中乾坤:二戰德軍20升軍用油桶圖鑑


■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請點擊「關注」。


■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可以閱讀更多世界軍事歷史文章。

■ 也可利用下面這個二維碼,進入《閃電戰》雜誌微信公眾號。

■ 也可利用掃描這個二維碼,添加為好友後,由本服務號邀請您進入本公眾號微信群,與小編和廣大讀者交流。

相關焦點

  • 球形閃電自行高炮小考證一則(瑞鶴)
    家具搬運車,這樣需要放倒的圍擋顯然不能滿足理想「裝甲自行高射炮」的要求。 因為設計較為倉促,球形閃電炮塔雖然是封閉的結構,但並沒有水密和氣密的功能,而且裝甲也非常薄弱,球形部分10-20mm,而裝甲圍殼是30mm。為了能跟上快速機動的空中目標,德軍計劃在量產時為球形閃電的炮塔配備液壓驅動裝置,配備該裝置後,炮塔每秒最快可旋轉60度,但現存的炮塔還仍然是由左側炮裝填手手搖轉動,旋轉速度較為緩慢。
  • 小專題:基於38(t)及38(D)車體的球形閃電自行高炮
    作為一種原本由捷克設計的戰車(該車主設計師的生平請見《小專題:戰車設計師阿列克謝伊•蘇林小傳》),其生產所需的機加工工具規格與德軍戰車常用的規格並不相同,某些部件的製造工藝(例如某些關鍵齒輪採用的衝壓工藝)也與德國戰車存在區別。 1944年9月4日時,捷克的BMM公司向第三帝國武器局提交了基於38(t)戰車底盤開發的30mm雙聯裝球形閃電自行高炮的概念圖。
  • 二戰時期德軍88毫米高射炮究竟能打多遠兩千米擊毀坦克是神話嗎
    但說到德軍的88毫米54倍徑的高射炮,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謝爾曼坦克就像紙糊的一樣,歐洲戰場和太平洋的戰場完全就不是一個概念,謝爾曼坦克在亞洲就如同虎式坦克一樣堅不可摧,在歐洲戰場德軍任何坦克都具備遠距離擊穿炸毀謝爾曼坦克的能力,特別是德軍88毫米54倍徑坦克炮據說能夠在2000米距離內擊毀二戰所有中型坦克。
  • 二戰阿登戰役德軍的悲壯空降作戰,綠魔鬼的絕唱
    二戰初期,德國傘兵從天而降,出其不意地發動了多次奇襲:在丹麥和挪威譜寫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空降作戰的篇章;空降攻佔所有荷蘭機場,為德軍迅速佔領荷蘭提供保證;突襲比利時埃本·埃馬耳要塞創下二戰中最大膽空降行動的紀錄;克裡特島戰役被算作二戰中唯一一次以傘兵部隊為主實施的攻堅戰。這些空降作戰為德軍「閃電戰」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營救墨索裡尼的橡樹行動,卡西諾戰役,德軍傘兵戰績赫赫,贏得了「綠魔」的綽號。
  • 每分鐘1800發,裝備4門20毫米炮的怪物,二戰「石龍子」自行高炮
    在現代各國陸軍的裝甲部隊中,自行高炮是裝甲縱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裝備,是陸軍裝甲部隊主戰坦克的貼身護衛。現代防空戰車除了能夠執行防空任務外,也可以在緊急情況下壓低炮口執行反步兵任務。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並不是現代自行高炮,而是二戰時盟軍裝備的一款自行高炮——「石龍子」自行高射炮。
  • 波德戰役裡德軍運用閃電戰的核心是無線電實現精確指揮
    當夜空還在酣睡,忽然,一股奪目的白光閃過,伴隨著強大的轟鳴聲,那就是閃電!閃電的美超凡脫俗的,是力量與速度的結合,是破壞性的,反常態的。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閃電戰,顧名思義,閃電戰擁有如同閃電一樣的氣勢與打擊感,在現代軍事戰場上,閃電戰的戰例很多很多,可以說所有的閃電戰都能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閃電戰的提出者也是一位十分有名的將軍,古德裡安。
  • 二次世戰揭秘:波蘭戰役裡德國是怎樣運用閃電戰的
    說起閃電,大家都覺得會很強烈,給人一種壯美的感覺,感覺一道閃電就能將整個夜空撕裂,可以說閃電是自然界當中最為壯觀的景象之一。藝術源於生活,閃電戰的由來也是由於這種戰鬥方式和閃電擁有一樣的特徵,這種戰爭方式給人們帶來的感受也有強烈的速度感和力量感,在打擊強方面更是讓人感嘆不已,這樣一種獨特的戰鬥方式是由誰提出的呢?這可以追述到很久之前的一位名叫古德裡安的將軍。
  • 二戰時期,在沒有援助下的蘇聯,是怎麼反敗為勝把德軍趕出去的?
    在二戰中,蘇德戰爭是二戰時期規模和傷亡最大的一場硬對硬的戰役,1941年德國閃擊蘇聯,標誌著蘇德戰爭正事爆發,在蘇聯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德國投入了500多萬人,蘇聯更是損失了上百萬士兵。儘管在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準備不足,蘇聯被揍得措手不及沒有還手之力,但經過努力在後期一下子扭轉了戰略態勢,二戰時期,在沒有援助下的蘇聯,是怎麼反敗為勝把德軍趕出去的?1943年7月12日清晨6時30分,德國空軍開始對蘇軍防線的轟炸。8時30分,德軍和蘇軍幾乎是同時發動了攻勢,兩軍迎頭撞擊在小村莊普羅霍洛夫卡郊外的原野上。坦克大戰是在河流和鐵路路基之間一塊狹長的地域上展開的。
  • 二戰義大利布雷達37/54高射炮,性能平平卻很好用的防空武器
    二戰時的義大利不管表現如何,他都是一支無法忽視的軍事力量,在武器裝備上也自成體系,擁有比較全面的軍工產業,由此也創造了不少意系風格的武器裝備,布雷達37/54高射炮就是其中一種。
  • 二戰美國「平流層大炮」,120毫米口徑的M1重型高射炮
    二戰初期大口徑高射炮並不多,普遍為3英寸高射炮或者75毫米口徑高射炮,法蘭西戰役期間德軍的88毫米高射炮表現突出,對空能驅逐轟炸機,對地能反坦克,一時之間激起了各國研究大口徑高射炮的興趣。美國在1938年就提出了現代防空解決方案,旨在尋找一種大口徑的高射炮,這個計劃隨後發展成了M1式4.7英寸(120毫米)重型高射炮。M1式120毫米高射炮是美國在二戰中製造的最大口徑防空炮,並且在美國正式參戰前就開始部署,在二戰中屬於先進的高射炮系統。
  • 蘇軍二戰最簡單粗暴的KSP-76自行反坦克炮: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84期
    蘇軍二戰最簡單粗暴的KSP-76自行反坦克炮: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84期今天的主角非常有意思,KSP-76自行反坦克炮。這是蘇軍在二戰中拍腦袋的作品,今天看起來頗為有趣。二戰初期,蘇軍被德軍閃電戰打的丟盔棄甲,損失數百萬部隊和大量武器裝備。蘇軍尤其頭疼的是德軍裝甲部隊,一旦突破就很難攔截住它們。
  • 如果二戰德軍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會不會改變二戰的走向?
    二戰盟國對德國、日本的戰略轟炸,就是它們最後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二戰德軍一直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很有可能會改變二戰的走向。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這是當時德軍已經做了,但一直沒做徹底並堅持下去的事情,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當時德國空軍「腿短」造成的。由於德軍缺乏遠程重型轟炸機,使他們想對蘇聯大後方進行戰略轟炸的願望,始終無法得以實現。
  • 二戰德軍主力反坦克炮:穿甲180毫米口徑不大,卻被士兵嫌棄
    二戰德軍主力反坦克炮:穿甲180毫米口徑不大,卻被士兵嫌棄說到二戰中德軍發坦克火炮,88毫米炮會映入多數人的腦海,最為二戰中最成功的火炮系統之一,88毫米高射炮在打坦克方面,也曾經大顯身手,不過這種身形巨大重量也有些「超標」的火炮,並不是德軍步兵單位反坦克的主力,二戰爆發初期,德軍使用的是一種小口徑的反坦克炮。
  • 二戰初期蘇德戰場中流砥柱,傳奇的KV重坦,一輛抵擋一個師
    說起二戰的德國軍隊,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閃電戰和鋼鐵洪流一樣的裝甲部隊。其實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的坦克並沒有什麼質量優勢,更沒有數量優勢,但是,他們憑藉的卻是對於坦克戰遠比對手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戰術上無以倫比的配合,才能贏下一場又一場的戰鬥。
  • 二戰德國RSO自行火炮,卡車加大炮等於自行火炮
    二戰德國的裝甲武器數量一直都緊巴巴的,儘管德國已經搜集一切可用的裝備進行改裝,但是缺口仍然很大,這種問題在德軍由高機動作戰轉入陣地廝殺之後變得越來越嚴重,哪怕1943年德國裝甲武器產量走上頂峰,寬廣的前線平攤下來裝備密度卻低得讓人擔心,一場庫爾斯克大會戰就讓德國幾乎失去了戰役級的裝甲調動能力,
  • 德國在波爾戰役裡運用的閃電戰,優雅司令馮倫德施泰特功不可沒
    也正是因為普魯士總參謀部的崛起,整個德軍在世界各戰場上所向披靡,在後來一戰、二戰裡德軍讓人畏懼的戰鬥力更是達到了巔峰。後來,很多國家都向普魯士取經,因為別人強,自然就要學習,強的秘密就在參謀部。倫德施泰特在這一時期,升值很緩慢,贅述枯燥,所以我們來聊聊他的幾個性格特徵。正是因為這些性格因素,所以他日後能夠統率諸如曼斯坦贏、隆美爾等傳奇名將,在戰場上創造出接二連三的奇蹟。
  • 別看叫「大象」其實一點都不溫順,二戰德軍坦克殲擊車
    二戰時期的德國,在火炮和裝甲車輛的製造上總能給世人帶來一些驚喜。「虎式」和「豹式」坦克、Sd.Kfz.250/251半履帶裝甲車等等,都是這個時期德國製造出的最好的武器裝備。 而在這些知名的裝甲武器當中,還有一款武器也是不逞多讓的存在,那就是斐迪南「象式」自行反坦克炮。
  • 二戰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進攻——「藍色方案」始末
    在二戰初期,德國是最早認識到機械化部隊重要性的國家之一,在他的軍隊中包含了大量的機械化部隊,諸如摩託化師和坦克師,還有用來運輸補給的汽車運輸營。 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軍隊一共裝備了51385輛全履帶裝甲、123314輛半履帶車輛、812216輛輪式卡車和
  • 馬奇諾防線,是一個笑話,或是二戰時期最牛的防線
    回顧二戰的歷史,法國耗時耗力建造的馬奇諾防線一直被大家認為是個天大的笑話,本以為固若金湯的防線卻絲毫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德國士兵輕易地繞過了這道豪華防線,接著用了不到100天的時間,就佔領了法國,由此看來,這道防線的確是一個重大的失誤,但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 蘇聯紅軍戰鬥在維也納:坦克和大炮在街頭與德軍「拼刺刀」
    「維也納攻勢」勝利結束後,就形成蘇聯紅軍與盟軍對德國柏林形成包圍之勢,二戰基本上已走到了尾聲。本圖集,是1945年4月初拍攝的「維也納攻勢」中,烏克蘭第3方面軍近衛第1機械化軍戰鬥在維也納街頭的老照片,城市戰很不容易,武器就這樣在街頭與德軍「拼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