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低估了美國!美國現在面臨的很多問題,放在過去都是小兒科

2020-12-06 時報看點

大節之後是大疫,感恩節之後,美國的新冠確診病例及住院人數激增。

過去一周,數以百萬計的美國民眾乘坐飛機或其他交通工具來慶祝感恩節。隨之而來的是,截至美東時間11月30日,美國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13500315例,累計死亡病例267635例。美國著名傳染病專家福奇表示,未來幾周,美國的新冠病例可能會「激增再激增」。

感恩節假期美國一機場景象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已經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工作節奏。日前出爐的中國經濟三季度「成績單」,多個主要指標由負轉正,表明中國經濟正延續穩定恢復的態勢。

很多網友調侃,中國在抗疫方面給出了答案,但外國人連抄作業都不會。但仔細想想,這作業也不是那麼好抄的。畢竟,新冠肺炎疫情是對世界各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一次嚴峻考驗,東方之治與西方之亂,折射出了西方國家治理體制的深層次問題。

但頗耐人尋味的是,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從年初鬧到年尾,確診病例一路飆升至1350多萬,穩居全球第一;中間又疊加黑人之死引發的全美大抗議,大選引發的各種政治亂象。甚至一度有媒體報導,美國民眾大多對選舉結果產生後可能出現的暴動憂心忡忡,大量購買槍枝彈藥,囤積生活必需品,如同末日危機來臨一般。

圖說:11月1日,美國華盛頓白宮附近一家銀行用木板加固了門窗

無可否認,目前的美國,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充斥著整個社會。但同樣不容忽視的一點是,美國目前已進入權力過渡階段,美國民眾依然該過感恩節過感恩節,該怎麼工作就怎麼工作。大家想像中的「美國之亂」,似乎也沒那麼亂。

所以,千萬別低估了美國的韌性。事實上,今天我們看到美國面臨的很多問題,放在上世紀60年代,都是小兒科。

縱觀美國歷史上對外發動的侵略戰爭,越南戰爭可算得上是規模最大的一場。美國從1954年開始介入,到1961年正式參與越戰,再到1975年的最終放棄越南,歷時20餘年,經過了艾森豪、甘迺迪、詹森、尼克森、福特五屆政府。

但是,越南戰爭的結果並不如美國人所願。

越戰剛打響時,美國普通民眾大都非常支持政府在越南的所作所為。彼時,民眾大都接受政府提出的多米諾骨牌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東南亞地區就像一排多米諾骨牌,越南是第一張,一旦越南這張骨牌倒下去,被共產主義陣營所徵服,後續就會有一系列國家像骨牌一樣跟著倒下去。所以,為了防止多米諾效應,美國必須按住越南這第一張骨牌。

美國民眾由此認為,如果越南保不住,整個東南亞就保不住,作為自由世界的盟主,美國有義務去為自由世界守住最後的屏障。

但這一時期,正趕上信息傳播技術出現重大進步,彩色電視出現了。隨著前線傳回的戰地信息的增多,美國民眾可以看到茂盛的熱帶雨林被燃燒彈燒成白地;看到赤身裸體的小女孩在街上驚慌無助地奔跑;看到北越的支持者被南越的警察當眾槍決……

種種影像對美國民眾的心理構成巨大衝擊。美國民眾本來覺得,支持政府到越南打仗,是為了保護自由主義世界的秩序,讓北越人民也能享有所有人都應該享有的普世人權。但現實卻是,北越人民在為戰爭付出巨大代價,這違背了美國政府最初的承諾。

再加上南越又是個極其腐敗的政權,這讓美國民眾更為憤怒。種種因素疊加,民眾開始質疑發動越戰的正當性。隨著美國政府在越南戰爭中越陷越深,為了將戰爭繼續下去,便開始找各種理由和藉口,這引起美國民眾的更大憤怒。

於是,美國民間開啟了大規模的反戰運動。反戰運動又剛好和此時美國南方的黑人民權運動,發生了時間上的共振。兩場運動反對的對象都是美國政府,於是,兩股力量合流,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迅速席捲西方國家。

圖說:在反越戰示威遊行中,一個女孩手捧鮮花在美國國家衛隊的刺刀面前

對於西方民眾而言,他們要反對的是建制化制度,建制化制度的總代表就是美國政府。

對第三世界而言,他們要反抗的是不公正的資本主義秩序,資本主義秩序的總代表也是美國。

於是乎,這一時期,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都引發了一系列深遠的反體制行為。具體表現為,凡事都和官方唱反調。官方或主流越認為不該怎麼做,就偏要怎麼做。

比如,主流思想認為應該在性關係上保持潔身自好,那麼很多年輕人就偏崇尚性解放;主流思想認為年輕人應該發奮圖強,搖滾樂使人玩物喪志,那麼,有一部分人就偏要搞硬核搖滾,甚至天天嗑藥。以至於最後,美國社會出現了一句著名的口號:「要做愛,不要作戰」。

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的「床上和平運動」

此時的美國,面臨建國以來的最大危機:在海外,絕大部分國家反美;在本土,黑人反政府、白人反體制。美國崩潰似乎一觸即發。

但也是在那個時代,英特爾、惠普、微軟、蘋果等等代表信息技術革命的企業紛紛誕生。藉助新的技術革命,美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政府有了錢,給底層民眾發福利,給年輕人提供工作機會,同時大量進口第三世界國家的商品……有了錢,大家都消停了。

美國矽谷公司分布圖

所以說,儘管美國建國歷史不長,但一路走來,也是經歷了大風大浪的國家。從長期來看,美國仍是世界上綜合實力第一的超級大國,是中國不可小覷的對手。

回到疫情防控問題上。

疫情暴發之初,許多西方國家對中國應對疫情的前景並不看好。但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我們有效遏制住了疫情,充分體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寫照。在危難面前,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加凸顯。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國家應對疫情不力,暴露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諸多缺陷,例如西式民主各自為政、個人主義大行其道、種族主義沉渣泛起等等。儘管仍有少數西方媒體和學者堅持將西方抗疫表現不佳,歸責於中國,但也有多家海外智庫和主要媒體,刊文反思其中存在的體制缺陷和治理能力問題。

也就是說,儘管部分西方政客嘴上叫囂「疫情失控怪中國」,但那一定程度上是政治需要。在西方政治體制下,某些政治家在疫情期間不但不敢為民粹主義者的反智言論降溫,反而試圖利用政治化的手段尋求政治支持,或是逃避政治批評。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並積極反思。

圖說:德國《明鏡周刊》封面。左:川普"美國至上"2017年2月刊 / 右:拜登"讓美國再次偉大"2020年11月刊

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每個國家都不敢有絲毫大意。儘管美國今日不同往昔,但客觀來看,其綜合實力仍位居世界第一,其軍事實力和在全球治理中的霸權地位仍然強大,其在科技創新和跨國公司方面仍然保持領先,美元一定時期內在國際金融體系中仍佔據絕對優勢。甚至說我們引以為傲的經濟發展,美國在經濟存量方面仍優勢明顯,絕對實力仍處於上升之中。

說這些,並非「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過去幾年,中美一直處於強力對抗的階段,拜登上臺後,情形也好不到哪兒去。因此,對自身,對美國,我們都要有清醒的認知,方能在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相關焦點

  • 美國60年代面臨的危機——全世界反美、全民反政府
    ,等等;種種彩色影像都對美國民眾的心理構成了巨大的衝擊。所有這些又跟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和黑人民權運動,合流到了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共振效應,在美國、在整個西方都引發了一系列非常深遠的反體制行為。所謂反體制行為,簡單講,就是凡事兒都跟官方反著來。官方或者主流越認為不應該怎麼做,就偏要怎麼做。
  • 馬丁·雅克評美國國會騷亂:西方沉湎過去,否認現在,懼怕未來
    6日下午,示威者搬走國會大廈內的演講臺,圖源:澎湃影像7日,馬丁·雅克連發6推評價這一事件,也貢獻了他的「金句」:西方的當權者們,沉湎過去,否認現在,懼怕未來——一個完全不同的未來。這位被中國網友調侃為「中吹」學者,將美國乃至西方經歷的一系列事件稱為一場「完美風暴」。「完美風暴」原是氣象術語,現指一系列事件的偶然疊加,讓總體情況急劇惡化。
  •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我們都是共產主義者
    葡萄牙共產黨認為,無論如何詆毀社會主義,當前資本主義在整個20世紀中已證實了它的無能,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它無力解決人類的主要問題,根源在於它不斷面臨的嚴重的結構性危機。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葡萄牙共產黨反思自身是否存在削弱政權之人民性的問題,是否促進並確保了人民群眾在建設社會主義中富有創造力的參與,但無論如何,葡共都堅信共產主義理想和事業是正確的,是有生機和光明未來的。
  • 美軍上將明確表態:美國打贏很多戰爭,但絕不能和中國開戰!
    現在俄中都是擁核國家,美國有的武器,俄中都有,並不比美國差,有些武器還比美國略勝一籌,這是不爭的實事。馬克·米利表示,美國雖然在很多小規模的戰爭中勝利了,但不代表美國就能和中國發生衝突,美國已經將中國視為最大威脅,川普式的粗暴手段已經證明無法影響中國,馬克·米利代表軍方提醒下一任總統拜登重視中美關係,保持競爭,背地裡肯定少不了一些陰招。
  • 《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我們打算承包人類的未來、現在以及過去
    《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我們打算承包人類的未來、現在以及過去正當中國網民全民吐槽抗日神劇的時候,遠在大洋彼岸的好萊塢早就已經把目光放在不遠的未來,由此誕生了一系列優秀的科幻電影,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當屬《變形金剛》系列。
  • 美國密蘇裡州自曝疫情數據被「低估」:聯邦系統有缺陷
    【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美國的新冠確診人數又出現「井噴」,當地時間23日單日新增就突破了8萬例。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美國密蘇裡州又發現當地疫情數據出了問題。 據美聯社23日報導,密蘇裡州衛生部門從20日開始就發布消息稱,當地從10月17日至今的新冠住院患者人數被「低估」了。他們將這一問題歸咎於聯邦層面的數據收集系統存在缺陷。
  • 美國航空公司年底前面臨超高違約風險
    西南航空(LUV)和捷藍航空(JBLU)將在年底面臨超高違約風險,顯示新冠疫情對航空行業的致命性打擊。蓋勒特表示:「過去20年中,90%失敗了的公司評分都在40分以下。」而根據而RapidRatings最新的這次年終壓力測試的結果來看,五家航空公司均到了40分以下。
  • 美國「逐客令」下,在美國的周立波、哈文、許可馨等該何去何從?
    前段時間,網上發酵的「許可馨事件」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許可馨作為赴美留學的學生,在社交平臺發表不良言論受到了人們的指責。我們來看一看她到底說了什麼,引起了這麼多國人的憤怒。在許可馨的眼裡,中國似乎不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在上個月月底她發表言論說:「反正作為留學生我一點都不想回國」。
  • 別那麼樂觀:人類許永遠都無法殖民火星
    很多人對以下這件事感到理所當然:人類將在不遠的將來,在火星上建立起欣欣向榮的,長期存在的定居點。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觀點可能過於樂觀了,它低估了定居火星可能將要面臨的挑戰和困難。除非我們極大地調整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去適應火星的極端環境,否則這顆紅色星球將永遠不適宜我們定居。
  • 5G都只是小兒科?未來會是世界第一!
    大家都知道,現在是信息化時代,全球各國的競爭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和軍事上面,科技的發展更是重中之重。
  • 中庚基金丘棟榮:用低估值策略投資高品質公司,追求低風險、高預期...
    我們認為這一批公司可能面臨天花見頂的風險,長時間維度中的周期性風險,來自新技術或者後來者的競爭風險,以及已經在發生的政策風險。 回顧過去100年,市場對於未來過高的預期和定價,都是一次次在發生。 另一個風險是,過去一年全球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大幅擴張,釋放出來的流動性透支了太多的預期收益率。
  • 美國廢水中發現新冠病毒:「危險一直被低估」
    美國廢水中發現新冠病毒:「危險一直被低估」  黃琨 • 2020-08-28 11:36:10 來源:前瞻網 E1593G0
  • 【深度回顧】美國前助理國務卿坎貝爾:中美競爭仍是主旋律,但要...
    關於未來美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判斷上任後,拜登政府首先會關注美國國內問題,未來中美兩國的競爭將圍繞在科技和本國國力兩方面。拜登也希望共和黨的一些人士認識到這一點,因為在外部事務上持續進行競爭可能會導致美國國內出現問題。
  • 美國計劃2024重登月球,卻因資金問題備受質疑,火箭現在都沒首飛
    很多人都對美國太空人登月的消息持疑畢竟登月計劃實在是太燒錢了,就算是為了人們的&34;著想,移民太空的計劃也離現在的人類還遠得很,更別提美國當初大力發展登月計劃只是為了和蘇聯相爭。當時美國可是第一大國,如果讓蘇聯第一個登上去了,美國的顏面何存呢?
  • 美國計劃2024重登月球,卻因資金問題備受質疑,火箭現在都沒首飛
    而在美國宣布成功實施了登月計劃後,質疑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很多人都對美國太空人登月的消息持疑,當時美國直播登月的畫面實在是太"靜謐"了,而且還有人懷疑登月的大場面是在好萊塢完成的,畢竟好萊塢可是鍛造許多美國大片的地方。
  • 疫情惡化、危機加劇,超5000萬美國人面臨挨餓,川普成眾矢之的
    美國傳統節日感恩節來臨,然而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卻在為食物發愁,他們必須依靠慈善機構才能享受一頓感恩節晚餐。由於川普政府一直未能控制新冠疫情,美國經濟遭受重創,這引發了各種各樣的悲劇,其中包括飢餓危機,而且隨著病例的激增以及假期的臨近,這一問題並沒有改善。
  • 任正非:美國政客可能低估了華為的力量,我們準備好了!(全文實錄)
    媒體也不要老罵美國企業,大家多為美國企業說話,要罵就罵美國政客。我覺得有時候不分青紅皂白,一竿子打過去打的都是矮的人,其實高的人打不著。媒體應該要理解,美國企業和我們是共命運的,我們都是市場經濟的主體。美國政客做這個工作可能低估了我們的力量。我就不多說了,因為何庭波的員工信說得很清楚,國外、國內的主流媒體都刊登了。
  • 左曉蕾:人民幣被「低估」的理由站得住嗎
    在人民幣是否被低估了這個問題尚未討論清楚之前,就來談現在升值還是將來升值,小幅漸進升值還是一次性大幅升值,不在壓力下升值,要由中國主導升值等問題,恐怕都欠妥當。而從經濟學理論上看,因為前提被忽略,人民幣被低估的結論,有太多的偏頗和誤判。無論如何,應先理順內部的價格體制,然後再來確定匯率的價格。  美國施壓人民幣的理由是,人民幣低估並帶來一系列全球貿易的扭曲。
  • 做好這些準備,零下四十度都是小兒科!
    不久前,廣東2018年首次入冬了,面對低至零上10度的寒冷天氣,廣東人如臨大敵,東北人卻表示:「和動輒零下三四十度的大東北相比,你們區區零上10度的冬天簡直是小兒科!」到底是東北的低溫難忍,還是南方的溼冷煎熬?這個問題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對於汽車來說,零上10度的溼冷是小兒科,而東北的冰天雪地可不能輕視。
  • 我們的現在是過去的未來
    原標題:我們的現在是過去的未來  樂夢融   人類等了30年,終於等到了2015年10月21日。   這個日子有什麼特別的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三部曲《回到未來》中有個情節,主角麥克弗萊和布朗博士乘坐時間旅行車從1985年到達了未來,他們的「目的地」就是2015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