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期—聚焦註冊制
筆者多年從事新股發行法務工作,對美國、香港新股發行案例亦有涉及。自科創板發行審核開閘後,因工作需要接觸到上交所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中心的業務和人員,初步感覺到一些比較好的變化和跡象,姑且提煉為發行審核「去權力化」這個表述。個人認為,這方面的變化,不僅對科創板和註冊制試點,而且對今後資本市場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道路取得更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決定將觀感略記幾節如下。
1.規範的會客流程和極低的會見率
前不久,因報送的項目確有需要說明事項,發行人和項目組決定向上交所當面匯報一次。也正因這次當面溝通,筆者有機會到科創板發行審核中心「現場勘察」。
有過接觸IPO審核經歷的同行一定會像我一樣驚訝:首先是審核中心所在樓層非常清爽,除工作人員外基本沒有「外人」;其次是審核中心有若干會客室,但我們到達時全部是空的(走的時候也都空著);最後是和工作人員閒聊時得知,他們約會議室倒是很困難,因為審核會議非常多。
這主要是因為整個審核過程搬到了網際網路上,所以在這裡,你看不到任何「榮大快印」的字樣和拖著旅行箱報材料的人員;也看不到前來參加「見面會」的人員。這一切已經是老黃曆了。事實上,就連我們這次約見,也是通過審核系統網絡預約的,而且據說經過了嚴格的審批程序,認為確有必要當面溝通。更重要的是——
所有過程中的一切,不管材料報送、受理、說明、問詢、反饋,甚至像我們項目這次預約,都在系統中完成,也都在系統中留痕。
我特意打聽了一下每天大概有多少項目像我們一樣,可以來審核中心當面溝通。一位年輕工作人員說,今天只有兩組,平時也很少很少。
另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當我們在會客室坐下時,工作人員已經提醒我們,科創板會客室自動錄音錄像,徵得我們同意後(我們當然只能同意),溝通議程才開始。
2.溝通過程更具專業色彩
外界並不十分清楚的是,實際上在核准制時代,本土審核方法已經與美國差別不大——如果你仔細看過美國的問詢函,就會有這種印象。主要的不同在於本土審核標準不夠公開透明,這造成了有些問題「不能討論」的結果。這種結果有兩方面的效應:
第一個效應是包容性降低。比如阿里巴巴上市時,實際控制人與上市公司之間有大量潛在的同業競爭,支付寶與上市公司之間有大量的關聯交易,這在A股都屬於「不能討論」的問題,所以阿里巴巴只能遠走美股。
第二個效應是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發行人和中介機構無法預期審核結果——甚至審核人員自己也不一定能夠準確預期。這有點類似於中西醫的區別:面對理化檢查指標,西醫的醫患在一定程度上面對的是同一事實;而在中醫來說,醫患地位恐怕就沒有這麼對等了。如果再考慮到窗口指導,這個過程進一步提高了審核機構和審核人員的「權力」色彩。
「權力」並不一定是好事,落實到具體的審核人員身上,權力對應著巨大的責任,所以審核人員為了免責,就必須進一步提高標準。曾有審核員跟筆者坦陳,遇到拿不準的公司,乾脆「放一放,看它財務能不能挺得住」,在一些極端案例中,這一「放」可能就是幾個年度,雖然審核人員自身的責任降低了,但對發行人來說,這是何等無力的遭遇。
與美國監管機構打過交道的中介機構,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感覺:由於標準透明且總體穩定,發行人、中介機構與審核人員之間是專業人士對專業人士的關係,而不是民與官的關係,所以,「疏通關係」並不是推動審核的選項,很多問題只要說清楚、說充分,是完全可以討論的,是交給市場來抉擇的(當然風險是要充分提示的)。
這次與科創板發審人員的溝通中,作為一位老兵,筆者確實感受到了「去官倡專」的新鮮空氣。首先,溝通過程的專業色彩強烈。由於是從專業角度各自闡述理解,問題是能夠討論的,沒感覺到以權壓人。其次,並無簡單粗暴的預設前提和窗口指導。由於標準公開透明,審核人員始終沒有遠離已經公布的標準來討論問題(當然,有的環節問得確實比較細),這讓我們心裡更有底,對標準的信心提高了,對其他因素(比如權力)影響審核的擔心降低了。最後,對於真正想說清和解決問題的人來說,溝通過程非常愉快。審核人員也提及,科創板發審中心統一要求,審核工作要提高「友好度」。我親身的感受是,如果你真的希望通過溝通來把問題說清楚,那麼溝通過程會讓你感到愉快和平等;但如果你是來搗糨糊,那麼你是否能擁有如我一樣的經歷,我就存疑了:因為畢竟審核人員提的問題相當尖銳。
3.被社會監督的集體決策
正如前文所說,和審核人員閒聊時得知,雖然會客室空空如也,但是審核人員約會議室很困難,因為審核會議非常多。
會議多意味著決策形式是集體決策,但這不一定有說服力。因為核准制下的集體決策和審核會議也很多,但在近年曝光的一些案例中可以發現,集體決策也有可能受到幹預和影響。我們也經常可以聽到學界的同儕抱怨,在學科評議、項目申報、成果評審的過程中,「關係」無處不在,「招呼」無處不在,決策者(個人或集體)都比較普遍地存在「被圍獵」的問題。
那麼註冊制審核在這方面有沒有什麼好的技術設計呢?半緣好奇半緣做事,了解審核流程也是我們此行的任務之一,大致的信息也可以跟業界分享一下(因為本身也不是秘密):
(1)受理——「負面清單」包括材料不齊、材料存在明顯重大缺陷、中介機構不具備資格等等。
(2)小組審核——涉及到「審核單元」的初審和審核小組組長覆核兩個步驟。
(3)問詢討論會——部門會議,主要議題是確定問詢函的內容,但會有質控部的人員參加。問詢討論會與審核問詢相關,可以是多輪的。
(4)中心審核會——中心會議,主要議題是確定審核報告內容,「初審」階段的結論到此匯總,這是一個重要節點。
(5)上市委員會會議——和發審委會議的投票不同,採用合議制(據介紹,這是一個顯著改動),主要意圖是鼓勵委員提出不同意見,同時弱化投票權對最終結果的影響力。
(6)註冊審核——這一段由證監會完成,也可以理解為更高層面的覆核。
熟悉新股發行業務的人能看出,這個流程與核准制審核相比,並沒有根本性的區別。筆者個人的觀感是,主要的技術層面優化體現在兩點,我們一起沙盤推演一下:
一是審核過程的內部留痕。因為文件運行是在網上走完的,所以從初審、覆核、問詢討論、中心審核到上市委會議,每一步都有留痕。換句話說,初審提出的問題,組長要抹掉,就會留痕;初審沒提的問題,組長要增加,也會留痕;同樣的留痕在各種會議中也會體現。「留痕模式」可能提高「圍獵」範圍和難度——要搞定鏈條上所有環節。
但也並非不能搞定,如果有足夠的影響力,那麼整個鏈條可能從一開始就進行「優化」,比如初審少問,覆核不改,討論會、中心會都一路綠燈,直到上市委會議。這樣可行嗎?我們接著沙盤推演。
二是審核過程的全程公開。這個過程我們已經看到了,從招股書申報稿開始,每輪審核問詢在發行人回復後都會上網披露。眼尖的投資者可能已經發現,目前申報項目中已經出現行業、技術、背景類似的案例,那麼審核問詢是否能保持均一,是否有「區別性問詢」,是否項目A隨便問問,項目B狠狠問問,已經成為全社會可觀測、可追溯、可月旦的內容。
筆者認為,審核過程的全程公開才是對權力最強的約束,這可能是一個常識,但卻被我們長期忽視了。從這個角度來講,在發行人和中介機構洗澡卸妝之前,首先是上交所上臺展覽。
審核過程全程公開的技術設計,既是註冊制的題中之意,也是上交所很聰明的選擇。權力可能會影響到審核員、審核組長、上市委委員,權力可能會影響到上交所,那麼試問,權力可能會扭轉全社會的觀感嗎?
當上交所及其審核員、組長、委員想到背後的億萬雙眼睛時,他們會做出什麼選擇?
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答案,但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答案。
4.註冊制審核權威從哪來?
子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在被廣泛監督的狀態下,巨大的權力對應巨大的責任,是無趣的。那麼,如何激勵註冊制審核人員,也是一個問題。
筆者個人的期待是,科創板發行審核在「去權力化」後,能夠「權威化」。古往今來有效的人類社會組織中,可以淡化權力,但從來都不能沒有權威。
那麼,權威從哪來?
從專業性而來,從大量審核案例的積累中而來,從向社會、行業的持續學習而來。從市場化而來,從承認自己能力圈的邊界,準確定義自己在市場中的位置而來。從法治化而來,從遵守社會分工的契約而來,從徙木立信、以理服人而來。
讓權力遠離審核,讓審核擁抱專業,回歸單純目標,這是審核工作的一小步,也是市場和社會進步的一小步。衷心祝願科創板審核能夠扎紮實實地走好「去權力化」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