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滿樂 馬曉甜編輯 | 彭潔雲1
「科創板不是一個簡單的』板』的增加。」一年多前,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任職後首次公開亮相時強調,它的核心在於制度創新、在於改革,同時又進一步支持科創。
這一針對科創板的說法擲地有聲,也成為外界觀測這一全新板塊周年運行狀況的重要維度。
6月13日,科創板開板已滿周歲。這一年來,科創板在摸索中成長,在壓力中奮進。多項改革創新制度落地,多個A股發行上市先例誕生,逾百「硬科技」企業成功掛牌,甚至還將註冊制改革「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引入創業板和新三板精選層。
「首家未盈利企業、首家紅籌公司、首家同股不同權企業、首家發行CDR企業都在這裡誕生。從這個角度來看,科創板確實起到了資本市場』試驗田』的作用」。有國內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驚嘆。
不過改革並非朝夕之功,尚屬新生的科創板仍需深化改革,引領創新,繼續在中國資本市場乘風踏浪。
「硬科技」企業都到碗裡來
「科創板堅守板塊定位,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發揮了示範作用。」證監會辦公廳副主任李鋼日前對科創板運行成效作出如上評價。
據李鋼介紹,截至6月5日,科創板上市公司達到106家,總融資額1230.6億元。這些公司研發投入與營業收入的比重、研發人員佔比明顯高於市場其他板塊,板塊的聚集效應正在形成。
上交所此前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27日,上交所已受理了304家企業提交科創板發行上市申請,除已完成審核的企業外,仍在審核中的企業110家。
而在已受理的企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佔34%,生物醫藥產業佔21%,高端裝備產業佔19%,新材料產業佔11%,節能環保產業佔7%,其他科創產業佔8%。企業高度集中於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科創板「硬科技」的定位得以彰顯。
另外,304家受理企業平均研發人員佔比29%,研發投入佔比10%,發明專利45項,近一年營收增長率達37%,科創屬性和成長性較為明顯,發揮了支持科技創新的導向作用。
在市場看來,科創板能成為符合國家戰略的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地,與註冊制下放寬的上市門檻不無關係。
從設立之初,科創板即明確了「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的」定位。特別是第五套上市標準,除市值要求外,再無其他財務指標要求。
以該標準上市的科創板企業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並獲得知名投資機構一定金額的投資。醫藥行業企業需取得至少一項一類新藥二期臨床試驗批件,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基本上,第五套標準可以理解為給生物醫藥企業設置的專用通道,原研藥生產周期長,研發投入大,多年沒盈利很正常」。北京地區某私募股權機構負責人稱。
目前來看,科創板上市的未盈利企業也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藥領域。
去年10月30日,澤璟製藥通過審核,成為第一家使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成功過會的生物醫藥企業,澤璟生物自2016年持續處於虧損狀態,2019年淨利潤為-4.62億元。但截至2019年末,公司正在開展11個主要創新藥物的29項在研項目。
已在科創板上市的百奧泰與澤璟生物也頗為相似,另外天智航、神州細胞、君實生物、前沿生物等多家未盈利生物公司也都採用了第五套上市標準。
「澤璟生物過會的消息還是很振奮人心的,當時就有像索元生物這些生物醫藥公司表態也要在科創板上市」。上述私募股權人士稱。
而就在4月20日,又一家未盈利企業滬矽產業正式登陸科創板,公司採用了第四套上市標準。5月21日,號稱「半導 IP之王」的芯原微電子也通過了科創板上市委審核。科創板未盈利企業上市範疇也隨即從生物醫藥企業擴散至半導體行業。
北京地區某中型券商分析師向界面新聞表示,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自然體現了註冊制的包容性,迎合了科創企業研發周期長、盈利慢的特點。「但從已過會的未盈利科創板企業來看,除在相應領域居於龍頭地位、掌握核心技術。財務指標上也反映出公司研發投入高的特點,公司的營收和估值並不低,甚至高於科創板平均水平,真正實現了亟需資金支持的優質科創企業上市」。
突破性「首例」在這裡集結
在拓展未盈利科創企業上市機會的同時,科創板對A股市場發行審核制度的引領作用也不可忽視。
「科創板對於擬上市企業的包容度不僅僅體現在註冊制和上市門檻方面,紅籌企業上市、分拆上市等發行端改革和突破也同樣集中在科創板」。上述券商分析師稱。
2019年1月,證監會發布了《關於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允許符合相關要求的特殊股權結構企業和紅籌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至今年2月27日,A股的首家紅籌企業華潤微終於登陸科創板,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同時創下多項「第一」:A股首家啟用「綠鞋機制」的公司,A股第一家以港元而非人民幣為面值的企業,A股第一家以「有限公司」形式而非「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上市的企業。
實際上,監管一直希望通過制度設計促進紅籌企業回歸。早在2006年,監管層即開始設計紅籌股回歸的制度框架,2009年又提出了國際板的概念。到2018年6月,證監會審議通過《存託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明確紅籌企業境內上市可採用發行A股股票或中國存託憑證(即CDR)兩種方式。
不過最終,紅籌企業的首例回歸還是和註冊制改革「試驗田」的科創板聯繫在了一起。
在紅籌第一股華潤微實現科創板上市後,監管層又加緊了紅籌回歸的制度改革,掃清上市障礙。
今年4月,證監會再次發布《關於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相關安排的公告》,調整了紅籌企業境內上市門檻,給「市值200億元人民幣以上,且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同行業競爭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的紅籌企業提供了A股上市機會。
6月,上交所又發布了關於紅籌企業申報科創板發行上市有關事項的通知,解決了紅籌企業申報科創板上市過程中優先股轉換、上市條件不明晰、上市標準不契合紅籌企業實際情況等問題。
「基本上掃清了紅籌企業回歸的最後障礙,在科創板吸納紅籌企業上市後,相關的制度安排即開始快速跟進,疊加現今的海外環境,紅籌回購的浪潮是可以期待的」,對於上交所發布的內容,有北京地區投行人士表示。
而隨著相關制度安排越來越清晰,紅籌企業回歸的確定性也在增強。
目前,中芯國際科創板IPO已完成問詢環節,即將在6月19日上會,有望成為首家「A+H」科創板紅籌企業。
而就在6月12日,採用協議控制架構(VIE)的九號機器人也順利過會,成為科創板乃至A股首家發行存託憑證(CDR)的紅籌企業。
除紅籌企業回歸外,在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內上市試點若干規定》後,科創板也成為承接分拆上市的主要板塊。據統計,目前已有25家公司發布了分拆上市計劃,其中9家選擇將子公司分拆至科創板上市。
不僅僅是對發行制度的突破,科創板還在影響國內資本市場發審環節的監管理念。
2018年,證監會向券商下發了《首發審核財務與會計知識問答》和《首發審核非財務知識問答》兩套文件,其中首發審核財務與會計知識問答26條,首發審核非財務知識問答25條,合計51條。因此這兩套文件也被市場俗稱為「IPO審核51條」。
而在2019年3月,上交所發布了脫胎於「IPO51條」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問答》。緊跟科創板步伐,當月證監會隨即發布了《首發若干問題解答》,這也是這一窗口指導首次以問答形式向社會公開發布。在業內看來,這無疑是科創板制度建設倒逼主板IPO審核理念的公開透明的體現。
審核節奏像是踩了風火輪
進入6月,「科創板審核提速」近期成為業內熱詞。
6月10日晚間,西安瑞聯新材料等5家企業集體上會並全部「通關」,創下年內科創板單日審核數量新高。
與此同時,科創板上市委發布公告稱,定於6月19日審議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首發申請。這意味著,從6月1日申請獲得受理、受理3天便獲問詢、拿到問詢函4天便交出207頁「答卷」,中芯國際將再度刷新科創板紀錄:若成功過會,意味著僅用18天就登上了科創板舞臺。
上交所日前也披露,前105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從受理到報會註冊平均用時121天,整體用時遠短於規則規定的6個月。
據了解,這一項項「加速度」的背後,與科創板邁入審核2.0不無關係。
據交易所方面介紹,「科創板審核2.0」的核心是「一個不變」和「四個變化」,即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不變,讓審核問詢「更精準、更高效、更務實、更協同」。
具體來看,「更精準」,指的是審核問詢突出重大性、針對性,突出為投資者判斷提供有效服務,避免「題海戰術」「免責式問詢」,問詢問題減量、提質、增效;
「更高效」,是指在審核經驗日益豐富、中介機構合規意識和執業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礎上,改善審核生態,提高審核效率。
「更務實」,是指嚴格圍繞發行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提高把關質量,豐富監管手段,把關有問題的堅決處理,把關沒問題的正常推進,不在明確的條件和要求之外新設關口。
「更協同」,則是通過優化審核作風,強化服務意識,減少核查內容,幫助發行人、中介機構理解監管意圖,提高回復質量。上交所對科創板定位的把握,將著重圍繞發行人是否符合科創屬性評價指標體系來問詢,進一步降低發行上市信息披露成本、提高發行上市審核效率。
上交所相關人士此前曾向界面新聞透露,自2019年12月中旬啟動發行上市審核2.0版以來,首輪問詢問題數量較前期明顯減少。前期首輪問詢,平均每家企業問詢問題47.4個。發行上市審核2.0版下的首輪問詢47家,平均每家問詢問題30.2個,較前期問題減少約36%。此外,整體平均問詢輪次和審核用時也逐步下降。自啟動發行上市審核2.0版後經中心審核會審議的25家企業中,二輪問詢後即提交中心審核會的企業佔比24%,平均問詢3輪,問詢超過3輪的企業佔比25%。疫情防控相關企業「康希諾」從受理到提交上市委審核端用時45天(含法定節假日)。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認為,科創板進入審核2.0後,審核相比之前更加規範,提的問題也更加精煉和準確。
「之前審核過程中關注的一些共性的問題,現在會放在一起來提,審核的節奏也從原先的4輪、5輪,減少到2輪、3輪,甚至像中芯國際這樣一輪就結束了,這樣的話整個審核的效率就會得到提高。」他指出。
「科創板審核理念確實挺好的,不糾結無謂的技術問題,切實關注反映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的問題,而且溝通比較平等和專業,給專業機構說話的權力。」有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則表示,科創板推出審核2.0版,加快審核速度,使得科創板由小到大,將來能夠逐步形成一定量的規模。有了規模之後,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參與這個市場。
科創板2.0已在途中
雖然科創板在發行審核制度甚至理念上帶給A股諸多有益突破,但從開板至今剛剛1周年的科創板仍是一塊新生市場,改革仍需不斷深化。
以科創板新股發行定價為例,從上交所統計的數據來看,已進入發行階段的105家科創板公司除3家未盈利外,其餘102家公司發行市盈率區間為19-468倍,絕大部分公司發行市盈率基本落於其他賣方機構建議的估值區間內。
但實際上在近一年的時間裡,科創板新股發行定價模式已經歷了數次轉折。
申萬宏源新三板研究負責人劉靖即在研報中分析稱,科創板網下詢價報價經歷了從離散、集中、分化的過程。反映的是投資者預期從迷惑、一致,再到分歧,新股定價逐步走向成熟。
首先科創板初期,機構處於網下詢價的迷茫期。機構和配售對象數量少,報價多,入圍價格較寬。以首家接受詢價的科創板上市公司華興源創為例,公司網下詢價對象148家,共計帳戶1721個,共有154個報價,申報價格上限31.76元,下限10.65元,相差近3倍。
其後,科創板網下詢價進入漫長的一致期,詢價對象增長,但報價預期更一致,報價數量非常少,入圍範圍極其窄。甚至出現如奧福環保這樣,詢價高剔價格和發行價格僅差1分錢的公司。
而步入2020年,在科創板預期收益率下行和破發風險出現的背景下,網下詢價數量開始波動,價格分析加劇,進入網下詢價的分化期。
「在科創板試點註冊制的一大意義即在於放開了23倍市盈率限制,實行了詢價制。但在去年下半年,機構網下報價逐漸向主承銷商的報價靠近,以此保證中籤率,並沒有實現真正的市場化定價」。有國內大型券商投行人士稱。
他表示,在2020年科創板發行節奏加快,新股破發風險加劇的倒逼下,機構開始認真進行科創板的新股網下詢價,才導致了報價的分化。「這無疑是一個好現象」。
「目前機構還是有一定的定價能力,但還是需要首日破發和發行失敗這種情況來進一步深化科創板的市場化改革」。王驥躍進一步表示。
上交所也在近期表示,未來將繼續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增強市場包容性,不斷降低隱性發行門檻,把選擇企業的權力交給市場,提升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
改革並非朝夕之功,科創板改革2.0的表現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