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雙手託神舟??載人航天工程協同攻關紀事

2020-11-28 華夏經緯

    這是一場優美的「雙人舞」,115小時32分,在浩瀚太空,中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迷人的風採,徵服了國人,感動了世界;這是一支雄渾的協奏曲,僅僅十多年的時間,載人航天各大系統奮力攻關,開創了中國邁向太空的新起點;

  這是一次壯觀的大合唱,110多個研究院所、3000多個協作配套單位、十餘萬名工作人員,無數的人民群眾共同唱響了眾志成城的最強音。

  金秋十月,當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穩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草原時,世界感受到的是中國的力量———社會主義大協作迸發的巨大合力。

  技術迎頭趕上,七大系統協同攻關——太空之旅體現中國特色和技術進步

  科學家伽利略有句名言,「科學不可能是一個人的事業。」作為當今世界高新技術最密集、最尖端、最具標誌性的宏大工程,載人航天涉及的領域可謂包羅萬象:航天、航空、電子、機械、化工、生物等。幾十年來,在門檻極高的世界載人航天俱樂部,其「會員」一直只有兩個——俄羅斯和美國。

  1992年,中國人開始向太空邁進。

  太空奧秘奇妙無窮,太空挑戰無處不在。在國際間載人航天等高新技術高度「絕緣」的今天,中國的「飛天之路」沒有捷徑可走。

  一場規模空前的科學大會戰拉開序幕。在中央專委的集中統一領導下,由總裝備部、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學院、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等組成的載人航天工程指揮機構成立,整個工程由航天員、飛船應用、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等七大系統組成。

  此時,距離美、蘇發射飛船已經過去了40年。「我們不能做一個和它40年前一樣的飛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這樣定位中國飛船的起點,「設計要體現技術進步,不能照抄,要走自己的路,要迎頭趕上!」

  「迎頭趕上」透出的是中國的自信,考驗的是中國的力量。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搞載人航天不能不計代價、不計成本,而必須處處「精打細算」,必須進行力量整合。

  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各大系統的參研參試人員目標一致,決心一致,步調一致,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峰前進的浩蕩大軍。在世界驚嘆的目光中,一項項科技難題被攻克,一個個通天障礙被掃除。2003年10月,縈繞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終於變成現實,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載人航天俱樂部的第三個成員。中國用一次次飛天壯舉向世界證明,太空之旅體現出中國特色和技術進步。

  質量萬無一失,參研參試單位眾志成城——通向太空的天梯堅固而平坦

  載人航天工程的最大特色是「載人」,航天員的安全高於一切。在這項「人命關天」的工程裡,質量上一絲一毫的閃失引發的都可能是災難性後果。成千上萬個設備考驗著科學家的智慧,更檢驗著參研參試單位的責任。

  「成功不等於成熟,一次成功不等於次次成功。」雖然已經積累了四次無人飛行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實踐經驗,但正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負責人所言,「風險始終伴隨每一次飛行,每一次飛行都是一次新的挑戰和考驗,都必須從零開始。」

  在航天戰線,有個口號家喻戶曉,這就是「組織指揮零失誤、技術操作零差錯、設施設備零故障」。工程的整體質量既取決於各分系統產品和部件的質量,也取決於它們之間的協調匹配和有機融合。為確保萬無一失,在發射、運行、返回和涉及任務全局的關鍵節點,各個相關參研參試單位對關係航天員安全的每一個系統、每一個環節、每一件產品,都努力做到嚴上加嚴、細上加細、慎之又慎。特別是任務的最後階段,更是牢牢把住飛船加注、扣罩、船箭對接、垂直轉運、火箭加注、點火發射、飛行控制、著陸回收等重點工作的質量關,確保安全可靠。

  「在質量問題上,沒有任何條件可講。」在參研單位採訪,記者聽到最多的是這句話。在神舟六號飛行任務中,透過各參研參試單位忙碌的身影,我們感受到的是一份份感動:

  航天科技集團771所,承擔研製火箭、飛船及航天員系統的計算機等13個項目。他們與有關單位密切配合,克服了資金緊張、研製周期短、技術要求高等重重困難,按時、按量地完成了任務。

  航天科工集團梅嶺化工廠承擔著為火箭和飛船配套生產電池的任務。這種電池數量大,要求高,他們加班加點,不僅按時完成了任務,而且通過刻苦攻關,延長激活了飛船銀鋅電池後壽命。

  航空工業第一集團621所,負責完成返回艙門天線防熱噴塗任務。從初樣飛船開始,他們組織力量攻關,突破了這一技術,生產更是「隨叫隨到」。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負責人說,「載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成功,每一個技術難關的攻克,無一不是全體參研單位和協作配套單位共同努力的結果。」

  保障不講條件,各單位無私奉獻——飛天步伐自信而堅定

  飛船的主著陸場位於內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每次飛行試驗,這裡總是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做好載人航天飛行服務保障工作,是黨和國家交給的光榮任務,一定要以國家利益為重,克服一切困難,做到領導到位、人員到位、責任到位、服務保障到位。」支持載人航天,內蒙古自治區負責人態度明確堅定。與神舟六號任務相關的6個盟市18個旗縣,都成立了由主要領導掛帥的協調領導小組和辦公室以及搜救分隊,制定了應急預案,並配備了車輛、通信工具,落實了具體責任。

  以前,通向飛船著陸區僅有一條泥濘的草原小路,「晴天好行路,雨雪一鍋粥」。2003年10月12日,連續下了幾天雨雪,通向飛船著陸場的一條土路頓時變成了泥濘澤國。自治區領導得知此事後,立即調集沿途所有的修路器械,組織人力搶修。一條長60公裡的簡易公路,在草原人的大力支持下,終於在神舟五號返回前貫通了。今年10月,這條簡易公路變成了平坦的柏油馬路,行駛其上,廣大搜救隊員感受到的是內蒙古人民暖暖的親情。「辦國家的事絕不能有半點含糊。」淳樸的牧民這樣解釋著自己的行動。

  多人多天的飛行,考驗的不光是七大系統的性能,也考驗著後勤保障的質量。

  有太多的場景令人感動:

  ———為了讓海上測試人員吃好,一位年青的炊事員把自己綁在劇烈顛簸的「遠望」號測量船廚房的灶臺前,為參試人員炒菜做飯;

  ———為了航天員和參試人員的健康安全,某醫院9支醫療隊、上百名衛生人員冒著戈壁灘40多攝氏度的高溫,在雄偉的發射塔架下一遍遍地進行救護演練,汗水溼透了衣衫;

  ———為了保證航天員飲食科學、營養、安全,某訓練中心管理處派專人到屠宰、加工等現場監督,然後送防疫所檢疫,並進行試火、試吃,一年365天,天天、頓頓如此;

  ———為了確保神舟六號發射飛行用電安全,總裝機關組織協調國家電網公司、有關省市電力主管部門領導和技術人員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北京航天城等電力供應、設備設施等進行全面檢查,現場解決問題,重要部位雙路或三路供電,保證用電充足、穩定;

  從事危險工種的「最可愛的人」令人肅然起敬。特種燃料(簡稱特燃)是運載火箭起飛升空的原始動力,被稱為火箭的「糧草」和「血液」。特燃的生產、運輸、貯存、加注等要求很高。被稱為坐在「火藥筒」上的「特燃押運隊」,從我國第一枚火箭起飛開始,就一直擔負著我國國防科研試驗和航天所需的繁重、危險的特燃押運任務。40多年來,年復一年,押運隊總行程達380餘萬公裡,成功化解了多次風險,押運成功率保持100%。

  ……

  「社會主義大協作出生產力、出戰鬥力、出凝聚力。載人航天工程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無一不是團結協作的結果和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陳炳德感慨地說。

  歷史將永遠記載這個偉大的合力,偉大的合力定將創造新的中國奇蹟!(人民網 記者 廖文根)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實施階段
    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記者胡喆)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航天科技集團2021年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進入關鍵實施階段,是全年宇航任務重中之重;「天問一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繞、落、巡」探測;將重點開展空間站實驗艙、載人月球探測關深階段的研製工作,重點加快推動北鬥導航國家戰略在民用航空等領域應用落地
  • 載人航天精神的由來與發展
    1986年底,航天工業部在《關於貫徹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決議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中,將30年航天事業偉大實踐中創造的航天精神總結為:「自力更生、大力協同、尊重科學、嚴謹務實、獻身事業、勇於攀登」,此後根據中央精神,結合航天科技工業的具體特點,對航天精神作了新的概括和提煉。最終表述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簡介  1992年9月21日,中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準備階段
    科技日報訊 (記者付毅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10月19日在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透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的任務準備階段,空間站的建成將為商業航天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準備階段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在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透露,當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的任務準備階段,空間站的建成將為商業航天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 中國航天自主創新的重大突破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致賀電,高度評價任務圓滿成功的突出貢獻和歷史意義,指明了我國航天事業不斷發展的前進方向,極大地鼓舞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航天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的信心,為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了行動指南。
  •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任務準備階段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19日在武漢表示,當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的任務準備階段,空間站的建成將為商業航天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當天,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在武漢召開。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戰略決策以來,廣大航天工作者心懷偉大夢想,接續迎難前行,讓「長徵」「神舟」「嫦娥」「天宮」等,一次次進入公眾視線,一次次刷新中國高度,不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更培養和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偉大載人航天精神。
  • 載人航天 大幕再啟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之初,就制定了「三步走」戰略規劃:——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 載人航天工程:實現數字神舟(光明日報)
    創新點:   自主創新研製與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數位化航天產品,全面提高航天型號產品的數位化水平,保障了數據安全,提高了航天型號產品的科研生產能力。  主題詞: 數字航天   「數字航天」之一:   「基於三維CAD的產品數據管理系統」(AVIDM)   AVIDM是自主創新的航天飛行器集成化設計製造工程,它在神舟載人航天工程的研製設計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神舟AVIDM通過在航天工程中的廣泛應用,正在引導航天型號的研製模式由傳統的手工方式向基於流程的電子化工作模式轉化。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談《地心引力》
    中國載人航天「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項目」10日在北京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相關專家借闢謠《地心引力》,闡述中國航天事業理念。  「我們專門去看過影片,一方面是找BUG(漏洞),另一方面是看看從中能學到什麼,畢竟許多技術創意來自於科幻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說。
  • 中國何時載人登月?航天局回應:先搞技術攻關再論證
    對於外界關心的載人登月問題,國家航天局表示要先搞關鍵技術攻關,之後再論證是否載人登月。據央視消息,12月17日下午,在國新辦舉行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回答了記者提問。
  • 《銀河補習班》中的「曙光號」,致敬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
    在鄧超導演的《銀河補習班》中,男主人公馬飛和隊友乘坐「曙光號」載人航天飛船升上太空歷經艱險,在失聯三天之後成功回到地面。然而,這個「曙光號」航天飛船並不是電影虛構的,它的原型就是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曙光號」,也叫做714工程。
  • 載人航天精神:勇於攀登,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1992年,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並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迄今為止,中國航天員先後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在航天報國和科技強國的偉大實踐中,他們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 載人航天精神:勇於攀登,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1992年,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並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迄今為止,中國航天員先後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在航天報國和科技強國的偉大實踐中,他們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_國際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戰略決策以來,廣大航天工作者心懷偉大夢想,接續迎難前行,讓「長徵」「神舟」「嫦娥」「天宮」等,一次次進入公眾視線,一次次刷新中國高度,不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更培養和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偉大載人航天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發揚光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
  • 中國航天發展最快的十年:載人航天夢想成真
    這十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帶給國人無限的驚喜。作為親歷者,周建平的感受更為強烈。從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到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再到擔任工程第二任總設計師至今,周建平參與並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十年。  「人一生中所能幹的事是有限的,能參與完成我國載人航天跨越式發展,是我最值得自豪的事。」
  •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品牌論)
    「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於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不懈奮鬥!」1998年,中國第一批14名航天員在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不到22年,這支隊伍先後有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見證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軌跡。如今,時代的書頁翻轉,但彰顯載人航天精神的鏗鏘誓言依舊在耳邊迴響。
  • 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正展開載人登月方案深化認證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謝瑞強隨著「嫦娥」探月工程不斷取得成功,我國何時進行載人登月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9月18日,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拉開帷幕。在開幕式結束後舉行的主論壇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做了題為《載人月球探測方案及發展分析》的特邀報告。
  • 載人航天工程助力航天誘變育種 應用前景廣泛
    來源: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張瑞傑 王霄新華社蘭州8月30日電(張瑞傑、王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行試驗任務,利用神舟系列飛船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開展空間誘變實驗,推動航天誘變育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