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處在技術變革前夕,而這次技術變革和工業革命的意義同樣重大。
如果你處在這,會有什麼感覺?
看上去非常刺激吧?但是請你記住,當你真的站在圖表裡的位置的時候,你是看不到右邊曲線的,所以你真實的感受或許是:
稀鬆平常。
遙遠的未來就在眼前
想像一下時光機回到1750年,那時候沒有電,暢通通訊基本靠吼,交通基本動物拉著走。我們邀請1750年的小趙到2020年來玩,順便問下他對未來的看法。
我們可能無法理解1750年的小趙的內心的想法——金屬鐵殼在寬敞的馬路上跑,用一個黑色鐵盒就可以和另一個大洲的人面對面聊天,觀看一場半世紀前的球賽,隨時可以買到全世界的商品,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黑科技。別忘了你還沒和他解釋網際網路、核武器理論、大型空間站以及相對論。
這時候,小趙會是什麼體驗?驚訝、震驚、腦洞大開這些詞都太溫順了,我覺得小趙會直接被嚇癱。
但是,如果小趙回到1750年,然後覺得被嚇癱是種很囧的體驗,於是他邀請1500年的老王到1750年玩,老王可能震驚於1750年的發展,但至少他不會嚇癱。同樣250年的時間,1750年和2020年的差別,比1750年和1500年的差別,要大的多。
未來學家Kurzweil認為整個20世紀100年的進步,按照2000年的發展速度只要20年就能達成——2000年的發展速度是20世紀平均發展速度的5倍。2000年只要花14年就能達成整個20世紀一百年的進步。2014年開始只要花7年,就能達到又一個20世紀的100年的進步。
如果Kurzweil的理論正確,那麼2050年就將是下一個將我們嚇癱的時代。
現在的硬科技,未來的黑科技
新一代促骨缺損修復的複合納米材料
看到這裡你可能不會相信2050年會把我們嚇癱。
那麼我們把時間撥回1980年,如果1980年的小曹腳斷了,是臨界大段骨缺損怎麼辦?醫生看了,需要手術治療。而骨缺損修復材料除了骨量有限的自體骨以外,其他材料還存在免疫排斥和生物活性較低等缺點,且1980年,大段骨缺修復容易造成骨折不癒合等問題。
也就是說如果小曹做骨缺修復,如果自體骨骨量不夠,就要冒著排異反應使用其他骨缺損修復材料,還要冒著骨折不愈等風險。
但如果小曹在2010年呢?小曹的骨替材料可以使用現代材料,得益於基因工程和納米技術的發展,種子細胞和生長因子的複合有效提高了成骨能 力,納米技術的普及使材料具備更加仿生化的結構,小曹至少不用擔心排異反應了和癒合了。
而2020年,上海金醫又將國內的現代骨缺修復材料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他們通過將可降解、無免疫原性的生物材料聚羥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和具有骨傳導能力的納米級羥基磷灰石(nHA)結合起來,通過靜電紡絲技術,分別得到非定向和定向排列的電紡納米纖維薄膜,通過裁剪和摺疊獲得多層棒狀三維支架材料。經動物實驗證實該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具有適宜的孔隙率和連通性,能有效促進骨細胞的生長,由此材料得到的定向及非定向三維 支架均可實現臨界大段骨缺損的修復,其中定向三維支架的修復效果好於非定向支架,修復後新骨的彈性模量與正常骨一致。
骨科20年的發展進程與Kurzweil的理論發展速度一致。
可攜式腦磁圖設備研發及產業化
技術發展讓我們承擔的風險係數降到前所未有的低點。
以傳統癲癇灶定位為例:
傳統癲癇灶定位方法需要通過開顱手術,但術中風險極大且伴有嚴重的後遺症,或者使用傳統腦磁,但傳統腦磁每天需要消耗液氦人民幣1200元/天。
而現在我們只需要通過可攜式腦磁圖設備即可。這是50年前的癲癇病主治醫生根本無法想像的事情。
磁波智能通過開發基於空間濾波, 多頻帶定位極弱電磁信號群集算法(MFSI) 與軟體,自動配準、定位癲癇灶位置,替醫生和患者減少手術的風險係數。
最好的時代
而這只是時代發展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多的未來科技在全景鳳凰營第80期上展現,比如:工業製造仿真中的佼佼者擬優科技、改變家電行業工業網際網路格局的中科極動、專注基於智能感知搜索技術的⽂本數據智能中臺的中科智營、用於高端顯示的柔性顯示蓋板的甬安科技,我們沒法看到準確的未來,但各行各業的發展,無一不是在吶喊:今天已經處在技術變革的前夕了。
能把我們嚇癱的2050年近就在咫尺,遠也不過目光所及。我們該欣喜於它如此的近,也該警惕它如此的近,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否做好準備迎接科技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