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光學系統方案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光學系統方案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2017-04-17 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4月10日,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LOT)」光學系統方案研討會在南京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的50餘名正高級專家參加了此次會議。   

  會議分別聽取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介紹的通過發改委「十三五」遴選的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提出的LOT光學系統方案、美國國立光學天文臺研究員梁明代為介紹的美國加州大學天文臺(UCO)提出的LOT光學系統方案。根據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指南要求,經過認真討論和比較,與會專家認為,南京天光所提出的方案具有中國特色和創新,通用性強,可滿足廣泛的科學需求,更適合我國天文學近期和長遠發展的需要,即使在未來國際30米級光學望遠鏡建成後,仍然在科學上具有顯著的優勢和競爭力,並且不增加製造難度。在會議組織的無記名投票中,與會專家一致支持南京天光所提出的方案作為LOT的建設方案。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指為提升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科技變革的能力,由國家統籌布局,依託高水平創新主體建設,面向社會開放共享的大型複雜科學研究裝置或系統,是長期為高水平研究活動提供服務、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公共設施。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是由中國天文學家共同提出和推動的重大天文觀測設備,目前已經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計劃2018年底開工建設。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是開展天體物理研究必備的核心基礎設施之一,設施建成後,可大幅提升我國天文觀測重大發現的綜合能力和在國際上天文學的競爭力。 

會議現場

 

  4月10日,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LOT)」光學系統方案研討會在南京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的50餘名正高級專家參加了此次會議。   
  會議分別聽取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介紹的通過發改委「十三五」遴選的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提出的LOT光學系統方案、美國國立光學天文臺研究員梁明代為介紹的美國加州大學天文臺(UCO)提出的LOT光學系統方案。根據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指南要求,經過認真討論和比較,與會專家認為,南京天光所提出的方案具有中國特色和創新,通用性強,可滿足廣泛的科學需求,更適合我國天文學近期和長遠發展的需要,即使在未來國際30米級光學望遠鏡建成後,仍然在科學上具有顯著的優勢和競爭力,並且不增加製造難度。在會議組織的無記名投票中,與會專家一致支持南京天光所提出的方案作為LOT的建設方案。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指為提升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科技變革的能力,由國家統籌布局,依託高水平創新主體建設,面向社會開放共享的大型複雜科學研究裝置或系統,是長期為高水平研究活動提供服務、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公共設施。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是由中國天文學家共同提出和推動的重大天文觀測設備,目前已經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計劃2018年底開工建設。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是開展天體物理研究必備的核心基礎設施之一,設施建成後,可大幅提升我國天文觀測重大發現的綜合能力和在國際上天文學的競爭力。 

會議現場
 

列印 責任編輯:陳丹

相關焦點

  • 「中國地基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的科學與技術發展戰略」香山科學...
    5月24日至25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承辦的主題為「中國地基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的科學與技術發展戰略」的香山科學會議第562次學術討論會在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大天文單位的60多名專家強烈呼籲國家「十三五」期間儘快立項建設中國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 中科院院士:中國急需建造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中新網10月20日電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20日指出,中國急需建造10米級口徑的通用型地面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以及一批與其協作配套觀測的特色2-4米級光學望遠鏡,以儘快縮小中國地面光學天文裝置與國際的差距。她建議加快立項建設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等天文望遠鏡。
  • 崔向群院士:中國急需建造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孫自法 攝中新網江蘇盱眙10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20日指出,中國急需建造10米級口徑的通用型地面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以及一批與其協作配套觀測的特色2-4米級光學望遠鏡,以儘快縮小中國地面光學天文裝置與國際的差距。她建議加快立項建設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等天文望遠鏡。
  • 南京天光所研製的光學和近紅外太陽爆發監測望遠鏡通過鑑定
    南京天光所研製的光學和近紅外太陽爆發監測望遠鏡通過鑑定 2015-04-22 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在昆明組織召開了「光學和近紅外太陽爆發監測望遠鏡(ONSET)」鑑定會。
  • 院士爭論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方案 百名海內外青年學者發聯名信
    據澎湃新聞8月10日報導,隨著兩封針鋒相對的公開信,一場關於中國擬建的「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LOT)的爭議從學界蔓延到公眾輿論領域。兩封公開信,一封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天文系主任陳建生,一封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成員蘇定強和崔向群。前者強調「成熟」,後者強調「創新」。 爭議圍繞「三鏡系統」和「四鏡系統」展開。
  • 中國首次召開「三十米光學-紅外巨型望遠鏡」科學論壇
    出席,「三十米望遠鏡科學論壇2019」國際會議。會議上,我國國家天文臺副臺長介紹了我國參加TMT的情況。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介紹了三十米光學-紅外巨型望遠鏡我國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協同觀測與合作預期。與會專家對科學儀器「高解析度光譜儀」、「廣域光學分光計」進行了研討。
  • 「十三五」期間中國或建世界最大口徑的光學紅外望遠鏡
    中新網南京5月26日電 (記者 鍾升)24日至25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等單位的60餘名天文學專家匯聚南京,共同商議中國地基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的科學與技術發展戰略。
  • 崔向群代表"小目標":12米光學紅外望遠鏡立項進展順利
    xinhua-zbcb-mp4.oss-cn-hangzhou.aliyuncs.com/report-video/201703/2017031021060013_2315.mp4,553,450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 向婷 專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向中國經濟網記者介紹說
  • 福建物構所召開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發展戰略研討會
    研討會現場12月4日,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召開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發展戰略研討會,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學術帶頭人、福晶公司負責人等近30研討會旨在總結和梳理研究所在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發方面取得的成果和水平,討論重大創新項目的組織和實施,明晰「十二五」乃至更長時間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戰略重點、發展方向和創新目標,進一步提升研究所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的自主創新水平,提高國家戰略性需求的滿足能力。
  • 全球最大光學望遠鏡修建 國產雷射器首次用於頂尖科研
    同時,國家天文臺聯合中科院有關院所承擔了TMT主光學系統、雷射引導星系統、雷射器系統等多項核心技術研發工作,不僅為該項目的推進作出了重要貢獻,也通過該項目使我國相關領域技術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目前,共有12架世界一流的天文望遠鏡建在這裡,包括兩座當今世界最大的地基光學望遠鏡——口徑直徑10米的凱克望遠鏡。  即將在此開建的TMT顯然更引人注目。據介紹,TMT的主鏡直徑為30米,由492面對角直徑為1.4米的六角形子鏡面拼接組成,可提供9倍於凱克望遠鏡的集光本領,其圖像解析度也比當前所能達到的最高解析度高出3倍。
  • 新疆啟動建設1.9米口徑光學望遠鏡
    12日,「慕士塔格1.9米光學望遠鏡合作啟動儀式」在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舉行,來自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新疆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專家代表,共同確定並商討了聯合在新疆慕士塔格觀測站建造1.9米口徑的光學望遠鏡項目。
  • 我國運行著南極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
    原標題:冰蓋之巔,我國運行著南極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    太陽升上了地平線,天空不再一直黑洞洞,南極「極夜」已經過去。對天文學家來說,這也意味著每年的最佳觀測時間已經過去。  9月12日,973計劃支持的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項目在南京舉行驗收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南極研究中心主任、AST3項目首席科學家王力帆已只能用以往視頻,展示架設在萬裡之外的我國南極崑崙站的望遠鏡運行情況。  海拔4087米、零下80攝氏度,在讓人類望而生畏的南極崑崙站所在的南極冰蓋冰穹A,天文學家緣何架設目前成功運行的南極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這將面臨哪些困難?
  • 全球最大光學望遠鏡 中國參與核心技術研發—新聞—科學網
    TMT望遠鏡是新一代地基巨型光學/紅外天文觀測設備,集光口徑為30米,工作在0.31-28納米波段。因此,TMT集成了當代大口徑望遠鏡最頂尖的高新技術。 記者了解到,除了資金參與,中國在鏡面、自適應光學設備以及其他機械設備等方面,都將參與這項計劃。
  • 第九屆光學期刊發展與合作研討會在武漢召開
    原標題:第九屆光學期刊發展與合作研討會在武漢召開   8月8-11日,由中國光學學會和《中國雷射》雜誌社主辦,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光電子前沿》)編輯部和華中光電技術研究所《光學與光電技術》編輯部聯合承辦的第九屆光學期刊發展與合作研討會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
  • 我國巨型太陽望遠鏡突破光學 探測器 磁場測量等多領域技術
    為實現這一目標,先進地基太陽天文臺上將搭載3個主要載荷:全日面太陽矢量磁像儀、萊曼阿爾法太陽望遠鏡、太陽硬X射線成像儀,它們將分別用來觀測太陽磁場、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中國天文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於9月7日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舉行。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的主要觀測設備中國巨型太陽望遠鏡和日冕儀。
  • 「歐洲極大望遠鏡」於智利開建 直徑39米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
    歐洲極大望遠鏡將安置在一個直徑85米的大型旋轉圓頂上。 雖然中國落成了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但是在大型光學望遠鏡集光面積僅佔全世界2%,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巨大。全世界14架8—10米口徑的光學紅外望遠鏡,沒有一架在中國。現有光學紅外望遠鏡「在對天體進行高分辨精細觀測上遠不能滿足我國天文學家的要求」。
  • 低溫光學系統設計中4個關鍵技術及應用介紹
    目前國外在空間探測任務中,已成功應用或正在研製中準備發射的紅外低溫光學系統,可以歸結為兩類:1)全光路冷卻系統,以空間紅外天文望遠鏡為代表;2)局部的低溫光學系統,主要以冷卻後光路為主,主要應用在對地觀測方面。本文首先總結了紅外低溫光學的幾個關鍵技術,然後介紹了幾個典型的紅外低溫光學應用實例,最後展望了紅外低溫光學在機載環境下的應用前景。
  •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太漂亮了!
    (E-ELT)的望遠鏡和圓頂結構。歐洲極大望遠鏡主鏡直徑39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學/近紅外陸基望遠鏡,是地面上觀測太空的「最大眼睛」,將在智利北部建造,現已選址完畢,預計2024年建造完成。歐洲極大望遠鏡的光學系統由獨創的五個鏡面組成,這種先進的自適應光學系統可以減少大氣湍流的影響,提高圖像的光學質量。
  • 深空之眼,有史以來最大的光學,近紅外望遠鏡即將誕生
    籤署了建造協議的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為歐洲超大型望遠鏡(E-ELT)設計了三臺「第一光」儀器。這將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光學/近紅外望遠鏡。對於從2024年開始的建設歐洲超大型望遠鏡的第一階段,它將會被配備上中紅外歐洲超大型望遠鏡成像儀和光譜儀(METIS);用於深度觀測的多自適應光學成像攝像機(MICADO);以及近紅外積分場光譜儀(HARMONI)。
  • 陳昱光:「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該怎麼建,兩位院士有爭議,談談我的看法
    中國天文學界正積極籌備建設一架口徑12米的通用光學-紅外天文望遠鏡 (LOT),近期圍繞著12米望遠鏡的設計,國內天文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也有很多科學家表達了自己的意見。特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建生一份4000多字的長信引爆了中國天文圈。據《知識分子》報導,中國天文學界對於如何建造「12米望遠鏡」一事,分歧早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