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星環到形成行星的圓盤,都遵循著這個偉大的公式:薛丁格方程

2020-11-27 老胡說科學

物理學家的主要目標是能夠基於他們已經觀察到的模式來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無論是在大質量的恆星系統中還是在微小的原子群中。預測未來隨時間的變化通常需要開發新的數學方程。但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名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一個著名的公式,即薛丁格方程,支配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比原子還小的粒子和填滿宇宙的物質盤。

任何對物理有興趣的人都應熟悉一下薛丁格方程,因為它是最重要的方程之一。這是量子力學的基本規律,就像牛頓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本規律一樣,就像把棒球扔向空中。粒子和棒球的不同之處在於,粒子在同一時間就像單一的點和波,而棒球不是,所以它們的位置和能量隨時間變化的方式也不同。一天晚上,加州理工學院的天體物理學家康斯坦丁·巴蒂金在備課時發現,從土星環到形成行星的圓盤,甚至太空中的塵埃盤也遵循一種經過特殊調整的薛丁格方程。

康斯坦丁·巴蒂金說:「我想解釋一下天體物理圓盤發生了什麼,它們是如何進化的?我意識到我真的不知道,沒有一個簡單的數學解釋。當早晨到來的時候,我意識到是薛丁格方程控制了整個過程,我對此感到非常驚訝。」

康斯坦丁·巴蒂金想知道,波紋是如何在空間中由重力聚集在一起的塵埃盤的簡化版本中移動的,就像新太陽系周圍的塵埃盤有一天會形成行星一樣。他研究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將圓盤分成無數個圍繞中心的粒子環,並計算出微小的碰撞對環的影響。然後,他把這些同心圓結合起來,把它們的方程都統一成一個方程來描述整個系統。其結果與薛丁格方程具有相同的基本數學形式。

這裡是單粒子薛丁格方程,在量子力學中,ψ(x, t)是粒子的波函數,或一個給定的屬性列表。

下面就是康斯坦丁·巴蒂金計算波紋在天體物理圓盤中將如何表現時所用的公式,其中η表示對圓盤的初始微小碰撞。

這些方程看起來可能與眾不同,但它們最基本的部分是相同的。對於粒子或者天體物理圓盤裡密度為ρ的波浪來說,- 1的平方根是i,乘以一個數,再乘以一個函數對時間的導數,等於這個數負的平方根乘以函數關於空間坐標x的二階導數。

可能一些具體的數字是不同的,因為量子力學描述的是粒子如何根據它們的位置和能量演化,而康斯坦丁·巴蒂金的方程描述的是擾動如何根據圓盤系統的角動量和密度演化。但兩者有著深刻的聯繫。這就像如果一個人看過《羅密歐與朱麗葉》,就可以講述《西區故事》的情節,儘管角色和背景不同。

這篇論文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可以通過這篇論文來更深入地研究數學難題。

耶魯大學天文學教授格雷格·勞克林參與了這篇論文的寫作,他指出:「這是非常重要的。對可以用薛丁格方程描述的圓盤現象的識別,意味著我們對它有了很多的了解。」他說。「我們得到了所有的知識和理解,現在可以立即適用於一個新的物理環境。」

他把它比作彈簧和包含電感和電容的電路。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它們遵循相同的數學方程:電流通過電路的行為可以類似地描述附在彈簧上前後運動的重物的行為。

這裡有一些限制,康斯坦丁·巴蒂金方程需要一些近似和簡化。如果圓盤看起來就要被撕成碎片了,那是不會被覆蓋的。它也沒有考慮到圓盤中正在發生的更具體的事情,比如一對相互撞擊的巖石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且,這不是粒子物理學家正在尋找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的基本聯繫。

一個天體物理圓盤的圖畫,一些由薛丁格方程支配的東西,還有一隻貓。格雷格·勞克林還指出,這篇論文最適合研究尚未形成行星的恆星周圍的中間圓盤。銀河系是一個圓盤,但是在它的歷史上已經旋轉了相對的幾次,所以它的行為將會更加混亂。土星也有它的光環,但由於它們更小,它們圍繞這顆行星旋轉的時間比銀河系同期旋轉的時間要長得多,所以一切都很穩定。中間的一些東西,比如恆星周圍還沒有形成行星的塵埃,可能是應用這個方程的最好地方。

儘管如此,根據這篇論文,科學家們在這類圓盤上並沒有很多有用的數學工具。康斯坦丁·巴蒂金可能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勞克林說:「這肯定會引起很多人的興奮,我們將仔細研究這個模型。」「它可能有一個重要的新用途,它可能是一種了解行星形成過程的新方法。」

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天體物理研究所高級講師安德裡亞·方特指出,「薛丁格方程在自引力盤的背景下偽裝起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但是這個實驗進一步把這個類比帶到了粒子中的薛丁格方程。」她認為這是對像這樣的磁碟系統中長期存在的進化問題的一種「優雅的解決方案」。她同意這個結果似乎僅限於這些圓盤的特殊情況,並說她會將這個數學預測與觀察結果進行比較,告訴人們更多關於這些發現的適用性。

宇宙的基本連通性也絕對是整齊劃一的。康斯坦丁·巴蒂金最興奮的是對描述最基本粒子運動方式的神秘方程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他說:「我記得當薛丁格方程第一次出現在我面前時,我想,它是從哪裡來的?它很好,但是薛丁格是怎麼推導出來的呢?教授說薛丁格只是編造出來的,看起來是對的。」但現在康斯坦丁·巴蒂金已經為自己的系統推導出了這些方程,「我個人很滿意,因為我從根本上知道了這些方程的來源,除了這些天體物理學的應用。」他說。

相關焦點

  • 一個巨大的量子現象——薛丁格方程上天了!
    ○ 物理學家發現,在大質量天體周圍形成的圓盤內的波的傳播竟然可以被量子力學的基礎方程——薛丁格方程——所描述。○ 在宇宙中,天體周圍形成圓盤是非常普遍的,比如土星和天王星的「行星環」,以及圍繞著超大質量黑洞的「吸積盤」等等。
  • 土星的這個「草帽」 居然藏著行星形成的秘密
    土星環是如何形成的?光環內物質有著怎樣的精細特徵?一直以來,無論是天文愛好者,還是專業的天文學家,都渴望能更多地揭開土星環的面紗。  對土星環進行探測,是「卡西尼」號探測器的任務之一。通過分析「卡西尼」號任務結束前傳回的數據,科學家團隊對土星環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疑問。相關論文日前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世界上十大偉大公式之一:薛丁格方程,它顛覆了整個物理世界
    比較好玩的是,無論是愛因斯坦、德布羅意還是薛丁格都在有意無意中對量子力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電子的運動並不遵循經典物理學的力學定律,而是具有微觀粒子所特有的規律性——波粒二象性,這種特殊的規律性是玻爾在當時還沒有認到的。而玻爾的支持者海森堡則意識到,在當時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只是能夠被觀察到被實踐到的事物,物理學只能從這些東西出發,而不是建立在觀察不到或者純粹是推論的事物上。也就是物理學的研究領域還只處於宏觀領域,而不涉及微光領域。
  • 世上最偉大的十個公式,薛丁格方程排名第六,質能方程排名第五
    這個地球上有多少偉大的智慧曾耗盡一生,才最終寫下一個等號。每當你解不開方程的時候,不妨換一個角度想,暫且放下對理科的厭惡和對考試的痛恨。因為你正在見證的,是科學的美麗與人類的尊嚴。因此我摘錄官方評價:「薛丁格方程是世界原子物理學文獻中應用最廣泛、影響最大的公式。」由於對量子力學的傑出貢獻,薛丁格獲得1933年諾貝爾物理獎。另外薛丁格雖然姓薛,但是奧地利人。
  • 為什麼土星會有環,它的環是如何形成的呢?
    你有沒有想過土星的環是怎麼來的,或者說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個問題不是很好回答,因為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土星環是如何形成的,但卻有一些理論試圖解釋土星環到底從何而來,以及它們的形成過程。另一種推測則說土星環的形成是由於碎片、宇宙塵埃、彗星和小行星運行到土星附近時,土星巨大的引力將這些物體拉向自己,並把它們鎖定在圍繞自己的旋轉軌道上。與衛星說類似,被鎖定在軌道上的彗星和小行星可能受到土星引力以及其他碎片的影響。碎片也可能互相撞擊,裂成更小的碎片。隨著時間的推移,碎石碎片逐漸扁平化,變成現在我們看到的環狀結構。
  • 土星環中奇異結構,探索行星形成原理
    這些研究發現對於我們未來研究觀察太陽系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土星周圍的光環系統是最吸引科學家注意的,這個光環系統是目前為止,我們所觀測到的最接近太陽系中的各個行星,塵埃以及碎石等誕生的東西。土星周圍的原行星盤,其形成是由於一團超低溫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星雲,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發生了坍縮現象,隨後這個星雲就開始逐步的收縮,收縮之後的星雲就變成了一個圍繞在新生太陽周圍的盤,而太陽將這些氣體吹散,那麼盤中那些碎石就形成和土星光環很相似的環。
  • 薛丁格方程是真實的嗎?因為數學公式有效不等同體現了現實
    霍根也是《科學美國人》的專欄作家,最近他在該雜誌上刊出一篇最新文章,題為:「薛丁格方程是真實的嗎?」,副標題是:「僅僅因為數學公式有效並不意味著它反映了現實」。下面,是這篇文章的擇要。歷來聖賢向我們保證,現實本質上是數學的。柏拉圖提出,我們和這個世界的其它事物,僅僅是構成現實的崇高的幾何形式的投影。伽利略宣稱,「偉大的自然書是用數學寫的」。
  • 理解薛丁格方程——堪稱最偉大的公式之一
    然後上述所描述的「概率場」是波函數ψ,滿足一個偏微分方程稱為薛丁格方程:在這個方程中,r意味著位置(x, y, z),是普朗克折減常數,E是總能量,是拉普拉斯算符:如果你了解偏微分方程。這些解表示所謂的「穩態」。現在讓我們簡短地討論線性代數。
  • 從薛丁格方程到薛丁格的貓,薛丁格的這兩件東西顛覆了整個世界
    量子講堂第十三期:從薛丁格方程到薛丁格的貓,薛丁格親手創建的這兩件東西,第一件東西顛覆了經典物理學,第二件東西則顛覆了整個宏觀世界說起薛丁格,可能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那隻讓整個世界都為之瘋狂的薛丁格的貓,但薛丁格的貓僅僅是一個思想實驗而已。
  • 土星的土星環是如何形成的?為何能做到如此的天然美
    然而,在我們人類的母星——地球上則沒有像土星那樣美麗的行星環,同樣是太陽系裡的八大行星之一,為何土星擁有那麼美麗的土星環,而地球卻沒有呢?很多人看到土星有土星環的樣子,都是通過衛星拍攝到的,在地球本身,我們是無法直接觀測到土星環的。
  • 開啟量子力學大門的鑰匙:薛丁格方程
    ma去解決房間內空氣分子的運動問題,那麼就算使用世界上最先進的量子計算機,也無法完成這項數據龐大的工作,所以在微觀粒子世界,我們需要另外一種公式來替代類似於牛頓經典力學在宏觀世界的作用,它的名字為:薛丁格方程,也正是薛丁格方程開啟了量子力學的大門。
  • 土星環中的STEM
    土星環延伸到土星以外遼闊的空間,土星最外環距土星中心有10~15個土星半徑,土星光環寬達20萬公裡,可以在光環面上並列排上十多個地球,如果拿一個地球大小的球體在上面滾來滾去,其情形如同皮球在人行道上滾動一樣。主要的土星環寬度從48公裡到30.2萬公裡不等,以英文字母的頭7個命名,距離土星從近到遠的土星環分別以被發現的順序命名為D、C、B、A、F、G和E。
  • 研究發現土星環或由宇宙碰撞形成
    【法新社巴黎8月17日電】周一發表的一項研究說,環繞土星的一個由冰粒構成的神秘圓環很可能是由一次宇宙碰撞形成的。這條狹窄的帶子由兩顆微小的衛星守護。    這個所謂的F環距太陽的第六顆行星土星14萬公裡,在其它土星環的邊緣和幾顆衛星之間運轉。
  • 五分鐘量子力學(七),量子史話:偉大的薛丁格方程
    也許您是第一次看我的文章,也沒學過量子力學,更沒聽說過神馬薛丁格方程,但是您一定聽說過薛丁格的貓。嗯,就是那隻又死又活的貓。在這裡小編插播一下,對這隻貓進行一下說明。其實這隻又死又活的貓是因為薛丁格沒有理解波函數的真正物理含義——統計的概率解釋。也就是說,這隻貓或死或活的概率都是50%,這是一個大量樣品的統計結果。
  • 含有自旋磁矩量的新薛丁格方程誕生了
    hγ=mv²/2-w,還是德布羅意的物質波公式p=h/λ,以及最終的薛丁格波函數方程Ψ(x,t)=ψ0•e^-i2π/h•(Et-px),ε=hγ始終都還是保留了「統計學」的烙印,因此說,量子力學提出的所謂「波粒二象性」的本質應是建立在統計學之上的一種「假設」,故玻恩給出的ψ0代表「機率波」的解釋還是按統計學思路展開的
  • 世界上最偉大的十大公式,你都知道哪些?
    下面來看看世界上最偉大的十大公式都有哪些吧~ No.10 圓的周長公式(The Length of the Circumference of a Circle) 創立者:古人 意義:自然界之美的數學表達 No
  • 為什麼土星有行星環,而地球卻沒有?原來它被月亮「吃掉」了
    行星環是指圍繞行星旋轉的物質構成的環狀帶,而一說到行星環,就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土星的圖像,土星常常被認為是太陽系最美麗的行星,因為它有一個龐大而多彩的行星環。為什麼土星會有行星環呢?對於土星的行星環,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形成說法,但科學家推測,這環狀物質可能是彗星、小行星和較大衛星相撞後所產生的碎片。
  • 哈勃拍到土星夏季美景,行星環清晰可見
    美國航天航空局(NASA)日前公開一張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於7月4日拍攝到的超清晰土星照片,呈現了其北半球夏季的風貌。當時這顆巨大的行星距離地球有8.39億英裡。
  • 土星本沒有環!1億年前彗星被引力捕獲,碾碎後形成美麗的土星環
    美麗的土星環是太陽系的奇蹟之一,任何一個通過望遠鏡看到它們的人都無不驚嘆。然而卻有一個一直在困擾著科學家的問題:土星環究竟有多古老?幾十年來科學界分為兩個陣營,有人認為土星環系統是在46億年前形成的,那時候太陽系正在太陽誕生時巨大力量產生的滾滾塵埃中形成。另外一種說法是,這些環是一個相對年輕的特徵,他們形成於1億年前恐龍在地球上行走的時候。最新的研究支持了土星環起源於恐龍年代的說法。根據目前的模型,行星環質量越大,它們就越古老,反之亦然。
  • 薛丁格方程
    不含時薛丁格方程不含時薛丁格方程與時間無關,它預言波函數可以形成駐波,稱為定態(在原子物理學裡,又稱為軌道,例如,原子軌道或分子軌道),假若能夠計算出這些定態,分析出其量子行為,則解析含時薛丁格方程會變得更為簡易。不含時薛丁格方程為描述定態的方程。只有當哈密頓量不與時間顯性相關,才會使用這方程。廣義形式的不含時薛丁格方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