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圖#SDSS J0928+2031引力透鏡系統

2021-01-13 騰訊網

這張照片展示了一個名為SDSS J0928+2031的引力透鏡系統。在過去的幾個月裡,由於NASA/ESA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數據目前被用於研究遙遠星系中的恆星是如何形成和進化的,相當多這種類型的透鏡圖像已經成為本周的圖片。引力透鏡可以幫助天文學家研究那些原本太暗或看起來太小而無法觀測的物體。當一個大質量的物體——比如一個大質量星系團,如圖所示——通過其巨大的引力場使空間扭曲時,它會使來自遙遠星系的光沿著改變和扭曲的路徑傳播。它也放大光,使我們能夠觀察和研究它的來源。在這張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圖片中心附近有兩個主要的橢圓星系。這些星系所在的星系團的引力就像前面提到的引力透鏡一樣,讓我們能夠看到它們後面更遠的星系。我們看到這種透鏡效應是圍繞在兩個大星系周圍的狹窄彎曲的光條紋。這張照片是由哈勃望遠鏡作為斯隆巨弧觀測計劃的一部分觀測到的。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強引力透鏡系統
    國家天文臺博士生文中略等人從國際巡天資料庫SDSS中發現了星系團強引力透鏡系統,這是我國學者首次從觀測數據中發現引力透鏡現象。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物質決定時空,引力使光線發生彎曲。
  • 被引力透鏡放大的遙遠星系
    2012.2.2:天文學家團隊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了一個引力透鏡的顯著案例——RCS2 032727-132623星系團,它形成的透鏡弧幾乎有90°長。假如沒有引力透鏡的幫助,哈勃肯定無法獲得近100億光年遠的背景星系如此諸多的細節。
  • 引力透鏡平息了宇宙膨脹的爭論!
    所謂時空結構中的扭曲其實就是引力透鏡,在這張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遙遠類星體RXJ1131-1231的照片中,在這張前景星系中,背景類星體的圖像被抹成一個明亮的弧形,這一現象就被稱為引力透鏡。一個物體的質量越大,它周圍的時空曲線就越多,所以這個物體的引力就越大。這意味著引力也可以像透鏡一樣彎曲光線,所以通過強大的引力場看到的物體,比如那些由大質量星系產生的物體,會被放大。
  • 人工智慧大幅提高引力透鏡分析能力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0日文章稱,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國家實驗室和史丹福大學的最新研究首次表明,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可以準確地分析引力透鏡,且比傳統的方法快1000萬倍,報告發表於英國《自然》雜誌上。  引力透鏡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描述的一種現象。
  • 在引力透鏡的作用下,光是否會發生藍移?
    所以穿過這些勢阱的光的引力都卜勒頻移是零。我對此並不是完全確定,手頭上沒有相關資料可供查閱,但是回想起我對透鏡效應的印象,是透鏡另一側光源發出的光被放大了,並在光源周圍發生反射了嗎?這個效應的原理是什麼?光線是聚焦的,它會涉及到波的壓縮嗎?」,這就是關於我想法的邏輯鏈。
  • 引力透鏡效應能與暗物質有所關聯
    因此我們無法通過電磁波的形式觀測到它,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引力,間接觀測到它的存在,並且,我們已經證明出宇宙中確實存在著大量暗物質的這一事實。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有兩點:要麼是克卜勒第二定律並不適用於星系整體,要麼就是有其它物質在「作怪」。總之,難以直接被探測到的暗物質,它的組成成分還是一個謎團。
  • 華盛昌AI-2031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統即將上市
    華盛昌AI-2031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統即將上市 2020年10月26日 11:40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近日,華盛昌推出『AI-2031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統』新品預告。
  • 將伽馬射線和引力透鏡對比,科學家找到暗物質線索
    一份新研究將引力透鏡數據和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的數據進行對比,發現如果加入暗物質成分,能夠較好地解釋兩者的偏差。研究者稱這可能是發現暗物質存在的間接證據。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示意圖。科學家將這種效應稱為引力透鏡效果。科學家利用得到的影像,推算光線發源地與地球之間物質的質量。流行的天文理論估計27%的宇宙由暗物質構成,68%由暗能量構成。但是,至今科學家還沒有探測到任何暗物質和暗能量。這份研究是其中的又一項嘗試。
  • 研究發現引力透鏡效應下超新星亮度可達30倍—新聞—科學網
    據日本《讀賣新聞》4月29日報導,日本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公布最新研究成果稱,在引力透鏡效應作用下
  • 科學家利用微引力透鏡探測遙遠星系核心
    天然的引力「顯微鏡」或許為探測這些天體提供某種方式,近日,由愛丁堡大學博士研究生Alastair Bruce及其天文研究團隊發現了AGN亮度的變化,這或許能表明它們的存在,該團隊近日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一個AGN所輸出的能量大約與整個星系所有恆星具有的能量相等。絕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只有氣體源源不斷的落入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才有可能釋放出如此龐大的能量。
  •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清晰的引力透鏡效應
    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了一個令人驚嘆的星系團,其重力作為一個自然透鏡,彎曲和模糊了它背後的星系。星系團,也稱為 SDSS J1138 + 2754 ,使用哈勃望遠鏡的寬視場相機拍攝。具體而言,SDSS J1138 + 2754的強大引力扭曲了它周圍的空間,使得背景中物體的光沿著彎曲的路徑傳播。根據哈勃太空望遠鏡的一份聲明,更遠的螺旋星系和橢圓星系似乎伸展成長而模糊的弧形和分散的破折號。
  • 我國歷史中有一本古書,被譽「千古第一奇書」,據傳預言了2031年
    我國歷史中有一本古書,被譽「千古第一奇書」,據傳預言了2031年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我就不再羅嗦了,它的名字就叫推背圖。這本書的作者就是袁天罡、李淳風,而這本書為什麼叫推背圖呢?就是因為這本書是在他們兩個推背的時候創作,並結束的,所以叫這個名字,所以說古代人的名字都是非常實際的,比如說我們之前看的菜根譚!這個推背圖,究竟有多神奇呢?,相傳他能夠推測朝代的更替和覆滅。
  • 袁天罡的《推背圖》,曾對2031年的中國作出預言,會實現嗎?
    《推背圖》  雖然瑪雅人的很多預言都已經實現了,但是在我國歷史上也出現過著名的預言家,而且還編出了一本預言奇書,書中預言了中國和世界的歷史,這本書的作者就是袁天罡,這本書也叫做《推背圖》。很多人認為《推背圖》可以說得上是天下第一奇書了,這是因為在這本書中還對2031年的中國做了預測,這些預測究竟是否有科學依據呢?
  • 引力能讓光線發生彎曲,那麼太陽對應的引力透鏡焦距有多遠?
    在廣義相對論中,認為引力的本質是空間彎曲,只是在弱引力場中,引力現象可以近似由萬有引力定律來描述,愛因斯坦最初預言了光線經過太陽附近時的偏折角度。在1915年,英國科學家愛丁頓藉助難得一遇的日全食現象,成功測量了遙遠恆星的光線經過太陽時的偏折角度,其結果與相對論預言基本吻合,而與牛頓力學的預言相差甚遠,這一成果成為驗證廣義相對論的重要實驗。
  • 藉助微引力透鏡效應 首顆繞褐矮星旋轉的巨行星現身
    藝術構想圖:圖片來自網絡  科技日報北京3月27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6日報導,藉助微引力透鏡效應,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一顆新的巨行星,圍繞位於銀河系凸起處的一顆褐矮星旋轉。研究人員稱,這顆名為「OGLE-2017-BLG-1522Lb」的系外行星,可能是首顆圍繞褐矮星旋轉的巨行星,新發現有助進一步揭示行星的形成機制。
  • 世界最薄的透鏡問世!可打造史無前例的微型化光學系統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透鏡,僅有6.3納米厚,是人頭髮絲直徑的兩千分之一。這一課題的主要研究人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院盧曰瑞博士介紹說,這一透鏡僅有6.3納米厚,而此前已製造出的最薄透鏡為50納米厚。
  • SDSS DR6科學數據實現國內完整鏡像
    鏡像數據的訪問網址是http://sdss.lamost.org/。 這是迄今我國天文學領域完成的最大規模的數據鏡像引進工作。所鏡像的SDSS科學數據將直接服務於LAMOST巡天觀測,為國內天文學研究提供便利,並將與未來LAMOST的科學數據一起奠定中國虛擬天文臺數據資源的基礎。
  • 微引力透鏡效應立功
    近日,俄克拉荷馬大學(簡稱 OU)的天體物理研究小組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首次發現了銀河系以外的行星群。這一發現是由 OU 霍默·道奇 (Homer L.Dodge) 物理與天文學系的教授戴新宇與其博士後研究員 Eduardo Guerras,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分析來自錢德拉 x 射線天文臺 (美國宇航局於 1999 年發射的一顆 X 射線天文衛星) 的數據所得出。相關研究已經發表在了《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引力透鏡效應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天文現象。
  • 比哈勃望遠鏡更強:引力才是最好的望遠鏡
    圖解 從這張圖可以很容易理解口徑和大氣對解析度的影響:圖一為智利帕瑞納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由四架同樣的直徑8.2米的望遠鏡構成,擁有相當於口徑16米的望遠鏡的聚光能力;圖二為哈勃太空望遠鏡,直徑2.4米;圖三為直徑8米的望遠鏡的解析度極限;圖四為壓倒性巨大望遠鏡,直徑100米所以,要麼建造一個更大的望遠鏡,從而增加你匯聚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