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強引力透鏡系統

2020-12-05 科學網

 

國家天文臺博士生文中略等人從國際巡天資料庫SDSS中發現了星系團強引力透鏡系統,這是我國學者首次從觀測數據中發現引力透鏡現象。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物質決定時空,引力使光線發生彎曲。在宇宙中,前景的大質量天體能夠增亮視線上的背景星系或扭曲其圖像,其原理非常類似光學透鏡的作用,因而稱為引力透鏡效應。

 

星系團是宇宙中質量最大的束縛天體,它的強引力使宇宙深處的背景星系圖像被扭曲呈巨大的光弧。因此,星系團的強引力透鏡效應是研究星系團物質(包括暗物質)分布、背景星系的性質和宇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到目前為止,國際上發現的強引力透鏡系統非常稀少,總共約120個星系團顯現強引力透鏡系統。國家天文臺博士生文中略等人利用美國公開的SDSS巡天數據,選出近40,000個星系團,通過仔細檢查每個星系團的圖像,發現13例新的星系團強引力透鏡系統候選體。其中有4例幾乎無需證實就可以肯定是引力透鏡系統,有5例非常可能(可能性>90%)是引力透鏡系統,還有4例很可能(可能性>70%)是引力透鏡系統。其中有2例由於背景星系與前景星系團幾乎在一條視線上,而產生了引力透鏡光環!這是極為罕見的珍品。該工作以快報的形式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研究》(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9年第一期上。

 

我國天文學家曾從理論上研究引力透鏡效應及其宇宙學的應用,並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近年來,還有團隊進行數值模擬研究其發生的頻度並研究宇宙大尺度結構的性質。文中略等人的這項工作是我國天文學家首次從觀測數據中直接發現引力透鏡光弧。論文投稿並在網上公布後,立即引起英國和美國同類小組的極大興趣。與英國小組交流表明,有5例與他們發現的候選體重疊,因而是相互獨立的發現。美國小組幾天之後也公布了他們的結果,並用光譜觀測證實了我們樣本中的2例。我國因為缺乏大望遠鏡目前無法進行光譜證實。儘管如此,國際上著名引力透鏡專家、英國Manchester大學毛淑德博士認為這是從大量巡天資料庫中做出的新的令人激動的發現。他特地為這篇文章在RAA的發表撰寫了新聞評論。(來源:中科院國家天文臺)

 

(《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研究》(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Vol 9, No 1,Zhong-lue Wen,Feng-Shan Liu)

 

相關焦點

  • #每日一圖#SDSS J0928+2031引力透鏡系統
    這張照片展示了一個名為SDSS J0928+2031的引力透鏡系統。在過去的幾個月裡,由於NASA/ESA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數據目前被用於研究遙遠星系中的恆星是如何形成和進化的,相當多這種類型的透鏡圖像已經成為本周的圖片。引力透鏡可以幫助天文學家研究那些原本太暗或看起來太小而無法觀測的物體。當一個大質量的物體——比如一個大質量星系團,如圖所示——通過其巨大的引力場使空間扭曲時,它會使來自遙遠星系的光沿著改變和扭曲的路徑傳播。它也放大光,使我們能夠觀察和研究它的來源。
  • 研究發現引力透鏡效應下超新星亮度可達30倍—新聞—科學網
    據日本《讀賣新聞》4月29日報導,日本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公布最新研究成果稱,在引力透鏡效應作用下
  • 引力透鏡平息了宇宙膨脹的爭論!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時空結構中的扭曲可以起到放大星系的作用,這可能有助於解開有關宇宙膨脹速度的宇宙之謎。所謂時空結構中的扭曲其實就是引力透鏡,在這張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遙遠類星體RXJ1131-1231的照片中,在這張前景星系中,背景類星體的圖像被抹成一個明亮的弧形,這一現象就被稱為引力透鏡。
  • 研究發現強引力透鏡候選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麗江天文觀測站研究員龍潛與雲南大學中國西南天文研究所宇宙學研究組教授爾欣中團隊合作,利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方法,發現38個新的強引力透鏡候選體。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NRAS)上。
  • 被引力透鏡放大的遙遠星系
    2012.2.2:天文學家團隊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了一個引力透鏡的顯著案例——RCS2 032727-132623星系團,它形成的透鏡弧幾乎有90°長。假如沒有引力透鏡的幫助,哈勃肯定無法獲得近100億光年遠的背景星系如此諸多的細節。
  • 人工智慧大幅提高引力透鏡分析能力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0日文章稱,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國家實驗室和史丹福大學的最新研究首次表明,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可以準確地分析引力透鏡,且比傳統的方法快1000萬倍,報告發表於英國《自然》雜誌上。  引力透鏡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描述的一種現象。
  • 引力透鏡效應能與暗物質有所關聯
    因此我們無法通過電磁波的形式觀測到它,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引力,間接觀測到它的存在,並且,我們已經證明出宇宙中確實存在著大量暗物質的這一事實。 暗物質間接被發現的一個經典證據就是星系自轉曲線(Galaxy rotation curves),我們知道螺旋星系(Spiral galaxy)的旋臂,會圍繞其星系中心旋轉,那麼螺旋星系發光部分的質量密度,就會隨著從中心到外圍距離的增大而減小。
  • 比哈勃望遠鏡更強:引力才是最好的望遠鏡
    比哈勃太空望遠鏡更強的望遠鏡:引力如果你想看宇宙中更遠的物體,你就需要收集更多的光。就像燈泡或蠟燭離你越遠就越暗一樣,恆星和星系也是一樣,越遠的恆星和星系就越難以發現和觀測。在天文學中,你發現和研究一個星體的能力完全取決於你能從中收集多少光子。
  • 在引力透鏡的作用下,光是否會發生藍移?
    所以穿過這些勢阱的光的引力都卜勒頻移是零。我對此並不是完全確定,手頭上沒有相關資料可供查閱,但是回想起我對透鏡效應的印象,是透鏡另一側光源發出的光被放大了,並在光源周圍發生反射了嗎?這個效應的原理是什麼?光線是聚焦的,它會涉及到波的壓縮嗎?」,這就是關於我想法的邏輯鏈。
  • 將伽馬射線和引力透鏡對比,科學家找到暗物質線索
    一份新研究將引力透鏡數據和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的數據進行對比,發現如果加入暗物質成分,能夠較好地解釋兩者的偏差。研究者稱這可能是發現暗物質存在的間接證據。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示意圖。科學家將這種效應稱為引力透鏡效果。科學家利用得到的影像,推算光線發源地與地球之間物質的質量。流行的天文理論估計27%的宇宙由暗物質構成,68%由暗能量構成。但是,至今科學家還沒有探測到任何暗物質和暗能量。這份研究是其中的又一項嘗試。
  • 科學家利用微引力透鏡探測遙遠星系核心
    天然的引力「顯微鏡」或許為探測這些天體提供某種方式,近日,由愛丁堡大學博士研究生Alastair Bruce及其天文研究團隊發現了AGN亮度的變化,這或許能表明它們的存在,該團隊近日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一個AGN所輸出的能量大約與整個星系所有恆星具有的能量相等。絕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只有氣體源源不斷的落入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才有可能釋放出如此龐大的能量。
  • 人類終於發現銀河系外的行星了?!微引力透鏡效應立功
    近日,俄克拉荷馬大學(簡稱 OU)的天體物理研究小組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首次發現了銀河系以外的行星群。這一發現是由 OU 霍默·道奇 (Homer L.Dodge) 物理與天文學系的教授戴新宇與其博士後研究員 Eduardo Guerras,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分析來自錢德拉 x 射線天文臺 (美國宇航局於 1999 年發射的一顆 X 射線天文衛星) 的數據所得出。相關研究已經發表在了《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引力透鏡效應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天文現象。
  •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清晰的引力透鏡效應
    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了一個令人驚嘆的星系團,其重力作為一個自然透鏡,彎曲和模糊了它背後的星系。星系團,也稱為 SDSS J1138 + 2754 ,使用哈勃望遠鏡的寬視場相機拍攝。具體而言,SDSS J1138 + 2754的強大引力扭曲了它周圍的空間,使得背景中物體的光沿著彎曲的路徑傳播。根據哈勃太空望遠鏡的一份聲明,更遠的螺旋星系和橢圓星系似乎伸展成長而模糊的弧形和分散的破折號。
  • 新的引力理論通過第一道檢驗
    他認為引力並不是自然界中的基本力(已知的四種基本力為: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和引力),而是一種突發的現象,這就好比是溫度是由微觀粒子的運動引起的突發現象。我們知道目前最好的引力理論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過去的100年中,廣義相對論通過了所有最精密的檢驗。
  • 宇宙膨脹速度是多少從強引力透鏡能「看到」正確答案嗎
    廖愷表示,最新研究中第三種獨立的測量方法——利用強引力透鏡效應也許能夠提供新的視角。   當然,除了上述3種哈勃常數測量方法外,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更多新的測量方式。廖愷此前曾提出利用瞬變源測量哈勃常數,他認為宇宙中如各類超新星、伽馬射線暴和它的餘輝、重複快速射電暴,甚至是引力波等瞬變源,都可以用於測量哈勃常數。
  • 從強引力透鏡能「看到」正確答案嗎
    一個國際天文學研究團隊利用強引力透鏡效應,通過10年的持續觀測,測得哈勃常數為67.4,誤差5%。該研究結果於11月20日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廖愷表示,最新研究中第三種獨立的測量方法——利用強引力透鏡效應也許能夠提供新的視角。當然,除了上述3種哈勃常數測量方法外,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更多新的測量方式。
  • 宇宙膨脹速度是多少 從強引力透鏡能「看到」正確答案嗎
    廖愷表示,最新研究中第三種獨立的測量方法——利用強引力透鏡效應也許能夠提供新的視角。當然,除了上述3種哈勃常數測量方法外,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更多新的測量方式。第三種方法早已有之10年觀測獲得高質量數據事實上,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曾有人提出利用強引力透鏡效應測量哈勃常數,但是由於觀測數據質量較低、理論認識不足等原因,這一方法直到近幾年才被學界廣泛認同。引力透鏡效應,是指電磁波或引力波在大質量天體附近經過時,會像通過透鏡時一樣發生偏轉,從而在觀測者眼中形成多個像。
  • 宇宙膨脹速度是多少從強引力透鏡能「看到」正確答案嗎_科技_中國...
    一個國際天文學研究團隊利用強引力透鏡效應,通過10年的持續觀測,測得哈勃常數為67.4,誤差5%。該研究結果於11月20日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第三種方法早已有之 10年觀測獲得高質量數據  事實上,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曾有人提出利用強引力透鏡效應測量哈勃常數,但是由於觀測數據質量較低、理論認識不足等原因,這一方法直到近幾年才被學界廣泛認同。  引力透鏡效應,是指電磁波或引力波在大質量天體附近經過時,會像通過透鏡時一樣發生偏轉,從而在觀測者眼中形成多個像。
  • 「知道SET」宇宙中的「放大鏡」強引力透鏡
    這就引出了我們這集節目的主題:「強引力透鏡」。引力透鏡是一種大質量物體改變其周圍時空特性,從而使光線在其附近傳播時路徑發生彎折的現象。簡單來說,引力透鏡就是像它的名字一樣,是由引力引起的透鏡效應。就像我們拿「放大鏡」去看遙遠的天體,而這個放大鏡不是玻璃的,而是另一個大質量的天體。
  • 微引力透鏡是啥,愛因斯坦在引力透鏡上犯過的錯誤
    這兩句話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任何人都可能犯錯誤,無論他曾經多麼偉大過,小編這裡絕對沒有含沙射影的說某些人,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千年偉人愛因斯坦在引力透鏡上犯過的小錯誤。天文學家曾經觀測到過一個有趣的現象,一顆遠距離的恆星扭曲了另一顆恆星發出的光,這樣看起來這顆恆星的位置就好像是發生了改變,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這種情況時真的是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興奮,這一罕見的現象就是「微引力透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