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文房四寶,分別是毛筆、墨、紙和硯,毛筆出現的歷史很早,據殷墟研究表明,商朝年間,文人們就已經用到了毛筆進行書寫,不過現如今我們所用的毛筆,則相傳是秦朝將軍蒙恬改良而成。
迄今為止,考古發掘得知,我國最早成體系的文字是商朝年間的甲骨文,3000年前,人們在龜甲與獸甲上鐫刻、書寫文字,並且講究美感,具備書法的三要素。
而中國書法是獨屬於漢字的藝術表現形式,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五種書體,鐫刻在甲骨上的漢字書體即篆書,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也有著許多書法名家,比如秦朝丞相李斯、晉代汝陰太守李矩之妻衛夫人,世稱「書聖」的王羲之等人。
在近現代歷史上,則有以草書享譽世界的林散之、趙樸初、李志敏、鬱鈞劍等人。其中鬱鈞劍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4歲時,其父母就讓他學習書法。
1971年,15歲的鬱鈞劍進入了桂林歌舞團,上世紀八十年代,鬱鈞劍錄製過專輯,出版過唱片,還開始學習花鳥畫,登上過央視春晚,鬱鈞劍稱得上是春晚的常客,至今已累計有22次參加過央視春晚。
另外鬱鈞劍也是我國作家協會、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的會員。
書法的歷史源遠流長,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精品字畫,中國書法家協會創建於1981年5月,志在壯大書法事業,初心總是好的,然而發展至今,卻出現了一種亂象。
鬱鈞劍因此也發出了「書法不是藝術,也經不起醜化,解散中書協勢在必行」的聲音,事實上並不是只有鬱鈞劍有這樣的想法,其他的中書協會會員也有這種感覺。
對此,還專門出現了一個詞——醜書,醜書不屬於字體,指的是對於那些不懂書法的人所寫的書法創新「作品」,其不注重內涵,一味追求特別,但卻得到了大眾的追捧。
何為書法?每個人都會用筆寫字,但並非人人都是書法家,真正的書法家,其字落入紙上,與其個人標籤無關,著重點就在於「字」,其字讓欣賞者感到賞心悅目,甚至其筆法、結構、章法,顯露出了這個字的特點和含義,因此書法又有「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的稱號。
不過現今傳播速度迅速,人們的日常生活充斥著不少娛樂,而當一個人網絡走紅後,他的一切都會得到其他人的追捧,比如有「大衣哥」稱號的朱之文,朱之文雖然沒有讀過許多,很早步入了社會,後來因唱歌走紅大江南北,家境逐漸富裕,但卻也出現了不少「亂象」。
村民們見朱之文走紅後便經常向他借錢,騷擾他,這是其中一部分亂象,還是就是朱之文的一個字竟賣出了5萬元,對書法頗有研究的人看後,無不痛心疾首,正可謂「同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朱之文的字為什麼值錢?真的是其書法精湛嗎?其實還是在於「人」,而非「字」,也就難怪鬱鈞劍會說出那樣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