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製造」開始以一種強勁的姿態,登世界之堂,入國際之室之時,不久前發生在德國慕尼黑重型機械展上的一次「折臂」,讓國人感覺了一味濃烈的苦澀。我國參展的一家重型製造企業,它的一條長達66米,號稱世界第一的吊臂,竟然當場斷裂。
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天下第一臂」夢斷慕尼黑?僅是「技術操作失誤」,還是隱藏在背後急功近利、大躍進「創新」的指導思想?
「三一」斷臂慕尼黑事件回顧
高調赴展
2007年4月23日,三一重工攜多項"世界第一"盛裝亮相德國寶馬展,三一重工將在本次德國BAUMA展上向來自全世界的客戶、經銷商和媒體推出代表了當今世界最高的水平、世界最長臂架SY5600THB-66米泵車,標誌著三一成功攀越了震驚世界的高度。t; 「三一的創新就象劉翔跨欄賽跑,永遠在尋求新的突破。」三一集團總裁唐修國先生如此說道,「市場競爭如同體育競技,永遠只能聽到冠軍的聲音,三一就是要做引領市場的冠軍。三一66米長臂架泵車就是代表了當今世界最高的水平!夢斷德國
然而,正是這個「世界第一」,讓三一顏面掃地。4月29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工程機械年度盛會「德國BAUMA展」上,創造了世界最長臂泵車紀錄的三一重工這款泵車的泵臂在現場意外折斷。
據記者看到的數張照片顯示,這款泵車的紅色臂架當場從高空折斷,直接砸入了該臺泵車的駕駛室左側。據稱,29日當天為該展覽的最後一日,觀眾已所剩無幾,駕駛室裡以及靠近出事泵車的展位上都沒有三一的員工,並未造成人員傷亡。疑聲四起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知情人士獲悉,三一重工4月29日在德國慕尼黑展覽的全球唯一一臺66米臂架的泵車,可能是因為其所配備的油缸設計失誤而導致「斷臂」。
記者從一位業內技術人員處了解到,一般一臺泵車的油缸有五六個,每段臂架都會安裝油缸,一旦密封不好,空氣就會進入到該產品中。當產品運行的時候,因為真空可能就會因為壓力原因引發臂架速度的變化,從而使得產品移動的速度過快,並迅速下墜。
口徑不一
有意思的是,三一重工數位人士對本次展覽的事故原因分析並不一致。
昨天,向文波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次三一重工在德國展覽的出事原因,是因為技術操作失誤造成的。 但是,另一位三一重工人士則稱,是因為操作人員在收臂過程中,其泵臂打到了其他地方,從而出現了令人咋舌的一幕。而也恰恰在昨天,三一重工一位銷售人員接到了公司內部群發的一封郵件,公司就德國參展出現事故的原因統一了內部口徑,其大致內容是要求大家知道這次事件是因為操作失誤而引發的。各方反應
網友反應激烈
「三一斷臂德國」事件發生後,一石激起千層浪,國內各大論壇上迅速引發了一場口水「討伐」,眾網友劍指三一「急功近利,給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丟盡了臉!」,群情激憤。然而也有網友理性地指出「此次事件是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一種警示,它告訴中國的工程機械生產廠家千萬不要冒進」。
留言選登:
天涯網友:不認同「操作該泵車的過程中,發生了失誤所引起的」的這種說法。失誤能造成這樣的後果,我寧願相信是設計和質量問題。
百度網友:這不僅是丟三一的臉,更是丟中國人的臉,拿不安全的設備到工程機械最高展會舞臺,給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丟盡了臉!
百度網友:個人認為三一的此次事件是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一種警示,它告訴中國的工程機械生產廠家千萬不要冒進,一定要腳踏實地的做學問、搞研究,從工藝、結構、設計理念等方面切切實實為用戶著想,而不是一天到晚製造噱頭來迎合!
業內反應——三一隻代表它自己
根據大眾證券報導, 4月23日開始的德國第28屆國際工程機械、建材機械、工程車輛及設備博覽會(簡稱寶馬展),吸引了三一、徐工、中聯重科、柳工、廈工等國內行業重量級企業參展。其中,三一還展出最得意的、自稱「世界第一長臂架」的泵車,長達66米。其是目前世界泵車產品中泵送排量最大的,其更擁有15項高科技的裝備和技術的應用。
然而正是這個「世界第一」,讓三一顏面掃地。4月29日下午撤展時,這臺66米泵車發生嚴重質量事故,臂架折斷砸壞駕駛室。
業內知情人士透露,此事故與三一的行事風格有關,偶然事故中包含必然性。因為三一的企業文化有一條信念,叫"嫉慢如愁",這就必然導致很多工作輕率冒進、好大喜功。「那66米臂架是隨便做的麼?國外幾十年的發展歷史,最成熟的技術也沒弄。66米就這一臺,客戶要買他自己不敢賣,因為確實心虛。」
由於此事在當地影響巨大,勢必會影響外商對整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印象。不過徐工科技一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稱,「三一隻代表它自己,不代表整個工程機械行業。」
據悉,三一總裁向文波曾撰文反對凱雷收購徐工一事,雙方積怨頗深。
自主創新切忌急功近利
當「中國製造」開始以一種強勁的姿態,登世界之堂,入國際之室之時,不久前發生在德國慕尼黑重型機械展上的一次「折臂」,讓國人感覺了一味濃烈的苦澀。我國參展的一家重型製造企業,它的一條長達66米,號稱世界第一的吊臂,竟然當場斷裂。尤為令人難言的是,這條「世界第一臂」,穿著的是鮮亮的「自主創新」的「唐裝」。
這樣的尷尬,折射的是我國時下企業在自主創新旗號下的急功近利的浮躁。一是急功,把企業發展和技術進步寄托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上,偏重於跟蹤、模仿國外先進技術,游離於企業創新與市場競爭之外;二是近利,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卻忘記了基礎性的工程,熱衷於一步登頂,盲目地追求「世界第一」,從而走向了另一極端。
自主創新最忌諱的就是「大躍進」,而有些地方和單位卻仍然沿襲著「大躍進」的思維。 「自主創新」口號漫天飛,「自主創新」之舉四處是,今日搞動員,明天搞表彰,熱熱鬧鬧,紅紅火火,但是雷聲大雨點小,實際效果謬之千裡。最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浮躁,虛高了國人的心性,由此整個社會對自主創新抱有了過高、過快的期望。某種程度上,自主創新出現了「泡沫化」的病灶。
創新,需要科學的態度。有句老話,欲速則不達。人們常以「十年磨一劍」來形容科學道路的崎嶇和科研成果的來之不易。一些兩院院士對當前我國科技界出現的「急功近利」、「浮躁虛假」等進行了一針見血的抨擊:「一塊豆腐本來做一盤菜,一切就變成幾盤菜。一篇文章非要寫成三篇,有些科研人員為了完成論文數量的考核指標,把本來該出一篇文章的成果,分成十篇文章來發表。為了爭取更多的經費,把一個科研項目包裝成幾個,再向不同部門申請立項。」這樣的痛心與疾首,揭開的豈止是科技的「畫皮」?
「經濟是今天,科技是明天,人才是後天」,面對從一個科研院所改制而來的中聯重科的穩健的成長,撫摸它走向世界的每一步紮實的足跡,我們更能感受到這樣的認知的可貴。其研發機構有一條諍言:技術能力的建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需要長期的戰略規劃和長期持續的投入,需要有規模的市場銷售的檢驗和培育,特別是國際市場競爭的考驗和推動,千萬不能急功近利。這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所言:「在科學技術的道路上,我們喜歡天天打鳴的公雞,而不相信『三年不飛,一飛沖天』的雄鷹。」
自主創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應景之作,更不應一蹴而就。它需要深厚的積累、長期的艱苦探索,有的甚至需要付出畢生的精力。馬克思從理論準備到寫成《資本論》用了整整40年的時間,愛因斯坦為狹義相對論苦苦思索了10年。很難想像,這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成果能在急功近利的狀態下發散出照徹世界的光芒。
自主創新楔進了中國經濟的景氣線,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目前,自主創新只是邁開了長徵的第一步。大到一個國家,小至一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遠非一朝一夕。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許多波折,這是正常現象。需要警醒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切忌人為的浮誇,急功近利以致弄虛作假。既然科技自主創新和樹立優勢品牌是中國企業屹立於世界的必然趨勢,那麼我們就順應歷史的潮流,以飽滿的熱情和理性的態度投入到創新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