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j: 本刊高被引作者的新成果—主動學習預測熱電功率因子

2020-12-05 木木西裡科技

##

熱電材料性能的優化一直備受關注。第一性原理的計算也被廣泛應用於熱電材料,以分析其機理及篩選潛在的高性能候選材料。近年來,數據驅動的機器學習方法也被引入熱電領域,以加速熱電材料的搜索。機器學習的一般過程包括數據收集、機器學習、驗證樣本選擇和計算驗證。大多數研究中,機器學習模型在已知數據集上表現很好,但沒有驗證已知數據之外的可靠性。而另一方面,在尋找新材料的過程中,機器學習模型的外推能力又至關重要。弱外推能力一般可通過擴展數據樣本來改善,但增加大量樣本的成本高昂。主動學習是一種通過外部驗證更新機器學習模型的框架,旨在用儘可能少的驗證樣本最大程度地提高機器學習模型的外推能力。

圖1: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搜索空間及主動學習框架

上海大學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的楊炯教授、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的張文清教授等,基於前期高通量計算的158個類金剛石熱電材料的功率因子,用主動學習的框架結合機器學習和第一性原理計算,建立了高精度的外推模型。主動學習的框架包括資料庫、機器學習和驗證樣本選擇模塊、計算驗證模塊(圖1)。驗證樣本的選擇策略對主動學習的精度和效率有很大影響。在嘗試的多種策略中,以多種機器學習算法的爭議,使推選驗證樣本標準的「委員會推選策略」得到了外推能力最強的模型。在分析搜索空間中所有化合物的功率因子後發現,磷族化合物、含有空位和小原子半徑元素的硫族化物,可能具有較大的功率因子(圖2)。主動學習架構的應用不只局限於熱電材料,也可應用於其他功能材料,對加速高性能材料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圖2:通過外推結果預測的具有高p型功率因子的新型熱電材料

該文近期發表於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6: 171 (2020),英文標題與摘要如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以自由獲取論文PDF。

Active learning for the power factor prediction in diamond-like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Ye Sheng, Yasong Wu, Jiong Yang, Wencong, Pierre Villars & Wenqing Zhang

The 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 requires the crossing of material calculations, machine learning, and experiments to accelerate the material development process. In recent years, data-based method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thermoelectric field, mostly on the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this work, we combined data-driven machine learning and first-principles automated calculations into an active learning loop,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p-type power factors (PFs) of diamond-like pnictides and chalcogenides. Our active learning loop contains two procedures (1) based on a high-throughput theoretical database,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are employed to select potential candidates and (2) computational verification is applied to these candidates about their transport properties. The verification data will be added into the database to improve the extrapolation abilities of the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selecting candidates have been tested, finally the Gradient Boosting Regression model of Query by Committee strategy has the highest extrapolation accuracy (the Pearson R = 0.95 on untrained systems). Based on the prediction from the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binary pnictides, vacancy, and small atom-containing chalcogenides are predicted to have large PFs. The bonding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alterations of anionic bonding networks due to small atoms are beneficial to the PFs in these compounds.

#木木西裡#

內容來源:知社學術圈

20 歲感染 HIV,病情被醫院判死刑後:什麼才是「活著」?

5個地球之外的實驗

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球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npj: 納米結構熱電材料—計算的威力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理論計算和預測在先進高性能熱電材料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貢獻概括地說,目前相關研究已找到了四種典型的計算策略,並增強了納米結構體材的熱電性能。但這些進展尚未得到細緻梳理和綜述。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Christopher Wolverton領導的研究小組綜合了最近的重要研究進展,揭示了納米結構熱電體相材料設計和發現的計算策略的規律。到目前為止,已經用高ZT > 2證明了幾種體積熱電材料的優異熱電性能。
  • npj: 載流子弛豫時間—機器學習高通量預測
    其中,對於高性能熱電材料的快速搜尋尤為引人關注。在與熱電性能密切相關的輸運係數中,載流子弛豫時間的預測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十分重要但又較為複雜的基礎科學問題。雖然人們可以使用簡單的形變勢理論或是全面考慮電-聲耦合來預測弛豫時間,但這兩種方法都只能處理原胞較小的材料體系。
  • npj: 二維材料楊氏模量的新測量方法—簡便、精確、高空間分辨
    來自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對於沉積在襯底上的2D材料,可直接高空間分辨地描繪其面內楊氏模量。以單層和多層MoS2的為例,他們將雙模態原子力顯微鏡(AFM)與有限元方法相結合,以測量AFM掃描探針針尖和樣品之間的有效彈簧常數,同時兼顧區分襯底約束的影響。
  • 2021年最新SCI影響因子預測名單
    最近,一份2021年SCI影響影子預測名單悄悄在科研圈流傳,雖然並非「塵埃落定」,但根據影響因子計算公式,所得結果也八九不離十。
  • npj: 相穩定性預測—看看熵的臉色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高熵合金含有多種元素而且比例很大,容易導致相分離,通常具有淺混合焓和相似級別的熵。因此,合金的相穩定性既取決於混合焓又取決於混合熵,必須等量齊觀地了解它們各自對合金熱力學性質的貢獻,才能預測合金的穩定性。來自美國懷俄明大學的Dilpuneet Aidhy教授等,採用密度泛函理論計算,檢測了不同類型的熵在7種具有淺混合焓的二元金屬合金中的貢獻。他們發現依靠混合焓來預測固溶體穩定性是不準的。
  • 《讀書》專稿|起底「影響因子」:中國學界又上當了
    加菲爾德宣稱,SCI有五項功能: 一、便於學者了解前人工作;二、可作為評估研究成果的手段;三、便於追蹤研究成果的發表來源;四、可用於計算期刊的「影響因子」; 五、為科學史研究提供一種輔助手段。在闡述第二項功能時,加菲爾德選擇了最能撩撥學界敏感神經的「諾貝爾獎預測」來進行論證。
  • 科研資訊丨2021年最新SCI影響因子預測名單
    最近,一份2021年SCI影響因子預測名單悄悄在科研圈流傳,雖然並非「塵埃落定」,但根據影響因子計算公式,所得結果也八九不離十。
  • 研究人員在熱電器件轉換效率與功率密度上取得重大突破
    長期以來,熱電器件的研究聚焦在如器件能量轉換效率的最大化,而功率密度一直被忽略。開發同時具有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即:「雙高」熱電發電器件,已成為推進熱電發電技術實用化的關鍵。
  • 2020年大氣科學SCI影響因子預測
    Nature的地學刊物表現優秀,子刊NCC和NG穩健上漲,而新晉OA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尤為搶眼,升幅高達44%,漲到7.7。相比之下,EF, GBC等AGU旗下的期刊則表現亮眼,尤其是JAMES從4.3一躍至6.1,可能與其深度學習相關的文章增多有關。ACP、AR、ESSD等老牌刊物也穩當增長,表現不俗。國產品牌AAS持續發力,已接近3.0大關。總體來說,65%的刊物的影響因子會超越往年。
  • 2021年最新SCI影響因子預測名單
    最近,一份2021年SCI影響因子預測名單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近400本5分以上的及時影響因子,以及多本受歡迎且低於5分的期刊的即時影響因子。整體說來,很多老牌雜誌「成績不理想」,可喜之處是很多「新起之秀」異軍突起,表現不錯!
  • 上海矽酸鹽所在熱電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熱電發電器件是利用半導體材料的澤貝克效應將熱能直接轉換成電能,可用於空間特種電源、工業餘廢熱回收等領域。在實際應用中,轉換效率和功率密度是熱電發電系統設計的重要技術指標。長期以來,熱電器件的研究聚焦在如器件能量轉換效率的最大化,而另一個關鍵性能參數——功率密度一直被忽略。開發同時具有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即:「雙高」熱電發電器件,已成為推進熱電發電技術實用化的關鍵。
  • 2021期刊影響因子怎麼算?
    最近,一份2021年SCI影響影子預測名單悄悄在科研圈流傳,雖然並非「塵埃落定」,但根據影響因子計算公式,所得結果也八九不離十。
  • 這本新晉的SCI期刊今年首個影響因子將超過5分,值得關注
    在高影響因子的SCI期刊上發表論文是眾多學者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這些成名已久的高影響因子期刊往往難度較大。新晉的SCI期刊由於影響力還未傳播,知名度也不高,因此投稿難度相對容易,而且這些新晉的SCI期刊也不乏一些影響因子比較高的期刊,這對於廣大學者來說投中即為賺到。
  • npj: 鐵電疇分布表徵的新方法—方位角-偏振依賴光學二次諧波探測...
    為精準確定鐵電材料的疇分布情況,來自湘潭大學的鐘向麗和周益春教授,及國防科技大學的袁建民教授領導的團隊,開發了鐵電疇分布表徵的新方法:方位角-偏振依賴光學二次諧波探測方法。該文近期發表於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4: 39 (2018),英文標題與摘要如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以自由獲取論文PDF。
  • 合肥研究院固體所在高通量篩選二元硫族化合物熱電材料研究中取得...
    :(a)得到每個材料的帶隙和計算出材料的空穴有效質量和電子有效質量,用於表徵材料的電學性質(Seebeck係數、電導率和功率因子);(b)通過彈性性能估算出材料的Grüneisen參數,用於表徵材料的聲學性能(熱導率)。
  • 上海大學駱軍教授團隊發表關於發現柔性無機非晶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2020-04-15 14:25:44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 npj: 高熵合金—基於第一性原理的屈服強度預測
    由於HEAs具有高維度的組分空間,並且對於合金的組分沒有明顯的物理限制,所以高熵合金擁有巨大的優化空間,以提高一種或多種材料屬性(例如力學屬性裡的屈服強度,極限強度,塑性,等等)。 但這為指導新型多組分貴金屬HEAs的設計、預測其屈服強度帶來了挑戰。
  • 張晗教授綜述:二維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熱電材料可以實現熱能和電能之間的直接相互轉換,在工業廢熱、汽車尾氣餘熱等低品質環境廢熱的回收利用領域展現出無可替代的優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年來隨著新材料、新理論和新工藝的不斷開發和優化,熱電材料的性能也顯著提高。
  • 上海矽酸鹽所等提出無機柔性熱電材料研究新方向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史迅、陳立東、孫宜陽、副研究員仇鵬飛等和美國克萊門森大學教授賀健合作,開發出基於Ag2S柔性半導體的新型高性能無機柔性熱電材料和器件。該研究開闢了無機柔性熱電材料研究新方向,為基於高性能無機材料的全柔性熱電轉換新技術的開發解決了最起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難點。
  • 利用「器件」指導「材料」的反向設計實現「雙高」熱電器件
    實際應用中,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是熱電發電系統設計的重要技術指標。長期以來,熱電器件的研究聚焦在如器件能量轉換效率的最大化,而另一個關鍵性能參數—功率密度一直被忽略。開發同時具有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即:「雙高」熱電發電器件,已成為熱電發電技術實用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