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可伴隨任何疾病發生,其相關的診斷技術是所有臨床醫生均應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它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區別細菌、真菌、結核、病毒,甚至部分生物標誌物對判定患者的預後與確定抗感染療程也有較大幫助。
手術後很多病人都會發熱,若無相關感染指標的數據支撐,我們也很有可能誤診為感染,從而延長抗菌藥物使用時間,誘導細菌耐藥。
細菌感染的鑑別
1
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及分類
特點:特異性不強、但不可缺少
白細胞總數 + 中性粒細胞比例
☆急性細菌性感染(尤其是革蘭陽性球菌)細菌引起的嚴重感染(如膿毒症)時,白細胞總數也可顯著
沙門菌感染、結核和布魯菌病,白細胞總數
其他: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血液與實體腫瘤、血管炎、成人Still 病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使用等多種非感染原因白細胞
白細胞總數 + 淋巴細胞比例
☆急性病毒感染,長期持續升高,需注意與白血病等相鑑別
白細胞總數 + 嗜酸粒細胞比例
☆寄生蟲感染,結核、變態反應、腫瘤及藥物等
2
C 反應蛋白
特點:特異性並不高,非感染性疾病(外傷、手術、心肌梗死、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但對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能有效進行判別。
其動態變化的過程可用來預測感染性疾病的預後和復發,並可用來評估抗菌治療的反應。
3
降鈣素原(PCT)
PCT 在細菌感染 2~3 h ,感染後 12~24 h 達到高峰,其濃度與感染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同時也可用其來指導抗生素的使用。
但血清 PCT 不能用於診斷局部感染,為合理應用抗菌藥物,血清 PCT 有助於明確或排除細菌感染,治療過程中需動態監測確定抗菌藥物的治療適應證和優化使用療程。
2008 年美國危重症醫學會和感染疾病學會提出,可將 PCT 作為鑑別細菌感染和其他炎症反應狀態的診斷標誌物。
應用:
1. 當血清 PCT
2. 術後存在持續高濃度血清 PCT 的患者需考慮術後感染可能。
3. 對於重症監護的危重病人如接受長期機械通氣、留置靜脈或動脈導管、免疫抑制狀態 (腫瘤、器官移植、化療、中性粒細胞減少等)、手術或創傷、燒傷等,建議動態監測血清 PCT。
4
白介素-6(IL-6)
相對優勢在於急性感染的早期發現,但用來鑑別感染與非感染的特異性不如 PCT 和 CRP。
真菌感染相關生物標誌物
1、G 試驗
特點:敏感度高,但陽性預測值較低,陰性結果可較好排除肺部真菌感染
2、GM 試驗
特點:連續 2 次 血清 GM 試驗陽性作為麴黴感染的輔助診斷
3、隱球菌莢膜多糖抗原
特點:可早期、快速診斷隱球菌感染
最常用:LA 法。但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病和結核、類風溼因子、巨球蛋白、絲孢酵母菌感染也可引起假陽性
結核感染相關免疫學檢查
1. 結核菌素試驗(PPD)
2.γ - 幹擾素釋放試驗 (IGRAs)
3. 結核分枝桿菌抗體檢測
IGRAs 陰性對排除 MTB 感染有一定幫助, 但不能判定結核活動與否,其不像 PPD 試驗受卡介苗接種與否的影響,也較少受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影響, 但在在健康人群中血清結核抗體篩查的特異性優於 IGRAs。
總 結
沒有任何一個新的單一的指標具備很高的特異度和敏感度,尚需與白細胞總數及分類、CRP 、PCT 和體溫等多個指標的聯合檢測,可提高對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率和預後判斷價值。
而肺結核的診斷是以病原學(包括細菌學、分子生物學)檢查為主,結合流行病史、臨床表現、胸部 影像、相關的輔助檢查及鑑別診斷等,並進行綜合分析做出診斷。
策劃:劉海洋,GoEun
本文首發:普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