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C 2020|李景南教授:胃血清生物學標誌物怎麼看?你需要了解的都在...

2020-11-29 騰訊網

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辦,廣東省醫學會、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承辦的中華醫學會第二十次全國消化系病學術會議於2020年10月29-31日在廣東省珠海市召開。

大會上,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的李景南教授以「胃血清生物標記物解讀及臨床應用」為主題進行了精彩的學術報告,醫脈通現為您呈現如下。

李景南教授 博士生導師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委兼副秘書長、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副會長,

北京醫學會消化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腸道微生態與幽門螺桿菌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促會消化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消化雜誌》、《胃腸病學》、《中華內科雜誌》、《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J Digestive Disease等雜誌編委

備受忽視的領域:胃的功能性解剖

李景南教授提到,對於胃,大多人關注早癌的診治,胃的生理解剖學分區往往被人所熟知,比如,消化科醫生普遍能指出胃部早癌發生的部位、幽門螺桿菌常定植的部位。

但同時,胃作為人體重要的分泌器官,胃的功能性分區卻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些部位的分泌情況如何?

泌酸腺位於胃底、胃體區,包括黏膜上皮細胞、壁細胞(可分泌胃酸)、腸嗜鉻樣細胞(組胺、心房利鈉肽)、D細胞(生長抑素)、主細胞(胃蛋白酶原)。

胃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目前備受關注,而其好發於胃底、胃體的原因就是大部分腸嗜鉻樣細胞存在於胃底、胃體。

幽門腺無壁細胞,不分泌胃酸,主要由G細胞分泌胃泌素,D細胞分泌生長抑素,以及腸嗜鉻樣細胞分泌一些肽類激素。

胃血清生物學標誌物

一、胃蛋白酶原(PG)

PG檢測常被用於輔助早癌的篩查。

其實,PG並不是反應早癌的指標,它的水平代表著胃黏膜腺體和細胞數量,其水平的下降可反映胃黏膜萎縮程度。

PG可分為胃蛋白酶原I(PG I)和胃蛋白酶原Ⅱ(PG Ⅱ)兩種類型,PG 1與PG Ⅱ的分泌部位不同,其水平的波動能用於輔助預測病變部位。

PG I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細胞和頸黏液細胞分泌;

PGII除由上述兩種細胞分泌外,還由幽門腺和位於十二指腸的Brunner腺分泌,與PG I相比,PG Ⅱ的分泌更為廣泛。

簡單來講,若PG I波動幅度較大,則病變可能位於胃底體;若PG Ⅱ波動幅度較大,病變可能與胃竇幽門腺或十二指腸有關。

具體為:

PG I、PG I/PG Ⅱ與胃黏膜萎縮程度相關:菱縮程度增加,PGI降低、PGI/PGⅡ降低;

PG I、PG I/PG Ⅱ與腸上皮化生瀰漫程度相關:腸化生風險增加,PG Ⅱ升高、PGI/PG Ⅱ下降;

低水平的PG I、PGI/PG Ⅱ可以預測胃癌發生風險較高:PGI ≤70ng/ml和(或)PGI/PGⅡ≤3診斷胃癌的敏感性0.59、特異性為0.73。

劃重點:

胃蛋白酶原的指標變化如何解讀?

不同胃黏膜狀態下PG及比值的變化如下圖:

二、胃泌素

胃泌素(Gastrin)與增殖、萎縮、神經內分泌瘤、腺癌密切相關。

它主要由胃竇G細胞產生,主要有胃泌素-17(G-17)和胃泌素-34(G-34)兩種形式。由於G-34代謝清除較慢,外周血中幾乎含有等量的G-17和G-34。

G-34是基礎消化過程中胃泌素的主要成分,而G-17是食物攝入過程中胃泌素的主要成分。

劃重點:

胃泌素與增殖、癌變的關係

三、自身抗體

四、其它胃血清生物學標誌物

理論結合臨床:胃血清生物標誌物的應用

一、幽門螺桿菌(Hp)根除治療前

胃炎的診斷

血清標誌物還可用於Hp根除治療前胃炎的診斷,其背後的機制如下:

√Hp感染時PG I、PG ll升高

√PG ll的增幅水平大於PGI

√PG l與Hp感染關係更密切

√PG l/PG ll比值隨著胃黏膜炎症的發生而降低

Hp根除治療前胃炎診斷標準為:

·PGI/lI of ≤6.0 or PG ll of≥10ng/mL(CLIA法)

·PGI/lI of ≤ 4.0 or PG ll of≥12ng/mL(LIA法)

二、Hp根除治療後胃炎的判斷

機制:

√Hp感染時,PG I、PG lI升高,PG I/PG lI比值顯著降低

√Hp根除後,PG ll水平顯著下降並恢復正常,PG I水平6個月內恢復正常

應用:

√Hp根除前PG I/PGII比值

三、明確Hp是否完全根除

機制:

√Hp感染時,PG l、PG lI升高,PG I/PG II比值降低

√Hp成功後胃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提高,PG lI顯著水平下降,PGlI下降緩慢

應用:

√Hp門螺桿菌根除前後PG lI濃度監測,Hp是否完全根除

四、胃蛋白酶原在Hp感染

中應用的優缺點

優點:

√非侵入性檢查

√反映胃黏膜炎症狀態

√間接診斷Hp感染

√明確Hp是否完全根除

缺點:

√不適合應用人群:

·胃切除術後

·腎衰竭病史

·正在服用抑酸劑

√僅反映Hp感染的炎症狀態,無法直接診斷Hp感染

五、作為胃癌前初步預篩

高危人群的檢測方法

一項在2019年發表於GUT上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納入來自荷蘭和挪威的既往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的279例患者,所有受試者完成胃鏡檢查並同時檢測PG和G-17,10年內至少完成1次內鏡監測。

研究結果顯示在平均4.7年的隨訪中,大多數患者的病情穩定。4名受試者(1.4%)在隨訪中被診斷為高級別腺瘤/或胃癌。與瀰漫性萎縮性胃炎或腸上皮化生患者(PGI/lI≤3期和/或OGLIM lll-lV期)相比,局灶性萎縮性胃炎或腸上皮化生患者(PGI/ll>3期和OLGIM 0-ll期)隨訪時均未出現高級別腺瘤或侵襲性瘤變。

另一項多中心橫斷面研究招募14929名40-80歲到醫院做胃癌內鏡篩查的患者。血清PG l、PGIⅡ、G-17水平和幽門螺桿菌lgG抗體濃度在內鏡檢查前檢測。建立包含年齡、性別、PG I/、PG II比值、G-17水平、HP抗體的胃癌危險分層,在中高危人群中70.8%的胃癌患者和70.3%的早期胃癌患者被發現,而根據低風險比例可減少66.7%的內鏡檢查需求。

小結

胃內存在多種內分泌細胞,與相關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明確與胃分泌細胞相關的分子標誌物有助於相關疾病的診斷及病情判斷。

目前應用於臨床的外周血分子標誌物主要為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但這兩種激素與胃廣泛的分泌功能相比,只是冰山一角。明確外周血分子標誌物的相關機制,才能更好地開展臨床應用。

最後,李警難教授腸道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尋找更多的分子標誌物應用於臨床。

相關焦點

  • 腫瘤蛋白標誌物論壇搶先看 | CCTB 2020中國腫瘤標誌物學術大會
    同看一片月,俱在廣州城。2020年中國腫瘤標誌物學術大會暨第十四屆腫瘤標誌物青年科學家論壇,將於12月11日-13日在廣州南豐朗豪酒店(主會場)隆重召開。篩選潛在的蛋白質標誌物一直是理想腫瘤標誌物追尋過程中不容忽略的一環。近年,蛋白質組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蛋白質標誌物的篩選帶來革命性變化。去年大會的分論壇裡我們解碼了最新的組學技術用於腫瘤標誌物篩選及臨床應用。
  • 腫瘤標誌物,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也不敢給家人說,都瘦了好幾斤了,大夫,您經驗豐富,您看我這是癌嗎,您就給個痛快話,是啥就直說,我能承受,不怕死。02許加軍教授為您解答腫瘤標誌物升高的標準和意義都有什麼有些人體檢發現腫瘤標誌物稍稍升高,就很緊張,而這在醫生眼裡毫無臨床意義。如某個指標正常參考範圍是3~6mmol/L,超過6mmol/L就是升高了,哪怕是6.1mmol/L,也算是升高,但這種升高顯然沒多大的意義。那麼,到底升多高才有意義呢?
  • 30種腫瘤標誌物合集|腫瘤標誌物|乳腺癌|血清|細胞|肺癌|患者|肝癌...
    腫瘤標誌物,是指特徵性存在於惡性腫瘤細胞,或由惡性腫瘤細胞異常產生的物質,或是宿主對腫瘤的刺激反應而產生的物質,並能反映腫瘤發生、發展,監測腫瘤對治療反應的一類物質。腫瘤標誌物存在於腫瘤患者的組織、體液和排洩物中,能夠被免疫學、生物學及化學的方法所檢測。本期就臨床上常見的腫瘤標誌物進行匯總分享。
  • CGC 2020 | 陸紅教授:幽門螺桿菌的精準治療,抗生素該如何選擇?
    CGC 2020 | 陸紅教授:幽門螺桿菌的精準治療,抗生素該如何選擇?
  • DNA甲基化+消化道新型標誌物,探索消化道腫瘤防治新方向
    2020年11月12-15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的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廣州隆重召開。會議上,各大專家學者圍繞「腫瘤防治、贏在整合」的主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研討和經驗交流。中國抗癌協會整合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聶勇戰教授,在會上分享了消化道表觀標誌物診斷體系的建議及應用課題。
  • CIS科研項目-所有生物學都是計算生物學,你怎麼看?和布朗大牛聊聊
    上周末,「與學術巔峰對話 2020」 系列公益學術講座正式開講,分別由耶魯大學政治學終身教授Nuno Monteiro和萊斯大學商學院教授Lin Giralt帶來的兩場講座均參與名額爆滿。在一個小時的講座過程中,教授們輸出了滿滿的乾貨。聽了講座的學生、家長和老師們都受益良多,感觸頗深!
  • 解析國內胎牛血清市場,你不了解的還有很多!
    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國內血清市場這幾年是愈發的混亂了,很多商家都盯上了這塊「蛋糕」,現在國內市場能見到的各種來源的血清品牌大於50種,使用者在不了解國家政策和相關知識的前提下很難去辨別和選擇安全、穩定、合規的胎牛血清。
  • 如何進行血清外泌體的miRNA標誌物的生信數據挖掘?本文告訴你研究套路!
    EVs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應用就是可以作為標誌物用於疾病的診斷,血清的外泌體在體內循環,可以作為無創標誌物去分析,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向。而通過生物信息學手段挖掘疾病標誌物已經有很多文章,那麼外泌體的標誌物又怎樣去通過生信分析呢?在這裡,總結了最近剛剛發表的幾篇血清外泌體的RNA標誌物文章,分析其中用到的思路,工具和研究套路。
  • Hepatology:鑑定血清外泌體中與膽管癌相關的蛋白生物標誌物
    為了尋找新的生物標誌物,來自西班牙的研究者,利用高效的外泌體分離方法,分別從CCA、PSC,和HCC患者的血清樣本中分離得到外泌體,運用蛋白質組學技術從中篩選出新的生物標記物,具有作為臨床診斷工具的潛在應用價值,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Hepatology上。
  • 腫瘤標誌物是什麼?看完這篇文章讓你能讀懂腫瘤標誌物
    腫瘤標誌物來源廣泛 ,不同的腫瘤會有對應的腫瘤標記物 ,在醫院檢測中 ,可以用免疫學 、生物學及化學的方法進行檢測 。 二、腫瘤標誌物的認識誤區 1、所有腫瘤標誌物都能夠用於腫瘤的早期診斷
  • RNA-seq尋找生物標誌物將更簡單
    根據研究人員介紹,這項研究首次介紹了一種詳細方法——GlobinLockTM——能夠克服紅細胞引起的血樣分析的局限性,紅細胞使得從血液中識別或跟蹤下遊的任何生物標誌物,都變得複雜化。已公布的和正在申請專利的試驗,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試劑和樣品材料的需求,從而使得它成為一種有效和強大的工具。
  • 科學網—DKK1蛋白可作為肝癌早查早診血清標誌物
    DKK1蛋白作為肝癌診斷標誌物的大規模臨床多中心研究」的生物標誌物Ⅱ期試驗研究論文,證明DKK1蛋白可作為腫瘤標誌物用於肝細胞癌的血清診斷。因此,發現新的肝細胞癌診斷標誌物特別是血清診斷標誌物,及時有效的早查、早診、早發現,是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之一。目前臨床常規診斷和篩查中廣泛使用的腫瘤血清標誌物基本為血清蛋白標誌物,主要原因在於腫瘤血清蛋白標誌物除具有非侵襲性特點外,還具有所需血清樣本量少(通常少於100微升)、無需對血樣進行抽提純化等前處理、檢測方法簡單易推廣、可自動化快速批量檢測、重現性高、費用低等優點。
  • 讀圖丨2020線上智博會怎麼看?你需要了解一下這份「雲遊」攻略
    線上智博會怎麼看?你需要了解一下這份「雲遊」攻略 讀圖丨2020線上智博會怎麼看?你需要了解一下這份「雲遊」攻略
  • 新型生物標誌物人附睪蛋白4,您了解多少?
    一、HE4生物學特性 二、HE4生物學功能 1、HE4表達的蛋白與細胞外蛋白酶抑制劑有高度同源性,同時有WFDC2結構的其他蛋白如Elafin等也都屬於蛋白酶抑制劑,故HE4可能也是蛋白酶抑制劑
  • 指南·共識|哪些腫瘤標誌物和基因檢測適用於肝膽腫瘤?
    (3)建議使用血清學糖類抗原(CA)19-9、CA125及癌胚抗原(CEA)聯合檢測,結合影像學特點作為CCA臨床診斷的標誌物。 (4)建議使用血清學CA19-9檢測,結合影像學特點作為膽囊癌臨床診斷的標誌物。
  • 腫瘤標誌物到底是個啥?
    腫瘤標誌物(Tumor Marker,TM)檢測因為簡便易行,對人體傷害小,成為腫瘤臨床中大量採用的檢查手段。所以無論是參加腫瘤預防體檢,還是做早期的篩查診斷,以及在中後期的治療過程中,「腫瘤標誌物」檢查項總是一直伴隨著我們。是不是每次檢驗報告上一堆字母完全看不懂,但又特別想知道它們代表著什麼,以及對於你的健康它們意味著什麼呢?
  • 史上最全腫瘤標誌物解讀攻略,你值得擁有!
    作者:白衣風華、迷失的飛船 體檢報告出來,哪一項超標了你最緊張?雖然每一項對身體都很重要,據小編估計,如果有人這一項超標,估計要嚇到飛起! 腫瘤標誌物檢測顯示陽性!
  • 腫瘤標誌物高了未必就是癌
    因為腫瘤標誌物增高除與惡性腫瘤的發生有關外,對於受檢者來說,各種部位,如胃、腸道、肝膽、泌尿生殖系統、肺部等處的炎症、感染,腸道息肉、炎性增生,皮膚疾病如銀屑病,膽汁淤積,肝腎功能不良等,均可導致一些腫瘤標誌物的低度增高,即「假陽性」表現。
  • 李為民教授:心衰生物標誌物的研究進展
    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對改善 HF 患者預後、降低死亡率至關重要,而一些生物標誌物對 HF 臨床診斷與鑑別診斷、療效評估、危險分層及預後評估有重要價值。在第十二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上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為民教授就《生物標誌物和射血分數——心衰監測標誌的討論》進行了介紹。
  • Nature專題報導南京大學張辰宇教授細胞外RNA研究進展
    近日,《自然》雜誌專訪我校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辰宇教授團隊,「Nature自然科研」公眾號對此次專訪「looking outside the cell for potential」(「挖掘細胞外RNA的潛力」)做了中文推廣。張辰宇在訪談中講述了團隊探索細胞外RNA的研究經歷、成果意義和未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