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辦,廣東省醫學會、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承辦的中華醫學會第二十次全國消化系病學術會議於2020年10月29-31日在廣東省珠海市召開。
大會上,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的李景南教授以「胃血清生物標記物解讀及臨床應用」為主題進行了精彩的學術報告,醫脈通現為您呈現如下。
李景南教授 博士生導師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委兼副秘書長、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副會長,
北京醫學會消化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腸道微生態與幽門螺桿菌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促會消化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消化雜誌》、《胃腸病學》、《中華內科雜誌》、《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J Digestive Disease等雜誌編委
備受忽視的領域:胃的功能性解剖
李景南教授提到,對於胃,大多人關注早癌的診治,胃的生理解剖學分區往往被人所熟知,比如,消化科醫生普遍能指出胃部早癌發生的部位、幽門螺桿菌常定植的部位。
但同時,胃作為人體重要的分泌器官,胃的功能性分區卻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些部位的分泌情況如何?
泌酸腺位於胃底、胃體區,包括黏膜上皮細胞、壁細胞(可分泌胃酸)、腸嗜鉻樣細胞(組胺、心房利鈉肽)、D細胞(生長抑素)、主細胞(胃蛋白酶原)。
胃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目前備受關注,而其好發於胃底、胃體的原因就是大部分腸嗜鉻樣細胞存在於胃底、胃體。
幽門腺無壁細胞,不分泌胃酸,主要由G細胞分泌胃泌素,D細胞分泌生長抑素,以及腸嗜鉻樣細胞分泌一些肽類激素。
胃血清生物學標誌物
一、胃蛋白酶原(PG)
PG檢測常被用於輔助早癌的篩查。
其實,PG並不是反應早癌的指標,它的水平代表著胃黏膜腺體和細胞數量,其水平的下降可反映胃黏膜萎縮程度。
PG可分為胃蛋白酶原I(PG I)和胃蛋白酶原Ⅱ(PG Ⅱ)兩種類型,PG 1與PG Ⅱ的分泌部位不同,其水平的波動能用於輔助預測病變部位。
PG I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細胞和頸黏液細胞分泌;
PGII除由上述兩種細胞分泌外,還由幽門腺和位於十二指腸的Brunner腺分泌,與PG I相比,PG Ⅱ的分泌更為廣泛。
簡單來講,若PG I波動幅度較大,則病變可能位於胃底體;若PG Ⅱ波動幅度較大,病變可能與胃竇幽門腺或十二指腸有關。
具體為:
PG I、PG I/PG Ⅱ與胃黏膜萎縮程度相關:菱縮程度增加,PGI降低、PGI/PGⅡ降低;
PG I、PG I/PG Ⅱ與腸上皮化生瀰漫程度相關:腸化生風險增加,PG Ⅱ升高、PGI/PG Ⅱ下降;
低水平的PG I、PGI/PG Ⅱ可以預測胃癌發生風險較高:PGI ≤70ng/ml和(或)PGI/PGⅡ≤3診斷胃癌的敏感性0.59、特異性為0.73。
劃重點:
胃蛋白酶原的指標變化如何解讀?
不同胃黏膜狀態下PG及比值的變化如下圖:
二、胃泌素
胃泌素(Gastrin)與增殖、萎縮、神經內分泌瘤、腺癌密切相關。
它主要由胃竇G細胞產生,主要有胃泌素-17(G-17)和胃泌素-34(G-34)兩種形式。由於G-34代謝清除較慢,外周血中幾乎含有等量的G-17和G-34。
G-34是基礎消化過程中胃泌素的主要成分,而G-17是食物攝入過程中胃泌素的主要成分。
劃重點:
胃泌素與增殖、癌變的關係
三、自身抗體
四、其它胃血清生物學標誌物
理論結合臨床:胃血清生物標誌物的應用
一、幽門螺桿菌(Hp)根除治療前
胃炎的診斷
血清標誌物還可用於Hp根除治療前胃炎的診斷,其背後的機制如下:
√Hp感染時PG I、PG ll升高
√PG ll的增幅水平大於PGI
√PG l與Hp感染關係更密切
√PG l/PG ll比值隨著胃黏膜炎症的發生而降低
Hp根除治療前胃炎診斷標準為:
·PGI/lI of ≤6.0 or PG ll of≥10ng/mL(CLIA法)
·PGI/lI of ≤ 4.0 or PG ll of≥12ng/mL(LIA法)
二、Hp根除治療後胃炎的判斷
機制:
√Hp感染時,PG I、PG lI升高,PG I/PG lI比值顯著降低
√Hp根除後,PG ll水平顯著下降並恢復正常,PG I水平6個月內恢復正常
應用:
√Hp根除前PG I/PGII比值
三、明確Hp是否完全根除
機制:
√Hp感染時,PG l、PG lI升高,PG I/PG II比值降低
√Hp成功後胃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提高,PG lI顯著水平下降,PGlI下降緩慢
應用:
√Hp門螺桿菌根除前後PG lI濃度監測,Hp是否完全根除
四、胃蛋白酶原在Hp感染
中應用的優缺點
優點:
√非侵入性檢查
√反映胃黏膜炎症狀態
√間接診斷Hp感染
√明確Hp是否完全根除
缺點:
√不適合應用人群:
·胃切除術後
·腎衰竭病史
·正在服用抑酸劑
√僅反映Hp感染的炎症狀態,無法直接診斷Hp感染
五、作為胃癌前初步預篩
高危人群的檢測方法
一項在2019年發表於GUT上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納入來自荷蘭和挪威的既往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的279例患者,所有受試者完成胃鏡檢查並同時檢測PG和G-17,10年內至少完成1次內鏡監測。
研究結果顯示在平均4.7年的隨訪中,大多數患者的病情穩定。4名受試者(1.4%)在隨訪中被診斷為高級別腺瘤/或胃癌。與瀰漫性萎縮性胃炎或腸上皮化生患者(PGI/lI≤3期和/或OGLIM lll-lV期)相比,局灶性萎縮性胃炎或腸上皮化生患者(PGI/ll>3期和OLGIM 0-ll期)隨訪時均未出現高級別腺瘤或侵襲性瘤變。
另一項多中心橫斷面研究招募14929名40-80歲到醫院做胃癌內鏡篩查的患者。血清PG l、PGIⅡ、G-17水平和幽門螺桿菌lgG抗體濃度在內鏡檢查前檢測。建立包含年齡、性別、PG I/、PG II比值、G-17水平、HP抗體的胃癌危險分層,在中高危人群中70.8%的胃癌患者和70.3%的早期胃癌患者被發現,而根據低風險比例可減少66.7%的內鏡檢查需求。
小結
胃內存在多種內分泌細胞,與相關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明確與胃分泌細胞相關的分子標誌物有助於相關疾病的診斷及病情判斷。
目前應用於臨床的外周血分子標誌物主要為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但這兩種激素與胃廣泛的分泌功能相比,只是冰山一角。明確外周血分子標誌物的相關機制,才能更好地開展臨床應用。
最後,李警難教授腸道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尋找更多的分子標誌物應用於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