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揭秘投食珊瑚蟲的「超級大廚」!

2021-01-15 中國海洋湖沼學會

      上回我們說到,珊瑚礁的建築師們是一群可愛的珊瑚蟲們,它們在被稱為「海洋荒漠」的熱帶海洋中建造了龐大的珊瑚礁帝國。

      要知道,帝國的建成絕非珊瑚蟲的「一蟲之力」可以做到的,其實珊瑚蟲得到了各方朋友的神助攻。

      其中有一位朋友,十分擅長烹飪「能量大餐」,並且靠著這項技能幫珊瑚蟲解決了溫飽問題。這位寶藏朋友就是「蟲黃藻」。

      珊瑚界最佳——蟲黃藻牌私人晚宴!有了它,人間很值得!

黃褐色小點點就是蟲黃藻,住在珊瑚體內

圖片來源:《珊瑚顏色基礎》

翰翰:莫非是我帶你去的那家?

Mask_Huang00:又一人吃獨食!

大部分珊瑚礁生態系統分布的地區被稱為「海洋荒漠」,和近岸海水比起來,這裡的海水中營養鹽含量少,能養活的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都比較少。因此,即使珊瑚蟲是攜帶刺細胞武器的獵手,但是僅僅通過捕食浮遊植物或者浮遊動物顯然是不足以填飽肚子的。填不飽肚子,就不能得到充足的能量供應,珊瑚蟲還怎麼繼續建造珊瑚礁帝國呢?別急,擅長烹飪「能量大餐」的蟲黃藻正前來支援!

蟲黃藻Tips,來這裡劃重點噢~


Tip 1: 蟲黃藻是什麼?

     蟲黃藻在生物學分類上屬於甲藻門,蟲黃藻科,是一種單細胞的海洋藻類。蟲黃藻的個體很小(直徑10微米左右),只有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看,就是這些shi黃shi黃圓滾滾的小東西了。

顯微鏡下的蟲黃藻(來源:Todd C. LaJeunesse)

蟲黃藻Tips,來這裡劃重點噢~


Tip 2:  「單身」蟲黃藻與「共生」蟲黃藻

     蟲黃藻在海水中自由生活的時候有兩條鞭毛,能夠藉助鞭毛運動。而與珊瑚蟲共同生活的蟲黃藻鞭毛脫落,不再自由運動,而是宅居在珊瑚蟲體內(內胚層)。

圈圈裡是蟲黃藻在珊瑚蟲體內生活的具體位置,科學家稱這裡為珊瑚蟲的「內胚層」

(來源:Alexis Wiktorowicz-conroy)

紅色的就是蟲黃藻

圖片來源:史瓦茲摩爾學院Duke Yin

蟲黃藻具有光合色素,能夠像我們熟知的陸地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併合成光合產物。這些光合產物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油脂,是生命活動的「燃油」,能為生命體提供大量的能量。除了滿足自身的生長需求,蟲黃藻還會大方地將90%以上的光合產物分享給珊瑚蟲,這些來自蟲黃藻的支援能夠滿足珊瑚蟲50-100%的能量需求。吃了蟲黃藻的「能量大餐」,珊瑚蟲就能在「海洋荒漠」中生長、繁殖,並充滿幹勁兒地建設珊瑚礁帝國了。作為回報,珊瑚蟲不僅讓蟲黃藻居住在自己身體內,給它們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而且向它們輸送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無機氮、胺基酸和甘油等物質,這些物質能夠幫助蟲黃藻的生長,並促進它們的光合作用。另外,珊瑚蟲還會合成螢光色素蛋白用於吸收紫外線,從而為體內的蟲黃藻創造一層「黑膠遮陽傘」,保護蟲黃藻不被曬傷。

螢光色素蛋白在日常光線下不一定可見,不過在紫外燈照射下它們呈現出鮮豔的顏色(來源:Salwater Guy)

可見,珊瑚蟲和蟲黃藻之間是互幫互助的「共生」關係。依靠著彼此,珊瑚蟲和蟲黃藻共同走過了1.6億年慢長的進化旅程,並且成為了熱帶海洋中的生存王者。


然而,如今這對好朋友的億年友誼卻正在經受考驗。人們發現,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蟲黃藻離開了珊瑚,而失去了大廚朋友的珊瑚只能在挨餓的生活裡掙扎,有些撐不下去甚至生病、死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好奇的人類科學家對此做了不少研究,他們發現,極端氣候、全球變暖、海水富營養化等環境變化是造成珊瑚蟲和蟲黃藻關係破裂的重要因素。比如水溫升高,會使得對溫度變化敏感的蟲黃藻突然吝嗇起來,不再像從前那樣無私地為珊瑚蟲提供「能量大餐」了。更強的升溫甚至會導致蟲黃藻細胞受損,連光合作用都無法正常進行。而另一種環境壓力,即人類過度排放等因素引起的海水中營養鹽含量增加(富營養化),會使吃飽喝足的蟲黃藻在珊瑚蟲體內不受控制地大量繁殖,甚至會使蟲黃藻從之前和諧的「共生」關係逐漸轉變為蟲黃藻對珊瑚蟲的「寄生」,使珊瑚蟲倍感壓力。

健康珊瑚體內有蟲黃藻共生,珊瑚顏色偏黃;

環境壓力下蟲黃藻和珊瑚分離,珊瑚顏色偏白

(來源: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 Authority)

這些環境變化的最終效應,就是珊瑚蟲不堪重負,選擇排出體內的蟲黃藻,或者蟲黃藻離開了珊瑚蟲,總之就是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雙方大難臨頭各自「飛」。如果環境脅迫一直持續的話,珊瑚的挽留也無濟於事了,蟲黃藻無論如何無法恢復與珊瑚的共生。失去了蟲黃藻「能量大餐」的補給,珊瑚蟲會由於營養不良而出現生命的衰竭,這時候的珊瑚就進入了我們熟稱的「白化」階段。白化的珊瑚失去了蟲黃藻的黃色,看上去是寂寞的蒼白色。失去了好朋友,珊瑚好像再也不能快樂了。如果白化狀態一直持續得不到緩解,珊瑚的最終命運就是死亡。當大量的珊瑚死亡時,珊瑚礁帝國失去了自己的主人,其他珊瑚礁生物也紛紛離開,最終將成為一座沒有生命的「海底鬼城」。

參考資料:

[1] Todd C. LaJeunesse.  https://news.psu.edu/photo/318035/2014/06/10/symbiodinium-fitti[2] Alexis Wiktorowicz-conroy. https://algaeresearchsupply.com/pages/how-do-coral-get-their-zooxanthellae[3] James Gilmour /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https://www.aims.gov.au/docs/research/climate-change/coral-bleaching/bleaching-events.html[4] Muller-Parker G, D』Elia CF, Cook CB. Interactions between corals and their symbiotic algae [M] // Birkeland C. Coral reefs in the anthropocene.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2015:99-116.[5] Bollate E, D』Angelo C, Alderdice R, et al. Optical feedback loop involving dinoflagellate symbiont and scleractinian host drives colorful coral bleaching [J]. Current Biology, 2020, 30: 2433-2445.[6] Wiedenmann J, D』Angelo C, Smith EG, et al. Nutrient enrichment can increase the susceptibility of reef corals to bleaching [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3, 3: 160-164.[7] Baker DM, Freeman CJ, Wong JCY, et al. Climate change promotes parasitism in a coral symbiosis [J]. The ISME Jornal, 2018, 12: 921-930.[8] Coral bleaching fact sheet. 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 Authority. [9] Salwater Guy. Fluorescent Light and Coral Health. http://www.reefland.com/2013/03/28/fluorescent-light-and-coral-health/[10] Harry  Baker. Colourful bleaching: solving a coral conundrum. https://marinemadness.blog/2020/05/28/colourful-bleaching-solving-a-coral-conundrum/

相關焦點

  • 揭秘投食珊瑚蟲的「超級大廚」!
  • 【海洋科普】揭秘紅珊瑚的一生
    【海洋科普】揭秘紅珊瑚的一生 2020-08-13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珊瑚蟲產生的三大海洋文玩,有人不相信最後一種是天然的
    而形成這種珊瑚石的生物,卻是一種很柔弱的生物——珊瑚蟲。珊瑚蟲是一種腔腸動物,就既是從嘴巴中進食,也是從嘴巴裡「拉」出廢物。它們以捕食海洋裡細小的浮遊生物為食,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
  • 這群珊瑚蟲,咋動得這麼可愛!
    這種珊瑚在海洋中是這樣的丨Emre Turak,Lyndon DeVantier共生藻與珊瑚蟲對周圍的非常敏感。「海洋中的熱帶雨林」,它庇護了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海洋物種,維繫了複雜的食物鏈和生態圈。
  • 海洋科普(1287)| 不怕熱不怕冷不怕毒的「逆天」小蟲子——龐貝蠕蟲
    它們用分泌物自石頭煙囪的巖基上堆起一條細長的管子,就像珊瑚蟲一樣,身體就蟄居在裡面,生物學家們通過水下儀器及電視看到,這些蠕蟲有時會爬出管居而在四週遊蕩。經測量,那裡的中心水溫高達105℃,但專家們仍不敢相信,像蠕蟲(多細胞無脊椎動物)這樣高級的動物,竟能生活在如此高溫的環境之中。
  • 珊瑚蟲的精神
    原標題:珊瑚蟲的精神 古代,我國漁民稱南海為「千裡長沙」「萬裡石塘」。「長沙」「石塘」指的是南海中眾多的島嶼、暗礁、堡礁,它們像蔚藍海洋中的一串串珍珠,為我國漁民提供了中途休息、躲避風暴的庇護場所。地球上大多數島嶼原是大陸上的山峰或高地,經過劇烈的地質運動,周邊被海水淹沒後,露出海面而成為海島。
  • 深度揭秘:珊瑚蟲與騰訊的七年恩怨
    第一、騰訊公司與珊瑚蟲共存了7年,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在這7年期間騰訊也侵犯了珊瑚蟲的著作權。騰訊在2004年到2006年之間也涉嫌非法經營珊瑚蟲QQ,網民可以向有關司法機關進行舉報,這些證據能達到對騰訊公司立案偵察的標準。  第二、騰訊公司從來沒有對珊瑚蟲外掛提起訴訟,而只是對珊瑚蟲QQ提起了訴訟與維權行為。
  • 珊瑚蟲的形態
    很多人以為珊瑚是植物,其實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珊瑚是動物,是由無數微小的珊瑚蟲聚集形成。珊瑚蟲是一種腔腸動物,它個頭很小,往往只有幾毫米,體態玲瓏,色澤美麗,十分嬌氣,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溫保持在22-28攝氏度的水域,且水質必須潔淨、透明度高,陽光照射充足,退潮時不能長時間暴露在水面之上,只有滿足這些苛刻條件,珊瑚蟲才能繁茂生長,建造珊瑚礁。
  • 珊瑚,珊瑚蟲,珊瑚礁,傻傻分不清?我來告訴你!
    ,它孕育著許許多多的生命,而珊瑚,則是海洋中的一種奇特生物。在浩瀚的海洋中,珊瑚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珊瑚蟲雖小,卻與其他生物一起,共同構建了美麗的珊瑚礁。眾多鮮明而珍異的生物,又共同生活在珊瑚礁裡,彼此共生,彼此共棲,形成五彩斑斕的海底世界。
  • ○珊瑚、珊瑚蟲、珊瑚礁是啥關係?
    ○珊瑚、珊瑚蟲、珊瑚礁是啥關係?答:是密切的關係。
  • 海洋科普 | 奇妙的「鹿角」珊瑚
    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是一種與蟲黃藻共生的海洋腔腸動物(又名珊瑚蟲),其珊瑚骼為傘房花序式的群體,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4年)——近危(NT)(圖1)。
  • 科普 | 「天下第一懶」——珊瑚蟲
    「有那麼多珊瑚蟲?你怎麼知道的?」海螺姑娘一向覺得海蛇陰森恐怖,多少有點討厭。「珊瑚村是個小人國。大的珊瑚有1釐米高,小的僅僅幾毫米。」阿金繼續說,「珊瑚蟲喜歡過群居生活,世世代代,幾百口、幾千口聚集在一起。」「那它們怎麼活動呢?」艾斯尼聽了,好奇心大起,乖乖,珊瑚蟲竟這麼有趣!
  • 海洋科普(1270)| 奇妙的「鹿角」珊瑚
    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是一種與蟲黃藻共生的海洋腔腸動物(又名珊瑚蟲),其珊瑚骼為傘房花序式的群體,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4年)——近危(NT)(圖1)。
  • 大廚揭秘:新手用白糖,老手用冰糖
    大廚揭秘:新手用白糖,老手用冰糖做紅燒肉和滷菜的時候,往往需要炒糖色來幫助肉類上色,糖色的上色效果紅潤透亮,味道吃起來也鮮美清香,比用醬油好許多,所以炒糖色每個廚師必備的技能。許多朋友就問,炒糖色到底用冰糖好還是白糖好?有什麼區別嗎?
  • 人類活動讓珊瑚蟲置身危難之中,我們應該改造它們,讓它們渡過難關嗎?
    在一塊最近才死亡的珊瑚礁裡,他們發現了一個又一個活著的珊瑚蟲。這些珊瑚蟲都是堅強的倖存者,它們居然在一片珊瑚礁「墓地」中活了下來。澳大利亞海洋科學中心(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位於湯斯維爾(Townsville),而坎廷博士正是該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告訴我們:「我們正在努力尋找這種超級珊瑚蟲。
  • 珊瑚礁和珊瑚蟲有關係嗎?珊瑚蟲、水螅等有哪些共同的特徵呢?
    它們大部分生活在海水中,如海葵、海月水母、珊瑚蟲等,少數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海蜇可食用 可食用(海蜇);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物質,堆積構成珊瑚礁。珊瑚蟲分泌石灰質物質形成珊瑚 然而由於過度採挖、環境汙染以及全球變暖的原因,珊瑚礁破壞嚴重,珊瑚蟲大量死亡
  • P級超級計算機投用滿一年,顯著提升中國海洋環境預報能力
    P級超級計算機投用滿一年,顯著提升中國海洋環境預報能力 中新網青島2月22日電 記者22日從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獲悉,中國海洋科研領域運算速度最快的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
  • 童眼識天下科普館《海洋動物中》在海洋的深處有著另外一個世界
    珊瑚有著複雜的形態,而且色彩繽紛,堪稱海洋中的藝術品。但是你知道嗎?我們能欣賞到這海底之花的美麗,還Q謝種低等動物, 它的名字叫珊瑚蟲,珊瑚正是由珊瑚蟲及其分泌物和骨骼化石堆砌而成的。冊瑚蟲很小,就像一粒米粒, 經過漫長的不斷積累,我們才能看見這奇妙的珊瑚。
  • 科學家發現「滅絕」珊瑚蟲重生
    【新華社微特稿】西班牙生物學家發現,地中海一些原本因熱浪「滅絕」的珊瑚蟲幾年後重生,開始形成新珊瑚。這一發現為保護珊瑚免受全球氣候變暖破壞帶來啟示。巴塞隆納大學生物學家迭戈·K·克斯廷和克裡斯蒂娜·利納雷斯2002年開始監測243個由一種瀕危珊瑚組成的珊瑚群,不久前在西班牙科倫布雷特斯群島偶然發現,他們原以為已經完全死亡的一些珊瑚蟲仍然活著。科倫布雷特斯群島的珊瑚在2003年極端高溫天氣中減少四分之一。
  • 理解珊瑚蟲作者的無奈,冷靜看待珊瑚蟲問題
    看完了珊瑚蟲作者soff被捕的視頻,原先我也和眾多支持者一道,非常激動,加之不少珊瑚蟲迷在網上發表言論,支持珊瑚蟲,聲討騰訊,我的情緒幾乎也被他們左右了,然而當我冷靜下來再度思考這一問題時,覺得這樣的討論似乎作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