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滅絕」珊瑚蟲重生

2020-12-03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微特稿】西班牙生物學家發現,地中海一些原本因熱浪「滅絕」的珊瑚蟲幾年後重生,開始形成新珊瑚。這一發現為保護珊瑚免受全球氣候變暖破壞帶來啟示。

巴塞隆納大學生物學家迭戈·K·克斯廷和克裡斯蒂娜·利納雷斯2002年開始監測243個由一種瀕危珊瑚組成的珊瑚群,不久前在西班牙科倫布雷特斯群島偶然發現,他們原以為已經完全死亡的一些珊瑚蟲仍然活著。

科倫布雷特斯群島的珊瑚在2003年極端高溫天氣中減少四分之一。兩名生物學家發現,在38%受影響的珊瑚群裡,珊瑚蟲發展出一種新的生存策略。它們縮小身體,捨棄部分骨骼,幾年間逐漸長出新的骨骼,形成新的珊瑚群。

兩名生物學家認為,這一發現不代表人類可以對氣候變化給珊瑚造成的影響坐視不理,而意味著人類有一個保護珊瑚的「短暫窗口期」。

克斯廷說:「這肯定是好消息,但地中海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反覆遭受海洋熱浪衝擊,幾乎每年或每隔一年夏季都會發生。」即便每隔一年夏季發生一次熱浪,也會減少珊瑚10%至15%,而珊瑚生長速度慢得多,平均一年只長大約3毫米。「結果顯而易見。」

美國《科學進展》雜誌9日刊載關於這一發現的報告。(完)(歐颯)

關鍵詞:迭戈·K·克斯廷(Diego K. Kersting)、克裡斯蒂娜·利納雷斯(Cristina Linares)

相關焦點

  • 瀕危朱䴉「重生」!滅絕千萬年、百年動物重現,科學家不知道原因
    在2020年,我國發現植物名叫「枯魯杜鵑(Rhododendron adenosum)」,是在四川山地區域發現的,而該植物自從1929年被發現以來,人們將近90年無緣再見它們的倩影,以至於科學家認為這種絕美的花兒早已滅絕。
  • 珊瑚蟲的精神
    原標題:珊瑚蟲的精神 古代,我國漁民稱南海為「千裡長沙」「萬裡石塘」。「長沙」「石塘」指的是南海中眾多的島嶼、暗礁、堡礁,它們像蔚藍海洋中的一串串珍珠,為我國漁民提供了中途休息、躲避風暴的庇護場所。地球上大多數島嶼原是大陸上的山峰或高地,經過劇烈的地質運動,周邊被海水淹沒後,露出海面而成為海島。
  • 已滅絕生物又重生?日本計劃復活猛獁象,但有種動物近復活了7分鐘
    所以科學家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復活這些已經滅絕的動物,而在克隆技術出現之後,人們意識到這些滅絕動物真的有望被復活了。但在2012年的時候,俄羅斯發現了一個保存完整的猛獁象屍體,還在其上發現了一些完好的細胞。
  • 理解珊瑚蟲作者的無奈,冷靜看待珊瑚蟲問題
    看完了珊瑚蟲作者soff被捕的視頻,原先我也和眾多支持者一道,非常激動,加之不少珊瑚蟲迷在網上發表言論,支持珊瑚蟲,聲討騰訊,我的情緒幾乎也被他們左右了,然而當我冷靜下來再度思考這一問題時,覺得這樣的討論似乎作用不大.
  • 【海洋科普】揭秘投食珊瑚蟲的「超級大廚」!
    圈圈裡是蟲黃藻在珊瑚蟲體內生活的具體位置,科學家稱這裡為珊瑚蟲的「內胚層」(來源:Alexis Wiktorowicz-conroy)紅色的就是蟲黃藻圖片來源:史瓦茲摩爾學院Duke Yin蟲黃藻具有光合色素,能夠像我們熟知的陸地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併合成光合產物。
  • 科學家最想「復活」的十種滅絕動物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想利用基因「重生」技術試圖復活一些遠古滅絕動物。而這些生物中,猛獁象復活的可能性最大。
  • 珊瑚蟲的形態
    很多人以為珊瑚是植物,其實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珊瑚是動物,是由無數微小的珊瑚蟲聚集形成。珊瑚蟲是一種腔腸動物,它個頭很小,往往只有幾毫米,體態玲瓏,色澤美麗,十分嬌氣,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溫保持在22-28攝氏度的水域,且水質必須潔淨、透明度高,陽光照射充足,退潮時不能長時間暴露在水面之上,只有滿足這些苛刻條件,珊瑚蟲才能繁茂生長,建造珊瑚礁。
  • 在富水河侯家坪大量發現珊瑚蟲化石,難道這裡曾經是一片海嗎?
    這是一枚典型的珊瑚蟲化石,是在侯家坪一個叫後崖的河灘上被發現的。它的原體是一塊呈長方形的鵝卵石。這枚卵石長約14釐米,寬約10釐米,高約7釐米,重約 克。讓人驚奇的是,我們用肉眼就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在如此小的石頭上,大小不等的珊瑚蟲竟分布多達200多隻。它們的身體大多呈圓筒狀,最長的約有4釐米,最小的不到1釐米;也有的呈圓形,直徑約0.5釐米。
  • 第六次生命大滅絕預兆!珊瑚中已發現最後一次生命大滅絕災難特徵
    珊瑚礁是由成千上萬珊瑚蟲的碳酸鈣骨骼,在數百年至數萬年的生長過程中形成的,是海洋中四分之一物種的棲息地、庇護所和食物生產基地。然而珊瑚也是極為敏感的海洋生物,它們的生態反應揭示了地球的生命變遷歷史。根據本周二(3月3日)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目前珊瑚已表現出與地球上最後一次生命大滅絕極為相似的「災難特徵」,這預示著新的生命大滅絕可能已經到來。
  • 中國特有美麗小魚,滅絕重生的命運——唐魚
    唐魚也叫做金絲魚,其個體很小,僅分布在中國珠三角地區,於20世紀30年代人們第一次在廣州白雲山區域發現了這一種漂亮的小魚,因幾乎只在廣州發現其野外生存痕跡,因此它一度甚至有了廣州市魚的稱呼,而好景不長,在人們發現唐魚的半個世紀後,這種美麗的魚兒便開始消逝在人們的事業中,在野外基本處於絕跡的狀態,甚至也在科學界被正式宣判成野外滅絕的物種,也就說明了野生的唐魚可能不復存在了。
  • 珊瑚蟲QQ作者被捕是誰的悲哀?
    騰訊QQ與珊瑚蟲QQ之爭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珊瑚蟲QQ作者被警方拘留,深圳公共頻道報導了此事,並且有多位所謂的「大學生用戶」指認珊瑚蟲QQ默認安裝「流氓軟體」和「侵犯隱私」,大家應該可以注意到,他們這些託並沒有提到「屏蔽廣告」的功能,也就是說,他們並不反感珊瑚蟲
  • 西媒:科學家利用基因技術或能復活已滅絕生物
    「拉扎勒斯計劃」是利用克隆技術使滅絕物種重生的一個實例,某種程度上說它取得了極大成功。但是此類科研項目並非只有這一個。有許多科學家運用所謂的「復活生物學」加入到國際「反滅絕」行動中:他們試圖使近年來滅絕的一些物種重生,比如庇里牛斯山羊和袋狼。另一部分科學家則希望在時間上跨越得更遠,使那些只在畫像上出現過的動物復生,比如滅絕於1680年的渡渡鳥和4000年前就已滅絕的猛獁象。
  • 這群珊瑚蟲,咋動得這麼可愛!
    動態組今年的冠軍作品,是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生物學家菲利普·萊修(Philippe Laissue)博士的延時攝影作品「鹿角珊瑚蟲的顯現」。 在這個奇妙的共生關係中,珊瑚蟲為蟲黃藻提供居所,二氧化碳和一定的營養,而蟲黃藻則通過光合作用提供給珊瑚蟲葡萄糖、胺基酸、甘油等等重要的養分。珊瑚五顏六色的顏色是由珊瑚本身的顏色與與之共生的海藻的顏色所共同產生的。
  • 新型珊瑚蟲機器人運用群體智能修復珊瑚礁
    芬蘭赫瑞瓦特大學的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新型的海底機器人,名叫「珊瑚蟲」。發明的目的是讓「珊瑚蟲」可以成群修復被漁民打漁破壞的珊瑚礁,令已斷裂的珊瑚礁體再度粘合在一起。根據Lea-AnneHenry教授的說法,理論上這種裝置能夠在珊瑚礁遭到破壞後立刻開展修復工作,「很快就能把這些珊瑚礁搞定,不需要等上幾個世紀」。
  • 深度揭秘:珊瑚蟲與騰訊的七年恩怨
    筆者在兩個月的時間裡查看相關公布的資料,以及網上訪問與此案緊密相關的各個方面的人員後發現大家都忽略掉幾個細節。  第一、騰訊公司與珊瑚蟲共存了7年,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在這7年期間騰訊也侵犯了珊瑚蟲的著作權。騰訊在2004年到2006年之間也涉嫌非法經營珊瑚蟲QQ,網民可以向有關司法機關進行舉報,這些證據能達到對騰訊公司立案偵察的標準。
  • 自然界十大意想不到的「殺手」,海星、珊瑚蟲、蟈蟈齊上榜
    信不信由你,好多種類的海星都是相當厲害的捕食者,僅管它們的捕食對像通常情況下都是那些動作遲緩的動物,如蝸牛、珊瑚蟲 第六名:珊瑚蟲 珊瑚從外表上看上去極像海綿,但實際上它們是一種珊瑚蟲群體
  • 挽救海裡的珊瑚 科學家卻在天上做文章
    這與珊瑚蟲和寄生在珊瑚蟲身上的一種藻類有關。  首先我們要知道,珊瑚蟲會分泌一種石灰質骨骼,這些外骨骼構成了我們所看到的珊瑚。而骨骼上分布的無數的小孔,就是珊瑚蟲安身立命的「家園」。珊瑚蟲不斷繁殖、分泌,外骨骼越來越大,珊瑚越來越多,逐漸就形成了珊瑚礁。
  • 珊瑚蟲作者陳壽福被抓始末
    陳壽福的好友、珊瑚蟲論壇的另一名管理員李寒(化名)說。  Soff是陳壽福的英文名。早在2001年他還是學生時,就開發了珊瑚蟲版本。不過,這個時候的珊瑚蟲是在修改騰訊QQ原版基礎上進行的,不是外掛形式。2003年騰訊公司找到他,還是學生的陳壽福寫下保證書,「保證關閉本人網站上珊瑚蟲QQ版本的下載,不再對騰訊QQ軟體進行修改」。
  • 科學家發現三個「滅絕」兩棲動物物種
    而根據他們公布的首批研究成果,在這次史無前例的努力中,他們已經發現了三個原以為已經滅絕的兩棲動物物種。寧巴山非洲樹蛙學名Hyperolius nimbae,亦稱寧巴山葦蛙,科學家原以為這種青蛙早已滅絕。寧巴山非洲樹蛙身長1.3英寸(約合3.3釐米),在象牙海岸與賴比瑞亞邊境附近的沼澤地發現它們以前,這種蛙種已經消失了40多年。
  • 科學家們希望重新復活的10種已經滅絕的動物
    毫無疑問,兩次生物大滅絕,加上隨著自然的演化和推進,有大量的生物最終都滅絕了。而且,大多數的生物是現代人甚至都沒有聽聞的。幸運的是,科學技術一直都在不斷的發生進步,科學家們也一直都在努力著,希望能夠讓某些滅絕的動物重新回到我們的這個世界上。通過今天的文章,小編要為你介紹,科學家們希望重新復活的10種已經滅絕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