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2020-08-05 CC講壇

一百年前科學家「水變成冰要經過冰核」這個中間態的預言一直不能得到證實,他的團隊攻克了這個百年的難題,並通過研究發現低溫動物的抗凍蛋白控制冰晶生長的控冰機制。這一基礎科學問題的突破,為食品、航空、醫療、生物等領域的應用提供了科學支持。當冰凍過程可控,作為超越人類極限的人體凍存技術或許可以期待。

大家可能知道冷凍保存,因為每家每戶都有冰箱,冰箱就有冷凍保存的功能。但是大家可能也會很好奇,為什麼這幾年冷凍保存這麼受關注,甚至有爭議?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比如說關於卵母細胞的凍存,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議案,有些人支持卵母細胞的凍存,而另外一些代表則完全反對卵母細胞的凍存;


2016年英國法院判決一個患有絕症的14歲女孩的母親勝訴,允許這位母親在其女兒死後將其凍存。這個判決當時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因為即使在今年科學界、法律界還有倫理等方面,對人體凍存都存在著爭議。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我們可以看一下冷凍保存的定義,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凍存這麼受關注,甚至有爭議。


冷凍保存就是將冷凍保存對象,如細胞、組織、器官等置於超低溫的環境當中,一般是指在零下196℃的液氮環境當中,使其新陳代謝大大降低,待恢復正常的生理溫度以後,這些凍存對象,細胞、組織、器官能恢復它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將凍存對象換成人體,那就意味著幾十年以後,或者幾千年以後,這個人體如果能復甦的話,就能實現永生了。


這是歷代的帝王、古代埃及的法老一直追求的夢想。所以大家可能能明白為什麼凍存這幾年這麼受關注,甚至有爭議。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世界上真正的第一例凍存的人體叫James bedford,他在其死後接受了冷凍保存,距今已經有五十三年了。目前世界上總共有受凍存的人體約300例,其中包括兩個中國人。


現在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大家,所有這些凍存的人,由於技術的原因,他們是不可能復甦的。


所以也有科學家認為將人體的冷凍保存是偽科學。但是美國的一個期刊《生活科學》,它是專門報導重大的科學突破和預測未來研究方向的一個雜誌,它將人體凍存技術評為:十大超越人體極限的未來科學技術之一。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研究發現環境的溫度降低的時候,能大大增加器官保存時間。比如說目前的器官的保存溫度是在零上4℃,它保存的時間是幾個小時,長的可以達到二十來個小時。


理論研究發現,如果將器官置於零下140℃的時候,可以長期的保持。事實上,目前有些細胞,將其置於零下196℃的液氮環境當中的時候,可以實現長期的凍存。可是很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凍存器官的技術。所以導致保存器官的時間很短,幾個小時、長的二十來個小時,導致了大量的器官被廢棄。


研究數據顯示大約70%左右的,或者超過70%的心肺,由於短時間內不能找到受體而被廢棄,這是非常遺憾的。因為即使在器官移植非常發達的美國,在七十個器官衰竭需要移植的人中,只有一個才能得到器官的移植。


所以在1970年,實施人類肝臟移植手術的,被稱為「器官移植之父」的Thomas Starzl就預言:「只有當保存器官的技術得到突破,使器官得以保存數周、甚至數月的時候,器官移植才有可能大範圍的推廣。


但很遺憾,他這個說法已經五十年過去了,現在的器官保存技術並沒有很大的進步。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除了保存器官,冷凍保存還有其他很大範圍的領域,比如說能挽救新冠危重患者生命的細胞療法,當然這個細胞療法也能治帕金森病,它的大範圍的推廣,必須依賴於幹細胞的安全的冷凍保存;當然另外輔助生殖領域的生殖細胞的凍存,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為這涉及到我們的下一代。


大家會問,為什麼五十年來凍存技術沒有得到突破的進展,或者它的關鍵的科學問題是什麼呢?


其實冷凍保存有三要素:第一,當然是凍存對象:細胞、組織、器官;大家知道器官裡面有超過70%的是水分,將這些水分置於零下的時候,它必然會結冰,所以這就涉及到凍存的第二要素,這些冰如果不控制的話,它必然會傷害細胞器官。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這是一組光學顯微鏡圖片,可以看到卵母細胞在冰凍前後受到了冰晶的損害;凍存第三個要素就是要添加冷凍保護劑,使器官細胞內避免大冰晶的產生,使器官受到保護,免受冰凍的傷害。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目前大量使用的凍存保護劑是一種與鹽相似的,一種跟水能發生強作用的分子。它的加入可以使器官內部在低溫下面不結冰。但是要使器官內將近70%的水分,在零下140℃下面不結冰,那必須添加大量的這種有毒的鹽。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有美國的科學家理論分析發現,當鹽的重量比達到50—60%的時候,器官內可以實現不結冰,但是我剛才說了,這麼高濃度的鹽,必然對細胞有損害。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比如說目前普遍使用的凍存劑的一種,也是另外一種鹽的分子,當它的濃度超過2%的時候,它會損害細胞,當然嚴重的時候,會改變它的一些基因。


由於這個原因,所以世界上很多的科學家都努力嘗試著降低有毒的鹽分子的使用。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一個方法就是可以快速地降低溫度,然後升高溫度。在水還沒反應過來變成冰之前,已經達到了預期溫度。但這個方法對細胞是適用的,因為細胞體積小、結構簡單,但是對器官是不適用的,因為器官體積大、複雜。


這樣快速降溫、升溫的時候,必然導致有個溫度梯度的存在,就意味著在器官裡面,有些地方溫度高,有些地方溫度低,當然都是零下的。相對比較溫度高的地方,必然會形成大冰晶損害器官。這也是目前能凍存細胞,但是不能凍存器官的一個原因。


大家肯定會問,能不能有其他的凍存的方法避免這種有毒的鹽的使用?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其實自然界確實有一些生物,它可以在酷寒下生存。比如說生活於沙漠地區的甲蟲,叫小胸鱉甲;生活於極地的這種雪蝨;還有生活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冬尺蠖;還有阿拉斯加林蛙等等。


我2013年12月去新疆採集這種蟲子,叫小胸鱉甲。當時氣溫是零下30℃左右,當我們把雪移開,這個蟲子就跟土壤搭在一塊,就像凍成一塊的。但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把蟲子放在我手上幾分鐘以後,蟲子能爬起來。這確實是非常神奇。


大家可能也會問,這些蟲子體內不可能含有大量的有毒的鹽。如果有的話,它沒被凍死可能也被毒死了,對吧?


所以對自然界控冰體系的、生物體系的研究,必然會為我們冷凍保存提供新的思路。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確實也有很多科學家研究為什麼這些蟲子能在低溫下生存?他們發現蟲子體內主要存在的兩類蛋白能控制冰晶的形成:一類叫抗凍蛋白,它能控制冰晶的生長;另一類叫冰晶核蛋白,它能控制冰晶的成核。


我得說一下冰晶的形成可以分成兩步:一步是成核,一步是生長。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成核最初是一百多年前美國的科學家吉布斯提出來的。他通過簡單的宏觀的能量分析,提出冰晶的形成必然會經過一個形成臨界冰核的階段。如果臨界冰核沒有形成的話,冰晶不可能生成。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經典成核理論提出已經一百多年了,但提出的時候, 這麼多年一直有爭議,有些人支持這個經典成核理論,有些人則反對經典成核理論。


關鍵就是目前實驗上沒有探測到臨界冰核的存在。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有三個難點:一個就是臨界冰核尺寸小。尺寸小到什麼地步呢?是納米級別,相當於我們頭髮絲的幾萬分之一;另外一個臨界冰核存在的時間窗口很短,瞬間的,是納秒級別,非常快;另外一個它是隨機發生的,隨機意味著什麼?它不可預測,沒有規律。


由於以上三個難點,世界上最先進的儀器,沒法捕捉到臨界冰核,導致了經典成核理論是否適用於冰晶的形成,一直存在著爭議。


我們根據自然界當中存在著兩類蛋白,一類就是冰晶核蛋白,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冰晶成核劑;另一類是抗凍蛋白,它沒有明顯的促進冰核形成的效果。更有意思的事情,這兩類蛋白唯一的區別就是尺寸不一樣。抗凍蛋白納米級別,冰晶核蛋白是幾十納米,兩者差一個數量級。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為什麼尺寸對冰核的形成如此重要?換句話說,是不是可以製備一系列的不同尺寸的這類蛋白,讓它去探索這個臨界冰核,是不是可以把臨界冰核捕捉住?


事實上,我們通過生物工程的方法製備了一系列的蛋白,但是遺憾的是,這類蛋白大到十幾納米的時候,機械性能不好,它會產生彎曲,所以這種蛋白材料,不可能用來單變量的研究尺寸的影響,所以我們繼續找,找到另一種材料叫氧化石墨烯。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氧化石墨烯就是很薄的一層片層,並且它的機械性能非常好。我們可以製備一系列尺寸氧化石墨烯。這是氧化石墨烯的電子顯微鏡圖片,可以從3納米、8納米、11納米、21納米、50納米等等。我們就可以用這些納米顆粒去模擬蛋白,去研究尺寸對冰晶成核的影響。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確實實驗發現氧化石墨烯納米顆粒的尺寸,與冰晶成核過冷度的乘積是一個固定值,並且這個固定值具有普適性。它對氧化石墨烯的狀態,無論是分散在水裡面的,還是固定在表面的不同顆粒都適用。


這麼一個普適的物理現象,必然後面有一個理論機制。


當然我們通過理論分析發現,其實氧化石墨烯上臨界冰核的形成過程,與我們往杯子裡面倒水的這個過程相類似。當我們往杯子裡面倒水的時候,水平面與杯沿齊平的時候,水不會溢出來。我們繼續倒水,水會鼓出來,這時候表面張力會把水包住。繼續倒水,鼓到一定臨界程度的時候,水會忽然溢出來。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臨界冰核也是這種情況,它會在氧化石墨烯上形成,迅速漲到納米顆粒的邊緣。這時候由於在表面張力作用下,它不會形成冰晶,只有它繼續鼓,鼓到一定程度,它會忽然瞬間的形成冰晶。進一步理論分析發現,當氧化石墨烯的顆粒,與臨界冰核的尺寸相當的時候,冰晶才有可能形成。


那就意味著,我們可以用納米顆粒,做一把尺子去量臨界冰核,從而我們就證實了一百多年前吉布斯等人預測的臨界冰核的存在。


接下來我們繼續講講這個能控制冰晶生長的抗凍蛋白的控冰機制。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這是2013年我去新疆採集樣品的現場照片,可以看到蟲子就在雪和土壤之間。這個蟲子能在酷寒下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體內存在抗凍蛋白。


抗凍蛋白有兩個面,就像我們手機一樣,當然尺寸是納米級別的。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最初是一個美國科學家發現了這種抗凍蛋白,所以很多科學家研究了抗凍蛋白的抗凍冰機制。但是五十多年來,關於抗凍蛋白它是喜歡冰或者不喜歡冰,一直存在爭議。


我是2010年開始做這個研究的。我發現所有這些研究,它沒有明確到底哪一個面喜歡冰,或者哪一個面不喜歡冰?我就想,我能不能把納米尺度的抗凍蛋白定向固定住,然後選擇性研究抗凍蛋白每一個面的親冰或者親水性能。


這個想法當然算不錯了,示意圖畫的很簡單,但實驗操作上是非常困難的。


我的兩個博士生去做這個事情,最後有個叫劉凱的碩博生,克服了兩個困難,一個要把是納米級別的,用手機定向固定是非常難的;另外一個,我定向固定還不夠,還要維持蛋白的活性,花了可能六年的時間,他做到了。發現蛋白有兩個面,每個面的親冰、親水不一樣,一面親冰,一面親水。


為什麼之前有這個爭議?相當於我們有個「盲人摸象」的故事一樣。


我們通過定向固定,選擇性研究抗凍蛋白的性能,解決了這個爭議。


解決這個爭議以後,對我們理解抗凍蛋白的控冰機制有什麼幫助呢?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大家看一下這個示意圖:蛋白它一面親冰,可以跟冰很好的結合;一面親水,可以跟水很好的結合。這樣就在冰水界面形成很薄的一層蛋白層面,或者分子層面的一堵牆,阻礙了水變成冰,這就是一個抗凍蛋白的控冰機制。


通過我們對自然界控冰體系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自然界它不是用簡單地加大量的鹽去保護自己,而是通過控制冰的成核,控制冰的生長。


我們算有所發現,在有所發現以後,我們也做到了有所創造,這是我們做材料的一個特色。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我們製備了一些能控制冰晶形成的冷凍保護材料。比如我們目前輔助生殖技術裡面,要用大量的凍存液凍存生殖細胞,精子、卵子、還有受精卵等等。目前這些凍存液都來源於外國進口,更嚴重的是,這些凍存液用的是傳統的方法,含有一些二甲基亞碸,剛才我說了它有毒的。用我們的這個分子凍存卵母細胞以後,它復甦率優於目前市場上二甲基亞碸含量15%的,細胞的復甦率遠優於進口的二甲基亞碸含量為零的復甦率。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目前我們在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支持下,嚴格按照國家的標準,正在生產這些凍存試劑。當然我們也研製了一系列能用於幹細胞凍存的凍存液。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比如我們用於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凍存的材料。用我們這個材料凍存幹細胞以後,它的復甦率達到了92%,優於或者遠優於市場上有毒的二甲基亞碸含量為10%的凍存液。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目前我們與北醫三院的眼科合作,我們希望通過我們創製的一些新的控冰材料,通過從凍存簡單的組織器官入手,比如說眼角膜的凍存。


希望通過我們材料的創新,使凍存技術得到進步,當然是突破性的進步,讓許多醫療技術能充分發揮它們挽救生命的能力。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這是我的一個德國合作者,他2018年去南極捕魚,提取魚內的抗凍蛋白。


王健君:實證百年科學猜想,人體凍存未來可期


大家知道前段時間有報導,我們一般的老百姓可以到空間站去待幾天,當然這是距離比較短的。


我們知道宇宙很廣袤,如果想要旅行的話,可能會花幾十年算少的。我們從地球到那個地方,如果沒有採取措施的話,可能生命已經結束了。


我們希望與世界上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合作,使冷凍保存助力我們以後的星際旅行。

相關焦點

  • 加速卵母細胞凍存材料產業化,破譯生物「冷凍-復活」密碼
    近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仿生控冰冷凍保存材料團隊負責人王健君研究員接受專訪,詳細介紹了生物材料凍存的機制原理,以及該團隊在卵母細胞凍存等方面取得的研究進展。器官移植催生生物材料凍存研究在仿生冷凍團隊實驗室內,專用的冷凍冰箱、生物液氮罐、程控降溫儀等設備陳放其間,王健君研究員小心地從液氮罐中取出了冷凍在其中的疫苗樣本。通過該團隊掌握的低溫冷凍技術,可以使疫苗在低溫下保存更長時間,並且解凍後仍然具有活性。
  • 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百年理論預言
    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百年理論預言 2019-12-23 05:14: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羅攀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上百年來卻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如今,中國科學家在實驗上「再現」了水結冰的過程,揭示了這一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證實了經典臨界冰核理論的百年預言。  12月19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由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王健君、中國科學院大學周昕團隊領銜完成的科研成果。這也是科學界首次在實驗中證實臨界冰核的存在。
  • 中國科學家「再現」水結冰過程 首次證實「水變冰」百年理論預言
    中國科學家「再現」水結冰過程 首次證實「水變冰」百年理論預言 中國青年報 | 2019-12-23 15:57:44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麼水究竟是怎麼變成冰的?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上百年來卻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 百年預言「臨界冰核」證實!我國科學家捕捉到水結冰的關鍵一瞬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上百年來卻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如今,中國科學家在實驗上「再現」了水結冰的過程,揭示了這一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證實了經典臨界冰核理論的百年預言。z資料圖 甘南 攝12月19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這一由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王健君、中國科學院大學周昕團隊領銜完成的科研成果。
  • 人體冷凍技術是通向未來之路,還是在販賣虛假希望
    看要點就夠了):1、低溫凍存技術有一定的科學基礎支撐。利用現代低溫冷凍保存技術,人們已經成功凍存了很多種類的細胞,如成纖維細胞、脂肪細胞、腫瘤細胞、幹細胞,以及精子和卵母細胞。2、冷凍會對人體細胞組織產生不可逆的傷害,目前人體保存組織多採用玻璃化凍存技術來儘量減少這種傷害。
  • 淺談人體冷凍技術,也許在未來,人人都可以長生不老!
    在人類的漫漫發展史中,科學技術呈爆炸式增長,而人類的生命在這歷史長河中只不過是渺小的蜉蝣一瞬間,人生在世不過百年,你是否有過星空下的幻想?你是否嚮往過若干年後的未來?是否幻想過幾百年?幾千年後的世界?哀吾身之須臾,我們所經歷的不過是漫長時空中的一瞬,其實近些年來就有一種技術已經漸漸被運用,它可以讓你穿越到幾十,幾百年後的未來,可以讓你出現未來的世界裡,它就是人體液氮冷凍技術。在科幻小說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畫面,主人公睡在一個玻璃箱狀的物體裡面,然後睡一覺之後就穿越到了幾十或者幾百年後的未來,這其實就是一種低溫冷凍保存人體,通過到達某一時間段復活。
  • 你孩子的臍帶血究竟能凍存多久?
    根據是中國網的1篇科學研究報導。 這項科學研究可能幫助科學家在發展人體冷凍技術上取得新突破,相信臍帶血的凍存也能從中受益。 如果質疑線蟲是微生物,沒有參考價值,我們不妨將收回目光,以臍帶血幹細胞同屬細胞的精卵細胞凍存作為參照。
  • 人類的未來,純意識生存——「宇宙智慧聯盟」科學猜想!
    這是《宇宙智慧聯盟文章系列》第1篇文章,介紹宇宙中存在唯一「宇宙智慧聯盟」的科學猜想,展示人類文明向何處去的一種可能,2020年6月7日,宋增建。)這不顯然是不科學、不理性,和掩耳盜鈴嗎? 同時,我們觀察不到,UFO之間,互相攻擊或發生武力摩擦的現象,感覺它們更像是由一個唯一機構派來的,不像是多個智慧文明,或某個智慧文明不同的公司、國家、或機構派來的。我們或可推測,UFO背後的文明組織形式,揭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終極形式。
  • 華紅平:試論科學冬眠期的特徵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可見,科學的道路並非一路平坦,她的起源充滿艱辛,雖然有過輝煌,但她的境遇又步履艱難。 「對於那些生長在科學世界的人們來說,要理解古代精神所處的困境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那種精神被禁錮於一個永恆而武斷的世界裡。」
  • 當「後浪」遇見百年國粹:融合傳承 未來可期
    當「後浪」遇見百年國粹:融合傳承 未來可期 2020-10-13 11: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猜想與科學幻想的區別
    科學猜想與假設是科學研究中的重要環節,科學猜想與假說是通向真理的橋梁。大科學家牛頓有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和發明」。任何一個科學學說的提出,任何一個科學理論的產生,都是科學家在已有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首先提出猜想或假設,最後通過實驗予以驗證的。
  • 「人體冷凍術」揭秘:一覺百年,是永生新希望還是科技智商稅?
    將瀕臨死亡的人體進行緊急「速凍」,千百年後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當年的冷凍人被順利「喚醒」,給未來人類訴說著過往…… 近期,一篇揭秘「中國第一家人體冷凍中心」的報導將人體冷凍話題再次頂上熱搜:國內機構已具備獨立完成人體冷凍相關技術,近年來超10名國人「住進」了液氮罐靜等喚醒,其中年齡最大者的72歲,而最小的一位男孩,年僅13歲。
  • 幹細胞的凍存速率_中科博生
    對於體外培養的細胞,從滯留期到平臺期都可以凍存,但通常認為處於對數生長期的細胞凍存效果最佳。這可能是由於對數生長期的細胞生命力最旺盛,細胞膜和細胞器對凍存的耐受力最強。基於這個原理,有人認為新分離的細胞由於在分離過程中受到酶和機械力的破壞作用,導致細胞膜不太完整或受損,如果在分離後能夠在一定的條件下培養2~3d凍存效果會更好。中科博生。
  • 關於細胞濃度對凍存效果影響的研究
    而對於外周血造血幹細胞(peripheral bloodhematopoietic stem cell,PBHSC)的移植來說,由於採集的細胞數量較多,如果按上述濃度加以凍存,會造成回輸大量含有DMSO的細胞懸液,產生臨床不良反應。劉錦麗等(1998)使用速率降溫儀對13份 PBHSC和7份 BM造血幹細胞凍存。
  • 國內首例人體冷凍保存 人類真的可以「起死回生」嗎?
    矇昧無知的古人因為不懂科學,不乏煉丹求長生者,而備受科學洗禮的我們,開始理智的接受並認可死亡這件事。然而看似不可撼動的自然規律卻也終究因為科學的發展而好像有所動搖……8月14日,世界知名低溫醫學專家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14日在濟南對外宣布,他在濟南為中國第二位冷凍申請人執行了冷凍全身的手術。這也是中國首例人體全身凍存手術。
  • Gibco Recovery細胞凍存培養基: 便捷即用的凍存方案
    來試試GibcoTMRecoveryTM細胞凍存培養基!它可以為您提供便捷即用的細胞凍存方案:✦ 提高細胞復甦率——復甦後的細胞存活率更高✦ 更快獲得實驗結果——獲得更多活細胞,您可以儘快開始實驗✦ 即用型凍存混合物——無需使用多種成分進行配製✦ 提高安全性——無需處理和混合DMSORecovery細胞凍存培養基是一種完整的即用型凍存培養基,用於冷凍保存各種哺乳動物細胞,助您提高細胞復甦率
  • 細胞凍存秘籍,你學會了嗎?
    看似簡單的凍存細胞,如果操作不當,將導致長期培養的細胞付之東流。小編將來自ATCC的《哺乳動物細胞凍存指南》翻譯為中文。看大拿們如何凍存細胞。養細胞的小夥伴不容錯過。細胞凍存是否成功取決於四個關鍵因素:        1. 適當的處理及溫和收集細胞        2.
  • 「20年」還是「永久」 臍帶血究竟能凍存多久?
    提起臍帶血,大多數人並不陌生,臍帶血對於儲存溫度和儲存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只有深低溫凍存狀態下才能使細胞處於休眠狀態,細胞中的酶被抑制,不會發生電離損傷,才可長期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