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汽車投訴網曾接到湖南長沙張女士的投訴,張女士於2008年2月28日在湖南萬達汽車店購得一輛汽車。購車後,車內一直有股刺鼻異味, 人上車開一會兒就頭暈,噁心,咽喉難受,家裡小孩根本不願意上車,坐在車上的朋友也紛紛表示:味道很大!車主曾試過更換空調濾芯,但車輛還是氣味很重。
車內異味一直是消費者投訴的焦點問題!
早在2007年11月,由北京晨報社聯合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檢測了超過50個品牌的汽車。在檢測分析的甲醛、苯、甲苯、二甲苯和TVOC五項車內有害元素中,50款車型中有42款存在不同檢測項超標問題,超標率達到82%。其中,甲醛的超標現象最為嚴重,93%的被測新車車內空氣中所含的甲醛含量都超過室內甲醛國際限量值,此外,22%的被測新車車內空氣中苯含量超標。
人長期處於有異味的車內,會先後出現頭疼、胸悶、咳嗽等症狀,進而產生肺感染、眼睛瘙癢紅腫,有部分車主甚至檢查出癌症,孕婦查出胎兒畸形。
針對車內異味,主機廠們一直尋求各種方法去改善和控制車內味道。來看看目前主機廠是如何監測車內氣味的,不同主機廠對於車內氣味的測試標準又是怎樣的?
氣味測試對象
車內氣味來源途徑多種多樣,而氣味測試成為車企最常用判斷汽車內飾件氣味的方法。
第一:測試原材料的氣味等級
第二:測試零部件或整車氣味等級
氣味測試過程
氣味等級的感官判定劃分,也是衡量氣味測試標準的嚴格程度之一。
製件進行預處理,放入氣味瓶,在經過一定的溫度和氣候時效處理後,由專業的氣味測試人員對被測材料進行氣味等級判定。
各大主機廠氣味測試標準
測試標準一共涉及11家主流車企,包括:福特、沃爾沃、通用、豐田、現代、大眾、神龍、吉利、長安、菲亞特、廣汽。
在上表的評判等級上,為何會有6級和10級的兩種不同的區別呢,甚至還有5級的。
通用氣味等級
福特氣味等級
各大主機廠在制定等級標準時,會通過感官上判定描述氣味的結果,其中等級包含最多的為6級和10級。
6級或者10級,兩者本質是一樣的,不過6級比10級多了一個0.5級的差異。其中6級標準中福特氣味等級描述的感官表現最為詳細。通用氣味等級則是10級等級的一個通用化。5級等其他等級的道理其實也是一樣,感官描寫的詳細程度不一樣。
各個主機廠的標準原理基本相同,但模擬使用狀態下的溫度、溼度等測試條件和對結果等級的劃分存在差異。
選取幾個主機廠的氣味測試條件以及取樣量進行具體分析
GM(通用):
氣味試驗標準為GMW3205。不得不說通用汽車考慮之分周全,整個基本測試條件方面分為3種幹法(70℃,乾燥)、溼法(70℃+瓶底少量蒸餾水)、高溫氣溫法(105℃,乾燥)以模擬正常使用情況,溼熱情況,以及熱帶沙漠氣候區域。評判等級為10級,1到10 依次為氣味強烈程度從高到低。從GMW3205的詳細劃分來看,通用公司根據多年的經驗建立了更為實用和適用的企業標準。
VW(大眾):
氣味試驗標準為PV3900。試驗方法按照測試溫度可以分為三種:23±2℃、40±2℃、80±2℃。前面兩種均為溼態,在容器中加入定量的去離子水,在試驗容器從加熱箱取出後直接進行評價;後一種為幹態,鑑定則是在容器冷卻至60±5℃後再進行。評判等級分為6級,與GM的表述相反,PV3900判定級數越高樣品氣味越強烈。
Ford(福特):
氣味試驗標準為為FLTM BO131。與PV3900測試條件相同:23±2℃、40±2℃、80±2℃。前面兩種均為溼態,在容器中加入定量的去離子水,在試驗容器從加熱箱取出後直接進行評價;後一種為幹態,鑑定則是在容器冷卻至60±5℃後再進行。區別在於最後的評定同樣是從1~6級,級別越高氣味越濃,但是Ford可能是在六級評定裡分的最仔細的,它出現了1.5,2.5,3.5,4.5,5.5這種更為細緻的描述供檢測人員選擇。這樣的劃分可以使多個結果差距減小從而使最終數據更為準確。
Volvo(沃爾沃):
以安全聞名的沃爾沃採用的則是VCS1027,2729。Volvo則選擇了40℃(24h±1h)並規定每種材料需要在幹態和溼態兩種條件下均要通過測試。可以看出Volvo在做此項檢測時更多的是考慮到駕駛情況下的車內空氣問題。與前面兩家福特和大眾相同:評判等級分為6級,判定級數越高樣品氣味越強烈。
BYD(比亞迪):
氣味試驗標準為BYDQ-A1901.404-2015。其測試條件為:23±2℃、80±2℃。前一種室溫環境下為溼態,在容器中加50ml去離子水,時間為24±1h;後一種是我們常用的條件,為幹態,評判等級也為6級。BYD的氣味標準類似於大眾標準,大眾PV3900比BYD多了一個40±2℃的條件,相對評判標準,大眾的相對於BYD更為嚴格一點。
Changan(長安):
氣味標準為VS-01.00-T-14016-A1-2014。長安根據以往的基礎上,今年在氣味測試標準上增加了一項舒適度的評價標準,但這種舒適度的評價,暫時還沒有作為影響結果的具體因素。測試條件為:40±2℃、65±2℃、80±2℃。第一種為溼態環境,加入適量的去離子水。後面兩種,則為幹態環境。長安的氣味評判標準也為6級,類似於大眾和BYD等,但是在測試過程中,長安在80±2℃的環境中取出,可以測試的條件溫度為30±2℃,這與大眾和BYD等60±2℃的條件測試有明顯的差異性。
在主機廠的測試條件中,大都選擇了兩到三個溫度值來進行測試,為什麼要選擇多個溫度值?
通過主機廠設定的溫度條件,可以間接判斷出各個主機廠氣味標準的嚴格程度
在主機廠制定的氣味標準中,溫度值的合理選用和溫度測試條件的選擇也是判斷主機廠在制定氣味標準嚴格程度上的重要依據。
主機廠在制定氣味測試標準時,有些會分出幹態和溼態,並且使用的多個溫度條件,其實是為了模擬汽車內飾在不同使用環境中的溫度條件。一種是正常使用環境,在太陽直射的情況下等(65℃、70℃、80℃,乾燥);另一種則是溼熱情況下(23℃、40℃、70℃+少量蒸餾水),包含雨季天氣等等;還有的主機廠會分出熱帶沙漠氣候的環境(105℃,乾燥),各個主機廠的嚴格程度不一樣,所選用的溫度測試條件以及溫度值的多少也會不一樣。
如果在上述三種溫度條件中,只選擇了其中的一種情況作為判斷依據,其測試的嚴格程度相比起選擇兩種或者是三種的會低一些。反之,選擇的測試溫度條件越多,其嚴格程度更高。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不同溫度下的氣味等級是不能夠互相比較的!
氣味等級的高低取決於在不同溫度下氣味人員對於材料中揮發性氣味的感知程度。
以PC/ABS採用不同主機廠的測試條件去比較分析。分別為:上汽的24℃*24h、大眾的40℃*24h、神龍的80℃*2h、吉利的105℃*2h這四個條件做對比。
它們相互是不能比較的!
我們可以看到,23℃和40℃兩個條件分別採用24h,氣味等級相同。而在2h內,80℃和105℃兩個結果差異較大。其實在不同溫度和相同時間下,溫度產生的熱能會促使高分子化學鍵斷裂,會導致材料降解並且會釋放一些化學物質,從而產生一定的氣味。在較高的溫度下,分子的活性較大,易引發熱老化反應;而在較低的溫度下,反應的速度很慢或根本不會反應。
從上述分析中也能夠讓我們認識到,要控制車內味道,必須從原材料入手,選擇更加環保的材料。以汽車內飾為例。
汽車內飾產品大部分由塑料構成,目前常用的塑料材料有PP、PC/ABS以及ABS等等。其中PP本身的性能較低,需要有橡膠增韌、玻纖礦物填充去改性補償,加之PP降解後會產生乙醛,所以,PP的總碳含量和醛類物質含量較之PC/ABS合金都會有比較大的提高。
最後,主機廠們對取樣是如何預處理的呢?
在測試過程前和測試過程中,外界因素都有可能導致最後的氣味結果有差異性,所以對於樣品的各類處理也是氣味測試重要的一部分。
樣品要求
時間要求:由於散發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要反映實際出廠樣品的狀態,需要對生產時間、取樣時間和測試時間三者的間隔進行規定。一般規定取樣時間為生產後15 日內或30 日內,測試在取樣後立即進行,特殊情況下,樣品應密封低溫避光保存。
包裝要求:為減少生產線到檢測實驗室之間運輸過程中樣品本身散發及其他物質的幹擾,降低光照影響,樣品需要採用鋁箔和PE 膜密封包裝,或是使用鋁箔袋密封包裝。
預處理要求:部分標準針對特殊樣品規定了樣品的預處理條件,如東風日產公司NES M0160 對真皮等易吸水材料進行了高溼環境下的預處理。
樣品量要求:常規測試方法的測試對象為原材料和零部件,因此樣品量的選取有兩種不同的方法,即:一是按照原材料進行測試,這種方式不論什麼材料均使用同樣的取樣方案,如美國汽車工業協會標準SAE J1351;二是按照零部件進行測試,這種方式按照大小對零部件分類,每類對應相應的取樣方案,如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的VDA 270以及絕大部分車廠標準;此外,也有車廠制定了更為細緻的取樣方案——按照實際車內用量計算樣品量,如通用汽車GMW 3205,豐田汽車TSM 0505G。
在制定和改善氣味測試標準中,每一家主機廠在長期發展中,都會形成自己的一套測試標準。各個主機廠對於氣味測試的原理是基本相同的,但是測試條件(其中溫度是重要的條件之一)以及結果的等級劃分會有差異,我們也能夠從中一窺各個主機廠氣味測試標準的嚴格程度。
內容來源:錦湖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