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9月4日訊,SpaceX在美國東部時間9月3日8時46分成功將第十二批星鏈衛星發射升空。本次發射在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仍然使用獵鷹九號火箭。此次發射之後,SpaceX已累計發射超700顆星鏈衛星。
全球科技大佬競相角逐
馬斯克「星鏈」布局提速的同時,衛星網際網路領域已迎來了多方勢力角逐。
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的柯伊珀計劃(Project Kuiper),剛剛獲得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批准,是僅次於星鏈計劃之後,全球最受關注的衛星網際網路項目。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參與領投了對衛星服務公司Kymeta的8520萬美元的融資。小米CEO雷軍也虎視眈眈,連續兩年向「兩會」提交關於「發展衛星網際網路」的建議,並希望能納入我國「十四五」發展規劃。
衛星網際網路:不可替代 是5G重要補充
衛星網際網路緣何吸引眾多科技大佬入局,他們前瞻性的判斷在哪裡?
馬斯克曾表示,星鏈衛星最終將能夠承載全世界3%的網際網路流量傳輸,且每年的收益將達100億美元。
沒錯,衛星網際網路的主要功能就是通信流量傳輸,而且覆蓋率極高,甚至可以覆蓋海洋、荒漠、山區等偏遠地區,這是目前通過建設地面基站難以實現的,是對於5G的重要補充。
隨著下遊物聯網、車聯網等應用越來越廣泛,衛星網際網路具有廣闊的商業前景。據衛星行業諮詢公司NSR預測,未來10年,亞洲天基物聯網(通過衛星,為地面用戶提供物聯網服務)收入複合增長率超過10%。2022年將有1億至2億臺物聯網設備有接入衛星的需求。
軌道資源先登先佔 各國加速搶跑
與此同時,衛星軌道和頻段資源卻是「不可再生資源」,這也是各方搶跑的重要原因。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規定,衛星頻率及軌道使用權採用「先登先佔」的競爭方式獲取。如果發射的衛星壽命到期,可以重新發射進行補充,造成「先佔永得」的局面。軌道及頻率是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亦是衛星網際網路組網建設的瓶頸環節。
目前各國紛紛制定產業利好政策,加快低軌衛星網際網路部署計劃 ,爭取先發優勢。搶佔軌道頻率資源對於國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 國家自上而下推動
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範圍,衛星網際網路與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一起並列為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國家密集出臺相關政策,堅定推進衛星網際網路和天地一體化網絡建設。
從建設進程上看,我國星座組網初具雛形,國有企業牽頭髮起「鴻雁星座」、「虹雲工程」、「行雲工程」等計劃,民營企業也紛紛響應推動星座規模部署。據《2018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投資報告》預測,到2025年前我國將發射約3100顆商業衛星。
相關產業鏈自上而下受益
華創證券在研報中指出,衛星網際網路產業鏈分為衛星製造、火箭發射、地面設備及衛星運營四個環節,根據組網節奏自上而下受益。
衛星製造和火箭發射:組網前期的先行環節,也是最先受益發射增量的板塊。目前呈現出「國家隊領航,民營企業迅速成長」的態勢,主力為我國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國電科集團,擁有微小行星製造能力的民營企業也紛紛參與。已具備細分領域的技術儲備及成本優勢的企業擁有明顯的先發優勢。建議關注中國衛星、天銀機電、和而泰、康拓紅外等。
地面設備:技術相對成熟, 企業分布相對分散。建議關注華力創通、海格通信、海能達。
衛星運營:賽道門檻較高,未來空間段運營的機會將集中於少量持照標的,推薦關注衛星運營龍頭中國衛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