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間引力會讓行星盤錯位

2020-11-29 新華網客戶端

   NASA

  太陽系非常平坦,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運行。但並不是所有恆星系統都是如此,尤其是圍繞多顆恆星形成的行星盤。9月4日,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在觀測獵戶座GW星系時,發現該星系擁有一個變形、錯位的行星盤。

  獵戶座GW星系擁有3顆恆星,研究人員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等對該星系進行了長達11年的觀測,發現3顆恆星不在同一平面上運行,這就導致了其行星盤並不平坦,而是彎曲的,且從行星盤內部(靠近3顆恆星)剝離出與行星盤錯位的環。研究人員認為,3顆恆星相互衝突的引力破壞了行星盤,且觀測到的內圈環形狀與數值模擬結果相匹配,更加印證了這一猜想。

  研究人員認為,在錯位環內形成的任何行星都將在高度傾斜的軌道上繞恆星運行。由於宇宙中超過一半的恆星在誕生時擁有一個或多個伴星,這一最新發現預示著一個令人興奮的未來:宇宙中可能存在許多未知的系外行星,它們在非常傾斜和遙遠的軌道上圍繞恆星運轉。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雜誌。(記者 張 曄)

  

恆星間引力會讓行星盤錯位



01003009095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489171

相關焦點

  • 恆星間引力會讓行星盤錯位
    但並不是所有恆星系統都是如此,尤其是圍繞多顆恆星形成的行星盤。9月4日,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在觀測獵戶座GW星系時,發現該星系擁有一個變形、錯位的行星盤。獵戶座GW星系擁有3顆恆星,研究人員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等對該星系進行了長達11年的觀測,發現3顆恆星不在同一平面上運行,這就導致了其行星盤並不平坦,而是彎曲的,且從行星盤內部(靠近3顆恆星)剝離出與行星盤錯位的環。
  • 新發現:三恆星系統的奇特原行星盤
    三恆星系統及周圍原行星盤的觀測圖片。利用超大大望遠鏡(VLT)和阿塔卡馬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罕見的圍繞三恆星系統的原行星盤。科學家認為原行星盤可能被恆星的引力拉斷了,或者是盤中誕生了一顆新行星。新發現的原行星盤隸屬於編號為GW Orionis的三恆星系統,它位於獵戶座,距離地球約1,312光年。
  • 原行星盤引力和磁性的同時模擬或揭示損失的角動量
    原行星盤引力和磁性的同時模擬。從圍繞太陽旋轉的巨大氣體和塵埃圓盤出發,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七顆行星曾經與它們的衛星一起發展。科學家們認為,近幾十年來發現的數千顆太陽系外行星肯定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為了獲得更多的洞察力,天體物理學家使用計算機模擬來研究行星從這樣的原始行星盤形成時的工作過程,例如行星質量的增長以及其磁場的形成。
  • 奇妙的多星系統,錯位的系外行星,太陽系外更精彩的星系!
    現在,國家射電天文臺(NRAO)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環繞多顆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可能位於距原雙星軌道平面非常遠的錯位軌道。這一發現對複雜多星系統中行星的形成產生了影響。相比於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觀測的十幾個具有系外行星的雙星軌道周期都少於四十天,該研究利用位於智利的ALMA(阿塔卡馬大型毫米和次毫米波陣)觀測到19個環繞雙星的行星盤軌道周期都較長。在環繞著年輕恆星的行星盤中,碎片慢慢結合形成行星。在雙星系統中,行星環被稱為環雙星行星盤。
  • 恆星引力「舞蹈」撕裂行星盤
    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天文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專家小組已經確定了一個恆星系統,其行星可能形成於圍繞多顆恆星的彎曲星盤的塵埃和氣體環中。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科學》。假如從一個圍繞該系統的行星上觀察,觀測者將會看到一個令人驚嘆的傾斜的多恆星星座——類似於《星球大戰》中的塔圖因星。
  • 前所未有,科學家首次同時模擬了原行星盤的引力和磁性!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使用並改進了一種所謂的混合網格-粒子方法來計算磁場、流體動力學和引力。在這種方法中,質量和引力是用粒子來計算的,每個粒子代表系統的一部分。研究人員表示,用一種由粒子構成的虛擬自適應網格來計算熱壓和磁場的影響,這種網格具有較高的精度。
  • 歐洲南方天文臺發布新恆星「金牛座HL」及其原行星盤高清圖(組圖)
    金牛座HL 天文學家認為,所有恆星都是氣體塵埃雲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縮而形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恆星周圍的塵埃顆粒會粘連在一起,聚集形成砂粒、卵石,以及巨大的石塊。最終,這些物質會構成一個薄薄的原行星盤(英文為protoplanetary disc。觀察者網注),小行星和行星就在其中形成。 這次,天文學家拍到了迄今最清晰的行星形成景象。
  • 天文學家發現最古老的行星盤
    他們發現了一個不尋常的恆星——環繞這顆恆星的是最古老的行星盤。所謂行星盤,是一種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原始盤狀結構。一般具有行星盤的都是較年輕的恆星,新的行星就誕生於盤內物質碰撞結合的過程中。由俄克拉荷馬大學的Steven Silverberg帶領的團隊宣布,它們在一個最近被確認的紅矮星周圍發現了溫熱的行星盤——這是一般出現在年輕恆星系統內的結構,出現在類似這樣的紅矮星周圍是很罕見的,而這顆名為AWI0005x3s的紅矮星似乎很早就已經擁有這個行星盤了。有關發現已經發表在了期刊《天體物理學報快報》上。
  • 歐洲天文臺發布金牛座及其原行星盤高清圖像
    天文學家在測試和檢驗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ALMA)新的高解析度性能的時候,在一顆新生恆星周圍拍到了迄今最清晰的行星形成景象。這顆類似太陽的恆星位於金牛座中,距離地球大約450光年。ALMA在這個恆星系統中發現前所未見的特徵,包括多個同心圓環,相互之間被邊界清晰的環縫隔開。這些結構表明,在這顆相當年輕的恆星周圍,行星形成過程已經在順利進行了。
  • 新的觀測結果表明,行星盤被其三顆中心恆星撕裂了
    但是並非所有的恆星系統都如此,特別是對於圍繞多顆恆星的行星形成盤來說,就像新研究的對象:GW Orionis。這個系統位於獵戶座(Orion)星座中,距地球僅1300光年遠,它有三顆恆星和一塊變形的、分開的圓盤圍繞它們。
  • 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天文學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緻密星雲外圍觀察到傳送帶,功能猶如胎兒的臍帶一樣,該傳送帶直接在一對年輕的形成恆星附近沉積傳輸物質。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MPE)和米利梅三角無線電研究所(IRAM)的科學家發現,傳送帶中的氣體運動,即所謂的「流光」,主要「服從」靠近原恆星核心最內部的引力。流光將大量的氣體和距離最近在恆星形成區域周圍母星雲中產生化學物質直接輸送到核心中心的年輕原恆星。
  • 這顆系外行星環繞雙恆星運行,運行軌道「錯位」
    由於這是神話故事,所以我們也不知道,如果天上真的出現多個太陽時,我們地球會怎樣。雖然在我們太陽系內,只有一個太陽,但是在宇宙深處,確實存在一些多個太陽的情況,即在某些星球上,我們可以看到多個太陽。多星系統普遍存在太陽,即恆星,如果在一個恆星系中出現多個恆星,意味著會存在多個太陽。
  • 引力會引起恆星坍塌成黑洞,為何引力那麼強?
    四種基本力當中,引力是最弱的,但是引力有兩個非常大的特點,一是只有吸引作用,沒有排斥作用,二是作用距離無限遠;於是重力就可以無限疊加,從而超過其他三種作用力的整體效果。我們知道,一個天體的引力強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塌縮成一顆黑洞,連光也無法逃離黑洞的引力;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由於核聚變反應的減弱,引力會佔據主導作用,然後使恆星塌縮,就有可能在內部形成一顆黑洞。
  • 恆星引力的爆款IP運營法則
    恆星引力創始人、CEO王一栩說:「要看產品。我們希望每一個產品和每一個IP能夠面向最對他胃口的受眾。」如何做到這一點,可以理解為恆星引力如何完成IP的孵化。在與王一栩的交流中,我們提煉出了三個關鍵詞。關鍵詞一,熱情。
  • 恆星系統中 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步形成
    恆星是密集的星際物質雲坍塌形成的。現在,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非常年輕原恆星的星際物質雲坍塌過程中還有行星形成的跡象。這說明恆星系統中的恆星和行星很可能是同步形成的。 果真如此,這將顛覆之前的理論認識,也就是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 恆星形成的黑洞質量更小,那為啥引力會更強呢?
    這種恆星高度演化,在其生命末期註定會經歷超新星爆發。這顆伴星的外層正在被強大的恆星風剝離,而黑洞的強大引力捕獲了其中的一些氣體。 標準的黑洞實際上是一顆非常大的坍縮恆星的殘骸,其質量是太陽的5-20倍。自然形成的黑洞,在超新星爆炸後產生的黑洞質量實際上比以前的恆星質量要小得多。
  • 天文學最新發現:比典型原行星盤,壽命還長10倍的彼得·潘盤!
    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示了原行星盤是如何形成的,這可能為行星的形成提供了新見解。行星形成盤,或稱原行星盤,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巨大圓盤,圍繞著年輕的恆星旋轉。新發現的行星形成盤(彼得·潘盤)名字就像它們被認為是「永遠不會長大」虛構的那樣,壽命大約是其他典型原行星盤5-10倍。雖然天文學家自2016年以來就已經意識到彼得·潘盤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