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學家發現最古老的行星盤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由民間天文學愛好者和包括Carnegie's Jonathan Gagné 在內的天文學家組成的聯合小組發現了一處不尋常的系外行星「獵場」。他們發現了一個不尋常的恆星——環繞這顆恆星的是最古老的行星盤。所謂行星盤,是一種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原始盤狀結構。一般具有行星盤的都是較年輕的恆星,新的行星就誕生於盤內物質碰撞結合的過程中。
-
新發現:三恆星系統的奇特原行星盤
三恆星系統及周圍原行星盤的觀測圖片。利用超大大望遠鏡(VLT)和阿塔卡馬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罕見的圍繞三恆星系統的原行星盤。科學家認為原行星盤可能被恆星的引力拉斷了,或者是盤中誕生了一顆新行星。新發現的原行星盤隸屬於編號為GW Orionis的三恆星系統,它位於獵戶座,距離地球約1,312光年。
-
這種恆星,大小只有太陽的10%,但它的行星,卻是木星的10倍!
中央蘭開夏大學的最新天文學研究表明:圍繞小恆星形成巨型行星的速度,可能比之前認為的要快得多。正如現在發表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研究那樣,安東尼·默瑟博士和迪米特裡斯·斯塔馬特洛斯博士新行星形成的研究,挑戰了我們對行星形成的理解。紅矮星是我們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類型,它們是小恆星,大小是太陽的10%到50%。
-
歐洲天文臺發布金牛座及其原行星盤高清圖像
天文學家在測試和檢驗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ALMA)新的高解析度性能的時候,在一顆新生恆星周圍拍到了迄今最清晰的行星形成景象
-
發現全新年輕行星系統「彼得潘行星盤」
2016年,NASA Disk Detective公民科學計劃團隊志願者發現一種全新年輕行星系統,科學家稱為Peter天文學家原來認為原行星盤只能持續存在幾百萬年,因此最大的行星如木星和土星,必須非常快形成。但當志願者從Disk Detectives計劃的一堆太陽系圖片尋找時,發現這些Peter Pan行星盤的存在時間比原先猜測長達10倍。這可不是僥倖發現,都是公民科學家的努力!
-
歐洲南方天文臺發布新恆星「金牛座HL」及其原行星盤高清圖(組圖)
最終,這些物質會構成一個薄薄的原行星盤(英文為protoplanetary disc。觀察者網注),小行星和行星就在其中形成。 這次,天文學家拍到了迄今最清晰的行星形成景象。 ALMA在這個恆星系統中發現前所未見的特徵,包括多個同心圓環,相互之間被邊界清晰的環縫隔開。 這些結構表明,在這顆相當年輕的恆星周圍,行星形成過程已經在順利進行了。
-
行星的上限設定為木星質量的4至10倍,行星將被新定義?
現在,科學家們知道大行星停在哪裡,小棕矮星開始在哪裡-這一發現重新定義了「行星」一詞。現在,科學家們知道大行星停在哪裡,小棕矮星開始在哪裡-這一發現重新定義了「行星」一詞。很少有天文學術語比「行星」一詞更具分裂性。儘管冥王星在2006年的降職長期以來一直是持續不斷的科學辯論的焦點,但還有其他更大的世界處於危險之中。
-
原行星盤引力和磁性的同時模擬或揭示損失的角動量
原行星盤引力和磁性的同時模擬。從圍繞太陽旋轉的巨大氣體和塵埃圓盤出發,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七顆行星曾經與它們的衛星一起發展。科學家們認為,近幾十年來發現的數千顆太陽系外行星肯定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為了獲得更多的洞察力,天體物理學家使用計算機模擬來研究行星從這樣的原始行星盤形成時的工作過程,例如行星質量的增長以及其磁場的形成。
-
前所未有,科學家首次同時模擬了原行星盤的引力和磁性!
科學家們相信,近幾十年來發現的數千顆太陽系外行星也一定發生了同樣的事情。為了獲得更深入的了解,天體物理學家使用計算機模擬來研究行星形成的過程,例如行星的質量增長和磁場的形成。這兩個過程——行星的形成和磁場的形成——一直是獨立的研究領域,並在不同的模型中進行模擬。但是現在,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將兩個過程結合到一個模擬中。
-
恆星間引力會讓行星盤錯位
但並不是所有恆星系統都是如此,尤其是圍繞多顆恆星形成的行星盤。9月4日,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在觀測獵戶座GW星系時,發現該星系擁有一個變形、錯位的行星盤。 獵戶座GW星系擁有3顆恆星,研究人員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等對該星系進行了長達11年的觀測,發現3顆恆星不在同一平面上運行,這就導致了其行星盤並不平坦,而是彎曲的,且從行星盤內部(靠近3顆恆星)剝離出與行星盤錯位的環。研究人員認為,3顆恆星相互衝突的引力破壞了行星盤,且觀測到的內圈環形狀與數值模擬結果相匹配,更加印證了這一猜想。
-
恆星間引力會讓行星盤錯位
但並不是所有恆星系統都是如此,尤其是圍繞多顆恆星形成的行星盤。9月4日,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在觀測獵戶座GW星系時,發現該星系擁有一個變形、錯位的行星盤。獵戶座GW星系擁有3顆恆星,研究人員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等對該星系進行了長達11年的觀測,發現3顆恆星不在同一平面上運行,這就導致了其行星盤並不平坦,而是彎曲的,且從行星盤內部(靠近3顆恆星)剝離出與行星盤錯位的環。
-
行星的行星盤原來具有保護衛星的作用,那為什麼地球沒有行星盤?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個存在生命且有一個衛星的行星,除了地球自然且唯一的衛星(月球)外,太陽系還之中還有著其他的行星的衛星。實際上,僅僅木星就擁有79顆已知的自然衛星,而土星擁有所有天文物體中最廣為人知的眾多衛星,它有82顆自然衛星。
-
行星的行星盤原來具有保護其衛星的作用,為什麼地球沒有行星盤?
人造衛星圍繞巨大的氣體行星形成,而行星本身仍圍繞恆星形成名古屋大學和日本國立天文臺(NAOJ)的助理教授分別解決了這一差距,並提出了一種新的月球形成模型,該模型結合了在冰原行星盤中基於不同程度灰塵和不同溫度的更現實的溫度分布
-
在30300光年外的美麗星雲中,發現一個0.01倍太陽質量的行星盤
對這些區域的觀測有可能擴大已知恆星、原星、年輕天體和星團的名單,然後可以在不同波長進行全面研究,以便對恆星生命周期的初始階段有更多洞察。觀測發現,IRAS數據表明,IRAS 12272-6240星雲的中央恆星最有可能是O9V光譜類型,有效溫度約為33500K,質量約為太陽的23倍。
-
新發現:「殭屍旋渦」是新恆星誕生的推手
計算物理學家菲利普·馬庫斯(Philip Marcus)帶領的研究小組發現了氣體密度的變化是如何導致其不穩定性,後者會產生恆星形成所必須的旋渦。這篇研究被發表在8月20日的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天文學家認為在新恆星出生的前幾個階段裡,密集的氣體雲會坍塌形成一大塊,在角動量的幫助下,旋轉形成飛盤狀的盤狀物,在那裡開始形成原恆星。
-
一點兒也不慢,發現宇宙尺度上的行星,在眨眼之間就形成的證據
科學家們發現了宇宙尺度上行星在眨眼間形成的證據,利用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和超大型陣列(VLA)綜合功率獲得的新結果表明,年齡在0.1~50萬年之間非常年輕的原行星盤有足夠的物質來「組裝」形成行星系統。一個多年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的難題,現在找到了一個看似合理的解決方案。近年來,天文學家用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稱重銀河系的原行星盤。
-
發現恆星臍帶:首次從形成恆星的星雲外圍,觀察到物質傳送帶
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MPE)和米利梅三角無線電研究所(IRAM)的科學家發現,傳送帶中的氣體運動,即所謂的「流光」,主要「服從」靠近原恆星核心最內部的引力。流光將大量的氣體和距離最近在恆星形成區域周圍母星雲中產生化學物質直接輸送到核心中心的年輕原恆星。
-
天文學家發現一個異常的太陽系胚胎
Dagnello最近阿塔卡馬毫米/亞毫米波射電望遠鏡陣列(ALMA)在豺狼座的一個原行星盤周圍發現了一個奇特的氣體結構。我們印象中的原行星盤通常由一個個同心圓組成,但豺狼座RU的原行星盤卻由內向外伸展出了許多氣體「旋臂」,宛如迷你的旋渦星系。這個原行星盤實際上分為內外兩部分。中心部分的直徑大約為60 AU,相當於海王星軌道直徑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