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新的物種應該是單細胞到單細胞,魚到魚,鳥到鳥,為什麼再沒出現海生植物到陸生植物,蟲到動物?如果演變一直是隨機幾十億過去了為什麼相存的單細胞一次都沒有突變成多細胞?
就好比為什麼三葉蟲滅絕後沒有從單細胞進化出新的三葉蟲?
物種的進化道路是值得思考的,重複性的進化好像不符合世間法,雖然看是物種間沒有語言交流,智慧的生命已經寫滿了明天的繼續,進化是整個生物系統的事,是明確彼此關係的量化。如消滅四害,四害也會迅速進化。以至於跨物種的理念交流一直在繼續。進化的成功當然也屬於整個地球社會了。三葉蟲有化石,恐龍也有化石,可是這些都是地球的昨天了。
推動進化的是環境的改變,而環境的改變創造了進化位階。每次物種大爆發都是環境的巨變,而每兩次巨變之間物種是穩定的。穩定期每個位階都會有物種佔據,形成平衡。這就和大猩猩沒有進化成人一個道理,因為上次物種大爆發,創造了人類和大猩猩,兩者佔據兩種環境,之間並不是進化的前後關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盛世太平,亂世出豪傑。戰爭是科技爆發的搖籃。你可以理解為這是天之道,也可以說每次環境巨變都是神的推動。但鐵一般的證據表明不管是誰創造的,規則就是如此。
要解釋這個問題,就要從所謂「猴子打字打出哈姆雷特」說起,也即所謂「基因突變是隨機的,進化出如此精密的生命體就像一隻猴子胡亂打字卻打出了哈姆雷特,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進化論不成立。」
也不知哪個腦殘想出了這條所謂「駁倒了進化論」的論據,還有一堆腦殘附和,我用詞可能過於激烈了,但此言論的腦殘之處顯而易見。
因為所謂「精密生命體」是一步步進化而來,就像題主所說的,從有機分子到蛋白質;從蛋白質到蛋白質團;從分子鏈缺損時攝入材料復原,到繁殖意義的分裂複製;從「類生命體」、病毒到單細胞生命體,從單細胞微生物到多細胞原生動植物……生命是這樣從簡單到複雜逐步演化。
同樣拿猴子打字做比方,猴子一開始根本不需要打什麼哈姆雷特,打一個字母就夠了,然後在一個字母基礎上打出一個單詞,一隻猴子不行就換一隻,或者幾百幾千隻猴子一起打,很容易做到。
一個單詞打出來了,好,定案!這單詞就相當於一種能夠適應環境的新突變,後續的「胡亂打字」都是在這個單詞的基礎上繼續,拼不出單詞的淘汰,拼出單詞而與第一個單詞無法形成語法關係的淘汰,一隻猴子做不到,幾千幾萬隻猴子總能搞出下一個來,接下來有的猴子繼續創作第二個詞,看還有沒有更多創意,其餘猴子則進入第三詞……
久而久之,幾十億年,幾十萬萬億隻猴子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們就擁有了無數生命篇章,其中有散文有詩歌也有小說,你問裡面有沒有哈姆雷特?但為什麼一定要有哈姆雷特?是文章就行,適應環境就行,其中有些恐怕比哈姆雷特更精彩,但這些文章是無數年中無數隻猴子接力打字,經「我們」篩選接龍而來,你讓一隻猴子在你眼皮底下單獨完成其中任何一篇都不可能,哪怕是最短的小詩。如果再耗費億萬年重複一遍相同過程,得到的必定是不同的文章,而文章風格取決於我們這些「篩選者」,其實就是自然環境的不斷改變。
明白了猴子打字一般的「隨機性」,就該明白,要從簡單生命體重新進化一隻三葉蟲出來根本不可能,就算為了適應同樣環境有些類似的體態特徵,它也不是三葉蟲,就好像海豚再像魚龍它也不是魚龍。
最後,題主還要明白一件事,一項基因突變要想成為新的進化,它必須能為該生物帶來競爭優勢,獲得更多食物,繁衍更多後代,甚至將競爭對手趕盡殺絕,才能將這基因傳承並推廣開來,而這在一個穩定的、繁盛的生態系統裡是很難做到的。
彈塗魚可以上岸蹓躂,步行鯰可以翻山越嶺尋找新的水塘,這都是了不起的進化,但這兩種魚不可能循著遠古前輩的足跡登岸發展為陸生動物。
初登陸的遠古前輩面對的是一片植物茂盛的空曠大陸,除了昆蟲再沒有其它動物,所以它容易覓食、沒有天敵,到處都是空白的生活領域可以填補,它們可以上樹、可以鑽洞,可以吃草也可以吃蟲,幾乎各種體態和食性變化都能讓自己避開激烈競爭去填補空白,從而獲得更多食物,繁衍更多後代。根據現代對孤島放生壁虎的觀察實驗證明,這種填補生態空白式的進化幾乎是爆炸式的,幾十年就能演化出新物種。
而彈塗魚、步行鯰它們,面對的是早已繁榮穩定的生態系統,陸生進化最多讓它們獲得一些逃避水中天敵的優勢,卻不可能引導它們改為陸棲動物,因為陸地早被各種優勢物種佔據,沒有空白可以填充,一隻步行鯰無論發生多牛逼的突變也打不過一隻普通野貓。
正因如此,進化史上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環境劇變=》大滅絕=》生態大空白激發新物種大爆發=》長期繁盛和穩定=》環境劇變」這樣的反覆循環,就如恐龍滅絕導致陸地生態空白才有了哺乳類物種的大爆發。
那麼,還可能從簡單生命重新進化出三葉蟲嗎?三葉蟲來自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統治了空曠的海洋,但現在的海洋早已不是寒武紀的海洋,就算放一隻活的三葉蟲進去,它面對鯊魚、鰻魚、金槍魚,以它的行動速度和感官能有一絲一毫競爭優勢嗎?如果沒有,這種進化就不會有。
PS:易五月作品,禁止轉載!(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