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葉蟲滅絕後再也沒有從單細胞進化出新的三葉蟲?

2020-12-03 易途

現在新的物種應該是單細胞到單細胞,魚到魚,鳥到鳥,為什麼再沒出現海生植物到陸生植物,蟲到動物?如果演變一直是隨機幾十億過去了為什麼相存的單細胞一次都沒有突變成多細胞?

就好比為什麼三葉蟲滅絕後沒有從單細胞進化出新的三葉蟲?

物種的進化道路是值得思考的,重複性的進化好像不符合世間法,雖然看是物種間沒有語言交流,智慧的生命已經寫滿了明天的繼續,進化是整個生物系統的事,是明確彼此關係的量化。如消滅四害,四害也會迅速進化。以至於跨物種的理念交流一直在繼續。進化的成功當然也屬於整個地球社會了。三葉蟲有化石,恐龍也有化石,可是這些都是地球的昨天了。

推動進化的是環境的改變,而環境的改變創造了進化位階。每次物種大爆發都是環境的巨變,而每兩次巨變之間物種是穩定的。穩定期每個位階都會有物種佔據,形成平衡。這就和大猩猩沒有進化成人一個道理,因為上次物種大爆發,創造了人類和大猩猩,兩者佔據兩種環境,之間並不是進化的前後關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盛世太平,亂世出豪傑。戰爭是科技爆發的搖籃。你可以理解為這是天之道,也可以說每次環境巨變都是神的推動。但鐵一般的證據表明不管是誰創造的,規則就是如此。

要解釋這個問題,就要從所謂「猴子打字打出哈姆雷特」說起,也即所謂「基因突變是隨機的,進化出如此精密的生命體就像一隻猴子胡亂打字卻打出了哈姆雷特,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進化論不成立。」

也不知哪個腦殘想出了這條所謂「駁倒了進化論」的論據,還有一堆腦殘附和,我用詞可能過於激烈了,但此言論的腦殘之處顯而易見。

因為所謂「精密生命體」是一步步進化而來,就像題主所說的,從有機分子到蛋白質;從蛋白質到蛋白質團;從分子鏈缺損時攝入材料復原,到繁殖意義的分裂複製;從「類生命體」、病毒到單細胞生命體,從單細胞微生物到多細胞原生動植物……生命是這樣從簡單到複雜逐步演化。

同樣拿猴子打字做比方,猴子一開始根本不需要打什麼哈姆雷特,打一個字母就夠了,然後在一個字母基礎上打出一個單詞,一隻猴子不行就換一隻,或者幾百幾千隻猴子一起打,很容易做到。

一個單詞打出來了,好,定案!這單詞就相當於一種能夠適應環境的新突變,後續的「胡亂打字」都是在這個單詞的基礎上繼續,拼不出單詞的淘汰,拼出單詞而與第一個單詞無法形成語法關係的淘汰,一隻猴子做不到,幾千幾萬隻猴子總能搞出下一個來,接下來有的猴子繼續創作第二個詞,看還有沒有更多創意,其餘猴子則進入第三詞……

久而久之,幾十億年,幾十萬萬億隻猴子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們就擁有了無數生命篇章,其中有散文有詩歌也有小說,你問裡面有沒有哈姆雷特?但為什麼一定要有哈姆雷特?是文章就行,適應環境就行,其中有些恐怕比哈姆雷特更精彩,但這些文章是無數年中無數隻猴子接力打字,經「我們」篩選接龍而來,你讓一隻猴子在你眼皮底下單獨完成其中任何一篇都不可能,哪怕是最短的小詩。如果再耗費億萬年重複一遍相同過程,得到的必定是不同的文章,而文章風格取決於我們這些「篩選者」,其實就是自然環境的不斷改變。

明白了猴子打字一般的「隨機性」,就該明白,要從簡單生命體重新進化一隻三葉蟲出來根本不可能,就算為了適應同樣環境有些類似的體態特徵,它也不是三葉蟲,就好像海豚再像魚龍它也不是魚龍。

最後,題主還要明白一件事,一項基因突變要想成為新的進化,它必須能為該生物帶來競爭優勢,獲得更多食物,繁衍更多後代,甚至將競爭對手趕盡殺絕,才能將這基因傳承並推廣開來,而這在一個穩定的、繁盛的生態系統裡是很難做到的。

彈塗魚可以上岸蹓躂,步行鯰可以翻山越嶺尋找新的水塘,這都是了不起的進化,但這兩種魚不可能循著遠古前輩的足跡登岸發展為陸生動物。

初登陸的遠古前輩面對的是一片植物茂盛的空曠大陸,除了昆蟲再沒有其它動物,所以它容易覓食、沒有天敵,到處都是空白的生活領域可以填補,它們可以上樹、可以鑽洞,可以吃草也可以吃蟲,幾乎各種體態和食性變化都能讓自己避開激烈競爭去填補空白,從而獲得更多食物,繁衍更多後代。根據現代對孤島放生壁虎的觀察實驗證明,這種填補生態空白式的進化幾乎是爆炸式的,幾十年就能演化出新物種。

而彈塗魚、步行鯰它們,面對的是早已繁榮穩定的生態系統,陸生進化最多讓它們獲得一些逃避水中天敵的優勢,卻不可能引導它們改為陸棲動物,因為陸地早被各種優勢物種佔據,沒有空白可以填充,一隻步行鯰無論發生多牛逼的突變也打不過一隻普通野貓。

正因如此,進化史上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環境劇變=》大滅絕=》生態大空白激發新物種大爆發=》長期繁盛和穩定=》環境劇變」這樣的反覆循環,就如恐龍滅絕導致陸地生態空白才有了哺乳類物種的大爆發。

那麼,還可能從簡單生命重新進化出三葉蟲嗎?三葉蟲來自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統治了空曠的海洋,但現在的海洋早已不是寒武紀的海洋,就算放一隻活的三葉蟲進去,它面對鯊魚、鰻魚、金槍魚,以它的行動速度和感官能有一絲一毫競爭優勢嗎?如果沒有,這種進化就不會有。

PS:易五月作品,禁止轉載!(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什麼原因導致了存活2.7億年的三葉蟲突然滅絕?
    高達95%的海洋物種屈服於二疊紀末的滅絕,也就是所謂的大滅絕,包括三葉蟲。霍普金斯研究三葉蟲體型和大小隨時間的變化,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它們的生存。霍普金斯說,當三葉蟲在寒武紀初期(5.41億年至4.85億年前)首次出現時,它們的種類極其繁多,可能是因為沒有那麼多的競爭對手。三葉蟲在寒武紀早期的適應性主要與生長發育有關,比如它們有多少節段或肢體的變化。
  • 進化最成功的古生物—三葉蟲
    說起三葉蟲,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潮溼蟲,因為三葉蟲和潮溼蟲非常相像。不過實際上三葉蟲早已滅絕了2億多年。三葉蟲主要生活2.48-5.2億年前,總共有超過15000種的三葉蟲。別看這些小東西不起眼,但是他們可是進化最成功的古生物哦。
  • 科學家稱細菌曾致三葉蟲等九成海洋生物滅絕
    科學家稱,2.5億年前一種細菌致三葉蟲等九成海洋生物滅絕  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地球上發生過一次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但科學家們至今仍無法確定其中原因。它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很早就存在於海洋中,至今仍生活在油井、垃圾堆以及牛等動物的內臟裡。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說,二疊紀末期,西伯利亞地區的火山大規模噴發,令海洋中的鎳大量積累,為甲烷八疊球菌的繁殖提供了豐富養料。於是,這種細菌數量猛增。它分解海洋沉積物中的有機碳,產生大量沼氣。沼氣增多不但讓氣溫迅速攀升 ,還令海水變酸,讓動植物失去適合生存的環境,由此引發大滅絕。
  • 【動物進化】節肢動物門|寒武紀海洋中的「小強」——三葉蟲
    三葉蟲的化石,又稱蝙蝠石,粗看似鞋印,仔細觀察後發現,它們從結構上可分為頭甲、胸甲和尾甲三部分,其體外包有一層堅硬的外殼,殼面普遍光滑。(ps:關於鱟的更多知識,可查看《【動物進化】肢口動物綱|古老的藍血動物》一文)三葉蟲與珊瑚、海百合、腕足動物、頭足動物等動物共生。大多適應於淺海底棲爬行或以半遊泳生活,還有一些在遠洋中遊泳或遠洋中營漂浮生活。生活習性的不同決定著其身體構造的不同。底棲三葉蟲身體扁平,有的三葉蟲可鑽入泥沙生活,其頭部結構堅硬,前緣形似扁鏟,便於挖掘。
  • 最早稱霸地球的生物——三葉蟲,為何突然間全部滅絕?
    在那個時代,三葉蟲還沒有遇到有力的競爭對手,也因此稱霸了整個寒武紀,然而,它們卻在2.5億年前二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全部消失。這是為什麼?三葉蟲與蝦、蟹是同類,都屬於節肢動物,它們雖然體型不是很大,但是數量非常多並且分布廣泛。它們的身體背面的背甲是一種非常堅實的骨骼,腹部很柔軟,長有兩排細長的腳,就像今天的蝦一樣。
  • 只因一對「兔耳朵」,這種三葉蟲踏入進化「死胡同」
    從距今5.2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開始登場,到2.4億年前的二疊紀完全滅絕,三葉蟲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多年,可見它的生命力極強。 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它們演化出繁多的種類,有的長達70釐米,有的只有2毫米。但是在寒武紀早中期的數千萬年裡,很多三葉蟲卻是因循守舊的「保守派」,老祖宗傳給它們的形態基本沒什麼改變。
  • 遠古生物三葉蟲,從上千種類別到最後滅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三葉蟲適應性極強 三葉蟲是一種奇特的生物,它們看起來就像戴著頭盔一樣,並且地球上生存長達2.7億年之久。這些甲殼類無脊椎動物的物種曾經有數千種之多,它們在海洋中覓食,更是在兩次大規模滅絕中倖存下來。但大約2.52億年前,三葉蟲從化石記錄中消失了,是什麼最終消滅了這類適應性極強的海底生物呢?
  • 三葉蟲的「兔耳朵」 或為迷惑天敵及捕食
    ,發現一類獨特的三葉蟲。因循守舊的「怪脾氣」讓人猜不透三葉蟲是一種奇特的遠古動物,半圓形的頭部、紋理分明的肋葉,讓它們看起來就像戴著頭盔的武士。它們是寒武紀的霸主,有科學家把寒武紀稱為「三葉蟲的時代」。從距今5.2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開始登場,到2.4億年前的二疊紀完全滅絕,三葉蟲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多年,可見它的生命力極強。
  • 為什麼能發現幾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卻找不到進化中的人類化石?
    相信大家可能有一個疑問,為何我們能夠找到幾億年前三葉蟲(生物)的化石,確實找不到進化半路中的古人類化石?這是不是說人類進化是錯誤的?其實並不是。三葉蟲在早期的海洋中繁殖的非常成功,很容易達到數十億,它們的數量如此龐大,持續了數億年。
  • 宇宙簡史:約7.71億年前地球被冰封,三葉蟲被滅絕發生了什麼
    是具有細胞核的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的總稱,他包括所有動物、植物、真菌和其他具有由膜包裹著的複雜亞細胞結構的生物。約5億年前,三葉蟲出現>三葉蟲綱的動物統稱三葉蟲,是節肢動物門中已經滅絕的一綱。他們最早出現於寒武紀時期,在古生代早期達到巔峰,伺候逐漸減少至滅絕。最晚的三葉蟲與2.5億年前二疊紀結束時的生物集群滅絕中消失。
  • 花木草蟲:大明名鼎鼎的三葉蟲你就了解多少?
    到了20世紀20年代,我國的古生物學家對「蝙蝠石」進行了科學研究,終於弄清楚這原來是一種名為三葉蟲的化石。在距今5億多年以前的寒武紀時期,陸地上是一片荒涼,沒有動物,沒有森林,甚至連一根草都沒有,到處是光禿禿的巖石。雖然陸地上毫無生氣,但海洋裡已經生氣勃勃了!海水裡充滿了海藻以及千千萬萬的動物,其中主要是無脊椎動物。
  • 科學家「透視」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它們已經進化出類似昆蟲...
    大陸布滿巖石,乾燥,幾乎沒有植被,貧瘠的兩極沒有冰。幾乎所有的植物和動物都生活在覆蓋地球大部分地區的廣闊、溫暖的海洋中。但在環繞大陸的淺海中,有一種生物已經發展出一種完全現代的複眼視覺特徵。他們表示,許多複眼的結構和功能自古生代(5.42億至2.52億年前)以來幾乎沒有變化,這為了解三葉蟲的遠古生命提供了新知。但是,這隻三葉蟲的眼睛結構是如何讓它的進化設計與過去5億年相關的呢?Schoenemann和其他研究人員對化石進行了研究,尋找線索。
  • 它們存在時間短暫 卻為三葉蟲演化史書寫了驚嘆的一筆
    ,發現一類獨特的三葉蟲。因循守舊的「怪脾氣」讓人猜不透三葉蟲是一種奇特的遠古動物,半圓形的頭部、紋理分明的肋葉,讓它們看起來就像戴著頭盔的武士。它們是寒武紀的霸主,有科學家把寒武紀稱為「三葉蟲的時代」。從距今5.2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開始登場,到2.4億年前的二疊紀完全滅絕,三葉蟲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多年,可見它的生命力極強。
  • 5億年前的三葉蟲為何長著「一對兔耳朵」?
    ,發現一類獨特的三葉蟲。「保守」的褶頰蟲三葉蟲是一種奇特的遠古動物,半圓形的頭部、紋理分明的肋葉,讓它們看起來就像戴著頭盔的武士。它們是寒武紀的霸主,有科學家把寒武紀被稱為「三葉蟲的時代」。從距今5.2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開始登場,到2.4億年前的二疊紀完全滅絕,三葉蟲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多年,可見它的生命力極強。
  • 一塊化石引發科學突破,三葉蟲的眼睛居然和蜜蜂類似!
    在一個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中,一條裂縫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三葉蟲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古生物。它的名字來源於外骨骼上的三處像葉片一樣的結構。這種生物出現於5.21億年前,並且在地球上稱霸長達百萬年之久。這種生物大小不一,最小的和瓶蓋差不多大,最大的可以大過餐桌上的盤子。在2.52億年前,這種生物最終滅絕。
  • 長得像,但三葉蟲和鱟不是親戚
    原標題:長得像,但三葉蟲和鱟不是親戚 長得像就是一家的?那可未必。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古生物所)近日通過研究寒武紀早期地層中的化石,發現已滅絕的三葉蟲和與節肢動物門有顎類的動物親緣關係更近,而不是傳統觀點所認為的與三葉蟲「長得像」的螯肢類。
  • 5億年前,有隻三葉蟲被踩了一腳,科學家疑惑:人穿鞋去海底幹啥
    三葉蟲化石石頭被敲開後,米斯特發現這塊石頭中有一個完整的三葉蟲化石。不過讓米斯特感到驚奇的是這隻三葉蟲周圍的痕跡。它看上去就像是人類的腳印一樣,而且是皮鞋腳印那種。這塊化石上面的「腳印痕跡」長28釐米,寬約8.5釐米。看到這塊化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隻三葉蟲被踩了一腳!」
  • 沉於時間長河的三葉蟲
    如果說巖石是一頁頁記錄著地球變遷的史書,那麼三葉蟲就是這本史書中的一個篇章 三葉蟲是距今5.43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就出現的最有代表性的遠古生物,屬於節肢動物。
  • 穿越者的足跡:踩在三葉蟲化石上的人類腳印
    三葉蟲是一種早已經滅絕了的動物,出現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擁有著極其巨大的數量,所以三葉蟲的化石數量也十分巨大,但是有一片三葉蟲化石的發現卻震驚了整個世界,因為在那個化石上赫然出現了一個人類的腳印。
  • 生物化石珍藏熱門 三葉蟲化石
    三葉蟲外形為向背部(上部)凸起的扁橢圓形,因背部具有容易形成為化石的鈣質硬殼——背甲,故成為早古生代最常見的重要化石之一。三葉蟲的背 甲被兩條「背溝」縱向分為中央「軸葉」及左右兩個「側葉」,因而得名。其背甲也可再分為頭甲、胸甲及尾甲三個部分。 三葉蟲是地球生物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類古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