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任正非: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

2021-01-15 IT之家

7月28日下午消息,日前在華為新員工入職培訓座談會上,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發表講話稱,希望新員工有開放的心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哪怕只前進一毫米,也是功勳。如果總說從頭做起,那是耗費公司投資,應該降級。

任正非表示,如果把埋怨的能量用來「刨地」,相信收穫成果時就不會有埋怨,工資漲了,機會也來了。作為基層員工,學不學習哲學都不重要,只要踏踏實實努力工作,多產糧食,多拿獎金,也就安居樂業了。

任正非在新員工入職培訓座談會上的講話

大家要我講一講,我不知對新員工講什麼好。我一講道理,大家就會說我說教,那我除了會說教,我還會什麼呢?想來想去,講個故事吧!就講講中國文字改革的故事。有些故事是我多年前聽說的,如有不對的地方請大家諒解,說得對的就給你們年青人做個引子,你們自己再去認識。不對的地方就算八卦了,因為我沒有時間去核實。

一、「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

今年年初,復旦大學教授周有光[1]先生去世,他過112歲生日的第二天,就發病,第三天就去世了。我看了一些關於他的書籍,深有感觸,就從周有光的漢字改革說起。周有光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他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才轉修為語言學家。抗戰時他沒錢,帶領全家逃難途中寫新聞稿來賺取稿費,稿子寫多了,對語言產生了興趣。抗戰勝利後,周有光被新華銀行派往歐洲工作,他發現歐洲人對字母學很重視,於是買了許多字母學的書籍,利用業餘時間自學。新中國成立後,周有光受邀擔任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委員,參與漢語拼音改革方案,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有些人不服氣,認為做出貢獻的不止他一人,幾千年來,數千文人都在立志改革中國文字和語音的統一,並給漢字注音。現代人發明注音字,還用國際音標註音等,但到現在為止,漢語拼音是最簡明、最方便的。大家不要嫉妒,不要把「之父」看成唯一,還可以有「漢語拼音之爺爺、叔叔、姐姐……」,很多人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周有光完成了如足球的「臨門一腳」。

同樣,也有人對袁隆平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有意見,認為最早提出雜交水稻的是美國人Henry Beachell,而且中國研究雜交水稻不只是一支科研小組,有人還在他的前面。高產雜交水稻的關鍵是發現了雄性不育株,這也是他的學生發現的,為什麼要稱他是「雜交水稻之父」呢?因為袁隆平在研究中,攻克了「制種關」,摸索總結制種技術成功,給中國產生了大量糧食。從產糧食這個角度來看,他應該是「雜交水稻之父」。人類社會就是這樣在混沌中摸索出來的,歷史上還有很多科學家,即使沒有做出太多成績,也是偉大的。不要追求什麼原創發明、自主創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作出成績才是偉大的。今天你們很聰明,因為前人的智慧結晶傳授給了你們。

屠呦呦[2]從植物中提取了青蒿素,是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第一發明人,獲得了諾貝爾獎[3]。這也不是她的原創發明,屠呦呦說是從古書上看來的。她領導科研組系統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收集二千多種方藥,歸納編篡成《抗瘧方藥集》,又從中選出200多方藥,以現代科學組織篩選,用乙醇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發現了青蒿素。因此「原創發明」、「自主創新」這些名詞在哲學上有局限性,希望新員工有開放的心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哪怕只前進一毫米,也是功勳。如果總說從頭做起,那是耗費公司投資,應該降級。

二、漢字的兩次危機

第一次危機是清末民初社會現代轉型時期。晚清半封建半殖民時期,人們思想落後,如果有人去給農民照相,他還會拿棍子打你,認為把他的靈魂拿走了。洋務運動失敗後,知識分子開始反思,文言文的表述複雜,無法普及民眾。當時歐洲的莎士比亞文學、音樂、繪畫……興起,其實對歐洲是一場哲學的洗禮,通過哲學統一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所以歐洲文化素質較高,促進了工業革命取得成功。俄羅斯葉卡捷琳娜二世執政期間,大量引進西方的繪畫、音樂、舞蹈、哲學……,對舊文化是一種衝擊,也是一種解放,所以俄羅斯率先工業化,比當時慈禧太后執政的清朝發展快。俄羅斯修了東西向的鐵路,我們就有了璦琿條約的恥辱。

清末維新運動,開始有意識地提倡白話,興起稱為「新文體」的「通俗文言文」。上世紀初期,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新文學的特點是採用白話文體,為現代工業發展起到一定作用。當然,我們採用白話文,並沒有否定文言文。直接、寫實是白話文的第一優點,也比較快的能反映科學、技術、社會進步名詞的表述。文言文如何表述「藍瘦香菇」、「喜大普奔」呢?否則,今天無法用文言文描述日新月異的進步。小國、少數民族進步慢,源則語言、文字跟不上社會進步。

當時中國的經濟、軍事和技術都非常落後,知識分子反思為什麼落後,其結論是:經濟落後,是因為教育落後,教育落後是因為漢字「繁難」,難認、難記、難寫,當時知識分子想當然認為英語好學,一學就會,學語言根本就不花什麼時間和精力,而漢字太難學了,所以中國的文盲很多。解決的辦法就是改革漢字,當時設計了幾十種方案,有些就是後來電報(漢字編碼)和速寫的前身,但更多的是拼音化方案,也就是廢除漢字。魯迅私下裡給朋友的信中甚至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樣的話。一直到50年代初,漢語走拼音化文字道路還是主流觀點。不光文字改革,語音的改革也是成功的,普通話已遍及中國。

第二次危機是電腦時代。八十年代,我剛到深圳,電腦剛剛興起,我感到巨大焦慮,感覺中華民族要被時代拋棄了,因為電腦是英文輸入,漢字怎麼辦?後來,王永民發明了「王碼五筆」,非常偉大,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希望。當然,今天漢字輸入法更先進了,是另外的佳話。漢字本是與電腦不相關的畸形文字,用這個方法解決了,一直演變到今天,漢字輸入法已經非常簡便和科學。今天,漢字在信息存儲、傳輸、編輯、排序、檢索等方面都超過英文,將來計算機掃描,漢字可能還優於英文,因為漢字是圖形文字,錯誤率低。

回想這些事情,看看中國漢字的道路是如何走過來的。今天漢字碰巧適合資訊時代,這與前人做了很多貢獻有關。中國將市場統一、法律統一、文字統一,才能形成全國性的貿易體系;加入WTO,國際貿易讓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所以,幾百年來,文字改革對國家、民族很重要。

三、漢字改革及推廣

我小時候所處的年代,人們普遍不識字,掃盲困難性極其艱巨。那時,我們對窮人宣傳的是,你不識字,認不到鈔票,受人騙,促使他學文化,掃文盲。當然,不識字也不會把100元當1角用的。我們那時十一、十二歲,每天晚上要去農村教人識字。幾百年來,多少志士、仁人傾注了心血,改革語言、文字,就是為了掃除文盲。用拉丁文取代漢字,曾經是一個時代的呼聲,多少領袖都迫切地使用拉丁化,就是希望一般人能說、寫合一,掃除文盲,才能走向現代化。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十天後就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員會,吳玉章擔任主任,文字改革過程中,同樣很複雜。為了國際化,毛主席也提出用拉丁文來統一文字。革命領袖李大釗、瞿秋白也曾經是這個觀點的積極推銷者。至於後來如何從拉丁文轉為拼音方案,目前沒有公開的詳細記載。我聽過一個故事:吳玉章[4]對毛主席講,如果改成拉丁文,年青人不認識漢字,就讀不懂歷史;1955年文字改革會議,據說反對票多了三票,毛主席很民主,就放棄了拉丁文。(從國外網上道聽途說的,沒有根據。)

第二階段,如何讓大家識字?研究簡化漢字,實施漢語拼音法。當時軍隊的一名普通文化教員發明了一種新的漢字注音,為掃盲打下了基礎,毛主席接見了他三次。接下來1955年文字改革會議討論用拉丁字母給文字注音,最早以北京話為標準,但北京話多了一個音,需要用29個字母。吳玉章陪同毛主席去會場的路上,在汽車上給毛主席講,如果採用29個字母,將來有五千萬華僑會看不懂。毛主席就同意用26個羅馬字母來注音,這就是普通話的基礎。

第三階段,漢語拼音方案要成為國際標準。如果文字改革僅僅是在中國土地上,不進入國際標準,中國文字是存在問題的。文革期間,國家基本沒有參加過國際會議。1979年,國際標準委員會發函邀請周有光到巴黎參加ISO,他先拒絕了,說衣服都是破的,國家給他新做了大衣、鞋子、襪子,回國後再交公。他沒帶一分人民幣,也沒有一分美金,就去參加了國際會議。因為是外國邀請,不是公派出國,30美元不發;人民幣是外匯管制,不允許帶出國,因此,兩手空空上了飛機。在這個會上,他介紹中國對漢語拼音方案的意見,讓國際上看到了我們的文字改革,做了一次廣泛性宣傳的基礎工作。但當時很多國家抵制,因為他們更改自己國家圖書館的書籍,需要花費數千萬美金。第二次華沙國際會議,接受把《漢語拼音方案》定位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但是會議提出中國要有正詞法,這點非常難做到,中國至今也沒有連詞。第三次國際會議提議在中國開會,周有光向國家報告,1981年剛剛開放改革,鄧小平同意了,在南京的一個空軍招待所召開了會議。這次會議很成功,周有光說服了大家接受中國用26個字母的漢語拼音,《漢語拼音方案》成為國際標準。

經歷了這麼多苦難和痛苦,漢字終於走向了這條貼切中國發展的道路。我們的文字改革,一切都是為了國際化。比如,以前的漢字是豎排(方向是從右到左),後來改為橫排(方向是從左至右),順應人的視力,書寫方便,為漢字國際化起到很大作用。大家不要嘲笑前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五千年後的人們可能也會笑我們華為的這群「傻瓜」,但是五千年後的事物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我們一步步的努力墊高了他們的發展。

四、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周有光年輕時曾在美國紐約工作,他同學在普林斯頓教書,介紹他去陪愛因斯坦聊天,因為愛因斯坦太孤獨了,愛因斯坦講物理引力波之類的「天書」,周有光講國際經濟形勢之類的「地書」,他們只有一句話是共同的——「人生的偉大在業餘」[5]。

新員工進入公司,應該積極加強溝通,做好充分準備,把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充分發揮。希望年青人將精力聚焦在多產糧食和增強土壤肥力上,不局限在各自專業,跨部門、跨專業地溝通。華為以前的傳統就是「喜群居、吃雜食」,一群人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少一點埋怨。如果我們把埋怨的能量用來「刨地」,相信收穫成果時就不會有埋怨,工資漲了,機會也來了。心聲社區是開放的,所有批評我們的帖子都不會刪減,而且保護髮帖人的隱私。如果你們罵完以後,心裡舒服了,不得憂鬱症,我們也算是做了貢獻。但是,簡單的點讚沒有必要;沒理由的攻擊,不可取;特別是人身攻擊,更不可取。我們也能夠區分心聲社區上的建設性意見,從中吸取合理的營養。

我看到心聲社區上有帖子說,反感學習哲學。作為基層員工,學不學習哲學都不重要,只要踏踏實實努力工作,多產糧食,多拿獎金,也就安居樂業了。但是中高層以上的幹部要學習一點哲學,因為哲學是人生的羅盤。你們看,戈壁灘上不可能種出鬱金香,說明戈壁灘上沒有東北黑土地的哲學。清華王國維也曾針對洋務運動說過,開礦山、辦工廠都不重要,中國必須普及哲學。只有全民族提高了素質,提高了對事物的邏輯之間的構想,頭腦開放以後,才能構建創新。往高走一步,要改變僵化教條,那就是哲學。我們不要求新員工學習哲學,將來要升職後就多學一些,用到戰略戰術裡,對解剖世界、解剖組織有一把科學的「解剖刀」。公司正在結構性調整中,很多文件都對全員開放,主張你們多讀公司文件,對公司的理解就會更深刻一些。

書籍是最好的老師,所有的智慧都可以從書裡面找到,有的是直接答案,更多的是讀的人去悟。一般員工把一件事情做好就行,但領導幹部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和人打交道,需要對人,對事有深刻的理解才行,而哲學就是研究人的學問。

歷史的幸運,我們既保留了中華的傳統文字,又成功的全國推廣了普通話,這是多麼偉大的貢獻呵!為偉大祖國的崛起,為實現現代化,作出了多麼偉大的奠基呀!我們向數百年來為文字改革進行奮鬥的改革者致敬!我們也要為歷史添加一磚一瓦。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相關焦點

  •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初創企業想要在技術研發中少走彎路,必須要根據研發方向,對現有的技術專利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對於初創公司來說,了解已有技術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檢索專利文獻,讓自己的研發過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檢索的時候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採用不同的檢索手段。例如,如果你想關注某個競爭對手的專利申請情況,在能確定其專利申請人的前提下,可以通過申請人去檢索。此外,因為同一類技術的國際專利分類號相差不大,也可以用分類號去檢索。
  • 蘋果CEO庫克:iPad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蘋果CEO庫克:iPad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2012年02月16日 00:08作者:AllThingsD編輯:李晶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泡泡網平板電腦頻道
  • 站上巨人的肩膀上看待和解決問題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我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乍一看,以為他在謙虛,仔細研究過後,真的不是謙虛,而是一句實話,但意義遠非實話這麼簡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意味著要明白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明白自己所要站的這個臺階,並清楚這個臺階的意義及局限, 自己一定要能全面的分析和看待問題,知曉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否則就可能發生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情況。這些前人所創造的成果,經歷了千百年的考驗,經過實踐檢驗是準確無誤的話,即可放心拿來使用。
  • 後浪們新學期想要鯉魚躍龍門,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們常常說,現在社會的發展是站在前人的智慧上才能前進的,也就是說有著前人奠定的良好基礎,我們才能夠繼往開來;同樣的,對於個人而言,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出生就能達到大成就。我們看書寫字,如果依靠本能而行,增長很慢,因此得到的智慧也是有限的,必須要有掌握豐富經驗的長者引導我們去走一些捷徑。由於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靠著自己磕磕碰碰的去得到那些寶貴的經歷和經驗,等真正的醒悟過來的時候,已經成為了「前浪」。
  • 華為的管理理念:任正非洞察人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公司管理就是從外部審視這樣一家世界級巨無霸最好的通道。任正非曾說過,「華為遲早要面臨接班問題,人的生命總要終結。華為最偉大的一點是建立了無生命的管理體系,技術會隨著時代發展被淘汰,但是管理體系不會被淘汰。」 在任正非心裡,華為成功靠的不是能人,不是英雄,靠的是體系,是平臺支撐。
  • 其實紙不完全是蔡倫發明的,主要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其實紙不完全是蔡倫發明的,主要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紙是東漢的時候被蔡倫發明出來的。為什麼在看羋月傳的時候那些王公貴族,他們在寫信時會把字寫在那種類似於紙的東西上,那個其實就是紙。其實在東漢的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之前。人們對於紙的概念,其實就是絲棉。人們認為絲棉組成的東西,它就是紙。所以小編講羋月傳裡邊用那個東西也可以被叫做是紙。
  • 華為任正非談管理理念:跳芭蕾女孩要有一雙粗腿
    最新出版的《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一書中,任正非的各種比喻俯首皆是。  任正非似乎很喜歡拿動物或者山川河流作比喻。據該書作者之一吳春波回憶,任正非與美國合益資訊公司的一位女士會談時,談論的話題是各種動物。  「跨國公司是大象,華為是老鼠,華為打不過大象,但是要有狼的精神。」任正非說這話時是1997年。
  • 任正非:活下去是華為的最高綱領
    但是,對華為來講,無論是當年的SARS,還是當下的新冠病毒,卻根本算不上什麼!在華為33年的成長曆程中,絕大多數危機的強度,都遠遠超過這一次。 危急時刻,為什麼任正非總能力挽狂瀾?究竟有什麼轉危為機的深層密碼?
  • 任正非送別榮耀:「離婚」就不要藕斷絲連,要做華為最強的對手
    ynpEETC-電子工程專輯他還表示,榮耀與華為一旦「離婚」就不要再藕斷絲連,榮耀要做華為全球最強的競爭對手,超越華為,甚至可以喊打倒華為。ynpEETC-電子工程專輯任正非在講話中還寄望榮耀分離後,堅持向一切先進的學習,包括向自己不喜歡的人學習。
  • 任正非:我們認為美國的最終目的是要消滅華為
    因此,5月份以後就有一些變化,要努力做好業務連續性。華為創始人任正非12月2日在深圳接受加拿大《環球郵報》採訪,華為「心聲論壇」12月9日發布採訪紀要。任正非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5月份以後,我們認為美國的最終目的是要消滅華為公司,孟晚舟事件只是起頭。只有加緊把自己內部的結構性調整做好,使產品開發體系適應制裁環境,堅決讓公司生存下來,才能有解決問題的方案。
  • 華為如何突圍無人區?任正非:不做小商品,2012實驗室要瞄準未來
    任正非在科技大會上說過,「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無人區的困境下,華為如何突圍破局?02華為突進到了創新的無人區隨著華為在3G、4G、5G理論上的突破,華為在通信行業上,進入到了真正的無人區。任正非說: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
  • 任正非:美國政客可能低估了華為的力量,我們準備好了!(全文實錄)
    任正非:基礎教育是國家的責任,企業要做好企業自身的事情。我們是主戰部隊,「坦克大軍」在前進時,拖著幾個孩子、拿著幾個識字本,就不可能衝得上「上甘嶺」。為人類建立這麼龐大的網絡,就是我們最大的社會責任,全世界30億人口是我們聯接起來的。
  • 偶數科技陶徵霖:做資料庫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前進
    站在巨人肩膀上不重複造輪子  提起偶數科技或者其產品OushuDB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提到Apache HAWQ你應該不陌生。2018年8月HAWQ畢業成為Apache的頂級項目並受到國內外開發者的青睞,而偶數科技的創始團隊是HAWQ創始人及團隊,OushuDB是Apache HAWQ的企業版本。
  • 評論:「讓年輕人站在我們的肩膀上攀登」
    從過程中講,我們就是他們的父輩……我們是要提供一個堅強的肩膀來使得他們站在我們的肩膀上成長、站在我們的肩膀上攀登、站在我們的肩膀上來實現他們的才華。」日前在接受「全國媒體七大聯盟看青奧」集中採訪時市領導如是說。  「讓年輕人站在我們的肩膀上攀登」,最能體現南京青奧會「激勵三代人」理念,即激勵青少年自身、青少年父母、青少年下一代。
  • 華為任正非看待未來是鋪滿鮮花還是荊棘遍布?
    華為無疑是中國科技企業的典範,也是這個時代中國民族企業走向世界的排頭兵,短短幾年時間在很多領域都位列世界前茅,更可貴的是,如此成功之中,任總還保持清醒的戰略判斷與危機意識,成為了華為繼續前進的動力。從戰略布局、組織管理、流程設計到供應鏈、產品,做出如此縝密細緻分析,國內恐怕無人能及。 任正非說:華為這二十八年來的努力,使得今天能夠厚積薄發。
  • 任正非的經營哲學和華為的核心邏輯
    這個理論用在企業經營中就是千方百計防止組織的「熵死」,這也是任正非一直在推動華為變革的重要原因。 人要健康長壽需要嚴格自律,比如節制欲望,適當運動,身心都要不斷建設、優化,其實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一樣的道理。不管人還是企業都需要反熵增。
  • 理財也有小竅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
    金評媒(https://www.jpm.cn)編者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理財界的前輩在實踐中也總結出了很多經驗,尤其是一些簡單直觀的公式,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財。今天胡永潤就給大家總結下理財中常見的一些公式。高風險理財投資比重=(100-年齡)×100%這個公式計算的是,投資人最多可以把多少的錢投入到高風險的理財中。
  • 任正非最深的憂慮
    8中國要踏踏實實在數學、物理、化學、神經學、腦科學…各方面努力去改變,我們可能在這個世界上能站起來任正非如是說:以中國為中心建立理論基地要突破美國的重圍,眼前這個方式比較難,因為中國在基礎理論上不夠,這些年好一些了。我曾在全國科學大會上講了數學的重要性,聽說現在數學畢業生比較好分配了。我們有幾個人願意讀數學的?
  • 任正非:華為是世界上最窮的高科技公司
    4月24日消息 華為心聲社區公布了任正非接受CNN採訪紀要。當被問及是否對華為未來的生存及盈利擔心時,任正非表示,我們對華為的生存是不會擔心的。在一、二月份,華為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35.8%,而且我們感到今年的增長很猛的,要控制合理的增長。
  • 8年前華為諾亞方舟座談會預言成真,好在任正非16年前就開始布局
    8年前,在華為「2012諾亞方舟實驗室」專家座談會上,有人向任正非提了一個問題:「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Android系統不給我用了,晶片也不給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任正非回答說:「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我們的備份系統稍微差一點,也要湊合能用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