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美國和蘇聯在航空航天科技業的發展速度驚人,幾乎碾壓全世界各國。但也僅僅只有這兩個國家之間競爭不斷,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在上個世紀時竟然隱約有落後於蘇聯的趨勢。聽上去是不是相當不可思議呢?可是蘇聯確實是第一個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將太空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1961年4月12號,蘇聯太空人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登陸太空,計劃繞地球一周。至此之後,人類開啟了探索外太空的徵程。雖然美國只落後於蘇聯僅23天的時間,也將一位太空人送上了太空。但差距畢竟已經顯現出來了。時到如今,雖然蘇聯早就已經解體了。還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美國在航空航天業分一杯羹,其中就包括了我們中國。但第一個扛起太空探索工程的國家,必然是會被載入到史冊中的。
加加林確實很優秀,就和我國擁有著第一太空人之稱的楊利偉一樣。但不同的是,加加林屬於世界,而楊利偉僅僅只屬於我們中國。嚴格來說,前者的意義更為重大,可實際上第一個登陸太空的其實並不是他。就連加加林曾經也自我嘲諷過。他不過是「18隻狗」中的最後一隻成功的狗而已。那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類的文明科技發展還較為落後,科學家們也不敢貿然地將人類送往太空,畢竟這很可能是有去無回的旅程。既然只是想了解太空旅程過程中,飛船和太空人有可能會面臨著受到的攻擊和故障。不利用人,用其他的生物來代替,同樣也是足矣的。畢竟地球上也有很多生物非常的聰明,他們可以完成了人類的一些簡單的指令操作。在多方位的考慮篩選之下,蘇聯宇航局最終決定要選一隻狗來代替人類先行一步登陸太空。
也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在多隻備選的太空狗中,一隻路邊的流浪狗進入了科學家的視野。這隻流浪狗已經三歲多了,雖然成日在街頭上流浪,但是身體卻極為的健康和強壯,說明它有非常不錯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再加上這隻狗很親近人類,科學家們最終決定要將這隻狗送上太空,並給它取名為萊卡。萊卡進入實驗室中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訓練學習。時常模擬著太空艙的生存空間環境,還經常斷水斷糧。相比較曾經的流浪生活而言,萊卡有了家之後,反而生存環境更為艱巨惡劣了。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準備之後,1957年11月3號萊卡被送往了太空。
彼時的萊卡還不知道自己將會面臨著怎樣的命運。然而,當火箭才剛剛升空。飛船內的溫度就已經急速升高了,根本沒有等到萊卡跟隨著人造衛星一同進入太空,僅僅不過三個多小時時間,萊卡就因為高溫死在了太空艙內。
最終萊卡雖然被送往了太空,但這卻並不能說是一次成功太空工程,若送上太空的不是萊卡,而是太空人,早就已經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了。但有了這一次失敗的經驗和教訓之後,蘇聯四年後確實成功地將太空人送上了太空,但那隻流浪狗卻永遠也回不了地面,回不了家了。
它是世界上最孤獨也是最無助的一隻狗,前半生在地面上流浪,後半生在太空中流浪。雖然被載入到史冊中,還有它的雕像供人瞻仰,它的名字它的事跡被全世界人記住了。但是在萊卡的心中,可能它並不想當英雄,只想當那一隻無憂無慮的流浪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