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博物館裡有這樣一件文物,它和普通的佛像不同,只有半邊臉,但卻成了珍貴的人氣文物。對著這樣一個殘缺的泥塑佛面像,人們能感受到有如斷臂維納斯那樣的殘缺美,那是一種沉穩秀美的聖潔感。
這件泥塑佛面像出土於洛陽永寧寺,這是北魏靈太后所建寺廟,始建於公元516年,僅僅存在了18年,就被焚毀了。可以說是曇花一現的存在,儘管出現時間短,歷史也已過去了上千年,但這座寺廟的模樣依舊有跡可循。
古代佛教史籍《洛陽伽藍記》中記載了永寧寺曾經的盛狀,它佔地面積達9萬平方米,為九層木塔形狀,整座塔高可達147米,可說是古代最宏大的佛塔,專供皇帝、太后禮佛。
公元515年,孝明帝母親胡太后攝政,對佛教極為崇拜的胡太后,在第二年便讓人興建了永寧寺塔。
永寧寺塔共九層,均加以漆畫彩繪,高聳入天,氣勢驚人,據說距離洛陽100裡之外就能看見它的雄偉身姿。塔的屋簷四角懸掛有金鐸,當風吹來時,其發出的鏗鏘之聲數十裡之外都能聽見。
公元534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把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壯觀的高塔燒毀,大火從佛塔頂層開始,迅速蔓延到全塔。即使人們立即安排救火,但依舊無法阻止這巨大滔天的火舌,據說後來大火燒了近3個月還沒完全熄滅。
胡太后並沒有親眼看到永寧寺塔的毀滅。在永寧寺塔被燒得6年前,她的親生兒子魏孝明帝元詡離奇去世,胡太后另立新君。而權臣爾朱榮藉口為魏孝明報仇,發兵洛陽,胡太后最後被沉入黃河而死。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出了東魏政權,洛陽宮殿被拆毀,這座300年的錦繡帝都逐漸變成一片廢墟。第二年,長安建都,歷史上的西魏政權開始獨立。
不管之後的帝國如何重新崛起又被馬蹄踐碎,總之,曾經盛極一時的北魏就此定格在了這一年。這一年,也是永寧寺塔突然被火燒毀的一年,冥冥之中,這場大火不知是否預示著什麼。
但不管怎樣,這都是一場災難,不僅建築損失慘重,那些原本供奉在木塔中的佛像也隨著付之一炬。這件長25釐米的泥塑佛面像便是在那個時候,被燒得只剩半邊臉。
如果能復原,佛面應有40-50釐米左右,再計算到整個身軀,或可達3米之高,如此,這應是永寧寺出土的數百件佛像造像中最大的。
半邊佛面經過大火洗禮,又在地下沉睡了一千多年,再次出現在世人眼前時,卻依然不掩它的美麗與神聖。它殘存的面部舒展光潔,雙唇微微上翹,那麼安靜從容,淡淡地微笑有種神奇的力量,即使是不信佛的人也能感受到一種超塵絕世的肅穆與祥和。
其實也可以想像為何一件偶然挖出來的佛像就能這麼美,因為中國對佛教的研究早已十分透徹,正因為崇拜、深入理解佛教,在藝術造像中,才能將從中得到的感悟和力量刻畫出來。
尤其是在南北魏時期,以皇室為代表,對佛教的崇信可謂盛極一時。杜牧那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能直觀地看到佛教的興盛。
南梁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法,幾次出家,還下令僧人吃素,佛教吃素的傳統由他而起;北魏在皇室的推動下,建造了大量的寺廟,著名的龍門石窟就是從那時開始開鑿的。
佛教開始在人們的生活社會中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建築、美術等藝術領域上也多有呈現。
就像這件半邊佛像,工藝精湛,五官俊朗而栩栩如生,臉部豐腴飽滿,嘴角的略微笑意隱現出一種佛教特有的寬容和寧靜,那種生動的氣韻實在令人沉迷。從中也可以看出北魏在佛造像上那種雍容大度的藝術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