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出土較多,種類不同,規格與音樂性能皆不同

2021-01-17 走破雙腳踏過江海

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出土較多,種類不同,規格與音樂性能皆不同

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春秋時期的青銅器,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春秋時期的青銅鐃甚少。1974年在廣東曲江縣馬壩馬鞍山出土鍾式鐃1件。該鐃有一銑角鏽蝕,但無殘損,其餘部位保存完好。呈合瓦形,通體則為淡青鏽色,質地厚實。平舞之上有圓錐形甬,中空末端封衡,甬之舞底與內腔相通,有旋無斡則正是鐃的特點。旋上有刀紋為飾,其銑外侈明顯,於弧略向內斂。鐃面飾以陰線分隔出枚、篆、鉦三區,鐃兩面共36枚。枚間素帶無紋,篆帶陰刻雲雷紋為飾,其鼓飾以蟠螭紋。音樂性能則見鐃腔內無音梁和無調音磋磨痕跡。

其鍾式銑形式、紋飾和風格則與中原地區所出土的同時代的鐃有別。這類器物先後在浙江長興(1975年)、福建建甌黃科山西坡(1978年)等南方地區也有出現。鐃上紋飾風格與器物結構特點與土墩墓出土青銅器紋飾相同,其上以雲雷紋、刀紋為體,應同屬東南方東周時期的越人遺物。1983年在佛岡縣大廟峽勒岡出土鍾式鐃1件。鐃通體呈現一層淡青色鏽,其甬近舞面已斷裂,旋上端已殘斷。鍾式鐃呈合瓦形。甬腔中空,其末端封衡,其下直通腔體。在舞面和旋上以陰線雲雷紋為飾,銑向外侈,於口略向內斂。

枚、篆、鉦三區佔鍾腔之四分之三,鉦、側鼓部僅佔面積的四分之一,尤其鐃枚下移,是一種少見的不勻稱之美。鐃兩面共36個枚,其上飾以鐮刀紋。篆帶則以陰刻雲雷紋為飾,鉦部素麵無紋,中間有05釐米高的凸起的鼻狀乳釘紋,鼓部以蟠螭紋為飾。其音樂性能方面此鍾式鐃有甬有旋無斡,質地精良,體大厚重,腔內尚無調音與銼磨的痕跡其三,廣東博物館收藏周代青銅鐃1件。鍾腔保存完好,鐵黑色,有旋無斡,旋飾有4件乳釘紋。腔面有圓釘紋枚36個,鼓飾勾連雲紋,腔體口沿處飾以弦紋兩周。其音樂性能方面腔內無音梁,不見銼磨調音痕跡。

春秋時期青銅錞於這種樂器在全國各地多見。其一,1964年5月在江西修水縣上杉曾家山出土青銅錞於1件(同出鈕鍾1件該錞於通體綠鏽光亮。其口部已殘裂,其餘保存完好。其肩部呈圓隆向外凸起,腹內收,脛足向外撇。頂部作圓形盤狀,盤邊向外侈,中間有一扁橋形鈕,其兩端為獸首。腹部相對呈圓形渦紋,周圍有一圈雲雷紋。其足部緊挨口沿飾有高約45釐米一圈紋飾。以S形捲雲紋為飾,其間飾以鳥紋。

其二,1985年4月在江蘇鎮江市丹徒縣諫壁鎮東南的王家山東周墓出土錞於3件(同出勾罐)這組錞於其中第3號保存完好。第1、2號有殘損(已修復完好)。青銅錞於渾鑄,質地精良,大小不一,造型別致,三器均為弧頂無盤,虎鈕置於頂端。肩部圓弧外突,腹部漸漸內收,口部略向外侈,其口部又呈橢圓形。器體上部頂端向前傾斜,又見其腰間另設置一獸鈕。其三件器物花紋相同。在虎鈕上飾以雷紋,頂部飾有雲紋、三角雲紋等,在正面肩腹間突出處飾以浮雕的人面紋。其下腹與人面紋相對處有一方框,內飾4組變體雲紋。又以人面、方框為中線,其兩側各有三列突起的螺旋紋,其下有幾何形紋、鳥紋和雲紋等。1號通高565釐米,2號通高496釐米,3號通高430釐米。

其三,1984年江蘇丹徒縣大港北山頂春秋晚期吳國貴族墓葬中出土錞於3件(同出遘邡編鐘)。這組錞於大小相次,形制相同。呈淺盤、束腰、平口,肩部大口部小的造型,其鈕作虎形,虎身上飾以曲折紋,其腿上捲毛成旋渦狀,長尾又以上卷。所見口沿有凸起的繩索紋,則在上邊和下邊各有道,中間飾以變體雲雷紋。錞於腰部下面呈現8條小龍構成的圖案。其三器盤內紋飾有異,分別為變體雲雷紋(2號)、三角形雲雷紋(3號),再由十字形蝶紋分成四份,並見其內飾為變體雲雷紋(1號)。

這座墓葬不僅出土懸樂編鐘、鎛、懸鼓環、丁寧、石桴頭和錞於等樂器,而且出土一批青銅禮器,這與春秋時期山東沂水劉家店子1號墓中2件莒國錞於和安徽壽縣蔡侯墓中的蔡國錞於、安徽宿縣蘆古城子出土的1件許國錞於均相類。相比之下許國鋅於也是有盤無鈕,莒國錞於有鈕無盤,北山頂錞於有盤有鈕,可見此錞於為該類樂器中有代表性、典型性、成熟性的樂器,正與《國語》所云吳王軍樂器相符。

其四,1962年在安徽宿縣蘆古城子遺址的灰堆中出土春秋時期錞於1件(同出「無者前」的銅鉦)這件錞於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一件迄今出土時代較早的錞於。其造型古樸粗糙,器體素麵無紋、無鈕。其頂面以直口盤狀,呈橢圓形,盤壁兩側各有一方孔,供繫繩懸掛之用。其肩部向外突,腰間內束,足部略向侈,呈口部平,其邊緣不整齊。鋅於的盤壁上部稍殘,腰間有裂紋,足部有破孔5個。其五,1978年在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出土錞於1件(同出鎛、鉦、石磬及青銅禮器、兵器)。

該錞於銅質差、鏽蝕已修復。器呈長筒形,橫斷面為橢圓形,其為圜首,無盤束腰,於口略向外侈。見其頂部無盤有鈕,器物素麵無紋飾。其六,1964年在廣東連平縣彭山東北城出土春秋錞於1件。該錞於質地欠佳,鏽蝕殘缺多處。又見其盤底邊殘缺嚴重。虎鈕殘落,器身綠色鏽蝕明顯。錞於腔體呈橢圓形。呈上大下小,其頂部置盤,底部平凹,口部外侈,至肩、胸膨凸,呈束直口之狀。器體飾以勾雷紋、三角紋和陰刻繩紋。音樂性能則見發音清悠、純淨。喜歡今天的內容就請點個讚吧。

相關焦點

  • 了解商朝青銅器:分為兩個時期,不同鑄造方法,各有什麼特點
    青銅器一直被認為是最能代表中國的器類之一,而商代的青銅器往往以它沉穩、神秘、莊重肅穆的外表吸引著古往今來世界各地的觀眾的目光。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商代青銅器有什麼特徵吧。商代以盤庚遷殷為截點分為二裡崗時期(商早期文化)和商晚期兩個時期。
  • 商、周、春秋時代幾種典型的象形青銅器種類及其簡介
    當時富有藝術才智的奴隸們,正是從這一意識出發,由生活現實中攝取各種不同的動物形象,創作出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雕塑藝術品的象形青銅器。這種精巧奇妙的青銅器,從雕刻的性質說,它應是屬於工藝裝飾雕塑一類的藝術製作。現能見到的這類最早的雖為殷商遺物,但其肇始應上溯到原始社會的象形陶器,這說明此類創作的傳統性。商代象形青銅器,多見的是象、犀、牛羊,鴟等形象的尊、益等。
  • 從金銀裝飾圖案看漢代,論錯金銀青銅器的社會意義與藝術價值
    如果從甘肅東鄉林家出土的第一把青銅刀算起,中國古代青銅器產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從那時起到秦漢時期鐵器推廣之前,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極少的持續使用青銅器的國家。特別是夏商周時期,在一部分青銅器成為禮器之後,青銅器的重要性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中國古代青銅器也因此成為世界上非常獨特的文物。
  • 中國古代青銅器簡述
    鋪的使用約在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目前出土的數量不太多,估計當時使用並不普遍,所以器形的變化也不大。 7.盂(yǔ) 盂是大型的盛食器,兼可盛水或盛冰。器形似簋而大,多作侈口、直壁深腹、圈足的樣式,多數有附耳。盂在商代晚期開始出現,流行於西周時期,春秋時已屬罕見。盂的出土數量很少,器形變化也不是很大。
  • 陝西出土一件青銅器,發現古國——盧國
    春秋時期的盧國,在現在的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實際上是齊國的一個子國。這裡的盧國是商代的盧國,出現在第三、四、五期的卜辭中。《甲骨文》記載的是盧芳,是盧國的伯爵。甲骨文中有好幾個字,它們的名字沒有解釋。盧方與中原不同。他在史書上被稱為「盧戎」。
  • 波形護欄不同種類規格報價護欄板多少錢一米
    波形護欄不同種類規格報價護欄板多少錢一米波形護欄板作為一種交通設施,有著很多種類,鄉村公路波形護欄、省道波形護欄、高速公路波形護欄,單波波形護欄、雙波波形護欄、三波波形護欄,噴塑式波形護欄、鍍鋅波形護欄等。
  • 商周時期青銅器紋飾,代表著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精神夙願
    青銅器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我國至今發現的歷史最為久遠的青銅器為甘肅東鄉馬家窯文化林家遺址之中出土的青銅刀片;其後,在山西襄汾龍山文化陶寺遺址之中出土一枚紅銅鈴。我國早期的青銅器大多出土在河南、山東、甘肅等地,大多是刀、斧等生產工具。而我國史料之中對於青銅器紋飾的較早記載是在《呂氏春秋》之中:"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 春秋時期冶鐵業的發展及其產品的廣泛應用
    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對春秋這段歷史評價非常高,他認為:「這是一個充滿活力、能量和創造力的時期。鐵製農具和用牛拉犁給中國帶來了一場農業革命。」鐵器的應用本身就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大變革,而這一大變革反過來又會引起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諸多變革。
  • 容庚先生如何鑑定青銅器?
    雖有偽刻文字之佳者,但往往文字、形制與古不合; 民國以來,由於青銅器修理經驗較前豐富,作偽技巧趨精,辨偽難度增大。加之印刷技術的進步,影印之法興起,人皆得見影本;辨偽經驗與辨偽理論豐富,人皆提防偽器,故作偽之術因之而日進。
  • 「曾國寶藏」亮相廣州,再現先秦精湛青銅器鑄造神工
    考古學者對比文獻中春秋時期姬姓隨國的記載,很快將曾國與隨國聯繫起來,認為曾國是兩周時期南方的一個重要姬姓封國,存在約700餘年,時間跨越自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晚期。由於地處南北交通要道,曾國為兵家必爭之地,發展過程中不僅深受周文化和楚文化的輻射和影響,同時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青銅器文化。
  • 為何青銅器如此珍貴?回顧青銅器發展史,了解青銅器背後的智慧
    中國的青銅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銅錫合制的青銅器物,簡稱「銅器」。所以青銅屬於一種混合物,並不是僅僅有銅,還有其他的一些金屬物質,金屬物質的含量不同,呈現出來的青銅器也不盡相同。就是特點不同等。青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 銅柄鐵劍是兩種金屬製作的 春秋戰國時期有這個鑄造技術嗎
    銅柄鐵劍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青銅器的一種。為銅、鐵相接的一種全新武器,對我國乃至世界冶鐵史的研究,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固原博物館館藏的這件銅柄鐵劍,為春秋戰國時期,1996年在寧夏固原縣頭營鄉石羊村出土。殘長55釐米,格寬5.2釐米。劍首呈蘑菇狀,劍柄斷面呈橢圓形。上飾密集乳釘紋,格中部束腰,伸出四叉。兩側二叉長,向外擴張。中間兩面二叉稍短,四叉緊裹鐵質劍身。
  • 陝西出土的青銅器發現了古代魯國
    春秋時期的魯國,在現在的山東濟南長清區,其實是齊國的一個子國。這裡的魯國是商代的魯國,出現在第三、四、五期的卜辭中。甲骨文記載呂方為呂氏伯爵。甲骨文中有幾個字,名字沒有說明。呂方不同於中原。史書上稱他為"陸容"。
  • 青銅器經典館藏鑑賞
    中國青銅器開始於馬家窯至秦漢時期,以商周時期的器物最為精美。在中國仰韶文化早期和馬家窯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青銅器在古時被稱為『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其銅鏽呈青綠色。
  • 學習金文不可不知的青銅器知識之一
    青銅器的種類分為炊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和雜器。與我們書法相關的主要是炊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因為這幾種銅器上面一般刻有銘文。炊食器。主要有鼎、鬲(lì)、甗(yǎn)、簋(guǐ)、盨(xǔ)、簠(fǔ)、敦(duì)、豆、鋪、盂。
  • 中國青銅器的分類
    中國青銅器數量多,種類複雜。據不完全統計,在近幾十年來,中國光正規出土的青銅器,已經超過了十萬件。若加上無銘文的青銅器,而且黑市上,還有更多的青銅器在流傳,所以在數量上之多就可想而知了,正因為數量大,中國青銅器的品種也極其豐富。
  • 人類的物質文明,中國古代青銅器,如何真偽鑑別
    一·青銅器的作偽歷史我國青銅器仿製最早出現於春秋,至宋代較多,如宋人曾經以春秋晚期宋平公時代的宋公戌鍾為標本,進行仿製;另外,傳世的宋太和鍾和蟠龍紋鍾都是仿製的。宋代仿製青銅器水平較高,但其仿製目的不是為了利用贗品賺錢,而是對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仰慕。
  • 青銅器知多少,原來青銅器水器有這麼多種類
    中國青銅器的發展最早是在3000到4500年前的堯舜禹時期開始逐漸使用的,然後經過了1600年的發展,鑄造技術已經是非常成熟的了,在夏商周春秋盛行的時候,青銅器的使用已經遍布了人們的周圍,比如喝酒用的杯子、吃飯用的碗、或是鍋碗瓢盆等等。
  • 青銅器與青銅文化
    青銅器就是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製成的器皿、用器等。二、青銅器發展史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天熱紅銅製成的銅器是在土耳其南部恰約尼遺址發現的公元前七八千年的銅針和銅錐。中國最早的銅器出在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文化中。
  • 青銅器出現在哪個朝代 青銅器是哪個朝代的
    古時候留下來的器物有很多,青銅器就是其中一種,那麼青銅器出現在哪個朝代呢?  中國青銅器最早出現於夏朝,結束於戰國時期,中國出土最早的青銅器物是銅刀,地址是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遺址,距今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