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盧國,在現在的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實際上是齊國的一個子國。這裡的盧國是商代的盧國,出現在第三、四、五期的卜辭中。《甲骨文》記載的是盧芳,是盧國的伯爵。甲骨文中有好幾個字,它們的名字沒有解釋。盧方與中原不同。他在史書上被稱為「盧戎」。
盧國地理位置,據《括地誌》記載:「房州竹山縣及金州,古盧國也。」金州現為陝西省安康市。也就是說,商代盧國在湖北省珠山縣和陝西省金康市。但也有人說,殷商時期盧國在河南省盧氏縣,盧國在商朝晚期被商王禁止南遷。此後,盧人經歷了商代晚期、西周和春秋時期。
一般來說,中國西南地區的土著被稱為「蠻」。從「盧戎」的稱謂來看,他們可能是從西方移民過來的。盧的前身是「盧」,而「盧」並非「盧」之第一個字。「盧」的甲骨文是「虎頭或獸骨」,下為「帶鬲的爐子」形,意為「爐子中燉煮虎頭或獸骨」。
在甲骨文中,「盧」作為一個國名也被用作一個祭祀名稱:盧祭。盧祭是一種將動物的皮和骨分開進行祭祀的習俗。祭祀對象多為母系祖先。分開的動物骨頭應該在爐子裡燉。在早期,盧國人的這種可能祭祀很流行,或者盧地有很多燉菜。盧國的名字可能由此而來。
古盧國文物位於襄陽區臥龍鎮清河農場九集鎮、襄城區銀集鎮和歐廟鎮。古龍州首府位於湖北省南漳縣九集鎮渭水河流域支流三壩河(三壩水庫)西岸的舊縣埔村。當地叫「土城」。2004年被南漳縣政府列為縣級文化保護單位。公元前690年左右,楚武王摧毀了古盧國。
盧國軍隊戰敗後,被楚文王遷到汨羅江南岸和響水映下的古郴州一帶。在被迫南遷到湖南汨羅後,盧國逐漸西遷和南遷。戰國末期,秦王是一個不道德、殘忍的人。為了反抗暴政,避免辛苦勞作,盧國的舊族沿著長江,沿著洞庭湖逃亡。盧人還在山東半島建立了盧子國。
早在武定,盧國就成為了商朝的一個子國。安陽福浩墓出土一把大玉匕首。銘文上寫的是盧芳皆入戈五。都是盧國君主的名字。盧芳向商代五器王進貢。這件玉戈可以傳達以下信息:武丁時期,盧國是商的附屬國,並賜以伯爵;當時關係不錯,盧芳皆親赴殷都朝貢,並在這件玉戈上記錄了此事;這件玉戈兵器出現在婦好墓,很可能盧國的臣服跟婦好有關,或者曾經婦好有過對盧芳的徵伐;從這件製作精良的玉戈可以看出,盧方兵器製作工藝的成熟,也可以作為盧方軍事實力的象徵。
西漢濟北國之都城也在盧國故城。盧國,春秋時期,西域盧水湖人在濟南被封為小國。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春秋時期,又稱盧戎,後來到楚國秋天改為盧邑。公元前613年8月,子儀和公子燮綁架楚莊王,離開郢都前往商密。盧邑大夫盧戢梨和叔麇設計引誘他們,殺了子儀和公子燮。
唐朝張壽傑的《史記正義》引述《黃帝八十一難》說:「(秦越人)家於盧國,因命之曰盧醫也。」盧國是世界上所有盧姓的發源地。但其根應在河西走廊的廬水地區。目前,還有長清盧國君主陵墓遺址,目前還有一座紀念碑。韓國前總統盧泰愚和夫人金丙淑前來祭奠先人,參觀了盧國君主陵墓,並在長清成立了盧氏宗親大會。
商朝末年,盧國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周部落,被譽為「牧誓八國」的一員。就這樣,盧國報復了商朝。盧國在牧野之戰中有著積極的表現,西周初年被重封,成為周朝的知己,為西周保衛南疆。上世紀80年代,陝西安康縣出土了一件多銘文的青銅器,記錄了西周中後期東夷的叛亂。
周王命周氏將軍率領胡芳、盧芳的軍隊向東。可見,盧國在西周中後期仍為周王室服務,其實力不俗。商朝晚期,盧國與商朝的關係被完全凍結。似乎有一種深仇大恨,還有一種記載,上面寫著「盧....為……」這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但令人驚奇的是,甲骨文是刻在盧方的頭骨上的。
一般來說,佔卜銘文主要來源於龜甲,也有牛頭、鹿頭、虎骨等動物的肩胛骨和頭骨。此外,還有一種人類頭骨,叫做頭部銘文。但是,人的頭骨一般是敵人的主要頭目或北方民族的首領,這是比較少見的。目前,還發現了「頭骨刻人方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