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是紅銅(純銅)與錫或鉛的合金,因為顏色青灰,故名青銅。青銅器的出現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大飛躍,而我國出土的十大青銅器國寶多為商、周至西漢時期,以當時的並不發達冶煉技術還能造出如此龐大、精美且保存完好的青銅器確實不多見。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我國十大青銅器國寶,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


1、后母戊[讀 wù]方鼎-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
又名后母戊大方鼎,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乃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

2、四羊方尊-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
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屬炭河裡遺址。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四羊方尊也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釐米,高58.3釐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

3、商子龍鼎-最大的商代青銅圓鼎
20世紀20年代出土於河南輝縣,因器內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而得名,「子龍鼎」重達230公斤,通高1.03米,耳高22釐米,腹高43釐米,足高36.5裡面,口徑80釐米,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側飾兩周凹弦紋,折沿寬緣,腹部橫向寬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頸部以雲雷紋為地,周飾2類6組浮雕式饕餮紋,足上端飾高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凸弦紋。

4、西周大盂[讀 yú]鼎-青銅炊器
又稱廿三祀盂鼎,1849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今寶雞市眉縣常興鎮楊家村一組,即李家村),鼎高101.9釐米,口徑77.8釐米,重153.5千克。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因作器者是康王時大臣名盂者而得名。
5、西周虢[讀 guó]季子白盤-商周時期盛水器
晚清時期出土於寶雞,長137.2釐米,寬86.5釐米,高39.5釐米,重215.3千克,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兩隻銜環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
6、商龍虎紋青銅尊-蟠龍形象+饕餮紋飾
1957年出土於安徽阜南月兒河,它體形高大,口沿廣闊,鼓腹,高圈足,高50釐米,口徑45釐米,重約20公斤。鑄工極精,整體形成三層花紋。肩部以圓雕和浮雕相結合,塑造3條生動的蟠龍形象。腹部以三道扉稜為界,分隔3組相同紋飾,皆雙虎食人之狀。

7、西周琱生簋[讀 guǐ]-民間舊藏,留存至今
高22.2釐米,口徑21.9釐米,足徑18釐米,這是貴族琱生為其祖先製作的宗廟祭祀時使用的青銅器。器內鑄有104字銘文,記述琱生在一次關于田地的獄訟中,得到本宗族宗主的庇護,達到了多佔田地的目的。

8、西周匽侯盂-青銅盛食器
1955年出土於遼寧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山嘴子鎮海島營子村,盂高24.3釐米,口徑33.8釐米,足徑23.3釐米。侈口、深腹、平底、圈足,圈足下緣有寬邊切地,兩附耳上部有橫梁與器身相連。盂體紋飾精美,通體以雲雷紋為地,布滿夔風紋,鳥頭像龍首而鳳冠逶迤下垂。匽侯盂所施的夔風紋便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華麗的長冠鳳紋,顯示了器主身份和地位的尊貴。

9、西漢錯金銀雲紋銅犀尊-青銅容酒器
1963年出土於陝西興平豆馬村,通高34.4釐米、長58.1釐米 重13.3公斤,銅犀尊為相當寫實的犀牛形象,頭部有雙角,耳小;足為三瓣蹄;眼睛以藍料鑲嵌,閃爍有光;尾夾於股間。犀牛頭部右側口邊有細管狀的流,器口開於背部,橢圓形,上覆素麵活動銅蓋,可以啟閉。

10、西周利簋-迄今能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利簋通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重7.95千克。利簋器侈口,獸首雙耳垂珥,垂腹,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身、方座飾饕餮紋,方座平面四角飾蟬紋。此種方座青銅始見於西周初年。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正文完結~
有人說:關注是一種幸福,點讚是一種美德,分享是一種開心,評論是一種信任。新奇創意,就在牽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