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斯克「無限期」推遲星鏈衛星發射:回收船在與海洋的鬥爭中失敗
paceX公司的第13次「星鏈」任務(Starlink)的發射被無限期推遲,原因是「回收區域的惡劣天氣」,後來執行長埃隆·馬斯克解釋說,「這是無人回收船在與海洋鬥爭中失敗的案例。」這是次任務被稱為「Starlink-12」,因為這的第12次的星鏈衛星V1.0(Starlink v1.0)的部署任務。
-
為了一艘「破」船,僅僅是打撈一項就用掉了3億!
為了一艘「破」船,僅僅是打撈一項就用掉了3億!我們都知道「鄭和下西洋」開闢出來了海上的絲綢之路,走過了東南亞的數個國家,最遠來到了紅海沿岸。可是慢慢的歷史正在不斷地發展中,海上絲綢之路也在時光裡被漸漸掩埋了。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實驗6」號是一艘採用國際最先進設計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種用途船舶,探測手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
火箭發射的時候,旁邊會停著一艘船,為什麼要用到船?
火箭發射升空,不僅場面震撼,而且也非常激動人心,特別是每當我國火箭成功發射,都代表又有一項航天項目順利開展。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在火箭發射之前,都會用到「遠望號」測量船,明明是上天的事,為何要用到船呢?今天,就為大家解答疑惑。
-
中國首次利用德渤3號船發射一箭九星長徵11號火箭
中國視頻分享平臺嗶哩嗶和國家電視臺中央電視臺(CCTV)都有一顆衛星通過贊助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科普是其用途之一。CGST正在建設一個由138顆商業地球觀測衛星組成的星座,這些衛星能夠每天對地球上任何地點進行5到7次成像。這次任務是中國的一次突破。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主任李宗利在接受官方媒體採訪時表示: 這次海上發射標誌著中國在建立海上發射系統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
中國一艘海洋調查船進釣魚島海域作業遭日方阻撓
【環球網綜合報導】日本NHK電視臺8月14日報導稱,日本第11管區那霸海上保安本部透露,14日上午,經過該海保本部確認,一艘中國海洋調查船進入釣魚島附近海域,在與事前通報不同的區域進行作業。日方巡邏船對中方海洋調查船進行了連續的「跟蹤和監視」。
-
看,天上掉下了一艘宇宙飛船!
圖片來源:NASA(編譯 艾麥樂)我站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尤馬市外的一片沙漠之中,仰望著一艘宇宙飛船正落向地球。它看起來像是一把白色茶壺,在碧藍色的天空中緩緩下墜。兩頂紅白相間的降落傘吊著飛船緩緩飄落,就像用繩牽著兩頂巨大的圓形帳篷。在這片沙漠之中,許多東西都在掙扎求生,而今天(8月26日),獵戶座飛船(Orion)也面臨考驗。
-
最後一艘美國奴隸船殘骸現身
海洋考古學家詹姆斯·德爾加多帶領的團隊確定,在阿拉巴馬河口的淤泥中發現的木質大船殘骸是克洛蒂爾達號——最後一艘美國奴隸船,一艘見證了奴隸貿易黑暗歷史的船隻。在阿拉巴馬河口的淤泥中,發現了一艘木質大船殘骸。海洋考古學家詹姆斯·德爾加多帶領的團隊確定了船隻殘骸是克洛蒂爾達號——最後一艘美國奴隸船,一艘見證了奴隸貿易黑暗歷史的船隻。當研究人員第一次見到它時,保留下來的舊的木質船體看起來已經所剩無幾:只有些殘破、泡水的木板和生鏽的金屬零件。
-
中國海洋調查船多了還是少了?到底需要多少艘?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船舶調查處處長朱永靈18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船不夠用,所裡很多科考任務想「登」船,都是「一票難求」。與「向10」任務等船不同,近幾年我國也有不少海洋調查船一直在等任務,常年處於待機狀態。我國現有超過50艘在役海洋調查船,正在設計或建造的約10艘海洋調查船,分別屬於國家海洋局、教育部等多個部門。
-
中國長徵十一號再次成功進行海洋發射,馬斯克也考慮發射都改海上
9月15日9時23分,在預定海域,中國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以「一箭九星」的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太陽同步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中國的海洋發射平臺再次成功發射衛星,未來中國海洋發射將進入常態化。同樣是以海洋為發射背景,同樣的低成本發射,不得不說長徵系列的有力競爭對手SpaceX。
-
麥哲倫艦隊只倖存了一艘船?其實,還有一艘早就回到了歐洲
沒有人相信,這就是三年前出發的「維多利亞號」——麥哲倫艦隊中的一艘船。在很多人的認識中,麥哲倫艦隊環球航行,最終只回來了這一艘船。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麥哲倫從西班牙塞維亞出發的時候,一共有五艘船。特立尼達號、聖安東尼奧號、康塞普西翁號、維多利亞號,以及聖地牙哥號。
-
北鬥衛星成功發射,科研基地「變身」旅遊勝地
近日,北鬥衛星成功發射,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此時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也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這個擁有50年歷史的衛星發射中心,不僅成功送走了所有的北鬥導航衛星,還送走了包括「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在內的登月探測器,出鏡率之高,已是家喻戶曉。
-
IBM與ProMare打造五月花號無人船 以收集海洋數據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以上被水覆蓋,但95%的海洋卻尚未被開發。雖然衛星從上方繪製了海洋的地圖,但海面之下的生物卻鮮為人知。到目前為止,人類從未停止對海洋的探索,但這種探索費時且昂貴。正因如此,由非營利的海洋研究組織ProMare及IBM共同打造的於上周正式啟航了,它與400年前(1620年)美國第一代移民從英國普利茅斯(Plymouth)搭乘五月花號(Mayflower)到美國的航線相似,但這次它的任務是協助搜集重要的海洋數據,以替ProMare的項目作出貢獻
-
IBM與ProMare打造五月花號無人船 以收集海洋數據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以上被水覆蓋,但95%的海洋卻尚未被開發。雖然衛星從上方繪製了海洋的地圖,但海面之下的生物卻鮮為人知。到目前為止,人類從未停止對海洋的探索,但這種探索費時且昂貴。正因如此,由非營利的海洋研究組織ProMare及IBM共同打造的於上周正式啟航了,它與400年前(1620年)美國第一代移民從英國普利茅斯(Plymouth)搭乘五月花號(Mayflower)到美國的航線相似,但這次它的任務是協助搜集重要的海洋數據,以替ProMare的項目作出貢獻。
-
俄海軍間諜船偽裝海洋調查船 專派深潛器竊聽海底光纜
參考消息網10月6日報導 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9月19日發表了記者凱爾·溝上的題為《俄羅斯間諜船在東地中海做什麼》的報導。一艘歷來形跡可疑的俄羅斯海軍軍艦目前正在東地中海水域航行。觀察人士表示,「琥珀」號雖然名為海洋調查船,但實際上是一艘間諜船,專門使用小型潛水器在海底開展間諜活動。「琥珀」號於2015年在俄海軍服役。官方稱之為「特殊用途船」或「海洋調查船」,由俄海軍的水下調查部門使用。「琥珀」號的角色是充當小型潛水器的母船,裝備存放有人和無人潛水器的庫房,以及把它們放入水中的起吊設備。
-
SpaceX 成功發射海洋測繪衛星:追蹤海平面變化,精確度達幾釐米
為了測量海平面,他們將向下向世界海洋發射電磁信號,然後測量它們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反彈回來。任務科學家解釋說,海平面上升只是氣候變化的後果之一,之前地球觀測衛星的數據顯示,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正在加快,因此科學家希望能夠在更長一段時間內對其進行監測。
-
寧波博物館:泊在岸上的一艘船
寧波就像靠海邊的一條船,與大海共存亡。這裡有中國最早的「浮海」工具,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風帆的地區之一。走遍天下的寧波幫商人,率先引進西方第一艘機械輪船,讓中國現代航海事業走向世界。今年初,由中國設計師王澍設計的寧波博物館奪得了有建築諾貝爾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築獎,博物館建築外形就像一艘上岸的船,外牆則以民間收集的明清磚瓦組成瓦牆和毛竹作裝飾,堪稱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
-
新一代大型海洋綜合科考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中國船級社CCS 今天8月28日,由中國船級社(CCS)審圖和檢驗的我國最大的中山大學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H2639)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舉行下水暨命名儀式。,經濟航速11.5節,B3冰級加強,採用直流母排+蓄電池儲能技術,艉部配有兩套永磁電機驅動的齒輪全迴轉主推進裝置、艏部配有兩套輪緣永磁側推裝置,具備DP1動力定位能力,是一艘集多學科、多功能、多技術手段為一體,具備全球航行能力且能毗鄰極地冰區作業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綜合科考船。
-
中國天眼究竟能看到什麼?為何各國科學家都在勸告中國關閉天眼?
文/行走天涯中國天眼究竟能看到什麼?為何各國科學家都在勸告中國關閉天眼?中國天眼是2016年開始對外開放的,如今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然而中國天眼身上面對的爭議同樣也是頗多的,才不過三年多的時間,多國科學家就已經開始勸告中國應該將天眼關閉掉了。甚至連最偉大的科學家霍金都多次警告中國,不應該開放天眼去窺探宇宙奧秘。那中國天眼究竟有多麼大的威力,能夠看到些什麼呢?才引得如此多的科學家對我國發出警告。
-
SpaceX發射10顆銥衛星,回收一級火箭成功,整流罩再次失敗
北京時間7月25日19點39分,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從美國西海岸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將第7批10顆銥星衛星送入低地球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