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創刺激大腦深部

2021-02-13 開放科學

一項新技術可能會使研究者和臨床醫生不用打開病人的頭骨,就能刺激大腦深層的區域,比如那些與記憶和情感有關的區域。

大腦刺激技術中對人的頭皮應用電極刺激看起來是安全的,支持者們也認為它能夠改善一些大腦功能,包括提升智力,降低抑鬱情緒。這些說法中的一些已被研究證實,但還有一些技術因為無法達到大腦深層而受到了限制。相比之下,在大腦深層刺激(DBS)中應用植入物在改變大腦內部方面更加成功。但是這可能會有風險,因為需要進行手術,而且植入物也不能在發生故障時輕易地維修。

在最近的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麻省理工學院的Nir Grossman 和他的同事們展示了他們的實驗方法——經顱刺激法(TCS)。他們的方法通過大腦頭皮的電極發送電信號,利用一種不需要手術的方法來操作電流。該小組使用一種刺激設備,對小鼠耳朵後的頭骨應用兩股電流,這兩個電流被調製為具有稍微不同的高頻電流。他們調整這兩個電流的角度使他們在海馬體的位置相交。

大腦的神經元響應頻率較低,所以高頻電流可以在不影響神經元的情況下通過組織。但在電流相交的節點處,它們基本會相互抵消。神經元將兩個頻率之間的差異解譯為一個單一的低頻場,這會引起它們響應發出火花。研究人員解剖動物的大腦,發現海馬體的細胞發出了火花,而大腦外層部分的細胞沒有。

該團隊目前正在人類志願者身上測試這項技術。當志願者在進行腦部掃描時,研究者們能夠檢測到在他們海馬體中的大腦活動是如何對TCS實時反應的。不過他們現在還沒有測試這些刺激是否能夠影響人們的行為,比如通過記憶力測試來提升行為技能。

創新醫學網

   

   生命科學前沿報導、臨床醫療技術探討、醫療時政解讀、醫學資源共享

相關焦點

  • 你願意在大腦植入晶片嗎?
    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腦機接口,就是一種通過大腦(人或者動物的)與外部設備直接連接而實現大腦與設備之間的信息交換。這個概念已經存在許久,但是卻不曾被人們熱議,一直到20世紀九十年代後,才慢慢開始出現階段性成果。在2008年,神經學家發現猴子可以操縱機械臂餵食的技能,這代表著人將動物大腦與設備相連的實現已成為可能。
  • 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基於超聲輻射力的深部腦刺激與神經...
    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基於超聲輻射力的深部腦刺激與神經調控儀器研製」現場考察會議在深圳召開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13 08:17 來源: 自然科學基金會網站2015年9月9日,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基於超聲輻射力的深部腦刺激與神經調控儀器研製
  • 經常做腦電圖對大腦會有刺激嗎
    5.經常做腦電圖對大腦會有刺激嗎?  腦電圖檢查是無創傷性的。有些癲癇患者的家屬擔心做腦電圖會對大腦有刺激,這種擔心**沒有必要。因為腦電圖檢查是通過腦電圖機把大腦的電活動放大以後記錄下來,對大腦不產生任何外來幹擾,更不是對大腦通電,因此,也就不存在對大腦有什麼刺激,只是有些地方採用針電極,使兒童檢查時不能很好地配合。
  • 中國科學家研究證明:大腦接受電刺激效果因人而異
    大腦累了怎麼辦?能不能像手機那樣充電?這聽起來像是異想天開,但認知神經科學卻正在一本正經地探討這個想法的可行性,給大腦「充電」的經顱電刺激技術正在研究界嶄露頭角。我國科學家經過研究證明,經顱電刺激通過外置電源和放置在頭皮表面的電極,可以對人腦施加微弱的直流、交流或者隨機強度的電刺激,最大電流強度通常在1~2毫安之間,單次刺激時間一般小於30分鐘。這項研究發表在2020年第4期的美國期刊《先進科學》雜誌。該論文論證了刺激前評估的必要性,建立了一個易於使用的刺激前篩查流程,有助於推進經顱電刺激標準化流程的指定,預防經顱電刺激的濫用。
  • Science Advances:無創神經調控技術新發現,不同腦區應答不同
    無創神經調控技術經顱磁刺激(TMS)的發展運勢而生。作為潛在的臨床無創幹預手段,TMS可以誘導大腦活性的改變並能夠長調節由疾病造成的神經網絡損傷。近年來,其在AD中的治療應用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然而,不同研究和個體間的刺激效果卻大不相同,限制了TMS在研究或臨床環境中的大規模應用。
  • 學外語「神器」:科學家開發無創「耳塞」,提升13%的聽說能力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精確的時間匹配、無創性刺激迷走神經(將大腦與身體其他部分連接的12條顱神經中最長的神經)的方式顯著提升了母語為英語的人分辨普通話聲調的能力。該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研究首次證實外部神經刺激可以增強健康人的複雜認知能力,比如學習語言。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名為經皮迷走神經刺激(tVNS)的無創技術,即在外耳放置一個小型刺激器,利用不可見電脈衝刺激迷走神經附近以將其激活。
  • 深度腦部刺激:竊聽大腦內的故障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研究表明,深度腦部刺激設備已經在治療帕金森病等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方面彰顯出了巨大的潛能,現在,科學家們希望使用這項技術「竊聽」到大腦神經迴路出現的問題。  勃朗特-斯圖爾特說:「你的大腦在做事情。」  此前,已經有數千名帕金森病患者和多羅貝迪安一樣,接受了深度腦部刺激(DBS)治療。在治療過程中,一款植入設備會通過朝患者大腦內的運動區發射電脈衝,從而讓患者不再震顫。
  • 神奇「耳機」能刺激大腦神經,改善記憶力,外語學習能力提升13%
    通過對耳朵進行細微、難以察覺的大腦刺激,科學家發現,與沒有刺激的成年人相比,成年人識別外語聲調的能力有所提高。即使終止這種刺激,這種記憶效應也持續存在。這種源自科幻小說的大腦駭客行為可以幫助成年人克服大腦自身的局限性。
  • 神奇「耳機」能刺激大腦神經,改善記憶力,外語學習能力提升13%
    通過對耳朵進行細微、難以察覺的大腦刺激,科學家發現,與沒有刺激的成年人相比,成年人識別外語聲調的能力有所提高。即使終止這種刺激,這種記憶效應也持續存在。這種源自科幻小說的大腦駭客行為可以幫助成年人克服大腦自身的局限性。
  • UCSF科學家開發一款無創「耳塞」,一次能提升13%的聽說能力
    近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開發了一種簡單的類似耳塞的裝置,它在不知不覺中刺激了通向大腦的關鍵神經,顯著提高了佩戴者學習新語言的聽說能力。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名為經皮迷走神經刺激(tVNS)的無創技術,即在外耳放置一個小型刺激器,利用不可見電脈衝刺激迷走神經附近以將其激活。
  • 非侵入性神經刺激促進對外語聲音的學習
    匹茲堡大學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神經科學家進行的新研究表明,在UCSF開發的一種簡單的類似耳塞的設備可以無形地刺激通向大腦的關鍵神經,可以顯著提高佩戴者學習新語言的能力,該設備也可能具有廣泛的應用,以促進其他類型的學習。
  • 戴上這種神經刺激耳塞,學習第二語言 so easy
    近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威爾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外科學系助理教授 Matthew Leonard 博士和他的同事們開發出了一種類似耳塞的電極,能夠不知不覺地刺激通向大腦的關鍵神經,可以顯著提高佩戴者學習新語言語音的能力。此外,這種裝置在促進其他類型的學習方面也有廣泛的應用。
  • 音樂對大腦刺激可等同食物刺激
    加拿大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大腦在聽音樂時的感覺可以比享受美食更好,這正應了孔子當年聽過美妙韶樂後的一句誇張感嘆
  • 神奇的機器 —重複經顱磁刺激--中國數字科技館
    因此近年來,非藥物治療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重視,其中,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作為一種無疼、無創的物理治療方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重複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 magneticstimulate,簡稱rTMS)是在TMS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的神經電生理技術,它是通過一個特殊的治療線圈作用於頭皮外,在特定部位給予刺激,其基本原理是通過變化的電流在治療線圈中產生磁場,磁場透過頭皮和顱骨在大腦皮質處產生感應電流,該電流可以影響腦部的電活動、影像學
  • 受刺激會使大腦釋放多巴胺
    受刺激會使大腦釋放多巴胺 時間: 2012-11-21 20:04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如果我們研究大腦,弄清楚是什麼物質對大腦的起了作用。 摘要:     現在遊戲中的暴力元素越來越多了。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暴力給玩家帶來某些特殊的快感。如果我們研究大腦,弄清楚是什麼物質對大腦的起了作用,大腦感受這種快感的區域以及這種物質產生快感的機制。
  • 我國成立地球深部探測中心 致力於發展深部探測技術
    【每日科技網】   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深部探測中心29日成立。該中心將致力於發展深部探測技術,創新地球科學理論;開展深部地質調查,拓展能源、資源和國土資源利用空間;搭建深部探測平臺,培養人才,促進國際交流。
  • 美國研究:電刺激或取代藥物成治療慢性疼痛新途徑
    原標題:美國研究:電刺激或取代藥物成治療慢性疼痛新途徑   【環球網綜合報導】慢性疼痛是指持續1個月以上的疼痛,可能發生在身體的各個部位,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根據《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醫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電刺激將成為治療慢性疼痛的新途徑,並且將會減少止痛藥帶來的副作用,比如成癮性和依賴性。   根據法國媒體《TOPSANTE》介紹,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校區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測試了電刺激對深部腦組織的影響。他們第一次用無線電裝置直接刺激大腦腹側紋區,這個區域很有可能成為止痛的關鍵區域。
  • 大腦可塑性比想像的強:用光刺激神經元,讓小鼠大腦產生了幻覺
    研究人員只需刺激其部分神經元,小鼠就好像感知到了某些不存在的東西,這意味著,大腦的可塑性可能遠比我們所認為的要強。 在小鼠觀察到圖像並將信息傳輸進大腦時,只有極少數的細胞參與了這一過程。「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我們不會時刻產生視幻覺呢?」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卡爾·德瑟羅斯提出了這一問題。
  • MIT團隊改變阿爾茲海默症幹預規則:不打針不吃藥——無創治療!
    這種無創治療通過誘發腦電波(伽馬振蕩)起效,大大減少了小鼠大腦中的澱粉樣斑塊。大片腦區,包括對學習和記憶等認知功能至關重要的區域的斑塊都被清除了。這種光治療方法也刺激了清除碎片的免疫細胞,即小膠質細胞的活性。3年前的研究表明,閃爍光僅限於改善視覺皮層。《Cell》這篇新研究,他們探索了是否可以通過聲音刺激抵達其他腦區。研究人員發現,在7天的時間裡,每天接觸1小時40赫茲的音調,會顯著減少聽覺皮層和海馬中β澱粉樣蛋白的數量。
  • 大腦裡竟然長了只「蝴蝶」,機器人導航定位準確鎖定手術穿刺位置
    交匯點訊 一說到蝴蝶,大家是否會想到蝴蝶那翩翩起舞的樣子,但是如果這隻美麗的「蝴蝶」長在了自己的大腦內又是什麼樣的場景呢?胼胝體位於人體大腦中線深部,是連接兩側大腦半球的重要結構,該處的病變往往為惡性,累及雙側,有時呈對稱分布,手術完全切除難度極大,預後差,因此臨床上也稱之為「惡魔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