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一說到蝴蝶,大家是否會想到蝴蝶那翩翩起舞的樣子,但是如果這隻美麗的「蝴蝶」長在了自己的大腦內又是什麼樣的場景呢?胼胝體位於人體大腦中線深部,是連接兩側大腦半球的重要結構,該處的病變往往為惡性,累及雙側,有時呈對稱分布,手術完全切除難度極大,預後差,因此臨床上也稱之為「惡魔蝴蝶」。
近日,在南京市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樊友武教授的指導下,由副主任醫師吳鶴鳴和唐勇醫師藉助先進的手術機器人為李奶奶進行胼胝體壓部病變穿刺活檢術。專家們通過三維規劃軟體在無創的情況下確定李奶奶病灶位置,規劃手術穿刺路徑,機器人則通過導航定位系統準確鎖定手術穿刺位置。
今年71歲的李奶奶4月初突然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家人急忙將她送至該院神經內科。神經內科立即為李奶奶經脫水、激素等對症支持治療。9天後,李奶奶再次複查頭顱核磁共振,提示胼胝體膝部出現新增病灶,原胼胝體壓部病灶未縮小,其內出現類囊性信號。隨後聯繫神經外科主任樊友武教授。樊主任接診後,立即對李奶奶的病情組織了科內討論,認為李奶奶胼胝體壓部病變,強化不均勻,波譜出現Cho峰高聳,符合惡性腫瘤的特點。
如何明確病理診斷?直接開顱手術的話,病變很難完全切除乾淨,且止血會比較困難
患者本身高齡,基礎疾病多,恐怕也難以耐受....
李奶奶的病情不能再拖了!在和李奶奶家屬溝通後,樊友武教授決定藉助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為李奶奶進行微創穿刺活檢手術,幫助臨床明確病理診斷。這也是李奶奶目前的最佳治療選擇。術中,專家們精準穿刺至病變靶點位置,成功抽吸了腫瘤組織。手術僅用時30分鐘,手術定位精度在1mm以內。術後病理提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取得了正確的病理結果後,為後續放化療及精準靶向治療提供依據,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目前。李奶奶恢復正常,拆線出院後將進一步行放化治療。這項技術不僅減輕了患者的創傷程度,同時也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手術操作方便、省時。
交匯點記者 王甜 通訊員 章琛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