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裡長了只「蝴蝶」,機器人導航定位準確鎖定手術穿刺位置

2021-01-10 瀟湘名醫

中國江蘇網訊一說到蝴蝶,大家是否會想到蝴蝶那翩翩起舞的樣子,但是如果這隻美麗的「蝴蝶」長在了自己的大腦內又是什麼樣的場景呢?

胼胝體位於人體大腦中線深部,是連接兩側大腦半球的重要結構,該處的病變往往為惡性,累及雙側,有時呈對稱分布,手術完全切除難度極大,預後差,因此臨床上也稱之為「惡魔蝴蝶」。

近日,在南京市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樊友武教授的指導下,由副主任醫師吳鶴鳴和唐勇醫師藉助先進的手術機器人為李奶奶進行胼胝體壓部病變穿刺活檢術。專家們通過三維規劃軟體在無創的情況下確定李奶奶病灶位置,規劃手術穿刺路徑,機器人則通過導航定位系統準確鎖定手術穿刺位置。

據悉,今年71歲的李奶奶4月初突然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家人急忙將她送至該院神經內科。神經內科立即為李奶奶經脫水、激素等對症支持治療。9天後,李奶奶再次複查頭顱核磁共振,提示胼胝體膝部出現新增病灶,原胼胝體壓部病灶未縮小,其內出現類囊性信號。隨後聯繫神經外科主任樊友武教授。樊主任接診後,立即對李奶奶的病情組織了科內討論,認為李奶奶胼胝體壓部病變,強化不均勻,波譜出現Cho峰高聳,符合惡性腫瘤的特點。

如何明確病理診斷?直接開顱手術的話,病變很難完全切除乾淨,且止血會比較困難,再加之患者本身高齡,基礎疾病多,恐怕難以耐受。

李奶奶的病情不能再拖。在和李奶奶家屬溝通後,樊友武教授決定藉助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為李奶奶進行微創穿刺活檢手術,幫助臨床明確病理診斷。這也是李奶奶目前的最佳治療選擇。術中,專家們精準穿刺至病變靶點位置,成功抽吸了腫瘤組織。手術僅用時30分鐘,手術定位精度在1mm以內。術後病理提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取得了正確的病理結果後,為後續放化療及精準靶向治療提供依據,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目前,李奶奶恢復正常,拆線出院後將進一步行放化治療。這項技術不僅減輕了患者的創傷程度,同時也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手術操作方便、省時。(通訊員 章琛)

【來源:中國江蘇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大腦裡竟然長了只「蝴蝶」,機器人導航定位準確鎖定手術穿刺位置
    交匯點訊 一說到蝴蝶,大家是否會想到蝴蝶那翩翩起舞的樣子,但是如果這隻美麗的「蝴蝶」長在了自己的大腦內又是什麼樣的場景呢?胼胝體位於人體大腦中線深部,是連接兩側大腦半球的重要結構,該處的病變往往為惡性,累及雙側,有時呈對稱分布,手術完全切除難度極大,預後差,因此臨床上也稱之為「惡魔蝴蝶」。
  • 這家企業的微型手術機器人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評通道
    國內首創,微創穿刺及實時手術導航雙功能華科精準Q300是一款國內首創的神經外科微型手術機器人,可以輔助醫生快速、精準、安全進行腦外科手術,甚至可在急診或病房執行緊急手術,從而節省術前準備時間,縮短臨床幹預時間,為腦出血病人進行抽血引流,產品還同時具備微創定位穿刺和開顱手術實時導航雙功能。
  • 手術機器人、4K腹腔鏡……盤點這些活躍在浙江多家醫院手術室裡的...
    實際上,在浙江多家醫院的手術室裡,每時每刻都活躍著「高精尖」設備的身影,為兒童開刀的智能「醫生」、為微創手術提供「導航」的顯微鏡、為癲癇患者成功「拆雷」的機器人……各種不同類型的「高精尖」設備出現在每一個生與死搏鬥的關鍵時刻,守護患者的生命。新一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為患兒「主刀」4月8日,第四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順利完成「首秀」。
  • 誤差不到1毫米 穿刺機器人準確率效率超醫生
    「人手穿刺的精度為正負2到3毫米,平均用時近兩個小時;而我們研製的輔助精準穿刺機器人,穿刺誤差不到1毫米,平均用時僅半小時,可以減輕醫生手術負擔和病人痛苦。」14日,2017世界智能製造大會集中採訪活動走進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一款外形如人體手臂的機器人讓人耳目一新。
  • 七旬老人三叉神經痛了10多年,「機器人」手術一根針精準去痛
    近日,在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南山醫院)神經外科團隊為王奶奶成功實施了「經皮穿刺三叉神經半月節微球囊壓迫手術(PBC)」,該手術利用機器人的「GPS」系統,精準定位穿刺點,不用開顱,只用一根針,就幫助患者解除了10多年的疼痛困擾。據悉,自從手術機器人這個「神器」上崗兩個多月來,已完成10多例高難度顱內手術,標誌著協和深圳醫院神經外科手術進入「機器人時代」。
  • 全球首創多臟器腫瘤粒子介入機器人有望服務病人
    這是一款多臟器腫瘤粒子介入機器人,是全球首創、國際領先的高精尖醫療器械,通過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突破了目前臨床介入內放療手術規劃難、術中精度低及安全防護差的瓶頸性難題,同時,藉助5G通信架構,實現介入手術的遠程操控,直達抗疫前線、邊遠地區。
  • 多模態神經導航技術在顱內腫瘤手術的應用進展
    為結合解剖結構影像和功能影像,通過多種影像融合而建立綜合影像,因此,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應運而生,並在此基礎上結合神經導航進行實時定嚮導航。多模態影像融合是通過強化各種成像方法的優勢,並將其融合建立出多模態影像,來了解病變組織與器官的各方面情況,得到更準確判斷,從而制定更合理化治療方案。而以多模態影像融合為基礎的神經導航,可增強組織定位效果,優化個體化治療,大大縮減手術時間。
  • 陳士凱:讓機器人完成自主定位導航到底有多難?
    SLAM 也是我們公司名字(思嵐)的音譯,叫同步定位與建圖,能同時進行自主定位和地圖構圖。不過它本質上並不是簡簡單單完成定位和導航,SLAM 在模型上可以保證機器人在完成定位和建圖之間沒有誤差。   換句話說,SLAM 和解決機器人的自主定位導航還有比較大的差距,這個差距就在於還要做另外兩件事情——路徑規劃和運動控制。
  • 西南首臺機器人手術顯微鏡落戶昆醫大附一院
    7月9日,西南首臺機器人手術顯微鏡(KINEVO900)落戶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該機器人手術顯微鏡具備的一系列創新技術,為醫院神經外科醫生帶來更好的操控和更精準的手術診療,也將為複雜性腦部疾病治療帶來新機遇。
  • 惠州首臺機器人手術顯微鏡落戶市三院
    近日,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率先引進高端醫療設備——ZEISS KINEVO 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並已完成裝機調試,為惠州首臺。剛剛落戶,KINEVO 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就服務了一名患者。
  • 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SLAM+運動規劃
    SLAM技術作為機器人自主移動的關鍵技術,讓很多人都誤解為:SLAM=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其實,SLAM≠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 ,不解決行動問題。要想解決機器人智能移動這個問題,除了要有SLAM技術之外,還需要加入路徑規劃和運動控制。在SLAM技術幫助機器人確定自身定位和構建地圖之後,進行一個叫做目標點導航的能力。通俗的說,就是規劃一條從A點到B點的路徑出來,然後讓機器人移動過去。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
    該產品在與手術導航、手術機器人等設備連接後,能夠廣泛的為骨科、介入治療等手術提供術中精準三維CT影像。成像機器人平臺:打破傳統影像設備對於患者體位和部位的限制,同時在系統設計中考慮了產品的多功能性和拓展性,加入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功能,在實現傳統DSA常規DSA血管減影、3D成像功能的基礎上,同時具備立位3D成像功能。
  • 多模態神經導航在膠質瘤手術治療的應用_神經膠質瘤_多模態影像...
    近年來,隨著醫學科技發展,神經導航技術、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在神經外科手術得到廣泛應用,這些技術能夠幫助術者在術前制定更合適的手術計劃,術中更加精準地定位腫瘤。多模態神經導航是將神經導航技術與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相結合,然後應用於手術治療。
  • 大腦的「第三隻眼」松果體區腫瘤如何安全切除?多種手術入路介紹
    松果體被稱為大腦的「第三隻眼」,松果體區腫瘤是一種始於大腦中心的松果體內或周圍的腦腫瘤。松果體腫瘤通常不會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但它們可能會因繼續生長並壓迫周圍組織而引起問題。隨著腫瘤的生長,它會壓迫或生長到大腦的附近區域。這會引起症狀,因為它會使大腦的這一部分停止正常工作。症狀也會發生,因為腫瘤會導致頭骨內部壓力的增加。
  • 擁有全球定位系統前,飛機如何進行導航定位
    自20世紀飛機升空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飛行員幾乎都是靠VFR(Visual Flight Rules)目視飛行規則進行飛行路線導航的。航位推算使用先前已知的位置,利用速度和飛行時間來估計飛機的當前位置,本質上是在已知的初始位置上累加推算的位置以獲得當前的位置。雖然天氣可能會影響這些傳感器的推算,但行位推算已經是一種相對準確的計算飛機位置的方法,在早期的長途飛行中大量應用。而關於航位推算的算法研究廣泛應用在車輛和機器人定位領域。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自行搜索一下。
  • 在大腦禁區「動刀」,這場手術驚心動魄
    近日,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王劍新團隊成功完成一例高難度腦膜炎手術,在大腦的禁區——「鞍區」開展手術,為一名莫名頭疼20天的60歲女患者成功發現並解除了藏在大腦中的「定時炸彈」。從頭暈到腫瘤,距離可能只在咫尺之間。王女士的經歷告訴我們,千萬別再將頭暈不當回事,這可能是大腦發出的求救信號。20天內,2次頭暈「顱內佔位性病變?」
  • 多參數磁共振輔助前列腺融合穿刺的最新進展
    對於疑似前列腺癌患者行TRUS活檢也由6針穿刺改為6+x穿刺活檢,減少了重複穿刺手術次數、提高了檢出率,提升了應用價值。該項技術在我國應用較為廣泛,逐漸成為診斷前列腺癌不可或缺的一環。認知融合穿刺技術還可以稱作視覺估計TRUS-TB認知技術。一項回顧性分析表明計算機輔助mp-MRI引導下前列腺穿刺活檢比認知融合穿刺活檢診斷前列腺癌更準確。還有研究資料顯示MRI-TB比COG-TB有優勢。
  • 世界頂級:KINEVO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落戶惠州三院神經醫學中心!
    近日,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率先引進了目前世界上最高端的醫療設備——ZEISS KINEVO 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並已完成裝機調試,為惠州首臺,華南地區第五臺裝機醫院!KINEVO 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剛服役,就有患者因此受益,效果非常好!
  • 華科在線 | 武漢同濟醫院舒凱 胡峰團隊完成疫情後系列機器人輔助功能神外手術
    胡峰:目前是開展這幾項,但是我們現在和華科精準機器人合作,準備把能夠開展的所有手術現都想開展起來,比如在球囊壓迫手術中,球囊穿刺,如果有機器人導航定位,也是很好的輔助等等。2.SEEG技術可以更精準定位致癇灶神外前沿:請您介紹下,今年完成首例機器人輔助SEEG手術的病例情況,尤其是如何確定致癇灶的?
  • 三維CT 支氣管血管成像在機器人肺段切除術中的臨床應用
    (2)術前影像學表現為患者充分吸氣後屏氣情況下完成,術中肺組織充分萎陷後,肺內較小或者純 GGN,特別是位置遠離髒層胸膜,往往難以尋找到病變,無法精確定位,需要切除後通過肺組織顏色和質地等改變判斷結節位置。部分純 GGN,在開胸或者離體標本等情況下依然難以準確找到病灶,術後無明確病理結果,甚至出現醫療糾紛等[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