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專稿:她們發現了放射性元素、新的星系、具有決定意義的核裂變、DNA的雙螺旋結構……這些發現在人類發展史上具裡程碑意義,然而她們卻不一定為人所知,雖然她們的成就對於人類發展來說是決定性的。西班牙《趣味》月刊11月號發表文章,介紹了這些改變世界的女科學家的事跡。
卡羅琳·赫舍爾(1750年-1848年)
這位發現了8顆彗星及星雲的偉大天文學家出生在德國漢諾瓦。她的父親是一位自學成才的音樂家,精心於對子女的文化和音樂教育,但卡羅琳卻是個例外。卡羅琳表現出對學習的極大興趣,她曾與父親一起觀察星座和天體。
由於家庭中有愛好天文學的傳統,加之哥哥威廉成為英國喬治三世的宮廷天文學家,並自己製作了一架望遠鏡,通過它曾觀測到天王星。作為哥哥的助手,卡羅琳經常幫他磨製和拋光鏡面,並為這些觀測做記錄。
在日積月累中,卡羅琳積累了豐富的數學和幾何知識,甚至獲得了國王頒發的作為天文學家助手的津貼。卡羅琳每晚都端坐在那架可以觀測遙遠天外星空的望遠鏡前。1786年8月的一個夜晚,卡羅琳獨自觀測到了第一顆彗星,在接下來的11年裡她又陸續發現了7顆彗星。她的發現為後來天體學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賴的資料。1798年,卡羅琳將自己的所有發現製成弗拉姆斯蒂德星表呈交給英國皇家學會,並附上了一份《不列顛天圖》中忽略的560顆星的目錄以及該出版物的勘誤表。
哥哥威廉去世後,卡羅琳又搬回到漢諾瓦繼續研究,不久完成了2500個星雲和許多星團的記錄工作。
洛夫萊斯伯爵夫人(1815年-1852年)
1979年,美國國防部用埃達·洛夫萊斯伯爵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種電腦程式語言,即Ada語言,以紀念這位150年前幫助英國發明家查理·巴貝奇研製出後來被認為歷史上第一臺計算機的女科學家。
埃達·拜倫1815年出生在英國倫敦,是著名詩人拜倫與夫人安娜貝拉·米爾班克的女兒。但在其出生後不久,父母便離婚,儘管拜倫苦苦請求,但米爾班克卻禁止詩人看望女兒。
在嚴格的家庭教育中,埃達受到了文化和科學知識的薰陶,並得到了包括倫敦大學首席數學教授A·德·摩根在內的諸多優秀數學家的指點。摩根還向她引見了當時英國最著名的天文學家兼數學家瑪麗·薩默維爾。
埃達準確地對分析機的作用和前景進行了分析和預見,例如製圖和製作音樂,以及進行龐大的、重複的大型計算。於是,埃達擔當起為分析機編製程序的任務。埃達首先為計算擬定了「算法」,然後擬定了「程序設計流程圖」,這也被後人認定為「第一個電腦程式」。
居裡夫人(1867年-1934年)
居裡-斯克羅多夫斯卡並不是唯一發現「放射性」的科學家,與她的丈夫一起,他們為物理學革命開闢了一條嶄新道路。
瑪麗·斯克羅多夫斯卡出生在被俄羅斯帝國侵佔時期華沙的一個教師家庭。年輕時的居裡夫人曾當過家庭教師,在積攢了一些錢後,她便前往巴黎,跟隨當時一些赫赫有名的教授學習,其中還包括曾獲得過諾貝爾獎的人。
1893年,她首先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並嫁給了皮埃爾·居裡。在生下女兒伊雷娜後,居裡夫人選擇了一個當時全新的發現作為自己的博士研究課題,那就是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的後來被居裡夫人稱之為「放射性」的現象。居裡夫人決定試驗一下能否在其他金屬中找到在鈾中發現的性質。她很快發現,只有釷和鈾才具有「放射性」。
隨後,居裡夫人發現瀝青鈾礦的放射性優於純鈾,在丈夫的協助下,發現了新元素釙(為紀念祖國波蘭而命名)和鐳。1903年,由於這一研究成果,居裡夫人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並在同年與丈夫居裡和貝克勒爾一起因發現放射性而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並在1911年因分解出純鐳而再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伊雷娜·約裡奧-居裡(1897年-1956年)
在居裡夫人去世前,她欣慰地看到自己的女兒伊雷娜接過了繼續研究放射性的接力棒,但她卻沒能看到女兒和她的丈夫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在其去世一年後因發現新的人造放射性元素而雙雙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伊雷娜曾是母親的助手,並在工作中結識了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儘管兩人性格不同,卻結成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婚後,他們像居裡夫婦一樣開始了共同的科學研究。
伊雷娜同時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母親,她堅信繁重的科研工作不能奪去她作為母親的重要職責。在獲得諾貝爾獎後,她還開始逐漸涉足政治,並擔任過法國社會黨萊昂·布盧姆政府的國務次長,負責科研工作。
48歲時,伊雷娜被任命為由其母親創建的巴黎大學鐳研究所所長。幾年後,當世界政治陷入冷戰時期後,約裡奧夫婦先後被左派政治力量驅逐出法國原子能專署。但這卻沒能阻止伊雷娜參加各種和平運動。
伊雷娜的研究不僅可作為物理學的裡程碑,還對醫學和生物學產生了諸多重要影響。
利斯·邁特納(1878年-1968年)
利斯·邁特納,這位奧地利物理學家發現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核裂變。但是,諾貝爾獎卻只授給了她的合作者奧託·哈恩。
利斯出生在奧地利一個猶太家庭,她的父親是當時有名的律師,對於各種知識都採取開放態度,並潛心於子女的教育。
在柏林獲得博士學位後,利斯結識了與她同歲的愛因斯坦。當時,愛因斯坦經常光顧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的住所,普朗克彈奏鋼琴,愛因斯坦演奏小提琴,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室內樂隊,利斯經常受邀出席。
後來,在與哈恩合作研究放射性的過程中,兩人共同發現了鏷並予以命名。在侄子弗裡施的幫助下,利斯發現鈾原子核在受中子轟擊後分解出氪和鋇,並產生大量能量。利斯稱這一過程為「核裂變」。這一成果最初由哈恩公布於眾,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利斯拒絕出席頒獎儀式。
美國很快得知了這一研究成果,由於當時處於戰爭時期,美國開始了曼哈頓計劃,並最終製造出原子彈。
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1910年-1994年)
運用新的X光技術和世界上第一批電腦,多蘿西·克勞福特發現了胰島素、青黴素和維生素B12的分子結構。
多蘿西·克勞福特出生於開羅,父親是一名考古學家,母親則是傑出的植物學家。多蘿西與姐姐在英國接受教育,並獲得了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化學學士學位。在一次乘火車的旅行中,她結識了伯納爾教授,並跟隨他到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他們共同發現,蛋白質晶體必須在半溼潤狀態下,而不是乾燥狀態下加以研究,這一成果可謂大分子晶體學的裡程碑,並為生物學及其在醫藥領域的運用開闢了光輝道路。
隨後,她又返回牛津大學繼續研究。她開始進行膽固醇及其他生物分子的鑑定工作,例如胰島素。之後她便涉足令許多科學家為之著迷的青黴素的研究。1945年,多蘿西發現了青黴素的分子結構。
她的又一重大發現是分析出了對白血球和紅血球生成至關重要的維生素B12的結構。也是由於這一重大發現,多蘿西在1964年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芭芭拉·麥克林託克(1902年-1992年)
20世紀四五十年代,芭芭拉發現了自發移動的遺傳基因,但她的研究成果卻遲遲未被人認識,直到1983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後才產生了巨大影響。
25歲時,芭芭拉與遺傳學家羅林斯·埃默森和馬庫斯·羅茲組成了一個三人研究小組。她之後回憶說,這是對她未來職業生涯具有決定意義的事件之一。芭芭拉反覆觀察玉米粒顏色的變異,並進行試驗後發現遺傳信息並非固定不變。這是一項重大發現,但卻一直沒有被人認可。
隨著現代分子生物技術的出現和發展,芭芭拉的這一研究終於走出了黑暗,並在30多年後得到了承認。根據芭芭拉的理論,遺傳信息位置的變化不僅發生在植物上,而且在各種細菌和人類身上同樣如此,因此對於研究抗菌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1920年-1958年)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18歲進入劍橋大學學習化學、物理和數學,後來又接觸晶體學。她痴迷於用三維影像研究微小世界。二戰期間,羅莎琳德獲得了一筆研究碳元素的基金。戰爭結束後,她在巴黎學習了新的X光射線技術。當時,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邀請她來研究DNA結構這一新技術。1952年,羅莎琳德拍攝下了那張著名的DNA分子X射線衍射圖像,清晰地展現出雙螺旋結構。但在1962年,這項研究成果在獲得諾貝爾獎的
時候,羅莎琳德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獲獎名單中,不僅是因為當時她已經去世,而且其中一名獲獎者詹姆斯·沃森隱藏了羅莎琳德的貢獻。
喬斯琳·貝爾-伯內爾(1943年-)
直到發現了脈衝星,喬斯琳才擺脫了「壞學生」的惡名。在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後,喬斯琳加入了劍橋大學安東尼·休伊什領導的科研小組。在經過漫長的觀測之後,喬斯琳終於捕獲了一些頻率極快,並且有規律重複的信號。
在排除了這些信號來自於天外星球後,喬斯琳猜測可能出自一個巨大而特殊的星體,這個星體被稱為脈衝星。這一天文學上裡程碑式的發現在1974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但獲獎者中卻沒有喬斯琳的名字。
(責任編輯: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