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歲的小張,一直以來「腸胃不好」,有時拉肚子,有時便秘,大便經常不太成形,有人告訴他說是「慢性結腸炎」。他很少去醫院,因為,有時候這些症狀能夠「自愈」。
01「慢性結腸炎」是一個病嗎?
很多人將具有長期、反覆的排稀便、便秘、腹痛等症狀的疾病,自我診斷為「慢性結腸炎」。對於沒有學過醫的人來說,這樣想沒什麼可說的;但如果一個醫生給人診斷為「慢性結腸炎」,顯然是不妥的。
為什麼說醫生診斷「慢性結腸炎」是不妥的呢,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慢性結腸炎」這樣一個正式的疾病診斷名稱,或者說,「慢性結腸炎」仍然是一個具有爭議的病名。
今天不討論這個問題,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沒有必要了解這些的;他們就是想知道,自己有這些腹部的症狀時該怎麼處理;也有些人想知道,如果不治療,這些症狀是不是能自愈。
02腹瀉
腹瀉是一種症狀,腸道疾病的症狀裡面,腹瀉還是人們最關注的症狀之一。
腹瀉的定義是,頻繁的排稀便或水樣便;腹瀉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徵:腸道蠕動頻率增加,糞便性狀變得稀爛或呈水樣便,且糞便總量增加,通常每天大於兩百克。
1、急性腹瀉
如果這些症狀是急性的,也就是通常在一到兩周範圍內,最長不超過四周的時間發生的腹瀉,既往沒有這樣的症狀;這些症狀通常跟飲食和某些感染有一定的關係。
比如說病毒感染,通常就屬於自限性的疾病,幾天內往往能夠痊癒。這樣的患者即使不去看醫生,也是自己會好的。有些急性腹瀉和使用抗生素有關,停藥後能很快恢復。
2、慢性腹瀉
如果排稀便和水樣便每天大於或者等於三次,持續四周或以上者,通常會被稱為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會不會自愈,或者說好不好治療,跟病因有一定的關係。
03腹瀉的社會經濟因素
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是,腹瀉的主要原因跟人群的社會經濟狀況有一定的關係。
比如說,發達國家由於飲用水乾淨,已經很少會出現由志賀菌(痢疾桿菌)引起的慢性細菌性痢疾了,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甚至不發達國家,志賀菌引起的細菌性痢疾,因為飲用水系統的不安全,仍然是一種主要的消化道傳染病。
在發展中國家,慢性腹瀉通常由細菌、分枝桿菌和寄生蟲等感染等引起;而在發達國家,慢性腹瀉的常見原因,則主要是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吸收不良症候群(比如乳糖不耐受和乳糜瀉),以及免疫功能受損引起的慢性感染(HIV)等引起。
04慢性腹瀉的主要病因
1、腸易激症候群
這是幾乎所有慢性腹瀉的最常見原因。這個病主要的症狀是下腹部絞痛,伴有腹瀉、便秘,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或者排便正常與腹瀉、便秘交替出現等等模式;排便後疼痛可能緩解。
腹瀉其特徵是少到中量的頻繁稀便,通常在清醒的時候排便,比如早上或者飯後,排便前大多數比較急,便後可能有排便不盡感的感覺。
2、藥物反應
慢性腹瀉還有一個比較常見的原因是藥物反應。
比如,有些人吃瀉藥、滲透劑(比如乳糖和山梨糖醇口香糖)、酒精、抗生素、甲狀腺素等等。
3、慢性的病原體感染
很多人是在急性胃腸炎發作之後,逐漸進入慢性期的,這些情況常見的原因包括賈第鞭毛蟲、梭狀芽孢桿菌、耶爾森菌、阿米巴、隱孢子蟲和HIV感染等等。
總之,腹瀉等胃腸道症狀的原因是非常多的,倘若搞不清楚自己是哪一種原因引起的,就沒辦法判斷這種腹瀉是不是會自然停止,還是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05龍醫生的溫馨提醒
當出現腹瀉等胃腸道症狀,超過一個月沒有自愈時,需要對這些症狀做進一步的評估,以確認是不是跟感染有關。其次,是要了解免疫狀態,包括是不是有感染HIV的風險。
也有很多人看到這裡後,會說:你說這麼多等於沒有說,因為你沒有告訴別人應該怎麼治療。龍醫生要說的是,盲目的治療主要是對症治療,而很多對症治療的措施,是沒有多大價值的,只能緩解一時,而不能解決問題。
治療的原則,是要直接針對腹瀉的病因。如果確定是某種致病的病原體或者寄生蟲導致的,用相應的抗菌藥物或抗寄生蟲藥物就可以了。
大多數情況下,尤其是病毒感染所導致的腹瀉,是不需要使用抗菌藥的。
有一點要注意,腹瀉會帶走大量的水分和電解質,一定要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成年人應該每24小時補充2到3升的液體。
最後,有些腹瀉不影響身體健康,但和心理因素卻多多少少有一定的關係,因此,正確看待並處理腹瀉也是很重要的。
我是一位專業、敬業的感染科醫生,看肝病、聊感染,答疑、解惑,科普醫學知識,在匆忙的臨床工作中,體會溫暖文字的力量!
如果文章對您有用,敬請關注!
#百裡挑一#